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的藝術——混排在商業化中的應用

1 評論 1223 瀏覽 0 收藏 14 分鐘

在產品排序中,并不是我們想象的所有產品順序排列,而是會有混排等多種方式。這篇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做混排的思考,供各位參考。

廣告商業化,做到最后本質上和銷售是一樣的,就是在賣流量,怎么把自己手頭的流量賣出更高的價格。做過銷售的朋友都知道,銷售額=銷售量*銷售單價,商業化產品在做的也是這兩件事,怎樣從媒體里挖掘出更多的廣告庫存,以及怎樣將這些廣告庫存以更高的價格賣給廣告聯盟和預算方。

怎樣才能增加廣告庫存,無外乎就是增加用戶數/增加用戶使用時長/增加廣告密度。增長產品只要考慮怎樣多買量,用戶產品只需要考慮怎樣提高用戶使用時長,商業產品需要考慮的就多了。加廣告密度這件事情,說起來復雜,做起來一點也不簡單。APP的容量就那么大,廣告多占一塊,其他內容就少一塊,尤其是各種流的場景,用戶每屏只能看到一條到幾條內容,多曝光一條廣告就要少展示一條內容。怎樣去平衡廣告的曝光和內容的展示,到底什么位置去展示廣告,這就要引入混排的概念。

什么是混排?

顧名思義,混排的全稱是混合排序,指將多路來源的內容,在某種標準或者規則下,排序到一個隊列中。

目前絕大部分APP中,流場景內給到用戶展示的內容都不是單一來源,簡單的例如朋友圈,是朋友圈內容+廣告。復雜一點的例如抖音,是視頻+直播+電商+廣告+團購,不同的內容來源于不同的引擎,由不同的組織和項目負責,但最終搶奪的是同一塊屏幕。如何在各方中平衡利益,權衡利弊,并且使整體收益最大化,這就是混排需要去做的事情——建立機制,讓各方能夠在這個機制下維持運轉。

從架構上來說,混排并不復雜?;炫抛詈诵淖顝碗s也是最困難的部分,還是在于制訂能夠被各方接受的標準和規則,從而形成分配機制。

在早期的時候,混排內的位置是一般固定的。比如百度搜索,固定前y個位置為廣告,這也很合理,畢竟百度搜索的自然結果,商業價值很小,全靠前幾個位置的廣告營收,因此只要有廣告結果,前y個位置就由廣告來曝光,用戶體驗只要卡相關性閾值就可以有一定的保障了。而信息流,一般都是a+x*n的形式,第a位為廣告,此后每x個位置安排一個廣告位,具體的數值則需要各部門互相battle,通過大量實驗或者借鑒(抄襲)行業先進經驗,最終由更高級別的老板拍腦袋決定。這種從上到下分配的機制好處是,規則定下來之后大家都別爭了,內容部門去優化內容質量和相關性,廣告部門提高預算水平優化轉化鏈路,各方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老老實實待著,減少內耗。

但這樣的做法不能一勞永逸,一段時間之后各方又會產生新的矛盾。廣告部門發現,廣告主即使出價再高,也只能拿到固定的廣告曝光,拿不到更多的流量,沒有增量也就沒有辦法提高預算水平。內容部門則發現,很多時候即使廣告價值非常低質量非常差,也可以固定的拿到好位置。最終各方對這樣的排序都不滿意。

而且這樣的做法只適合單一廣告+單一內容的形式,一旦混排的參與方增加,規則的制定就會變得更加的復雜和拖沓,每增加一個參與方,規則的復雜度就要上一個指數級。以抖音為例,抖音的混排隊列里,不光有視頻和廣告,還有電商,直播和團購,不光是廣告能帶來收入,直播,電商和團購都可以帶來收入。就算安排好商業的位置,這個位置是給廣告還是直播,亦或是電商或者團購?如果好位置給了廣告,那萬一電商的傭金收入更高怎辦?兩個和尚還能抬水喝,三個和尚可就沒水喝了,這四個和尚不得把廟燒了?

這些問題是所有參與混排的策略產品都需要去嚴肅思考的。

眼看著就要打的不可開交,大領導趕緊發話了:你們都是公司的棟梁,公司的未來看你們了,要和氣生財。既然怎么排都不能讓人滿意,那我們就相信老祖宗的智慧——考試。中國人考了一千多年的試,在考試這件事情上是相當擅長的。

這時有人要說了,他廣告部門考核的是收入,我內容部門考核的是用戶點擊,瀏覽時長,閱讀完成率等等,這能一樣么?這就是動態混排最核心的問題——以怎樣的指標來評估價值。各方關注的指標是不一樣的,很難找到一個共同的指標來做混排。

難題拋給了領導。但領導還是辦法多,很快領導就表示:駕照還要考四門,混排當然不能只考一門。只要是參與各方關注的核心指標,都納入考試范圍,既要考收入相關的指標,也要考用戶相關的指標,最后加權綜合計算得分,各個目指標的權重由當前整體業務需要來進行設置。你們的功勞苦勞公司都看在眼里,只要你們好好優化,自然可以拿到好的位置。

統一標準加權計算得分后,內容也好廣告也好乃至電商直播團購等各方都被拉到同一條線上去排序,固定位置時所面臨的問題似乎都可以解決。商業側只要加預算就能拿到更多更好的位置,商業預算不足時自然也能夠將位置讓給內容側。而商業側內部,廣告電商團購等,只要拿出自己創造的商業價值,就可以排序,也不用擔心低價值的廣告頂掉高價值的電商。

似乎,一切都好起來了,嗎?

問題顯然還是存在的。首先是第一個問題。由于各方在己方內部排序環節使用的指標是不一樣的,因此綜合指標加權計算后,原有內部隊列內的排序有可能發生變化,對于自然側還好,對于廣告側來說,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廣告采用的是拍賣制度,排序的位置和商業利益直接掛鉤,不能隨意改動。

其次是第二個問題。綜合加權指標,是由多個參與方關心的指標加權計算的。如果采用各方透傳的預估指標來計算,那么各方都有動機去給透傳的指標參數作弊。如果由第三方再去重新預估排序,那么對系統的性能會造成非常大的負擔。

然后是第三個問題?;炫抨犃欣锩恳粋€item和ad是單獨計算綜合加權分的,但這樣沒有考慮到外部性,廣告和自然之間會相互影響。原有的點擊率轉化率預估是基于內部隊列,但廣告和自然混排后,原有的排序被打亂,那么原本基于內部隊列預估的點擊率轉化率就會變得不準確。

問題似乎沒有解決,反而變得更加的復雜了。

經過多年的實踐,對于以上的問題,還是有一些解決方案的。當然這些方案可能并沒有“解決”,僅僅是方案。例如,在混排中增加曝光占比限制和多目標約束限制,以應對問題二,這種做法接近于一階段和二階段做法的綜合,相比于二階段,控制性更強,相比于一階段,靈活性更強。再比如雖然還是混排,但是不去做綜合指標加權計算,而是串行的機制,內容側排序后,再由廣告側根據內容側排序的隊列,計算單個廣告插入每個位置的預估效果,判斷是否插入廣告以及在哪里插入廣告,這樣可以針對問題三做出一定的優化。但以上種種手段都屬于治標不治本的方案,一定程度上緩解混排面臨的問題。

那有沒有一勞永逸的手段呢。

這時候就要請出在線廣告老流氓拼多多了。對于各位同行面臨的問題,拼多多給出了簡單粗暴的解決思路——我全都要。什么自然量廣告量,通通拿去賣錢。拼多多的搜索不分自然和廣告的,全部放在一個部門,同一目標,統一處理。這種做法從根源上就砍掉了混排存在的意義。

平臺是要賺錢的,是要持續增長的,是要面對投資人的。在巨大的營收壓力下,平臺早期撒流量的行為一去不返,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免費的流量了。原本商家通過好的產品和服務就能占據好位置的情況不復存在了。這個過程阿里也經歷過,早期的淘寶還是有很多優秀的小商家,但隨著淘寶營收壓力越來越大,淘寶通過各種手段逼迫商家將用于產品和服務的預算投入到買量中,也迫使中小商家逐步從淘寶退場,轉移到拼多多。如今拼多多也走上了一樣的道路。這個世界是一次又一次的輪回,中小商家們在輪回中等待著新的平臺來取代拼多多,然后被新平臺趕去更新的平臺。

其實不光是拼多多這樣的電商平臺,一些綜合類平臺也在探索這樣的事情。比如字節搞了個“全域推廣”,字節的官方介紹是:全域推廣打破付費與自然的流量劃分邏輯,釋放全域流量價值,幫您撬動自然流量。標準推廣是有針對性地優化付費流量,全域推廣則不再區分付費和自然流量,而是以直播間整體ROI為投放目標,統籌并布局抖音信息流推薦、直播廣場、商城、搜索等抖音直播間全域流量。

當然拼多多的做法是單場景流量全商業化,字節的全域推廣是跨場景商業流量統一化,但底層的思路是一致的。

筆者之前在做商業策略產品時,內部討論里也有類似思路,全平臺對于大預算廣告主做流量扶持,以期廣告主更多的投入,同時減少自然流量分發,最終將自然量和預算掛鉤——雖然沒有直接計費,但自然量就這樣被轉化為商業量了。不知道這個思路有沒有落地。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在這個輪回的末期,商業戰勝了內容,混排乃至流量的主導權最終又回到了商業側的手上。

但社會是輪回上升的,在下一個輪回,內容又將重新站起來向商業發起挑戰,并且拿回主導權。

這個輪回,會是AI么?

本文由 @rorai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AI會加重商業化表現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