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微信公眾號:算法不是圖文的救世主

2 評論 3178 瀏覽 5 收藏 16 分鐘

微信公眾號作為發展最火熱的自媒體之一,為什么現在一部分運營人員想要撤離公眾號,作者就這一現狀進行了分析。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微信公眾號還有必要運營嗎?

在百度、知乎、小紅書等平臺,你能看到越來越多類似的問題。曾經作為“自媒體”代名詞的公眾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許多賬號都在討論一個問題:“撤離公眾號”的潮流是否合理?

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有趣——大家甚至都不問這種潮流是否存在!

要知道,公眾號依然是一個月活超過10億的龐然大物,依然是自媒體的天花板。

作為“賽博眾議院”的新浪微博是5.8億;圖文新貴小紅書向3億邁進;“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的知乎月活不到1億……但很少有人覺得微博、小紅書快要垮了。

反倒是公眾號最近頻繁地改動,傳遞出一個很明確的信息:微信內部認為公眾號系統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

相關吐槽已有不少,但本文想關心的是:頻繁改版背后,公眾號平臺應該思考的真問題。

公眾號,應該給創作者提供“穩定性”。但在近兩年,這種感受實在太稀缺了。

一、當大V們開始吐槽公眾號“瞎折騰”

騰訊的危機感其實可以理解,月活這個數據虛實不同,各家的實際生態差別也很大。

百度百家號月活6.5億,流量生態也是閉環的,但作為圖文自媒體的影響力明顯和月活不匹配。

大家心里都很清楚,百家號的流量是百度“灌水”的結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搜索引擎、百度系APP的引流,換句話說,百家號并不是一個“內容驅動”的模型,它的流量是需要打折以后再比較的。

同樣的,微信公眾號的興起和發展,極大地依賴微信這個國民APP的社交壟斷屬性。

雖然微信公眾號的內容質量公認要比百家號強得多,但具體強多少是難以量化的,公眾號事實上一直是“我和微信合砍10億月活”的狀態,作為自媒體天花板的真實流量與價值,并不能完全以錄得的流量來衡量。

所以公眾號團隊一直有某種焦慮,擔憂在微信這棵大樹下乘涼太久,被其它內容平臺彎道超車,失去內容和流量模式上的優勢。

這種擔憂本身肯定是合理的,但是一直在公眾號的流量分配和界面上做改動,解決不了公眾號系統的根本問題,反而在急速削減創作者對平臺的信心,大家紛紛擔憂公眾號是否“退環境了”,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公眾號的“戰術失當”。

有意思的是,公眾號背后的騰訊帝國并不是權威背書,反而是一種信心上的“負資產”。

最近包括頭部大V“魔都囡”在內的多個知名自媒體都吐槽過同一件事:自己因為發布由微信官方匹配的“互選廣告”而被封號了。

自媒體人表示離離原上譜,官方推薦、官方審核的互選廣告,居然被判定違規,申訴還極其困難,微信到底想不想做生意?

其實真要分析,這屬于正常的大企業病,廣告部門和審核部門之間不是一套KPI嘛。

微博大V們就日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官方推動的各種商業計劃,在發布后因為“本條微博含有商業推廣內容”而被屏蔽、刪除甚至禁言,這是大眼崽的基本操作——世界的本質是草臺班子,大V們博學多聞,應該很清楚才對。

但頭部公眾號卻并不是這樣想的,騰訊哎,中國互聯網真巨頭,暴跌之后市值仍然超過5000億美元的企鵝帝國,豈是區區37.5億美元市值的微博能比的?

所以他們的感覺是“出這種低級錯誤,公眾號是真的不行了”……

大廠?大廠總出小錯這才要命。

這是許多自媒體寧可得罪平臺,也要敲響企鵝家“登聞鼓”的原因之一:微信你開門啊,你有本事瞎折騰,你有本事開門?。?/p>

二、天降10萬+?算法不是圖文的救世主

焦慮是會傳導的,平臺的擔憂一定會影響內容創作者,使他們不再堅定。

這個道理微信公眾號肯定明白,只是他們在KPI壓力、視頻時代沖擊等多方壓力下,被迫要采取一些行動,比如改動流量分配方式。

就在2年前,微信公眾號改個界面都是自媒體運營人的大事,值得分析一下騰訊有何深意,未來運營方式應該如何變化?

而現在嘛……界面、推文刷新方式頻繁改動,誰還去分析微信有何深意啊,明天算法是什么樣還不知道呢。

這顯然是有問題的,平臺想讓內容創作者長期深耕,就需要提供穩定性。

此前,公眾號曾在這一點上做得出類拔萃,提出一系列“以慢打快”的理念,早期的Slogan“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簡直是情懷與戰略定力拉滿的宣傳。

即使在抖音直播電商來勢洶洶的時候,公眾號/視頻號系統也并沒有完全跟隨主要對手淘寶和抖音的“疲勞戰”模式,雖然在直播電商GMV上大幅落后,依舊保持了公眾號系統創作模式的穩定。

在許多人看來,微信這次著急可以理解,但“改算法”本身沒有道理。抖音確實靠短視頻算法打出了一片天,但圖文是很難單純靠算法破局的。

坐擁3.4億月活的今日頭條同樣面對流量萎縮、吸金能力下降的困局。在2021年報中“今日頭條”的廣告收入450億,只剩抖音的三分之一。

更糟糕的是,今日頭條的用戶粘性、使用時長等關鍵指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很顯然,算法并不是救世之舟。

所以公眾號到底為什么覺得,通過學習今日頭條(雖然官方不會認同這個說法),就可以讓自己的流量回春呢?

與其反復折騰算法,不如和MCN、個人創作者一起研究一下內容生成。

最近不少公眾號創作者反映吃到了“天降10萬+”,平臺通過“看一看”等渠道制造出的關聯閱讀,讓創作者摸不著頭腦,這種“反經驗”的流量分配方式倒不一定不好,但創作者與平臺之間需要達成共識,才能確定內容的整體方向與風格,安排好更新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優質創作者往往需要更確定的反饋,這種“玄學流量”并不是他們真正喜歡的。

這一點,公眾號應該清楚,并盡快做出適當的調整。

三、垂直領域與創作門檻,還是公眾號的護城河嗎?

談到公眾號的優勢,人們會想到什么?

微信生態的內嵌優勢、早期積累了大量優質垂直領域創作者、人們在信息獲取上的路徑依賴、各大藍V官方信息披露的主陣地……

這之中有一些是微信生態獨有的優勢,很難撼動。但垂直領域創作者和閱讀習慣這兩個優勢,顯然正在不斷被挑戰。

公眾號的“訂閱”這個模式本身,就是傾向于精品內容制作的。

小紅書、微博每天可以無限次發布圖文,今日頭條每天可以發布5條,而公眾號訂閱號絕大部分一天只能推送一次,普通服務號更是每月只有4次推送機會。

可以說,公眾號是全網唯一一個嚴格限制更新次數的內容平臺,許多早期的頭部賬號可以通過一周2~3次的精品化更新,保持很不錯的閱讀和收益。

整個“訂閱—推送”的系統,在許多小細節上都是有門檻的:比如瀑布式的瀏覽方式是為“長圖文”準備的,星標、關注、粉絲積累系統,需要再長期運營之后建立創作者與粉絲的強聯系,然后去獲取收益……

這些細節都在暗示創作者,質量比數量重要。也正是這一套體系,養出了全網品質最高的垂直類目創作者。

但隨著2018年以來,微信公眾號為了“自救”,反復修改流量分配方式,再加上MCN批量入場等不可控因素,垂直類目創作越來越難。

公眾號系統中,更新頻次的重要性日漸增加,在眾多運營指南里,“流量寶典”的機械化操作反復侵蝕著垂直類目創作者的收益空間。

同時,粉絲和創作者之間的聯系也被系統削弱了。眾所周知,曾經公眾號是以關注號列表來分發內容的。

現在,公眾號是以……誰知道它是以什么方式分發內容的!

但有一點是很清楚的,當平臺將“流量池”視為自己最大的籌碼,創作者與粉絲之間的聯系實際上被割裂了。

B站和小紅書的UP主們都吐槽過類似的問題,當平臺根據“算法”決定用戶的首頁顯示,甚至當人們都找不到自己關注的UP主時,創作者也很容易陷入迷茫和自我懷疑之中……對垂直類目的深度內容創作來說尤其如此。

垂類創作,原本是公眾號重要的優勢,但隨著算法和流量分配方式的趨同,其它平臺現在可以更輕松地挖走創作者。

長圖文本身給人一種“垂垂老矣”的感覺,這就讓公眾號系統更不容易留住人才。

垂直類目的精品圖文,創作門檻相對是很高的,創作者一旦流失,補充起來就很困難了。

長此以往,垂直類目的精品內容還會是公眾號的護城河嗎?

四、讓視頻的歸視頻,讓圖文更像圖文

歸根結底,公眾號平臺還是要理清自身的發展思路。

我的看法是:視頻號與公眾號的綁定本身是合理的,但如果思路不清,公眾號成為視頻號的附庸,那這個版塊就真沒有太大的必要了。

視頻浪潮的沖擊下,傳統圖文平臺八仙過海,這本身就很值得觀察。比如微博聚焦“信息上游”這個屬性,通過圖文的快捷、嚴謹和即時屬性,成為了全網信息的第一爆點。

許多發源于豆瓣、小紅書、抖音的輿論事件,最終引起主流關注都是通過微博發酵,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么?

王力宏離婚案,兩位美國公民的婚姻官司,在美國法院判了以后要上微博求個“公道”。

微博不僅是“賽博法庭”,還是“賽博眾議院”,它日活不如抖音甚遠,但沒聽過抖音“賽博法庭”的。

某種程度上,“兩微”是有一致性的。雖然他們體量不同、風格也不同,但作為圖文的核心優勢很接近:迄今為止,圖文依然是廣義上信息傳播效率最高的載體,通過信息的精編,圖文不但比視頻更高效,而且更嚴謹。

另一方面,因為網民普遍技術能力還比較低,他們可以方便地快速引用和復制圖文,卻無法獨立引用、剪切和編輯視頻,這就造成了只有圖文才能滿足“復制—編輯—傳播”的需求,至少目前視頻還無法成為信息的絕對上游。

所以,微博在很大程度上,是替代了傳統社會中“報紙”和互聯網初期BBS的生態位,電視沒有消滅報紙,反而被新生的“網絡報紙”替代了。

誰又能確定地說,視頻一定會取代圖文呢?

公眾號的問題,可能在于它仍想讓長圖文在流量上“正面擊潰”洶涌而來的短視頻,就像當年報社想在趣味性和傳播性上擊敗電視臺一樣,根本就不可能。

回歸到圖文的本質,才是“活下去”的關鍵,一方面,兩微一樣要盡力留住各種“權威發布”,在信息精準性與權威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報紙可以“剪報”,圖文可以復制和編輯,這是重要優勢,要爭取像微博一樣,成為信息的上游。

再者,長圖文的內容門檻高,但技術門檻低,這未必是壞事,如何揚長避短比“如何分發流量”要重要得多。

公眾號如果確實懷疑“訂閱—積累”的精品內容模式,至少應該有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案,而不是今天搞“小綠書”,明天學抖音搞流量分發,其它大廠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境,“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個道理,按說沒有人比騰訊更清楚了。

公眾號能否留住垂直類目優勢、讓內容繼續成為自己的護城河?

今天看來,十分十分考驗騰訊的戰略定力。

作者:河馬君;編輯:楚青舟

來源公眾號:深瞳商業(ID:DEEP-FOCUS),破譯你每天的時間和錢都去哪兒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深瞳商業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能感受到微信害怕被視頻狂潮遺棄,但又束手束腳的尋求突破的尷尬狀態

    來自中國 回復
  2. 最近開始做公眾號,用于平時分享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大家交流。結果,不支持讀者留言。。。。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