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產品專家實操分享:用戶分層模型案例,精細化運營必學干貨01
通過一個實際的豆瓣運營案例,本文將展示如何利用用戶分層策略有效地提升用戶活躍度。從業務邏輯分析到策略執行,每一步都是精細化運營的精髓,帶來明顯的改進效果。
01 實施流程
1. 梳理業務邏輯
在一個產品中實施用戶分層運營,首先要梳理清楚這個產品的業務邏輯。當明確了產品需要通過用戶分層來解決一些精細化運營或整體用戶價值提升的問題時,梳理業務邏輯就顯得尤為重要。所有的用戶分層操作,歸根結底都要服務于產品本身的業務邏輯,這一點必須要明確。
2. 選擇分層模型
梳理完業務邏輯后,第二步就是要結合手里的資源、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當下的現狀,來選擇一個更適合、更適用的用戶分層模型。不同的分層模型各有優劣,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權衡選擇。比如時間、人力資源有限時,就要優先考慮實施成本較低的分層方案。
3. 爬取數據劃分
選定了分層模型后,第三步就是要圍繞著這個模型,去爬取相關的數據。然后結合拿到的數據,完成對不同用戶層次的具體劃分。通過數據刻畫出每個層次用戶的典型特征,為分層運營打下基礎。數據劃分的精細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后續運營工作的精準度。
4. 制定運營策略
當用戶分層工作完成后,下一步就是要圍繞劃分出的不同用戶層級,制定差異化的分層運營策略。不同價值的用戶群體關注點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運營手段。比如對高價值用戶可以側重激勵和發展,而對低價值用戶則偏重喚醒和召回。分層運營策略要緊扣分層依據,有的放矢。
5. 執行檢驗迭代
最后一步就是持續地執行分層運營策略,檢驗運營效果,并根據反饋對策略進行迭代優化。雖然這個流程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還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如何設置合理的效果評估周期、關鍵指標等。用戶運營是一個長期而動態的過程,策略也需要隨著用戶的變化而不斷迭代升級。用戶分層需要梳理業務、選擇模型、劃分層次、制定策略和持續優化五個步驟。只有嚴格遵循規范流程,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才能真正發揮用戶分層的威力,激發用戶活力,為產品注入持續增長的動力。
02 案例分析
1. 案例背景介紹
1)豆瓣APP運營現狀
豆瓣APP是一款主打圖書、影視、音樂等文化類內容的社區產品。一直以來,豆瓣的運營主要聚焦在對頭部KOL的維護上,而缺乏面向全站普通用戶的精細化運營策略。用戶分層體系尚未建立,用戶生命周期管理幾乎是空白。整體而言,豆瓣的用戶運營還處于比較粗放的階段。
2)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某天,從數據中發現,豆瓣APP最近 3 個月的用戶活躍時間和活躍人數呈現緩慢下滑趨勢。這一現象敲響了警鐘,預示著豆瓣或許到了需要開展精細化用戶運營的時候了。于是豆瓣的某位運營負責人接到了一項緊急任務:在 3 天內拿出一套可落地執行的精細化用戶運營方案。
3)項目目標與限制
該運營負責人肩負的使命,就是要快速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遏制住豆瓣的用戶活躍度下滑趨勢。但他面臨的現實條件十分有限:手下只有一個實習生,沒有足夠的人力去做復雜的數據分析;時間緊迫,3 天內必須拿出方案。在這種情況下,還要確保方案切實可行,難度可想而知。
2. 按流程推進
1)梳理業務邏輯圖
a. 關鍵角色與關系
首先,這位負責人快速梳理了豆瓣APP的業務邏輯圖。豆瓣主要由 3 類用戶角色構成:生產型用戶、消費型用戶和官方運營團隊。其中生產型用戶負責內容生產,消費型用戶負責內容消費,官方運營團隊則肩負內容整合、推薦、審核和編輯優化的職責。厘清了這 3 類角色的定位和相互關系,為下一步選擇用戶分層模型提供了依據。
(2)選擇適用分層模型
a. 結合問題與資源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最適合豆瓣當前狀況的用戶分層模型。首要考慮的是緊迫的時間和稀缺的人力資源。復雜的用戶分層方法如個性化特質分層,需要處理海量數據,耗時耗力,暫時都不在考慮之列。
b. 判斷業務標準化度
其次需要考慮的是豆瓣業務本身的標準化程度。豆瓣是一個高度個性化的內容社區,用戶的興趣愛好千差萬別,很難用一套標準的服務來滿足。這就意味著基于統一規則的用戶分層如身份分層,可能并不太適用。
c. 判斷用戶影響可能
再次需要考慮的是用戶之間相互影響的可能性。在豆瓣這樣一個社交屬性濃厚的社區里,用戶間的互動和傳播效應不容忽視。因此那些能夠反映用戶社交影響力的分層指標,或許更具參考價值。
d. 二八法則初篩高價值用戶
考慮到種種限制條件,負責人決定從二八法則入手,優先篩選和運營那 20% 創造 80% 價值的高價值用戶群體。二八法則雖然簡單,但勝在省時省力,更容易在短期內見到成效。具體而言,就是要通過一些關鍵行為指標,圈定出那批高價值種子用戶,再去分析他們的典型特征,進而實施更精準的分層運營策略。
3)關鍵行為界定用戶價值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界定和篩選這批種子用戶呢?負責人想到了以用戶的關鍵行為作為切入點。具體到豆瓣這款產品,無非就是兩個最核心的行為:內容消費和內容發布。
a. 內容消費頻次
對于內容型產品而言,內容消費頻次是用戶活躍度的直接體現。消費得越頻繁,說明用戶粘性越高,價值也就越大。因此將內容消費頻次作為劃分用戶價值的一個重要依據,不會有太大問題。
b. 內容發布頻次
除了內容消費,內容發布頻次同樣是界定用戶價值的關鍵指標。一個愿意主動分享和創作的用戶,對社區的貢獻遠大于普通的”潛水”用戶。將這些content creator圈定出來加以重點運營,對提升整體內容活躍度大有裨益。
(4)交叉對比確定分層模型
a. 訪問次數區分用戶活躍度
在實際操作中,負責人以用戶近期的訪問次數作為衡量內容消費頻次的指標。某個時間段內訪問豆瓣的次數越多,就代表用戶活躍度越高。據此可以給用戶的整體活躍度打分,區分出高活躍和低活躍用戶。
b. 發布次數區分用戶貢獻度
同理,以用戶主動發布內容的次數作為衡量內容創作程度的指標。在豆瓣發布評論、日記和話題討論的頻次越高,就代表這個用戶的貢獻度越大。據此可以給用戶的貢獻度打分,區分出高貢獻和低貢獻用戶。
將用戶的活躍度和貢獻度評分進行交叉組合,就可以比較輕松地劃分出高活躍高貢獻、高活躍低貢獻、低活躍高貢獻、低活躍低貢獻等幾類不同的用戶群體。進而針對不同特征的用戶群,設計有針對性的差異化運營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通過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助大家了解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快速搭建一個用戶分層模型,并將其應用于實際工作中,提升用戶活躍度和用戶價值。
本文由 @小黑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rfm模型,你可以繼續寫完實踐
個人覺得案例分析是及其重要的一部份,能夠查漏補缺。
不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