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高手,大隱隱于帝都小飯館
本文將帶您一探究竟,如何在限定的菜單選擇中,創造出無限的美食享受和商業成功。通過深入淺出的分析,我們將看到,少即是多,如何在精簡中尋得精致與高效。
一天中午在東三環附近覓食,我跟媳婦同時相中一家飯館。她是被湘菜館的SKU吸引,我是被門口海報吸引:全店只有18道菜,炒完整本菜單只需要780塊錢。相當簡單直接的運營策略,出現在這片居民樓的底商,多少有些突兀。
推門進去,中午12點半,7張桌子只剩一張空位。坐畢,點菜,大概10分鐘后,一葷一素兩道菜就端上來了。招牌菜是酸菜炒肥腸,紅彤彤的辣椒堆成小山,頂上插著一面小旗子,上面寫著:
辣炒肥腸,去油率95%。
再環顧四周,”運營”的痕跡隨處可見。18道菜名掛在收銀臺背后的墻上,為了強調當天新鮮食材現做,售罄的菜會被翻牌子下架;許諾不滿意的菜不收費,不滿意的標準就是:客戶剩下很多、又沒有打包帶走的菜;每天只接待4桌炒全本,原則上8人以上才能點。
“這個老板肯定是懂運營的”,我向媳婦斷言。
01 三個問題
如果我們開一家餐館,菜單上放多少個菜品合適?
- 18道
- 100道
- 越多越好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研究菜品數量與什么有關?
我們從顧客的視角來看,一桌要點幾個菜,取決于有幾個人。一般來說,在多數地區的日常聚餐中,通行的點菜規則,一桌菜的數量M=n+1,其中n為一桌就餐人數。
n看起來是個變量,但其實不然。
n的最大值取決于桌子的大小和椅子的數量。比如我們吃的這家餐館,桌子最大為4人桌,最小為2人桌,按照上述邏輯,它每桌的菜品數量大致在2-5個菜。我們最近去吃過兩次,我特意留意過,基本如此。
第一步順利完成。接下來,我們思考第二個問題。
顧客需要看幾個菜,才能選出2-5個?
這個要考慮飯店經營的位置,比如,這家餐廳可以輻射到辦公區,中午就餐者以白領為主。這些人通常有1-1.5小時的午休時間,除了吃飯,還有來回路程,甚至小憩一下。所以,他們沒有太多時間去選菜品、等上菜。
快,比什么都重要。
18個下飯菜,一目了然。其中包括3道招牌菜——一般人都會點。在此基礎上再做加法,就很簡單了。類似的邏輯,就像互聯網產品中的單品爆款。對于飯店來說,菜品少,每一個菜的邊際成本會下降,后廚的效率也會提升,這個后面慢慢講。第三個問題:如果18個菜中,沒有想吃的怎么辦?
動態更新。
這家餐館看起來是賣18道菜,但它實際的菜品邏輯是:“18”與“+∞”
“+∞”就是這家餐館給自己留下的自由發揮空間。按照它自己的說法,它會不定期淘汰不受歡迎的菜,對菜單進行部分更新,只是總量保持在18道。
店里甚至還掛出一塊心愿墻,供用戶在上面留言,寫下自己想要的菜名?!@只是一個互動,從形式上把菜單的決定權交給顧客,顧客也就無法質疑菜單上18道菜的存在合理性。聽聽,是不是很像早期的MIUI論壇?主打一個參與感。
這對小店制造新鮮感是非常有效的。為什么商圈或者辦公圈很少有幾十年的老店?也很少有一道菜,能長時間受到追捧?比如水煮魚、麻辣香鍋、黃燜雞、小龍蝦,都是各領風騷三五年。
關鍵詞就是新鮮感。
再好吃的菜,終究也是會吃膩的。
所以,有些商家一道菜做火、把一家店做火之后,馬上去掙另一種錢:加盟。掙開餐館商家的錢,比賺食客的錢,更有確定性。(想學習賺確定性的錢,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跟阿里學習撈錢》)。
餐飲屆一向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茬新人割舊人。
平臺運營中有一句經典黑話:唯一不變的是一直在變。不變中創造變量,就能解決很多問題。比如會所不變,技師一直在變;KTV不變,歌單一直在變;寫字樓不變,里面的公司一直在變。
騰籠換鳥,是一種既普通又高明的商業手段。
那么,我們還是回到只有18道菜的小菜館,它通過建設一個菜品的“庫”和一個動態推薦的“18道菜”,巧妙解決數量與效率的矛盾,甚至還制造出新的期待。心愿墻上的菜名不一定都是用戶真實寫上去的,但每一個真實寫字的客戶,心里肯定會想:
雖然不一定能實現,但萬一實現了呢。
不管能不能實現,這個“扣”算是做好了,食客們總會想起來,這家館子最近有沒有上新?我點的那道菜,到底有沒有上菜單?
這是一個商家的精明之處,從客戶的需求出發(節省決策時間),讓客戶參與決策(菜單管理),為下一單埋下伏筆(給足情緒價值)。
02 全過程“好吃”
東漢末年,東吳三代目,才過而立之年的孫權,親率10萬大軍進攻合肥,這是他第一次親征,江東名將幾乎全數出動。而合肥魏軍守兵僅有7000人。這場戰爭對于孫權來說勝算很高,怎么排兵布陣,怎么圍城打援,甚至慶功宴上安排誰上主桌,孫權內心都已盤算好了。
萬萬沒想到,合肥守將張遼極其不講武德。
孫權的大軍剛到戰場,鍋還沒支起來,就遭到了魏軍突襲。張遼親自披掛上陣,率領800勇士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這一戰,吳軍傷亡慘重,氣得孫權躲在山頭上大罵:“老小子,不講武德,搞偷襲,耗子尾汁?!?/p>
隨后攻城戰更加不順利,孫權只好無奈撤軍。然而撤軍途中,孫權在逍遙津渡口,再次遭到張遼偷襲。這一戰,吳軍幾乎全軍覆沒,連自己也險些被生擒。
這一戰史稱逍遙津之戰,一戰成就“孫十萬”美名。
數量從來都不是決勝的關鍵。這場戰役透視出來的道理,在餐飲行業一樣通用。在好吃與好多面前,我相信大部分食客會選擇好吃。
好吃也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吃起來好吃,二是全過程好吃。
第一個不用多說,我想重點解釋第二個:全過程好吃。顧名思義,就是”好吃”的體驗要從用戶看到店名的第一刻就開始。
比如“湘菜館,只做十八道”。類似的還有“我一輩子行醫,只治一種病”的神醫廣告片。
少且精,一家專業的湘菜館,是不是很容易被食客腦補出來了?
用粉筆寫在小黑板上的門規,是不是有種樸實無華的感覺。如果不看菜價,仿佛進了某位藏匿于市井的大廚私房小館?!袄背捶誓c”去油率95%?!绻覀儞Q一個說法,“我們盡量去掉了肥油,但是還是有可能沒去干凈”,是不是就差點意思了?
“充值四倍,當餐免費”,這種霸王餐的感覺,誰看了不迷糊?老板還寫了幾百字的”感謝信”掛在墻上。媳婦看完就想去充值,被我按下并翻譯:其實就相當于打8折,你還想去嗎?此外,讓”好吃”體驗持續加碼的細節,在店里也隨處可見。
墻上有食客大快朵頤的“歡樂瞬間”,也有寫滿想吃菜名的心愿墻,食客被辣得滿頭大汗時偶爾抬頭看見,爽感很容易加倍。
門口設置了小冰柜,每一個吃完離開的顧客,都可以自取”解辣神器”老冰棍。如果趕上顧客不愿意吃冷飲,還可以換成常溫礦泉水。
至于“不滿意包退換”的承諾,這更像是海底撈才會有的底氣。
其實,大部分時候,即便你吃到某一道菜不順口,也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口感出了問題,甚至會找理由為它開拖,因為別人吃得很香啊。
即使確認菜有問題,一些食客也會不好意思,擔心自己看起來是想占小便宜。第一次就餐時,媳婦認為豬肝炒老了有些發苦,但她堅持等結完賬要離開時,才悄悄告訴服務員這個問題。
我遠遠地看到,心里默然一笑。
從另一種層面上,她也是被這種”全過程好吃”的氛圍感沉浸式帶入了,而不忍親手打破濾鏡。
全過程好吃,才是真的好吃。這種營銷的高級之處在于,我什么都沒說,但又什么都說了。
03 菜單越薄,利潤越厚
今年夏天,我去錦州避暑,小燒烤必須安排上,烤腰子必不可少。第一次坐到小燒烤攤邊,我發現,菜單上除了常規的8元烤羊腰外,還有個我不認識的”孿生兄弟”:原油腰。20元的售價充分彰顯了它的尊貴。在”東北幣”的體系里,它的購買力可能相當于正常情況的40元。
我問,怎么貴這么多?
店家解釋說,這個是原油羊腰子。
我這前互聯網大廠員工、偽中產的矯情勁兒“嗷”一下就上來了。那必須整好的!
接下來,我遠遠地就聽見老板娘沖著老板喊道,“從冰箱里拿個原腰”。老板起身,在圍裙上擦擦手,貓腰,拿出一根沾滿冰霜的大腰子。那串腰子遠遠看著像個木乃伊,被放到了燒烤架上。
“完了”,我暗暗叫苦,原來滯銷品,真的會放得久。
這種產品,在今天討論的這家湘菜館顯然就不存在。菜單調整會自動干掉滯銷品。它主打新鮮和現炒,也會通過各種細節讓人感知到。我們第一次中午去吃的時候,到得比較早,靠里的桌子上,服務員正在埋頭掰辣椒頭,一筐綠的,一筐紅的,完全沒把我們當外人。
這也營造出一種印象:這里的菜很新鮮。商家是要為菜單備貨的,出貨越多的菜,越新鮮。而那些冷門菜,真不知在冰箱里躺了多久。
“二八定律”有可能也適用于餐飲業,即80%的銷售額是由20%產品貢獻的。
2021年,在虎撲社區得到幾十萬人每日圍觀的蓋飯小館
所以,“菜單越薄,利潤越厚”。我們做個測試題;同一家飯店,一個菜品賣100單和100個菜品每個賣1單,哪個成本低?
顯然,單品爆款,邊際成本更低。從原料開始看,批量采購價格更低;從制作工序看,批量制作效率更高;從品控來看,菜品越集中,大廚越專業。
第二次去這家店的時候,我專門看了后廚——手寫黑板上寫著歡迎參觀后廚。透明玻璃房里,只有1個大廚+2個幫廚在忙碌,17張桌子的體量+18道菜品的設置,讓他們保持了極高的出菜效率。
這讓我回想起在寫字樓上班時,中午出去吃飯,服務員總會問一句,有什么忌口嗎?
“忌慢!”
人均不到50元,10分鐘吃到有鑊氣的炒菜,這不比來路不明的外賣香多了?對于經營者而言,出餐快意味著翻臺率高,畢竟在就餐的黃金時段,時間就是金錢。這樣的降本增效,確實是當下的生存之道。
為了避免打廣告的嫌疑,我把這家餐廳的名字放到最后,它叫“師傅說”,一家很好吃的湘菜館。
本文由 @山農下山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