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媒體個人品牌化

0 評論 2568 瀏覽 3 收藏 11 分鐘

塑造個人品牌,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今天對于個人的生活,工作都有非常特別的意義。而社會化媒體的普及,讓“人人都要開始經營個人品牌”這個說辭成真,無論你信與不信。無論是職業的社交網絡,還是興趣型社交網絡,它都表現了你個人的某一個側面,社會化媒體把你的側面放到了最大,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認識你,或那個你想表現側面的那部分的你。

社會化媒體個人品牌,無論是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被貼上了一個一個的標簽。你已經在你的標簽,你想表現的側面下去釋放你的個人品牌的魅力??墒?,我想說的是,個人品牌它是一個表現,是一個追求,也是一個努力地過程。我相信你用心經營你的數字個人品牌可以給你帶來很多的機會,但是是否能抓住它,卻是日常不斷地努力。

文在最后提出,“在推銷自我的時候,我們又是否將忽視對真正自我修養的追求?”你怎么認為?

  紐約時報:個人品牌化與“我”經濟學

本文來自SocialBeta內容合作伙伴@譯言

縱觀歷史,自我修養的信條多種多樣: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是“早睡早起”;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的是“敢想敢干”;而斯蒂芬·科維(Stephen Covey)則是七個簡單的個人習慣。

美國最為成功的出口品或許正是這類自我修養的信條,但在數字化年代,它們已四面楚歌,而令它們陷入這種境地的,是另一種看起來類似但實質上完全不同的信條:自我品牌化。

全世界的互聯網用戶在塑造個人品牌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如今,就連普通人都被告知,必須去爭取那種曾經只有企業和明星才會去爭取的東西:網絡“被發現性”,這意味著數千個Google匹配記錄,成千上萬個Twitter追隨者,一個適合自己的網絡空間,一個虛擬的顧客網,一個維基百科的個人頁面,以及一個自己的網站。

個人品牌化大師、《我2.0:塑造個人品牌,實現職業成功》的作者丹·斯肖貝爾(Dan Schawbel)表示:“互聯網迫使世上每個人都成了推銷員?!?作為“為Y世代打造個人品牌的專家”,26歲的斯肖貝爾在Google上有10萬多條匹配自己名字的搜索結果,在Twitter上有7萬名追隨者,在網絡上有個性十足的個人空間。)

由于安全的終生雇傭制讓位于頻繁交易的任務勞動市場,經濟結構因此發生了轉變,而個人品牌的興起正反映了這種變化,同時表明,隨著我們從廣播年代發展到銳推年代,各個組織機構已不再照本宣科。它預示了一個未來,在這個未來中,我們所有人都像一人企業集團那樣運作,計算著每個行動會對自己的定位構成怎樣的影響。

  你就是品牌

個人品牌化領域的誕生可追溯到1997年管理學專家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的一篇文章,題為《你就是品牌》。但直到易于使用的社會媒體工具出現,個人品牌管理才成為現實。如今,哥倫比亞大學等院校正教授個人品牌管理課程;培訓機構在中國和印度兜售有關知識;微軟已設法將這方面的理念帶給窮人;普華永道也在本周宣布舉行個人品牌之周的活動,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免費的網絡秘訣。

  與其它自我提升的方式不同,個人品牌化強調個人才能的美譽度以及清晰的個人包裝。

正如丹尼爾·萊爾(Daniel Lair)、凱蒂·沙利文(Katie Sullivan)和喬治·切尼(George Cheney)等學者所說:“在這里,成功不是由個人本身的技能、動力和興趣所決定,而是由這些技能、動力和興趣被組織化、明確化和標簽化的有效程度所決定。”

在個人品牌化專家的眼中,技能、動力和興趣只是對新經濟現實的某種反應。他們表示,如今已難以在加入某個組織后再為它的品牌打拼幾十年,因為企業正積極外包,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造并摧毀多個行業,網絡正助長跳槽之風,經濟衰退也正令數百萬人流落街頭。

  個人品牌人士認為,在這個新世界,自我包裝才是王道。

雇員們被告知,必須不斷舉辦各種營銷活動,來打造一個在Twitter和Facebook上不斷關注他們的觀眾群。品牌人士表示,這個觀眾群屬于你,而不是你的機構,它將追隨你并讓雇主們注意到你。

如今,未經選舉的政客也在奮力塑造個人品牌,每天都通過社會媒體向大量聽眾講話(通常是撰稿助手代勞)。企業雇員們則在沒有代言人幫助管理的情況下建立自己的網絡名聲。記者們同樣如此,他們不只是做報道,還在博客、Twitter和Facebook上談論它們。

不過,觀察多元化個人品牌擴張的更佳場所,是極具信息意識的外交領域。

比如在美國,國務院允許賈里德·科恩(Jared Cohen)、亞力克·羅斯(Alec Ross)和凱蒂·斯坦頓(Katie Stanton)這類懂技術的高級官員維持強大的個人品牌。在Twitter上,他們評論國事,鼓勵援助海地,支持減低從每日瑣事(《最好的交際培訓是執教我的7歲籃球隊》)到電影評論(《索德伯格的電影告密者相當平庸》)的費用。

羅斯和科恩先生各自的Twitter粉絲約有30萬人,而國務院的官方頻道只有1.4萬人左右。

認識到這種差距的美國國務院,在上周向莫斯科派出了一支非常規代表團,其中包括演員(及Twitter發燒友)艾什頓· 庫徹(Ashton Kutcher)、科技能手科恩先生和硅谷企業家,他們被當作擁有國務卿希拉里口中“21世紀治國才能”的人。安全問題和外交官在Twitter上的錯誤言論令國務院某些人憂心忡忡,但曾在Google工作過的斯坦頓女士表示,個人品牌——她的Twitter簡歷是“母親,人民公仆,杯形蛋糕行家”——會使疑慮重重的外國人另眼看待美國。

  她表示:“人們更容易相信個人,而不是機構。”

有人抱怨政府官員照本宣科,有人不滿企業廣告強制洗腦,對這些人而言,個人品牌就是他們的救星。如果說過去幾十年來廣播電視鼓勵機構以一個聲音說話,那么如今社會媒體的興起就正在恢復多樣性,機構也再次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印度外交部副部長沙什·塔魯爾(Shashi Tharoor)是一名使用Twitter的外交官,擁有65萬名Twitter粉絲。他對我說道,個人化官員唱唱反調,反而更能夠讓官方信息為人所接受。

塔魯爾先生表示:“在普通國民眼中,印度政府部長通常都是些極為神秘、不易接近的人物。我分享自己的想法、工作細節、人生經歷和興趣愛好,就是為了向公眾表明,他們的領袖并非遙不可及?!比欢?,老派政治家們對他的Twitter就不那么熱情了,他也因無視協議而招致批評。

企業同樣熱衷于個人品牌。Edelman公共關系公司分析師關系部主管強尼·貝特伍德(Jonny Bentwood)表示,多元聲音會貶低品牌的觀點,以及吸引人才需要忍受企業品牌中還有個人品牌的認知,令許多客戶左右為難。

就在本月,市場調查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禁止明星分析師在個人博客上發表分析報告。這一舉措在博客上引發激烈討論,被廣泛理解為針對個人品牌的對抗性反應。

當然,個人品牌化不僅將改變大型機構,還會改變已品牌化的個人的生活。它將使工作更加穩固還是只會使我們更加焦慮?它將使權力和影響力從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手中,向只是個人品牌響亮的人手中轉移嗎?它將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嗎?

說北京你好,迅速評論阿凡達,播報會議的最新見解,個人化觀眾在這些方面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然而,在匆忙間就企圖給事物定位的半吊子言論是否總有利于我們的社會?在推銷自我的時候,我們又是否將忽視對真正自我修養的追求?

來源:SocialBeta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