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 SAAS 產品如何定價?

0 評論 3187 瀏覽 31 收藏 18 分鐘

對一款產品來說,賣多少錢是一個很重要的決策,甚至還有決定產品生死的嚴重性;而且對于出海產品,還有各個地區、不同貨幣的考慮。這種情況下,產品如何做好定價工作?

我做的海外 SAAS 產品是一款設計工具,2022 年年初上線,一上線就是付費訂閱模式(包月29 美金,包年 199 美金)。

【29 美金每月】針對設計工具而言是稍微有點高的,可以錨定的幾個月費參考值是:Canva 12.99 美金,Figma 12 美金,Photoshop 19.99 美金,Axure 25 美金……

那當時為什么把包月定在了 29 美金呢?

幾個考慮的點:一是我們的產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缺少正面競品的,在解決方案上有一定的獨特性;二是我們的用戶群體大多為設計師,產品主要是解決其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三是初期的定價高一點,也是希望給到廣告投放和社媒營銷更大的操作空間(廣告和社媒都需要獨立核算 ROI)。

另外,這個價格也沒有違反【一頓飯錢的定價邏輯】?!疽活D飯錢】是指 C 段的產品定價最好不要超過用戶一頓飯所花費的錢。

從上線后半年的數據上看,這個價格基本上在歐美都站穩了,并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有效地支撐到了廣告和社媒的運營。

那么包年的價格是怎么來的?

包年的價格一般是包月乘以 12 后進行一定程度的折扣,但這個折扣的幅度在不同產品上差異很大,大部分會做到 8~10 折。比如 10 美金每月的產品,包年一般在 80~100 美金。我也見過做到 2~3 折的,但我們算下來差不多是接近 6 折。

6 折怎么來的?

這跟我的理解有關:只要包年的價格>人均連續包月的總價格,那么就是合理的。而我們包月用戶連續續訂的時間在 5 個多月,所以我就把 6 個月作為了包年的折扣依據。

實際數據檢驗下來,我們在全球各地區的包年比例都差不多在 15%~20% 之間,所以也算是一個經受了實踐檢驗的價格。

那么今天我就基于在過去在定價上踩過的坑、走過的彎路,來聊聊我對海外 SAAS 定價的一些認知。

一、市面上有哪幾種 SAAS 定價思路?

或者說 SAAS 有沒有最佳定價策略?

圍繞著這個疑問,我曾對幾十款 SAAS 產品的定價思路進行過研究,結論是根本沒有

原因在于每個 SAAS 的用戶群體、產品特性、使用頻次以及所運營的國家和地區都是各不相同的,優秀的 SAAS 都是結合了自身獨特的業務情況制定的定價策略,并不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案。

當然這個中間是有規律可循的,基于我對不同 SAAS 的研究,我將 SAAS 的定價思路分為了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按產品進行定價】,典型的有 Adobe、ZOHO,包括蘋果的流媒體也是按視頻、音樂、新聞等進行分產品定價的。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每做一個產品,就可以對這個產品進行單獨收費,會讓資源投入與預期收益之間構成一個正向循環。我曾經有段時間也想把我們的 SAAS 拆分為幾個獨立的小工具,試圖對每個進行單獨收費。

但多次推演后,我放棄了這個模式。

主要的考慮:第一,分產品定價對于每一個獨立產品的產品力要求很高,Adobe 旗下十幾款產品每一款都有很強的品牌獨立性和產品力;第二點是分產品定價會讓整個付費邏輯變得復雜,由于我們之前只有一套定價,所以分產品后需要引入大量新的說明文案和展示來讓用戶能夠理解,這個過程本身會大幅度提高用戶的認知成本;第三點是我們的不同工具在使用邏輯上之間有一定的耦合性,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強行拆開對于用戶體驗會帶來負面影響。

第二種是【按使用數量進行定價】,我們常用的手機、寬帶流量套餐就是這個模式,一般在云服務、AI 產品中也非常常見。這種模式在大量的 B 端 SAAS 中是很受歡迎的,因為它可以讓你跟隨客戶一起成長,客戶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也會直接讓 SAAS 提供方獲得持續的收益。

分數量進行定價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很好的規避【共享賬號】的問題,做過國內 SAAS 的都知道【共享賬號】這類灰產是非常猖獗的——處理吧,要投入時間和精力;不處理,又一直很膈應。

但這種模式我推演下來,也不太適合我們的業務。

主要的考量在于:我們的產品是面向 C 端用戶的,這種模式可能會減少用戶活躍時長。而在產品的成長階段,【活躍時長】是我非常在意的指標,所以至少在當前階段,我是不愿意用數量去限制用戶的。另外這種計費模式會讓產品定價系統變得復雜,尤其是我要同時考慮到多語言、分區定價等問題的時候,再疊加一個數量,我自己計算起來就會很麻煩,更何況用戶了。

第三種是【按效果進行付費】,比如 Netflix 的會員是以視頻分辨率作為區分的,Chatgpt plus 也會讓你享受到更快、更豐富的內容回復。

這也是我最終采納的方案。

原因在于雖然我們是 C 端的產品,但在已有的付費用戶中,有37% 是企業郵箱注冊用戶,也就是說他們大概率是有“商用”需求的。另外一個考慮是新增的產品效果在我們之前的版本中是不提供的,所以也不會引起太多老用戶的反感。

所以我最終選擇在 Pro 的基礎上加了 Business 版本,在一些使用的效果上進行了區分。比如只有 Business 用戶可以導出 8K 圖片和 4K 視頻。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向那 37% 的企業用戶收更多的錢,實際效果怎么樣呢?我現在還沒法告訴你,因為這個改版是在近期才會灰度上線。

值得注意一點的是,在我研究過的產品中,大多產品是混合了兩種不同的定價思路,比如 AI 生成圖片,既可能按照使用量進行收費,也可能同時按照使用效果進行收費。

但這背后的核心邏輯都是【解決如何盡可能地讓不同類型的用戶更多付錢的問題】。

二、到底要不要分區定價?

【分區定價】顧名思義,就是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采用不同的定價策略,從政治正確的角度肯定是“要的”。

我們自己也會有感受,很多國外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后還是維持高昂的售價,導致根本賣不動,用戶都去用破解版或共享賬號。

但由于我在去年踩了一些坑,所以我現在對這個問題的真實答案是【要分區定價,但要慢慢來】。

也就是說我認為SAAS 產品出海初期只要提供【一套定價模式+一個語言(英語)】就夠了,包括我觀察到很多月活在幾百萬的 SAAS,也還是維持這樣的方式。

這背后的核心邏輯是:只做有錢人的生意。

北美、歐洲、澳洲這些地區自然不用說,付費能力肯定是高的。而中東、南亞、東南亞、拉美、非洲等地區,雖然官方語言并非英語,但這些地方說英語、并且使用英文軟件的群體,往往也是相對高知的,付費能力也遠高于當地的其他人群。

所以在 SAAS 產品的初中期,我認為【英語+一種定價】完全夠了。但為什么我又覺分區定價有必要,且要慢慢來?

因為從客觀數據上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 GDP、消費能力是差異極大的,如果能夠提供吻合到本土用戶心理預期的定價,那么大概率就可以提升付費轉化率,讓產品收益最大化。

這也是我去年做分區定價之前的思考出發點,所以當時我基于 GDP、人口、人均購買力等數據制定了一攬子分區定價的策略。

但實際出來的效果卻非常差,不僅沒有帶來營收的快速增長,反而中間出現了波動,后面復盤下來,發現這中間踩了兩個坑。

一是把這個問題想得太簡單了。想要提升一個地區的付費轉化,單單只改定價是不夠的,往往需要本地語言、支付方式、投放策略、展示信息等多方面一起改,才有可能見效。比如說日本市場,有很強的獨特性,只改個定價效果是很差的。

二是操之過急。定價不是只研究幾個經濟上的指標就夠了,而是跟當地的用戶認知、SAAS 接受度、付費意愿、競爭程度等等都是相關的,當時我就只研究了一些經濟數據,就開始急躁的改動。實際定出來的價格并不是深思熟慮后的結果,而是個人的主觀判斷,自然效果也就不會好。

所以反思后,我調整的新思路是:先維持住統一定價,然后逐步的、詳細的研究不同的市場和地區,每研究清楚一個,對應的改一個、測試一個。而不是一上來就想一口氣吃成個胖子。

三、分區定價的漏斗要不要封堵?

分區定價的“漏洞”是什么意思?

打個比方我人在美國,購買某個 SAAS 所要支付的費用是 29 美金一個月,但如果我把 IP 地址切換到印度,則每個月僅需支付 2.9 美金。

每個地區的運營成本、獲客成本差異是極大的,自然在很多分區定價的產品上就會出現這樣的“漏洞”。

今年年初我對這個問題有一次全盤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當前階段不做處理。

幾個點:一是我從后端數據中分析了下,支付卡與注冊 IP 不一致的數據,對營收造成的影響還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而且這部分用戶并不是都奔著鉆漏洞的,有一些是切換了 IP 后支付的價格是相同的,還有一些是 IP 在欠發達的地區,但卻以富裕地區的價格進行了購買。

二是當前階段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有很多辦法,但這些辦法本身也會帶來新的問題。比如可以拒絕 IP 地址與支付卡地址不一致的用戶,但這肯定會損傷到支付率;又比如讓用戶在支付前進行手機號碼的二次驗證,但這也會延長支付流程。

所以綜合考慮下來,當前階段決定暫不投入資源解決這個問題。

但不是說永遠不解決了,而是需要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一是業務進入了營收穩定階段,二是這部分漏洞所造成的損失已經讓我感到心痛。

四、SAAS 要不要 Free trial?

Free trial 是指讓用戶免費試用一段時間再進行自動付費,是一種常見的付費引導策略。

但我打心底是非常反感“free trial”這個概念,我認為國內之所以會有強烈的【白嫖文化】,是跟整個互聯網發展初期所形成的集體用戶認知是有關系的。當然還有其它原因,這里不展開討論了。

我們的產品是設計類的 SAAS,使用是免費的,但想要把設計好的內容進行導出,是必須要付費的。但這個做法在內部受到了不小的挑戰,甚至有人向我建議:好東西不怕試,讓用戶試試怎么了?

說得輕巧,營收下滑了你負責?我自然不會聽信這些人的鬼話。

但我也的確有段時間對 Free trial 進行一些研究,我研究的結論是:是否采用 Free trail 核心看【頻次】,就是看這個需求是否是高頻的。

比如我自己購買的很多軟件,1 Password、Spotify、Craft、Google photo、DeepL、 Figma、Cubox、YouTube 等等,對我來說都是需要高頻使用的。所以針對本身使用頻次較高的軟件,你讓用戶試用完,用戶肯定就自然而然的購買了。

但另一些軟件并不是高頻的,我們自己的 SAAS 也沒有這方面的數據特征,甚至我還研究過,我們每月的自動續訂用戶中有 30% 是壓根一次不用的,僅僅是因為被訂閱制給連續扣費了。

后續我還專門拿國內的產品做過一個 AB 試驗,給一部分用戶【每日免費導出3張圖片的權限】。而實際的數據結果發現,這些免費導出后的用戶付費率竟然低于普通付費用戶!

這一下子剛好也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五、給定價決策者的建議

【價格】作為 SAAS 的核心之一,在公司里可能是產品經理給出的,也可能是老板直接敲定的,但背后肯定是有一個核心的決策者。

那我能給到定價決策者的核心建議就是:多用些海外 SAAS。

對【價格的認知】除了競品分析、數據復盤外,還是需要積累【體感】的。

我們自己公司使用的海外 SAAS 都有好幾種,我個人每個月花在 SAAS 上的錢也差不多幾百到一千多人民幣。

這種方式可以使我們逐步的摒棄掉根深蒂固的國內價格思維,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的感受“哦,原來他們不在乎這個錢?原來每個月是這么扣費的?原來我會經常性地忘記取消?原來我付了錢是有這樣的預期?……”

很多對價格的細化認知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包括我可以說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細節:國內的包月是按照 31 天計算的,而歐美的包月是按照自然月計算的。

原因就在于國內你給這個用戶少算一天,他就有可能過來找你吵架,而歐美的用戶因為訂閱了太多的 SAAS,所以按照自然月他們反而會更好理解。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里。

專欄作家

楊杰出海筆記,微信公眾號:楊杰出海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2018年年度作者。心理學碩士,目前從事出?;ヂ摼W工作。一名奮斗中的產品汪,致力于將心理學與互聯網進行深度整合,一起探索廣袤的出海互聯網!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