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00字深度解析私域零售激蕩十三年

2 評論 1370 瀏覽 10 收藏 41 分鐘

老張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系統回顧私域零售的十三年發展史,以期對行業中參與的伙伴,對未來的發展有所借鑒。

在平時的圈子交流中,發現行業參與同仁,多從某個垂直賽道或專業領域,零散看待私域市場價值。比如社交電商、團購、淘客、CPS、私域營銷等等。盡管私域零售目前的銷售規模,實際早已超過萬億規模,然而因其流量去中心化的特點,行業尚不能摸清它的完整畫像,甚至不能提出一個完整的概念來定義它。

從本質上來說,社交電商、團購等都是表象,就如同早些年一群人用社交電商定義拼多多,黃錚就曾表示不認可這種定義,社交是社交,電商是電商,倆塊磚頭壘起來不倫不類。

作為深耕私域零售多年的從業者,老張認為,只有“私域零售”這個詞,才能完整定義私域場景下的零售產業鏈,也能將淘客、團購、社交電商、乃至線下零售等凡是基于私域流量場景下,發生的各類私域零售交易模式,統一起來。

私域零售看似和社交電商相似,卻有本質區別,私域描述的流量場景,社交描述的是關系,實際的私域零售里,很多銷售場景,并沒有社交關系,或者用戶在私域里下單,本質也不是為了社交,企業做私域零售,也不是為了和用戶社交,而是深耕復購關系。

社交和深耕復購關系,是有本質區別。

經過這么多年發展,線下零售業態也早有了很強的私域經營意識,私域零售早已包括線上和線下,所以社交電商不能描述這個市場的完整全貌。某種意義上,社交電商是一個人為造出來的,未經深思的錯誤定義,這一點老張非常認可黃崢當年的觀點。

因此,私域零售實際上可以向前推13年到2010年,向后則是更宏偉的未來藍圖。因其去中心化的、非統一市場的特點,所以市場的參與者,對其規??偭俊⑹袌龌钴S度的感知,往往不如中心化的電商平臺。然而實際上,私域零售的整體規模,早已接近萬億,超過線下任何一家實體零售業態,也超過線上任何一家頭部電商平臺。

同樣,也因為私域零售去中心化,非統一市場的特點,想要發揮規模效益,零售玩家們面臨私域基礎建設能力不足、供應鏈貨盤不匹配、渠道季度分散等各種痛點。

這就導致相當多的企業,對私域零售還停留在渠道分發的階段,未能將私域零售最本質的價值——長期復購關系深耕發揮出來。在用戶、供應鏈、流量運作上,雖然有些同步企業已經走在了前列,但仍有相當多的企業,只是處于初級階段。

老張作為一個深耕私域零售市場的老兵,橫跨了淘客CPS、社交電商、雙線私域熱潮、社區團購、社群團購等多個周期。期間看到了各種模式潮起潮落,有成功也有失敗,也看到了去中心化能量支撐下,私域流量草原生生不息的頑強。

這一次我就系統的把私域零售的前世今生歷史、私域零售的演進、以及當下正在火熱發生的私域零售市場趨勢,運作邏輯,系統的梳理一遍,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對私域零售這個行業有深刻的認識,也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通過私域實現價值。

一、私域零售的第一階段:淘寶帝國興起,淘寶聯盟的誕生與CPS行業崛起

淘寶聯盟的誕生,是在馬云做出戰略調整“將阿里媽媽塞回淘寶子宮”之后。

阿里媽媽是阿里旗下的廣告平臺,2007年最初誕生時候的設想,和現在的三方廣告交易平臺沒多少區別。但是因為交易的供需兩端都在外圍,阿里媽媽沒有為交易的匹配提供多少商業價值,所以實際上沒有競爭力。

想要發展起來,如果不做平臺化模式創新,就只能效仿其他廣告代理公司做渠道,海量去堆銷售、堆人頭,這是沒有未來的事,也不是互聯網公司應該采取的增長模式。

所以在2008年,阿里媽媽重回淘寶,成為淘寶商業化的核心載體。自此,商家在淘系平臺的各類廣告營銷工具層出不窮,今天的直通車、引力魔方、淘寶聯盟等均統一在阿里媽媽平臺之上。

淘寶客自此誕生。

淘寶客在PC互聯網時代,其實還是類似站長聯盟的方式做推廣。海量的網站站長,將淘寶的頻道集合頁,生成專屬鏈接掛在自己網站上做帶貨,這種海量鏈接媒體的形式,今天為止依然是CPS模式里的渠道之一。

到2010年時候,有傭金的商品,都通過API接口做輸出,淘寶客也可以拿到訂單相關的數據。開放接口,降低了參與門檻,除了大媒體之外,中小流量渠道也可以參與帶貨,這帶來了第一波淘寶客推廣的增長。

在2010-2015年這一波周期里,圍繞淘寶生態出現了各類流量渠道模式。

第一種是為用戶提供購物返利的模式,比如返利網等三方渠道。

第二種是做內容導購的平臺,比如美麗說、蘑菇街等,有點類似今天的小紅書。它們切入的是在淘寶早期階段,個性化搜索和推薦還不成熟的時候,針對用戶搜索和消費決策效率低下的痛點,提供垂類專業導購的服務。

第三種就是給用戶提供特賣導購的產品,比如折800等就是這種模式

在淘寶早期發展階段,阿里急需海量渠道合作,協力獲取用戶,所以對各類淘客合作渠道采取的是開放心態。

然而,隨著淘寶用戶規模發展到一定階段,返利類渠道拉新效果減弱,反而在蠶食淘寶老用戶的利潤;所以阿里首先拿返利渠道開刀,開始動手調整返利渠道政策,導致返利類渠道紅利期迅速退潮,剩下一些玩家則紛紛轉型。

阿里的第二刀砍向了垂直內容導購網站,加上當時資本市場對這類模式之所以看好,也是看中其從垂類向綜合電商平臺的演化潛力,所以阿里自然不能容忍蘑菇街和美麗說這類平臺的存在,最終導致美麗說和蘑菇街,從流量渠道向自營電商轉型。

阿里的第三刀,從13年10月開始,砍向折800等導購網站,通過限制流量權重,以及不計入賣家銷售權重等手段,逐漸導致這類渠道走向衰落。

阿里雖然開放,但是是建立在自身安全基礎上的部分開放;也就是說在流量策略上阿里奉行的是流量草原策略,而非流量森林。這一戰略定位,成就了阿里電商帝國,但是同樣也抓不住去中心化流量機會的根本原因之一。

阿里既渴望著流量,又始終不愿意幫助流量渠道做大。

想娶媳婦不想買房,所謂成于斯者毀于斯。

同樣的心態在京東也曾經出現。劉強東一度停止在CPS渠道的推廣,后來發現近10%的銷售缺口沒法補,且競對CPS在快速爬升才重新恢復。

這種短期的畸形合作,本就不長久;所以在阿里政策調整之后,各類渠道只能要么甘于平庸,成為一個吃不胖長不大的渠道,要么只能尋求轉型。

這也說明,如果是嫁接在平臺生態基礎上的商業模式,倘若不能給平臺帶來增量增長,或者不契合平臺自身的戰略方向和利益需求,都是不長久做不大的。

拼多多團隊,早期做阿里電商代運營項目,始終不能實現黃錚心中的理想目標,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因為電商代運營搶的是阿里媽媽的生意,只能吃點平臺的殘羹剩飯。

2015年-2017年,淘寶客迎來了第二波增長高峰,主要是在QQ群和微信群進行推廣單品優惠券,大量的渠道通過群控機器人和紅包裂變,快速拉群,暴力發券發單,通過這類高轉化券做推廣。

私域社群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有了差異化的利益點;也首次因為推廣規模的增長,私域流量渠道開始產生大量的工具服務商和產業分工。

比如在工具側,解決分發效率問題的群控工具和發單軟件,實惠豬、互力、懶懶淘客助手、采集群等;

在選品和內容側,提供采集群的聯盟,提供采集站的大淘客和好單庫等,做上游商品招商和流量整合的招商團長,這些為后續微信私域生態中的私域工具服務商誕生,奠定了基礎。

同時私域流量供應鏈、工具、運營分工的出現,也讓淘客的參與門檻進一步降低,淘寶客的用戶數也在此階段持續增長。

CPS行業當然不是淘寶聯盟的獨角戲,2010年之后,京東、蘇寧、當當、唯品會、拼多多,乃至姍姍來遲的美團電商等都有推出自身的CPS聯盟平臺,且模式也多和淘寶聯盟相似,在電商平臺內針對商家搭建CPS報名入口,流量側連接各種機構推客和招商團長、下級CPS分發推手。

CPS在其各種電商規模里的占比,各家的CPS份額也比較相似。淘寶聯盟因發展較早,背靠阿里平臺,所以是千億規模,迄今依然是CPS行業的風向標。只是這些年因為阿里本身也被新電商實力沖擊,所以淘寶聯盟也跟著下滑。特別是2020年之后,淘寶聯盟也在努力的做各種努力。然而大勢所趨,新的CPS流量,依然在向微信私域、抖音精選聯盟等涌入。

淘寶聯盟一家的份額,在傳統電商CPS領域,依然是超過其他電商平臺的總和。京東因為自營平臺的特點,有競爭力的品始終無法在傭金上滿足渠道要求,只能從POP商家入手。然而POP商家入駐京東本身就是想賺利潤,又沒有得到自營商品那樣的流量扶持,自然不愿意像在阿里平臺那樣做推廣。

至于拼多多,雖然在CPS業務上也較早的推出了CPS業務。但是因為平臺低價的底層邏輯,沒有足夠多的溢價空間給到CPS推手去獲取利潤。所以相比其平臺交易額的總規模增長速度,CPS版塊距離淘寶聯盟還有所差距。

在這個行業里,還有一些培訓服務商、工具服務商諸如大淘客等在持續的演化。

2017年之后,CPS行業在騰訊生態中的大規模推廣行為,也很快招致了騰訊的頻繁打擊。

此時的騰訊,尚未提出2B產業互聯網戰略,所以沒有意識到私域零售的合理性,沒有去承擔其私域零售基建的主體責任,相反只是從2C的角度看待這些“破壞分子”。

大量的CPS推手在被頻繁的整頓之后,出于安全考慮和用戶沉淀需要,開始做類淘客類APP。核心思路是通過多級利益捆綁模式,做用戶裂變發展和獲客,做電商帶貨分傭。一些做過微商直銷的渠道,開始加入這波大軍。

自此,社交電商崛起。

二、私域零售的第二階段:社交電商從風起云涌到折戟沉沙,騰訊殺入私域零售基建

回看社交電商崛起的背景,也和當時的電商市場大環境有密切關系。為平臺賣命多年的CPS渠道,深感平臺朝令夕改的不安全感,受到阿里和騰訊兩頭夾擊,小命隨時被平臺政策拿捏,時不時被巨頭“掃清寰宇”一波。

所以吃到第一波紅利的CPS玩家們,為了把用戶、流量和供應鏈抓在自己手上開始推出自有的電商APP,其想法是哪怕做不過淘寶京東,成為一個自閉環的小生態也安全一些。

從某種意義上,如果社交電商遵從其初心,科學的設計商業模式,不采取急功近利的裂變方式,也許會有大量的垂直電商存在。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加上當時的消費升級以及資本市場炒作,社交電商很快風起云涌,很快熱昏了頭。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資本市場炒作社交電商是對標拼多多,然而玩家們卻普遍壓根沒有學習拼多多或者參透拼多多的本質,而是直接照搬了直銷模式的那一套。這也是當年黃崢不屑于將拼多多定義為社交電商的原因之一。

以多級裂變為流量基礎手段的社交電商模式,迅速出現大批玩家。
線上的環球捕手、云集、貝店、達令家、花生日記、蜜源、粉象生活、好省、美逛、淘集集、未來集市均是如此,線下的興盛優選等其實也類似,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微商團隊長,雖然沒有產品,但是也實際上靠此模式,建立起了自己的私域電商盤子,比如辰頤物語。

當時一些厲害的私域團隊長,可以很快通過多級機制把自己的團隊成員裂變到幾萬幾十萬規模,高額的分傭激勵,也刺激了更多的參與者入局。

甚至一貫謹慎的阿里和京東,也忍不住入局做了淘小鋪和芬香,只不過出于謹慎需要,一個采取代運營的方式,一個采取投資方式來隔離自身風險。當然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的。隨著政策收緊、監管重拳出擊,社交電商紛紛折戟沉沙。

從積極的一面來看,社交電商相比早期的淘客,進一步助推了私域零售的發展。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用戶層面,因社交電商多采取會員模式,強調長期關系,所以通過分層管理,實現了用戶精細化運營,而這恰恰是私域零售做長期復購關系所必須的一步。相比早期淘客的暴力拉群暴力發單,邁出了積極的一步,只是回看歷史,我們未來要深思是采取人工還是技術手段來解決,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其次,社交電商在私域流量發展上,做出了有意義的嘗試。早期的淘寶客,在私域流量裂變和發展上,并沒有實質性創新,所以才會定期被平臺絞殺。雖然這種流量模式創新是不成功的,但可以為未來所吸取教訓。除此之外,相比淘客之間的弱連接和賦能關系,社交電商普遍重視對下級關系的能力提升和流量建設,這和今天MCN機構做主播能力孵化,其實本質上是一致的,是從流量層面提供增量價值。

供應鏈、拓展、培訓帶教、運營、工具等私域合作鏈條的精細化分工,也為未來私域零售的產業鏈產品化提供了思路。分工越細,意味著行業門檻越低,意味著參與者會越多。

最后,社交電商真正突破了淘客的單一渠道角色。

早期淘客無論是返利、導購本質都是B2C貨架電商的分銷渠道,其命運都掌握在平臺手上,干的是流量螞蟻搬運工的活,在供應鏈和需求側,都沒有帶來本質的價值提升,雖然到了中后期,淘客聯盟的玩家們在向自營電商或工具服務商轉變,但都不能解決私域零售最需要的針對性貨盤問題。

而社交電商提出的S2B2C模式,是勇敢逃出淘寶京東等平臺掌控的嘗試,并從私域場景出發,試圖做反向的供應鏈優化。雖然不成功,但是邁出了私域零售商業模式獨立閉環的一步。

既然有這些積極的一面,那么社交電商為何又走向失敗呢?

原因其實樸素簡單,流量模式不可持續,簡單的說,錢的賬算不過來。
拋開政策的一面去看,即便沒有政策監管,社交電商的多級模式也是走不通的,或者說是注定不可持續的。

其實這一點,多級模式的設計者也心知肚明,所宣傳的終身管道收益都是不可能的。設計者的真實想法是完成拉新之后,就停止高額激勵政策,向穩健的模式去轉型,也確實有部分平臺平穩著落。同樣的,參與者也不是不清楚,那些裂變的團隊長,也非常清楚紅利期是有限的。

原因非常簡單,回歸本質即可。

零售從本質上,是基于消費者的需求,把商品從供應鏈,搬運給需求方。中間環節成本越低、效率越高越好,體現的結果就是消費者的購物成本足夠省錢且足夠持續。

社交電商的多級激勵,等于在供應鏈和消費者之間,層層疊加了批發渠道,層級越多,成本越高,就越不可能持續。特別是規模不能達到盈虧平衡點,注定是虧損。為了避免現金流轉不動,多級模式的社交電商注定只能采取偽低價模式或部分、短期補貼形式,而這,是注定不可持續的。

而拼多多雖然也被歸為社交電商,但是其底層不是多級激勵模式,雖然在C端采取了裂變機制,但是實際的費率要遠比B端直銷模式的多級要低。且拼多多采取競價廣告邏輯,倒逼商家迎合平臺的低價,這一點的穩定,就保障了消費者心智的穩定。

所以說,即便沒有政策監管,采取多級直銷模式的社交電商,發展到一定階段,也必然會轉型,否則只會破產。而在政策出臺之前,有些平臺自行暴雷,也證明了這一點。

2017-2020年,是社交電商風起云涌的時間,而在2020年之后,社交電商陸續開始進入低谷期。但并未完全消沉,部分平臺保留了核心能力,依然在部分賽道,在做反復嘗試,只是更謹慎低調了很多。
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新冠疫情。

這場疫情改變了各行各業,持續時間之久,特別是對零售業態的壓力,超過想象。

2020年,被稱為私域元年,企業微信作為主角登上舞臺。
和阿里對釘釘的態度一樣,騰訊迅速將企業微信抬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居家辦公、遠程協作、企業管理、產業賦能,一個個機會窗口向企業微信展開。之前被釘釘一路壓著打的企業微信,開始走出自己的特色,特別是在私域零售這個戰場。

疫情幾年,線下零售業態壓力山大,客流銳減。為了維持銷售運轉,幾乎所有的線下零售業態,都采取企業微信做自身客戶的私域運營。圍繞私域運營場景,騰訊也進一步加快企微產品迭代,開放企業微信的群人數上限,以及在客戶管理和群管理,數據經營上的優化。

在此過程中,為了實現幫助企微發展的戰略目標,騰訊不惜以訴訟手段,舉刀砍向個人微信領域的工具服務商,諸如WeTool等平臺不得不服軟退出市場,給企業微信讓道。盡管這些三方服務商的產品體驗,在分發等環節上優于企業微信。騰出的企業用戶,想要規模化運營微信私域,就只能轉向企微。

從私域零售的本質來講,其主場景是在社交平臺,特別是微信場景。因其去中心化的、非統一市場的特點,所以私域零售的基礎建設,只能是騰訊來承擔。所以企微在2020年之后的高速發展,實際上是騰訊在歷史欠缺的一課。

老張在前面講過,這個機會點的來臨,也和騰訊自身的戰略節奏有關系。雖然淘寶客2010年就興起,且很早就開始用QQ群去做私域零售。

但是當時的騰訊戰略重心是在2C業務,并未將為零售產業賦能視為己任。且在做電商嘗試的那些年中,也就是騰訊帝國時代,還反復封殺驅逐淘寶客。到了中后期,騰訊退出自營電商,又開始對私域零售基礎建設采取放任不管的做法。

直到2018年,馬化騰提出產業互聯網戰略,騰訊開始2C+2B雙輪驅動發展戰略,零售產業作為2B服務的重要場景,才正式被提到重要地位。

而在零售賽道,具體的賦能內容上,針對零售產業的支付、供應鏈、技術計算、以及營銷服務是重要方向,企業微信作為連接用戶和企業的重要載體,理所當然被提升至重要舞臺,逐漸從企業內部管理工具的定位,向2C交易連接去延伸。

私域零售的基建,要等一個合適的時機: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是類似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沖擊,零售企業主們,首先能夠意識到私域零售經營的重要性,為騰訊解決最難攻克的市場意識和資源投入意愿度問題。

地利是要等在騰訊完成支付能力和小程序的建設,特別是在線下場景,實現私域零售的交易閉環。以及可以合作的,美團等同城即時配送能力的完善。

人和是要私域零售是非統一市場,所以基建者一定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思維,非帝國主義者,基建者通過提供充分的連接機會,創造更多的節點連接,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非做刺客半路截殺。

這種心態、格局和戰略,雖然2011年騰訊就已明確提出,但是市場要經過近十年的檢驗,充分看到騰訊的可信度,零售企業才會放心的和騰訊攜手共建私域零售市場。同樣,圍繞私域生態的各類服務商完成自己的能力閉環,也需要時間,才能連成一曲英雄交響曲。

貨架電商時代,阿里等公司用近10年時間讓零售企業開始關注和普及電商業務形態,而新冠疫情這個黑天鵝事件的出現,讓中國接近80%的零售企業在近兩年時間內迅速完成數字化業務建設。并每年以5-10%的增長速率在迅速成長。

現在多數頭部線下零售企業,其私域成交規模多在15-30%之間,甚至更高。這個比例,實際上已并不比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的CPS私域板塊比例低多少。

2020年被稱為私域元年,這一年,騰訊終于開始承擔起中國私域零售基建的歷史重任。

歷史上所有的偶然性,在歷史的這一刻,匯聚成了必然。

經過三年的發展。截止到2023年,騰訊公開數據顯示,當下全國或有1200萬家企業在展開私域運營,每天有5億用戶活躍在各大企業私域中。私域收入超過百億人民幣的公司有5家,還有40家的私域收入超過10億人民幣,而私域(小程序)營收規模已有數萬億人民幣。

歷史賦予了騰訊巨大的機遇,市場也給了它面向未來的新的期待。

微信連接一切的使命能否保持一貫?

騰訊去中心的初心能否堅守?

騰訊越來越龐大,承載私域零售基建的部門,能否在集團內部得到足夠多的資源,看到零售產業的長遠發展?

零售產業鏈的伙伴依然在觀望騰訊。

而在這里,不確定性最高的環節,依然還在騰訊自身,尤其是對于企業微信的定位。

企業微信在外界的觀察看來,有些糾結,其既想學習釘釘,又想學微信。

所以釘釘的商業化戰略是否適合企業微信?釘釘不需要依靠更好的為企業和C端用戶之間的連接服務,來獲取收益,所以會采取刺客模式收費。

而對于騰訊來說,企業微信能夠為企業和用戶之間創造多少連接,這種連接的成本如果足夠的低,效率足夠的高,企業微信的未來想象空間就有多大。一如當年的QQ和微信一樣,不通過連接收費,而是通過連接創造的交易價值去收取底層服務費。

遺憾的是,我們看到,企業微信采取了當年QQ收費走過的彎路。這很有可能動搖零售行業對騰訊開放和做好連接角色的信心,且在行業一片質疑聲中,企業微信依然堅持采取刺客模式收費。

在零售企業已經自行為企微付出獲客成本帶去用戶之外,企業微信沒有去更好的挖掘零售企業用戶經營的價值空間,而是采取了最簡單的辦法,直接按客戶數收費。

老張很懷疑,這是否契合騰訊的長遠戰略和利益,雖然這能夠解決一個部門的短期KPI問題。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騰訊或許需要給到企業微信部門足夠的戰略重視和資源,而不是把它繼續和釘釘對標,在2B和2C之間搖擺不定。

不同的商業模式和企業基因,商業化思路也不應該一致。

當然,騰訊是一個還在持續進化的互聯網公司,也是中國互聯網領域里,最富有開放精神的平臺之一,私域零售行業在期待它能夠繼續一如既往的目光遠大,承擔起私域零售基建的重任。

如果騰訊能夠實現這種歷史的使命,它也會如當年推行開放戰略一樣,在去中心化的新歷史周期里,再次實現偉大的跨越發展。

三、私域零售第三階段:團購絞殺大戰再起,快團團和團店異軍突起

黑天鵝事件同樣賦予了私域新入局者的機會。

疫情供需的矛盾,導致社區團購被打了一針強心劑。拼多多、美團團購市場進一步鞏固,而其銷售的主場景,恰恰是在私域。無數的團長如螞蟻雄兵,孜孜不倦的幫助巨頭們在私域里連接用戶和交易機會。

同樣的,之前曾經被巨頭一度打殘的區域團購公司們,再次以團店模式在這一兩年風起云涌,走出自己的特色。七天暴力拉粉,3天快速出單等標準化私域運營動作也走出了新的探索創新。而在這個賽道,一如其他私域垂直賽道,從供應鏈側的團批公司、團批平臺,到團長孵化培訓,再到行業服務商,已然形成規模。

私域零售開始無處不在,深入人心。

因為疫情的沖擊,同城即時零售進入快速發展車道,主流玩家無論是美團、餓了么還是京東、抖音,無論是開放模式連接的線下實體商戶還是自營模式,其客戶除了來自平臺付費廣告,也有相當一部分比重來自線下零售企業自身的私域池。

在另一端,以快團團,群接龍為代表的社群團購模式開始迅速崛起。

2020年,快團團的交易額還處于百億規模水平,這個水平在電商行業里,只屬于一個中等位置,諸多的社交電商平臺也是這個規模。然而因為疫情的沖擊,大量的小區居民和團長卷入開團,快團團迎來了高速增長。

相比社區團購的重運營,社群團購足夠輕,參與門檻更低,有點像淘客,但是相比淘客,快團團團長又可以自己掌控供應鏈和定價權,用戶也是握在自己手上,因為其工具的定位,所以迅速贏得團長們的青睞。

僅在上海疫情期間,就有數十萬人參與做團長,疫情之后,潮水退去,中尾部團長陸續退出市場,為快團團留下了一批忠誠渠道。
和淘寶聯盟的歷史演化相似,以快團團為核心的流量分工快速成長,選品服務商、行業活動、供應商、渠道側紛紛入駐。二八效應在這里也同樣出現,雖然團長掌握了供應鏈定價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團長都擁有供應鏈整合能力。

而阿里媽媽當年的糾結心態,在快團團上也再次上演。一方面快團團以工具定位,另一方面又時不時克制不住平臺化的欲望。希望掌握團長的上游,將團長們矮化為拼多多的分銷渠道,一如淘寶聯盟當年對淘客渠道的既扶又打。

快團團的這些搖擺不定的動作,也迅速引來了一批新的市場分食者。美團、騰訊、京東、有贊、粉象、云集、微店、鯨靈等,紛紛挾自己的差異化產品入局。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押韻。

誰以用戶為中心,誰能夠真正幫助私域零售產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誰足夠開放能夠堅持去中心化,誰就能夠被用戶和私域渠道大軍擁護。

在去中心化的私域零售里,想建立中心化帝國,是不可行的。

騰訊都做不到的事,誰也做不到。

四、私域零售的第四階段:中心化帝國的崩塌,去中心化的新十年

2023年,電商行業平地一聲驚雷。

11月29日,拼多多市值首次超越阿里。

這是去中心重新回歸的開始,也是中心化商業模式周期性收縮的必然。

新的經濟周期,新玩家們是有一席之地,就意味著不破不立。

破,從去中心化開始。

過去十年時間,在零售領域。中心化的電商帝國巨頭,在供應鏈側針對中小賣家采取歧視打壓策略,針對流量側采取既用之又打壓的辦法。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并沒有想從本質上以互聯網平臺化的精神,帶著整個私域零售產業鏈去做大做強。

他們可以做的,和他們實際做的,差異太遠。

所以芒格生前才說:我發現,阿里原來是個該死的零售商。

然后老爺子果斷拋售股票逃離。

回想2003年的淘寶,彼時的阿里和馬云是多么的意氣風發。

ebay要建立一個帝國,像個鯊魚一樣,買斷廣告試圖扼殺阿里。

馬云自以揚子鱷精神,和諸多去中心化的網站聯盟合作,帶著一幫螞蟻雄兵硬生生擊敗了帝國。

彼時的少年阿里,以開放的互聯網英雄自居,風清揚西湖論劍,帶著一幫草根打天下,義軍大旗上赫然寫著“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十個大字。

這是馬云那一代互聯網創業者,最樸素的精神,也是互聯網精神的原生態,更是互聯網經濟模式的本質。

然而隨著江山越大,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距離阿里越來越遠。

當年的屠龍少年,在線上和線下都被中心化的零售帝國圍堵的情況下,只能依靠去中心化的商業模式,突破封鎖線。而今,當年的屠龍少年已擁有一個帝國,卻再次面臨著去中心化的新對手發起的挑戰。

究其原因,隨著規模的擴大和地位鞏固,中心化電商模式的瓶頸必然會出現,在物以稀為貴的情況下,阿里只能采取競價廣告模式,中小商家被迫出走。在流量側,江山越大阿里不安感越強,對流量側扶扶打打周期性出現。

當年的十月圍城之后,阿里已然做出了選擇。

今天的阿里不是被拼多多超越的,而是被自身的帝國模式絆倒的。
根本原因,不是阿里高層的心態問題,而是商業模式的自我鎖死。

阿里巴巴能以中心化模式戰勝去中心化模式么?

如果可以,當年被它擊敗的那些中心化對手,為什么不行?

一如2011年,假若騰訊沒有果斷采取徹底的開放平臺戰略,今天的騰訊會怎樣。

很難想象,但肯定不會很樂觀。

開放,是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基因,也是互聯網的最經濟路徑。去中心化,讓節點更充分的連接,更多的開放連接會帶來更多的交易機會,創造更多的價值。而中心化平臺,需要克制在這種連接中攫取暴利的沖動。

競價廣告模式,成就了中心化的利潤帝國,也捆住了它的手腳,一如前幾年百度的困境。

私域零售天然具有去中心化的基因,注定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市場,不可能存在中心化帝國。誰試圖做帝國,誰就會頭破血流。

這里或許有雅典城邦,但肯定不會有秦始皇。

從群欲望者得大利

從己欲望者得小利

五、后記與展望

回顧過去十三年的私域零售發展史,是一部大眾去中心化創業的英雄史詩。

幸運的是,老張一直躬身入局,在行業高速變化的周期里,親自參與了多個關鍵節點。橫跨CPS、社交電商、團購多個行業周期,所以能夠面向歷史和未來做一點分享。

通過私域零售十三年、四個階段的發展,我們能看到,私域零售行業的藍圖已經逐漸清晰,供應鏈 側在不斷優化,用戶經營意識在不斷提供,基建者和產業鏈服務商,在紛紛的做建設工作。而在用戶側,消費者在私域零售場景里,消費的體驗在逐步提升,性價比、便利性、供需匹配的效率在逐步進步。

一個閉環的私域零售主體市場已經形成。

私域零售已經不只是一個分發渠道,而是需要認真經營的主零售場景。

這是一個高速進化的行業,也是一個最活躍的創業舞臺。

私域零售十三年的發展,黃金與低谷

沉淀了足夠多的經驗和教訓,也給了未來足夠多的啟示。

本文由 @老張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好文,有些話說的很在理,似乎好像在影射什么。如果不是可能是我想多了 ?。。?!

    來自北京 回復
    1. 也許是因為,底層的邏輯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