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優秀的社區產品都在偷偷記錄用戶的行為

3 評論 11550 瀏覽 48 收藏 22 分鐘

緣于朋友寫了一篇社區的文章,那么我便借此文再深入聊一聊。

一、內容平臺的鼻祖:BBS

《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推紅了兩個人,一個是老榕,一個是老沉。

前者是中國第一批互聯網風云人物之一,8848的創始人以及B2C電子商務的早期探索者王峻濤。

后者是人稱中國第一網編的陳彤,可以說一手制定了互聯網網編標準,他后來去了小米,最后又去了一點資訊出任總裁兼鳳凰網聯席總裁,并代表小米出任一點資訊的董事。

那個時候新浪還不叫新浪,叫四通利方,也不是一個門戶網站,而是一個社區,而老沉就是這個社區的一名普通編輯。

正如《傳道書》里說的那樣:

“以往發生的事,將來還會發生,先前做過的事,將來也必再做,日光之下本就沒有新鮮事?!?/p>

我從《大連金州》里看到了很多眼下正在發生的事,只是那個時候囿于互聯網的規模,很多東西并不被人所看到,而現在這些東西卻成指數級爆炸。

老榕說,在1997年之前,沒人想過一個人會因為一篇帖子而“一舉成名天下知”。

根據1997年10月首次中國互聯網調查顯示,那個時候全國網民加起來也才62萬,還不如現在隨便一個網紅的粉絲多。

但是當時那62萬幾乎可以算是中國互聯網最具有話語權的一群人了,如今活躍的大佬們都身在其中。

所以即使是只有62萬網民,也不妨礙老榕和老沉紅遍大江南北,在中國互聯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記。

老榕也為了那個時候的“網絡紅人”,他和老沉一起無意中趕了一次“熱點”。

1997年10月31日,中國隊在大連金州2比3輸給了卡塔爾隊,足球界一片唉聲之下,一篇“爆文”橫空出世,主流媒體紛紛轉載。

8年后老沉撰寫的《新浪之道》中有一句話,我覺得可以修改下應用到今天:

“此事使人們第一次感受到了內容和熱點結合的力量?!?/p>

從內容創作者的角度來說,老榕是幸運的,我想如果放到今天,老榕的貼子可能會淹沒在海量的借勢熱文當中,很難再形成當初的影響力,當然也可能像王五四一樣憑借優質的社交圈而引爆這篇文章。

如果那個時候有新媒體的話,《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的標題至少該是這樣的:

《而立男子咬牙買下三張機票,在大連下了飛機之后卻哭成了狗,他對兒子說了這些話》;

而這個事件爆發之后,至少會有這樣的文章出來:

《大連金州輸球之后,這個男人用一篇文章弄癱了四通利方的服務器,小編看完之后驚呆了!》

《主流媒體紛紛請求轉載,他在弄癱四通利方服務器的文章里,究竟寫了什么!》

這個事件里有幾個關鍵詞,和眼下的情況是何其的相似:網絡紅人、內容、平臺和熱點。

《大連金州》無意間借了一個全民熱點,而且競爭者幾乎沒有,有人本來勸老榕把這篇文章投給報社,但是老榕覺得報社編審很麻煩,于是把文章發表到了四通利方的體育沙龍。

從內容運營的角度來說,老榕至少干對了這么幾件事:

  1. 生產了優質的內容;
  2. 趕上了一個熱點;
  3. 48個小時內出稿,保證了時效性;
  4. 選擇了一個雖然人不多,但是用戶優質的社區。

從形式上來說和眼下新媒體的套路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那個時候沒有微信公眾號,也沒有微博,更沒有層出不窮的“各種號”,有得只有論壇。

千禧年之后誕生了兩款產品,對于互聯網來說也算是有劃時代意義的:

一款是戴志康大學時開發的Discuz!,另一款是王學集、林耀納開發的PHPWIND(前身ofstar)。

比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后來Discuz!賣給了騰訊,PHPWIND賣給了阿里。

兩巨頭都想通過連接中小站點穩固自己互聯網霸主的地位,結果沒幾年個人網站的地位一落千丈,風口迅速吹過去了,終結個人網站風口的是社交網絡的興起所帶的話語權解放。

大V和網紅迎來了自己的盛世,再然后就是自媒體和內容創業者。

2010年7月15日,CNNIC發布了《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有一個數據比較有意思,那就是截止報告統計時間,中國的網站減少了44萬個。

而就是在這個時期,社交網絡強勢崛起。

  • 2007年5月,王興成立了飯否網;
  • 2007年8月,坐擁4.1億用戶的騰訊上線了滔滔;
  • 2009年7月開始,飯否滔滔停止運營,嘰歪、Follow5、9911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 2009年8月成立的新浪微博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互聯網,成為那個時候的獨角獸,無數草根大號開始強勢崛起;
  • 2012年8月18日,微信公眾號上線。

同時大量新媒體科技平臺,比如虎嗅、36氪、鈦媒體、創業邦、投資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眾包內容平臺也紛紛成立上線,科技媒體及運營領域的作者以自媒體的身份登上舞臺。

層出不窮的社交產品和內容平臺紛紛上線,讓人們將BBS拋在了腦后,尤其是天涯、貓撲、西祠胡同等最近幾年的遭遇,讓很多人都覺得都在說論壇的時代已經過去。

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讀,論壇其實越活越好了,BBS作為論壇的主流形式已經告別輝煌,但是論壇的核心價值卻不斷創新重生。

二、內容平臺的進化

論壇的全稱叫電子布告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古時代的官府張貼的告示或者小區里的布告欄,在完成線下功能的基礎之上,集成互動和用戶自由發文的功能。

而這些其實在線下已經有了。

BBS將線下布告欄的功能進行了整合,增加了社區運營效率的提升,并將社區的邊界無限拓寬。

上面這段有點難懂,我做了張表,我們來對比下線下社區和論壇的功能:

從我上面做的這張表可以看到,最原始的論壇就是將線下的這些動作通過代碼在線上進行了集成,從而提高了效率和拓寬了社區的邊界,從而達到影響更多人的目的。

后來的個人空間、實名社交、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內容平臺都是從這些基礎功能演變而來,是官方給予用戶權利的一次次下放和收緊。

1、個人空間

代表:QQ空間、51空間、網易博客、新浪博客、輕博、網易LOFTER、點點等

上表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東西,論壇社區和線下社區都是中心化的廣場,是一個中央集權性質平臺,用戶可以發表意見,但是官方可以選擇聽也可以選擇不聽。

論壇社區比線上下社區好的地方在于,給予了用戶更多的話語權,但是一旦違背平臺的意志,同樣會被和諧掉。

表格的最后一欄是垃圾,線下是牛皮癬,線上是機器貼。

中心化的平臺流量空前集中,這就導致了官方必須要強化管理,弱化用戶的權利,否則會導致整個平臺的崩潰。

個人空間的出現則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心化的平臺消失不見了,轉而用戶成為了整個平臺的主體。

個人空間把原來論壇里用戶的個人中心變成了主頁(后來Discuz!等論壇系統的個人中心也增加了博客化的皮膚),將主頁變成了平臺的主要展示形式,直接砍掉了中心化的廣場(部分平臺如新浪將優質信息集合成了門戶的專門頻道)。

早期的51空間、QQ空間都是如此(私信則是單獨做成了IM),沒有了中心化廣場提供的流量,用戶之間的關系從論壇的底層浮到了最上層,好友數量的價值就凸顯了出現,后來逐漸演變成了粉絲關注量。

那一時期韓寒和徐靜蕾成為最亮眼的兩個博主,兩人的博客點擊量先后破億。

同時崛起了很多其它的草根大號,新浪甚至專門弄了個草根博客榜,acosta的博客長期占據榜首的位置,也是第一個過千萬的草根博客。

彼時新浪博客的影響力不亞于現在的微信公眾號,可惜因為各種原因最終衰落下去了。

博客是個人價值前置的另一種社區,是平臺弱化后的另一種論壇,很多公眾號大V可以說就是直接從博客以及其它社區平臺上平移過來了。

比如石榴婆報告,最早的時候就是在博客上更新的,而咪蒙最早的時候也是近百萬粉絲的微博大號。

在新的趨勢出現之后,他們及時的將自己的影響力過渡到了公眾號上,保存并放大了自己的影響力。

2、實名社交

代表:人人網、飯否、朋友網、FACEBOOK等。

早期的互聯網社區都是以匿名形式存在的,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有關部門一直要求進行實名制的注冊,以臉書(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可以說正好順應了這個制度潮流。

而實名制注冊的社交網絡所帶來的價值也是讓人意想不到的。

我沒有玩過人人網,但是我玩過騰訊的朋友網(主要是用來偷菜),最讓人驚喜的就是在實名制的真人社交機制下面,現在世界的社交網絡被完美的復制到了互聯網。

人和人之間連成了一張巨形的立體網絡,很多失聯的人又再一次被串聯到了一起。

在那個時代人人網是當之無愧的獨角獸,資本市場的寵兒,可惜后來因為各種原因還是衰落了。

和臉書目前接近4000億美元的市值相比,實名社交在國內的失敗多少令人惋惜,為什么會失敗其實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仁者見仁。

這就跟微博再一次崛起,鼻祖推特卻在國外日子很不好過一樣,這也不是我今天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這里主要想講的還是社區,實名社交是在原來個人空間的基礎上的一個新的裂變,進一步強化了個人ID的重要性,它和個人空間一樣是一個將個人前置,中央廣場后置的社區。

它還有一個優秀的地方在于,這是一個純個人表現的地方,大家都是寫寫自己的小心情,沒有多少人關注流量這個東西,是一個小圈子里的互動社區。

當時個人空間是兩極分化的,一部分人是為了流量而寫,另一部分人是為興趣而寫。但是由于個人空間里面多數都是陌生人,在沒有互動的情況下,創作的動力就會消失,所以很多人選擇了在QQ空間里寫東西。

因為QQ雖然不是實名社交網絡,但是QQ里最初的好友一般都是自己的同學,是一種非形式化的社交網絡。

而實名社交網絡則不是,你幾乎可以在上面找到所有你認識的人,這一下子就給予了用戶創作內容的積極性,良好的反饋永遠是內容得以持續產出的關鍵因素。

論壇里的用戶分級、積分以及積分商城都是為了制造反饋。

這里的反饋不需要10W+的閱讀量,只需要自己的朋友能夠點個贊或留個言便行了?!盎ゲ取笔悄莻€時代的流行語之一,搜索QQ群可以找到各種形式的“互踩”群。

3、微博、說說和微信

在社區的演變過程當中,微博主要的貢獻是將內容變輕了,過去在個人空間上進行創作的時候,由于頁面是以文章的形式展示的,所以對于內容創作者來說偏重,很多人其實是不具備這樣的內容生產能力的。

微博則解放了這群不具備長文內容創作能力的人,給了他們一個用140字甚至是更短語句去表達的空間。

騰訊曾經也推出過騰訊微博,但是最后也是失敗了,但是QQ空間的“說說”卻成功了。

年輕一代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微博,但是毫不夸張的說一定人手一個QQ,他們也許不會去發微博,但是一定會去QQ空間發一條說說,原因在于對于年輕人來說,QQ就是一個真實社交關系鏈。

每一條說說都會被自己的同學和好友看到。

真實關系更容易獲得反饋,我們為一個身邊的人點贊點和留言的機率是要遠遠高于一個陌生人的,微信之所以用戶數快速增加,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可以將QQ和通訊錄的好友導在一個朋友圈里,將各個社交圈子里的熟人進行打通。

我們每天瘋狂的打開微信看朋友圈的信息,在朋友圈里發動態的原因也正是根植于此。

微信本身其實也是社區的一個變種,它將個人ID和私信功能放到了主體的地位,而將原來的板塊和貼子拆分出來,變成了一個個公眾號,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一個板主,創建一個完全由自己掌握的板塊。

你也可以是一個完全的瀏覽者,自定義你想要關注的板塊,通過關注或者不關注這個動作將你沒有興趣的板塊給拋棄掉,而不是像傳統社區一樣,無論你感不感興趣,那些板塊都會像垃圾信息一樣,橫在你的眼前。

同時你自己就是你的編輯,除非你的貼子被封掉了,否則你都不會感覺到平臺的存在。

讓用戶“自定義”是互聯網最偉大的發明,也是一個絕對的趨勢,就連門戶網站的首頁都可以讓用戶自己定義板塊組合了。

公眾號就是這種自定義目前最完善的一種表現形式,可以說整個微信是目前為止最好的社區型產品之一,微博、QQ都是如此。

他們將個人的價值前置,將平臺的存在感無限的弱化。

三、@和#

社區產品有兩核心功能:溝通和交流。

在這兩個核心功能之下,誕生了兩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功能:@和#。

一個簡化了溝通的流程,我們不用去點開一個人的主頁,再去點私信,也不用去IM好友列表里找那個人的名片,我們只需要輸出一個@就可以了,再通過模糊搜索的方式找出這個人的名字。

一個重新結構了中央廣場和論壇板塊。論壇的板塊和微博的話題作用都是一樣的,將一群擁有共同興趣的人集合在一起來聊一個話題。那些你長期有興趣的話題可以直接關注,那些你沒興趣的只需要參與一下便可。

這里我著重講一下“#”字符。

過去的社區有一個頁面化的中央廣場,但是中央廣場的流量是極其有限的,過重的中央廣場會限制一個社區的發展。

目前簡書就陷入了這樣一個困境里,在嘗試通過專題的形式達到去中心化的目的,讓每一個專題都可以自成一個體系,讓每一個用戶都可以通過關注這個動作產生一個屬于自己的首頁,以實現首頁內容千人千面的目的。

這一點百度貼吧、知乎、豆瓣、微博以及公眾號都做的非常成功。

“#”字符下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中央廣場,廣場是由用戶合作生成的,有著同一興趣的用戶會通過“#”字符去尋找自己的同伴,這是一個UGC的生產過程。

過去的論壇社區都是官方自己設定幾個話題形成板塊,但是這往往會限制住社區的內容和規模。而在“#”字符生成話題的過程當中,平臺可以通過話題數的多寡用數據來分析平臺的內容走向,從而更好的調整市場的策略。

這其實依然是一種自定義的過程,它是另一種形式的標簽云。

對于一個平臺來說閱讀量往往會造成一個誤導。作為一個平臺為了讓社區運轉起來,往往會設定一個推薦內容,用戶往往會更關注平臺推薦的內容,這會讓運營人員搞不清楚究竟是用戶的興趣起了作用還是平臺推薦起了作用。

而@和#都是用戶主動發起的動作,更能有效的反應用戶的真實需求。

自定義、關注、@和#等動作越來越成為社區的主流配置,目的都是通過不斷將選擇權交給用戶自己,通過記錄用戶的動作,來生成一個更有判斷價值的大數據。

越來越多的社區,都在弱化社區本身的存在感,形式也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有價值的內容,用戶對內容的需求,是社區運營的價值核心。

最后,留首打油詩:

用戶前置獲主權,平臺后移亦不閑;

無形之眼悄悄看,一切盡在掌中間。

#專欄作家#

范子龍,微信公眾號:內容指南針(ID:ahey1314),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觀察員。自06年起持續關注互聯網行業發展,對互聯網各種商業模式和案例有些粗淺認知,長期混跡于各大新媒體,發表一些淺知拙見。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受益了,感謝作者

    來自江蘇 回復
  2. 我覺得社區這種形式中還有一個貼吧,也是重要的代表,社區是以興趣或者地區來組成的話題,傳播性已經被微信與微博秒殺,不是因為天涯之類的方式不對了,而是使用與進入的方便性與實時性已經跟不上了。

    來自廣東 回復
    1. 興趣類的社區運營成本太高了,我們就是校園社交產品,群里沒有小編在里面活躍,基本就是一個死,用戶大多數只是覺得自己會有興趣,沒有意見領袖。投入高,回報低,用戶也不喜歡為一個小范圍人群產生優質內容,觀眾太少。大家更喜歡一張照片發到廣場首頁所有人都能看,我們的廣場就會有很多自拍。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