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內容小編的出路在哪?

1 評論 6740 瀏覽 21 收藏 14 分鐘

面對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編輯想要不被后浪拍死,必須謀求轉型成為一名跨界型運營,他需要懂產品,懂用戶,懂傳播,懂“內容之美”。

在過去的一年中,人工智能的技術突破一波接一波,特別是在某些領域,簡直就是把人類吊起來打的節奏:

  1. 2016年3月,阿爾法狗以4:1的成績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
  2. 2016年底,Master連勝60場,橫掃中日韓圍棋頂尖高手,輿論嘩然;
  3. 國外以美聯社、華盛頓郵報、路透社等媒體為代表,紛紛推出寫稿機器人,國內的騰訊推出Dreamwritter,新華社祭出“快筆小新”,機器人寫作已經成為熱門話題;
  4. 在有聲讀物領域,通過科大訊飛的語音技術,可以用智能語音合成的技術和文本分析技術制作有聲讀物,讓機器人自動生成抑揚頓挫,帶有特定說話人特色的語音。

不少人因為新技術的突飛猛進興奮異常,也有不少人恐懼戰栗,怕有一天會像《終結者》電影中那樣,天網統治人類的悲劇再現。

已經有不少人預測,人工智能的到來將引發大規模失業浪潮,尤其是對新媒體這行來說,已經有不少小伙伴焦慮,作為一個普通的編輯,在不久的將來是否會被機器所替代?

我的觀點是,人工智能取代普通編輯只是時間問題,但高段位的運營/編輯仍然是未來不可或缺的人才。

想理解這句話,讓我先從目前編輯的類型說起。

一、編輯的種類

目前按照主流行業觀點,一般網絡編輯可以分為4種:

  1. CV工程師(Ctrl+C、Ctrl+V);
  2. 可以進行偽原創,即對內容進行二次加工的編輯;
  3. 有一定原創能力的自媒體人,通過寫作獲取少部分的流量;
  4. 如咪蒙、六神磊磊等等頭部大號作者,原創水平力壓群雄。

自從今日頭條等個性推薦產品崛起后,第一類編輯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在不久的未來,他們將是第一波接受人工智能浪潮沖擊的對象。

第二種編輯是能根據用戶需求,對內容二次加工的編輯。這種類型的編輯在產業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他們的工作職責就是把篩選出來的內容,通過編輯、排版、標題、配圖等一系列步驟,加工成符合產品調性的內容。

第三種人具有一定原創能力,能夠自我產出有質量的內容,吸引到一部分用戶關注,屬于亞文化圈子中的極客或達人。

第四種人占據著平臺最大的流量,一般都擁有自己的創業團隊,通過原創寫作轉化出商業價值,這類人屬于群體中的前5%,是自媒體金字塔頂的風云人物。

在我看來,除了第一種編輯即將被人工智能取代外,余下三者將會成為互聯網下半場內容產業的主力軍。一名真正有核心競爭力的編輯,他不僅會加工內容,還能夠通過各種運營手段,向受眾傳達什么是真正的“內容之美”。

二、人工智能無法體會的“內容之美”

這里需要引入認知科學的概念,即人類智力和心智架構,這個概念可以分為三個模塊,分別是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自主心智包含了人類的學習行為和喜怒哀樂等情緒;算法心智即信息處理、工作記憶等等IQ測驗的范疇;反省心智即明辨黑白是非,擁有自己的道德良知。

現階段來說,人工智能(以下簡稱AI)在算法心智領域表現卓越,無論是信息處理還是工作記憶都遠超常人。但AI恰恰在自主心智和反省心智上,被人類甩了十條街,AI在短時間內很難產生自我意識和主觀情緒體驗。與此同時,人類做事不僅追求做完,還要做好。究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壞,AI需要與同類不斷交流溝通,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所以我在上文說到,現階段,AI還不能領悟到真正的“內容之美”,也不能夠理解什么是好內容,什么是壞內容。

AI可以利用算法生產各種穿越文,但卻無法創作出趙雷對成都的記憶和留戀。

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 喔哦…,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AI可以從一個詞造出一首詩,但卻無法超越武亦姝小姑娘對詩歌的詮釋。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他們的走紅,給了我們內容從業者一針強心劑:人們對“內容之美”帶有一種終極的追求,好的內容也不會輕易被埋沒。

三、從編輯到運營,是一條跨界之路

上文提到,AI在算法心智方面分分鐘吊打人類,但是在創造力和情緒表達方面,卻遠遜于人類。

道理很簡單,這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隨著互聯網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新媒體的玩法也無時不刻在變化,基本上是三個月一小變,六個月一大變,知識更迭速度非???,如果科學家去研究新媒體運營的算法,那等到算法發明的那一刻,說不定風向又開始朝著另一個地方變化了。

第二,互聯網的編輯并非只是單純的“編輯”,發發稿子、發發段子這些機械化的工作早已沒有價值,現在的編輯,應該稱為運營更恰當。因為企業并不需要你來做發稿機器,而是需要一個跨界型的營銷人才,他不僅要熟悉社交網絡,還需要懂產品、懂用戶、懂市場、懂營銷、懂文案、懂設計,同時,對時事熱點要有敏銳的觀察力,不斷保持好奇心和創新精神。

目前,AI只能在一些標準化和認知復雜度高的領域碾壓人類,對于運營這種非標準化的工作,他們只能干瞪眼了。

四、編輯的出路在何方?

編輯這個工種看起來雖然簡單,而且在別人看來也不夠高大上,甚至還有不少人瞧不起這個title,認為編輯只是會復制粘貼、發發段子和稿子、發發垃圾郵件的一群人,絲毫沒有一點技術含量。

誠然,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編輯,在不遠的將來會被各種AI產品所取代,所以,未來的小編,要么被浪潮拍死,要么努力成長,變成跨界型的運營人才。

那么當我在談一個跨界型的運營人才時,我在談什么?

1.懂產品

運營和產品是相輔相成,相愛相殺的一對好基友,脫離產品談運營就是屬于空中樓閣。

微博上的段子手“天才小熊貓”經常發微博廣告,用戶看完覺得好笑,去轉發,不過仔細回想一下,你還記得其中的廣告主嗎?當軟文中的笑點蓋過產品的光芒時,用戶會選擇性忽略產品,關注笑點,這樣的微博有意義嗎?

所以,我認為運營的第一要義就是理解產品。在約瑟夫·休格曼的《文案訓練手冊》中,有這樣一句話:

成為一個專家,意味著你需要對一種產品了解得足夠多,從而獲取到足夠的專業知識,只有這樣,你才能傳達出你要賣的東西的真正本質。

2.懂用戶

經常寫廣告策劃案的小伙伴都知道,在策劃案的開頭,會有一部分專門用來闡述市場背景和受眾群體,這部分的數據一般都來源于各大數據媒體的研究調查。但實際上,運營的“用戶感”不是光靠這些數據培養出來的,而是每天面對粉絲和用戶,傾聽他們的喜怒哀樂、愛好和特征,同時留心觀察和琢磨,才能慢慢有一定的經驗。

所以,運營們,和用戶打成一片,走用戶路線,才是王道。

推薦閱讀:《用戶力:需求驅動的產品、運營和商業模式》

3.懂傳播

策劃什么樣的活動能調動用戶參與?H5做成什么樣用戶最愿意擴散?微信內容如何引爆朋友圈?……雖然行業一直在變,但最根本的方法論卻從未改變,運營需要知曉傳播的邏輯、引爆點、傳播節點、受眾心理等等一系列知識。

推薦閱讀:《引爆點》、《烏合之眾》

4.懂“內容之美”

李彥宏在名為《迎接新時代》的內部演講中說到:

未來十年到十五年的時間,會有一個大的趨勢,就是中國的這種消費升級。過去不管你的產品多爛,你只要是免費的,用戶就用;不管你的產品多好,只要收費用戶就不用。今天已經完全不是這個樣子了。只要你做的好,用戶愿意為你付費,虛擬的東西、服務性的東西、內容性的東西,用戶也愿意付費。

借用文縐縐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信息過載讓用戶無所適從,但伴隨著消費升級,好內容將會成為未來的趨勢。作為一名運營,我們更應該從排版、配圖、文字、標題等多方面升級自己的內容,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為,從趙雷和武亦姝兩個人中,我讀到了受眾對好內容的渴望,對真善美的追求,對更高境界思想的渴望。我相信,懂得“內容之美”的運營才是真正有情懷的運營。

尾巴

總結一下,面對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編輯想要不被后浪拍死,必須謀求轉型成為一名跨界型運營,他需要懂產品,懂用戶,懂傳播,懂“內容之美”。

當然,我們也不必過于敵視人工智能,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AI在帶給人類恐懼的同時,也創造出了許多價值。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的話來說就是,人工智能的出現,讓從業者從簡單、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講更多的精力是釋放到更有創造力的內容生產上。

而一名跨界型運營,才是這種具有創造力內容的生產者和制造者。

END

 

作者:煎魚小威(Wayne),簡書推薦作者,運營圈中的英文達人,專注探討內容運營領域現象和干貨。

本文由 @煎魚小威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做一個運營的多面手

    來自河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