1年100場直播,我們收獲了什么?

2 評論 6170 瀏覽 10 收藏 12 分鐘

在做直播的過程中,有很多真切的感受,慢慢地也會成為習慣。本文作者基于自己100場直播的經驗,分享了所得的收獲與感悟,并對如何長期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純屬巧合,100場直播剛好用了1年。

在大廠工作時,總要論述事情的意義和價值,那么我就把這個惡心的慣例再應用一次,說說價值和收獲。

最大的價值,我們完成了從職場人士到咨詢顧問的轉型。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我一直在做內容輸出,也在大廠任職,給大家的印象是運營大佬、大廠總監、運營KOL什么的。

我的直播,就是在這樣的「人設」之下啟動的。

不斷嘗試各種主題,優化腳本環節等,我也會在直播后細細琢磨,哪里講high了,哪里沒講清楚,自己是不是開心。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講運營」這件事沒興趣,或許更適合5年前的自己。現在我研究的東西,更多是業務的策略打法,是團隊管理和組織設計。

如果能用這些經驗和知識體系,幫助更多企業或老板,這會讓我覺得更有意義。這是我想做,也適合我做的事。

很快,我就開始轉型。

從直播選題和嘉賓邀請上,能看到方向的變化,不再講運營講職場了,業務增長的話題變多了。實際上,在線下我們付出的努力更多。去請教不同領域的牛人,開始設計toB的產品服務。

過程很難熬。因為我們不知道什么才是對的,每一次嘗試的反饋周期也都比較長,導致總是處于困惑和迷茫中,這個感覺不太好。

開心的是,經過這一年的探索,我們跌跌撞撞的讀完了一年級,在快速成長。更慶幸的是,有很多老粉愿意相信我們,在請我們提供咨詢服務。

目前的客戶,已經占去我三分之二的工作時間,涉及行業包括教育、快消、社區、大健康、文化等。今年的目標很簡單,踏踏實實的讀好二年級,穩扎穩打的干到60歲。

你可能會問,不是要講直播嗎?好像沒什么關系呀。

正是因為我們在努力的做好每一場直播,才能發現自己的優勢是什么、喜歡什么、惡心什么,只有做過才有感受,意淫不來的。

工作18年了,之前從來沒做過職業規劃,我總是沒辦法想清楚自己一年以后的樣子,所以只是保證當下的選擇比之前更好,是自己滿意的,就可以了。一年后的事,可能再過10個月我才能有感覺。

雖說志在遠方,但更重要的是腳下的路。

說完直播給我們帶來的價值,再聊聊收獲。

在做直播的過程中,有很多真切的感受,慢慢成為之后的做事原則。這些感受,只有長期高頻反復的做,才能體會到。我們這一年,時間還短,在這里分享一下粗淺的觀點。

一、勇于突破,不要隨便的定義自己

我特別喜歡閱讀和寫文章,公眾號寫了8年,還出版了一本書。在很長的時間里,我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寫東西的人」。

哪怕短視頻&直播大潮襲來六七年,甚至我還在一個頭部短視頻平臺工作。

有幾次面對鏡頭的機會,讓我加重了這個自我認知。代表公司接受電視臺的采訪,原本幾句毫無技術含量的發言,我看到鏡頭后卻手足無措,重來了幾次才完成。

當時,在心里偷偷的告訴自己:別人做短視頻做直播,我只寫東西,也是差異化的人設吧。

其實,這就是在隨意的給自己下定義,也在給自己的懦弱和恐懼找借口。

媒體人潘亂跟我說了好幾次:都什么時候了,你還寫公眾號,現在誰還看吶!ROI太低啦!

說是我突破了自己,還不如說是被逼無奈。

這個邏輯很簡單,做個人IP基本就等于做內容。當下的內容就那幾種形式:文字、視頻、直播、音頻。如果我只做文字,相當于放棄至少一半的機會,實在受限。

回頭來看,正是因為在直播這個點上做了突破,才有了后續的一系列嘗試,找到咨詢顧問這個方向。

這個點,就像一扇門,推開后豁然開朗!

二、你認為專業的東西,都是用戶不想要的

通常,人知會從自己的視角去看問題。甚至會認為,自己看不到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

無法換位思考,是人性的弱點。

早幾年,在媒體上總能看到有人質疑快手的用戶數:居然每天有幾億人用?是不是造假啊,為什么我身邊沒人用。

這句「我身邊沒人用」出現太多次了,我總想懟回去:你以為你是誰!

不展開了。想表達的是,人們都會被自己的視角、位置、利益、知識儲備所限,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做出的決策也差異很大。

我做直播也一樣。

起初我拿出幾個主題來,和大家分享。自以為會非常受歡迎,結果從數據上看反而是最差的。

比如,有一期是講運營的價值。下播后,小助理看著數據說:現在都他媽找不到工作了,咱還和大家談價值。

這可是我之前的老板們最關心的話題呀,我研究了挺久,也算有些觀點。但換了一個需求場景,結果就天壤之別,數據給你最真實的反饋。

還有一個案例,就是Keep賣獎牌的事。

我那條微博火了,被各種轉發,解讀的角度很多。我的本意,作為業內人有些諷刺,我們做了很多專業視角覺得對的事,結果反而是很大眾的一個產品,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專業vs大眾,是這里的重點。

各種講健身的科學、效果和體驗,不如獎牌的高顏值和高性價比來得實在。這個點,戳痛了很多同行,才會瘋狂轉發。

三、去做正確的事,別追求好看的數字

數字會讓我爽,讓我高潮。從18年前論壇的注冊和發帖人數,到現在的訂閱和閱讀人數,這是本能反應。

如果沒有深入思考,很可能就會去追求這些數字的增長,去獲得爽感。

追求數字增長,有錯嗎?

數字是具有迷惑性的。如果你看的數字和業務方向是匹配的,那就沒問題。反之,可能會被數據反噬。

曾經有那么幾周,我會選擇職場類的直播主題,去講溝通技巧、職業發展、向上管理等等,夾雜了很多能獲得共情的觀點,數據效果特別好,我也很爽。

但我發現,這和我的業務模式沒關系。

直播和變現的受眾完全是兩個群體,在直播時罵的那些人,很可能就是會在我身上花錢的人。而在直播間從頭聽到尾,向我提問的那些人,甚至不愿意給我送一個價值0.1元的粉絲燈牌。

我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調整了方向。

有一場直播,數據挺差的,但內容和嘉賓都是我們想要的,只是有些環節處理的不好,我就和小伙伴們說:這個方向是對的,不用那么在意場觀和在線人數,咱們解決好那幾個問題就行,要堅持做下去。

在商業世界就是這么有意思,有些數據很容易就能提升,但這樣的數據往往是廉價的,甚至是毫無意義的。我們需要判斷,什么是正確的事,要能接受看似不漂亮的數據結果。

四、長期主義,不是所有事都看轉化率

轉化率,應該是最重要的過程指標,能應用在各種業務場景,內容、交易、活動、留資等等。提升轉化率,甚至是很多團隊的首要指標。

但是,有些業務或場景,是不應該以轉化率為目標的。

我們曾經也分析和瞄準轉化率,看哪一場直播的轉化更好或更差,再去研究里面的原因,希望在之后發揚或避免。

后來發現這么做是不對的,至少在轉化咨詢客戶這個業務上。

和目前的幾個客戶,以及有意向的準客戶交流過,都說不出他們是從哪一場直播轉化的。他們都是持續看了我幾個月的直播,甚至看了幾年的公眾號內容,在有信任的前提下需求產生了,才有了后續合作。

所以,他們不是某一場直播轉化的,而是我持續做直播這件事,推動了合作的發生。

想到這里,一下子治愈了我。

因為在很多很多次直播后,都讓我覺得很喪。不僅數據不好,也沒有轉化,就會覺得這場直播毫無意義?;仡^來看,這每一場直播都是一磚一瓦的積累,必不可少。

最終會發現,類似toB這樣的業務場景,需要拿出長期主義去看待。衡量單次行為的轉化是不科學的,而是要拉長周期,看這個行為組合的價值。

而且,長期主義帶來的收益,建立在持續耕耘的前提下。有一定積累,才會觸發好結果的到來。

專欄作家

韓敘,微信公眾號:運營狗工作日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貓眼電影產品運營專家,創業時經歷了0到1的艱辛,在百度時規劃了海量用戶的玩法。從業10年,專注互聯網運營領域,包括產品運營、用戶運營、社區運營和UGC運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2B咨詢業務也做了很多,但是客戶老板對線上新媒體的認知心智真的很難突破,很難說服大部分老板走長期主義,一般都必須要設計“一快”“一慢”的模式。必須即又能解決眼下關鍵問題,又能兼顧考慮長期發展- -難度真不小

    來自廣東 回復
  2. 2B咨詢業務也做了很多,但是客戶老板對線上新媒體的認知心智真的很難突破,很難說服大部分老板走長期主義,一般都必須要設計“一快”“一慢”的模式。必須即又能解決眼下關鍵問題,又能兼顧考慮長期發展- -難度真不小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