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思維」這件事兒……

0 評論 3164 瀏覽 21 收藏 12 分鐘

大家都知道,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大腦都會形成思維模式。當然,在做運營也是如此,下面這篇文章是筆者整理分享的關于運營思維的相關內容,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髙同學」,這是我的第1篇「運營心得」,今天我們聊聊「運營思維」這件事兒。

提到「思維」,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我們在做某件或某類事情的「方法論」。我們需要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而也別忘了「思」是比「做」更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互聯網運營的工作中,有很多事情的經驗是可以「通用」的,比如某類活動的策劃方案、某類產品拉新的手段等等。但同時也要注意活動的目的以及產品所處的時期等變量環節。往往在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通過「思」來認真分析并給出相對完善的「做」的流程。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類情況,為什么同樣類型的活動,幾個月之前的活動數據就比最近一次活動的數據髙?為什么相同的投放渠道,這次效果就沒有以往的效果好?

一、「運營思維」中的「思」

「運營思維」中的「思」,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思考、思索」;而「維」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有「保持;連接」的意思。所以「運營思維」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運營工作中,思考并明確工作的目標,并通過各種運營手段來達到和保持最后的效果。

我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有一次公司組織全體員工團建。團建活動中有一個環節,把全公司所有的同事進行編組并合議出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當時的問題是——「如何讓員工心甘情愿地加班?」。

評選方式是讓其他組的同事投票,票數多的組勝出,勝出的小組將獲得2000元的獎金。

在后來的評選中,其他組的同事給出的解決方案大都是:給加班費、給調休、幾點下班之后可以打車回家之類的「常規操作」,這些方案其實看上去并無不妥,并且大部分公司也都是這么做的。但是別忘了我們的「目的」是什么。

我們的「目的」不是要給公司提出一個「可行性方案」,我們的「目的」是要拿那2000塊錢的獎金。而且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地方是評獎方式——冠軍是由其他同事投票產生的,所以我們小組給出的方案核心就是要「迎合評委」。

我記得當時我們給的方案內容是:全年工作時長固定,同時加班按照分鐘也計入工作時長,如果在一年中提前達成全年工作時長,其余的時間可以選擇不工作并且不會扣工資。換句話說,假設全年的工作時長是:21.75天/月×12個月×8小時/天=2088小時,如果你在6月份就完成了2088小時的工作時長,那么接下來的半年你在家躺著都能拿到全額工資。

試想一下,哪個打工人會拒絕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兒呢?這個方案一出,其余幾組同事們就像過年一樣「興高采烈」,于是這次的2000元獎金就這么到手了。當然,可惜這個方案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所以說,我們在接到一個任務的時候,必須要想清楚我們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比如說BOSS讓你三個月內公眾號粉絲破100萬,那么這就是他的目標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也許BOSS認為,如果粉絲破100萬,公眾號的每篇文章就都是10萬+了;也許轉化率就能達到20%了;也許收入就能破1000萬了……但事實往往并不是像他想的那樣,所以你一定要了解BOSS想要達成的最終需求到底是什么。

因為假設BOSS的最終需求是轉化率達20%,也許你只需要找50萬精準用戶就能達成他的目標,這樣即能讓自己稍微輕松一點而,同時也不會曲解BOSS的意思。

我們在運營工作中,切記不要「聽話聽音」,因為BOSS對運營工作會有或多或少的誤解,總覺得人家公眾號粉絲達到100萬之后,每篇推文的閱讀量都能10萬+,所以我們也可以。

二、「運營思維」中的「維」

我們明確了一件事情的終極目標之后,剩下的就是要想清楚該怎么「做」。到底是分階段完成,還是一鼓作氣;是針對某些特定人群,還是全量用戶;是馬上就開始著手行動起來,還是等待某個契機蹭個熱點的效果也許會更好……

我們在「做」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1.了解用戶的核心需求

無論是B端用戶還是C端用戶,根據用戶的年齡、地區、發展狀況、性別、學歷等等變量因素,TA們的核心需求也是不同的,我們所做的策略也要有一定地傾向性。

簡單來說,就像我們買衣服。對于同一個品牌的服裝,有些人會選擇直接去線下商場的實體店購買,但往往價格相對較高,沒有折扣;有些人會選擇品牌的線上旗艦店,把喜歡的服裝提前加到購物車,遇到打折季批量下單;還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去奧特萊斯淘貨,而這部分用戶一定是對服裝的款式沒有太高要求的。

再比如你剛剛建立了一個平臺,你現在要挖某個平臺的達人入駐到你的平臺,你直接去邀請那個平臺 TOP10 的達人其實是很難的。所以你真正要挖的其實是 TOP20 – TOP50 這群用戶。對于你的平臺來說,你挖到的達人其實還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對于這些達人來說,他們搖身一變就成了你這個平臺上的TOP10。關鍵你要懂他們最想要的是什么。

2. 制定相對應的運營策略

確定了一項任務的目標,了解了用戶需求,接下來就是如何「請君入甕」,你要用什么方式讓你的用戶按照你的節奏跟著你一起「玩」,這也是「做」這個環節的核心。

我們在制定「運營策略」的時候,通常會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這樣一方面把任務拆解,相當于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同時還可以根據不同階段的數據情況,及時發現和修正策略中的問題,并采取補救措施。

我之前運營過一個視頻類的 APP,剛開始做新增的主要方式是應用商店倒流。那時候,每逢過年過節,應用商店都會給用戶 PUSH 類似「假期宅家攻略」之類的專題,于是我們當時跟應用商店做了資源置換,用 APP 的 VIP 會員權益置換應用商店專題中「影視類 APP」TOP1 的位置。

那時候節假日用這種方式做新增,轉化率還是不錯的,但如果是非節假日,即使是應用商店 PUSH 了更大的用戶量,轉化率也相差很多。其實這種方式,跟內容運營中的「蹭熱點」的方式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只不過我們蹭的是「節假日」這個點,充分契合了用戶的使用場景。

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運營策略都不會是「屢試不爽」的。哪怕是相同的產品、相同的時間節點,對于同一個策略都有可能產生大相徑庭的結果。所以運營工作中必須要對數據有敏感性。

3. 善于總結和發現問題

再成功的策略也一定有它的可提升之處。

在某個階段性目標達成或時間截止之后,需要對過往的工作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和復盤,我認為這項工作的重要程度甚至更高。因為總結和復盤不僅僅可以讓我們發現之前出現的問題,更需要在接下來的策略中去驗證我們解決之前問題的方法是不是可行。「經驗」不就是這么積累而成的嗎?

最好就是能形成一個總結報告,一方面可以鞏固這段策略的成敗之處,另一方面在以后制定運營策略的時候,也可以做一些參考。哪些地方是以后在制定運營策略時需要注意的;哪些地方通過數據可以看出跟我們想像中其實是不一樣的;用戶的哪些行為是需要優化引導流程的等等。

三、總結

其實我覺得「運營思維」這件事,每個運營同學都可以「自成體系」的,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無論是什么類型的產品,核心一定是「用戶」,無論是內容運營、活動運營、新媒體運營等等,都是為「用戶」服務的。所以說,「運營思維」說白了,就是挖掘用戶價值的方法論。

這是我的第1篇「運營心得」,歡迎有興趣的同學一起討論。

本文由 @髙同學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