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輕松收入200萬?我來告訴你背后的玄機秘密
跨境電商領域,你可能會經常刷到一些視頻,有人懟臉告訴你:30人民幣的東西到美國輕松賣30美元,3個月他就賺了200萬……你是不是一邊怦然心動,一邊又開始強烈懷疑?你是不是一邊想著求帶,一邊又覺得不合常理?
本文通過跨境電商實操中的運營和財務分析,為你起底這到底是怎么回事。讓你看清跨境電商真相,然后再自行判斷,要不要入局。
一個人賺了錢,通常會換輛豪車到處晃悠,以這種可顯擺的方式,昭告親朋好友。
但一個人如果賺了錢,見人就打開手機讓人看銀行賬戶余額,就顯得有點不合常理。
因此,賺到大錢,再懟臉懟賬戶拍個視頻,全網發布,讓天下人盡皆知,就顯得特別怪異。
不偷不搶,中個彩票去領獎,還要捂得嚴嚴實實,生怕親戚朋友,外加賊人惦記。
彩票中獎,可能需要30年的運氣。
但是,現在打開手機,有人告訴你,自己收入200萬,只用了6個月。
何等讓人羨慕!
一幫小白狂贊不止,各種大哥求帶,充滿評論區!
何等讓人氣憤!
國內電商平臺賣家們卷到吐血,能糊個口就不錯了!
只有一幫跨境老油條們,才能一眼就看透,一語就能道破。
自古以來,中國人向來講究:財不外漏,事以密成。
賺了大錢,就算親戚朋友都家財萬貫不會惦記,難道就不怕稅務上門?
今天,我就以真實跨境玩家的視角,來起個底,看看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免得很多人覺得又錯過了時代風口,自己連雷布斯嘴里的一頭豬,都不如。
半年200萬沒騙你,但它只是一個文字游戲
先扒小紅書上一個高贊的典型案例,它的標題,對新手小白,足夠沖擊!
有人不服,在評論區開懟。
結論就是“一眼假”,因為她的一個朋友如何如何…哦,不對,是同事。
那到底是真是假呢?
先說結論,賣家的視頻,并沒有什么問題。
于是,很多新手小白掐指一算,我滴乖乖,月入30多萬!
一邊羨慕嫉妒恨,一邊又覺得不太可能!
為什么看到此類視頻,總是會有人格分裂感?
因為,你在視頻中看到的是GMV,而你當它當成了凈收入。
雞賊的創作者,他在半年和200萬之間,也加任何動詞。
但看的人,卻自動腦補上“賺了”這兩個字。
我猜,創作者就是要故意要達到這個效果。
其實,大可不必動耍這點小機靈,就光明正大的說是收入,也沒問題。
因為,關于電商“收入”的概念,就是一個文字游戲。
收入有三種:一個叫營業收入,一種叫毛收入(毛利潤),一種叫凈收入(凈利潤)。
而GMV,指的是營業收入。
如果你知道電商平臺是如何計算GMV的,那么,你就會理解,用6個月時間做了30萬美金,并不是什么難事。
對GMV最簡單的計算,用一個公式就可以表達:
GMV=客單價*成交量
任何一個做生意的人,都可以理解,這只計算營業流水的小學數學題。
但電商平臺對它的計算,又與我們平常所理解的營業收入,有所不同。
而學問,就藏在“客單價”與“訂單量”兩個因子里面。
帶你拆解GMV,看清“收入”背后的玄機
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先舉一個例:
老張是個賣家具的,以500元的價格進了一個桌子,之后以1000元的價格賣了出去。然后買家說愿意付給300元的運費,送貨上門。
老張找了從外面找了一個司機,先墊付了300元的運費。貨送到之后,收到了買家支付的1300元。
晚上,老張在小本本上寫到,今日營業額:1000元。
但是,如果用電商平臺GMV算法來記上這筆交易,則為:1300元。
這就是平臺的邏輯,它把一筆交易的所有費用,都歸入GMV。
所以,跨境電商平臺計算客單價的方式為:
產品貨值+尾程運費+銷售稅
消費稅占比不高,大頭來自于尾程運費,也是我們常說的快遞費。
而這個快遞費,就是中美電商之間,最大的差異。
美國的快遞費,基本上是按分區來計算的。
美國的快遞,按照發貨地的郵編與收貨地的郵編計算,被分為1-9區。
舉個例子,同樣一件商品,從杭州發到上海,屬于1區,發到云南,屬于8區。
商品呢,也按照每磅(1磅約為450克)一個臺階,進階加價。低于1磅的,又按每盎司(約3克),再分為16個等級。如下圖所示,這是2024某個時間段USPS的運費報價表:
假如,一件重量為4磅的商品售價10美元,根據根據收貨地的郵編計算為7區,那么運費就為11.79美刀。
不算銷售稅,這個訂單的客單價為:22.79美金。
所以,當你在TikTok上看到一個商品的標價,最后的成交GMV,可能是翻倍的。
這并不是一個極端的例子,而是我們之前某個在售產品的真實狀況,平臺就這樣算的。
這就是電商平臺對客單價和GMV的計算規則。
所以,你就能理解我所說的,為什么6個月做30萬美金,并不難了。
砍掉一半,才算是我們普通人所理解的營業收入。
而從成交量來看,拉平均月度5萬美金,按20美元一單計算,差不多就是月銷2500單,日銷80單左右的樣子。
這只是一個沒有被封的TikTok店鋪,鋪上幾十個品,大概兩三個月都能達到的正常水平。
這是早年我們自己運營TikTok的業績,3個店沖榜了類目Top10,加起來的GMV接近14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就是98萬的一樣。這只是一個月的數據,且沒做任何付費投流動作。
因為這些業績,當時我們在國內跨境圈逐漸小有名氣。
很多人聞風而動,每天上門“求帶者”絡繹不絕。
一切都是錯覺,一切都是誤會,一切都是GMV!
GMV的玄機,對于一年做到2億美金的大賣,不會例外。
200萬的GMV,我們算算到底能賺多少錢
理解了GMV是到底怎么一回事之后,接下來,是不是有個疑問?
做到30萬美金GMV,到底能賺多少錢?
任何一個做生意的人,追求的都是利潤,為什么平臺和賣家,都在拿GMV來說事呢?
這是因為,GMV這樣的表面業績,就是行業的一塊遮羞布。
這就涉及到我們在前文所說公式的第二個變量因子:訂單量。
用來計算GMV的成交量,與最后實際的訂單量,并不是一回事。
這個成交量,只對成交結果進行累加,只要買家對訂單進行了支付,就被算在GMV之中。而之后的退單、退貨、僅退款之類的,也并不會從成交量中被減去。
2024年,國內電商某些賽道的頭部賣家,一場直播GMV過億,可能實際訂單交付,只有20-30%,退場散伙的比比皆是。
但這絲毫不影響平臺繼續鼓吹GMV。
因為,這即關乎平臺之間的面子之爭,也關乎平臺在資本市場的估值,更關乎平臺為自己造勢,吸引更多賣家進場,然后賣廣告和收傭金。
當然,跨境電商市場的退貨率沒有那么夸張,正常范圍在5-10%之間。
但賣家們為什么也在講GMV,而不是利潤呢?
因為,不太好意思。
我給你算筆賬,30美元的GMV,到底能有多少利潤?再乘以1萬就可以了。
這是目前在Temu上頭部賣家的在售產品,我們曾經在美區賣過同款,而且售價也接近,所以我對它比較熟悉。就以此為例。
接近30美元的售價,包含了郵費。
用Temu平臺發貨,可做到全美最便宜,大概7.5美刀,除此還有一筆費用,就是出倉操作費,這個有7KG重,我們倉庫1.5美元,大部分還要貴些。
剩下的21美元,就是貨值部分,包含了產品成本,以及毛利潤。
毛利潤的多少,完全取決于對產品成本的控制。
而這個成本,也并非一眼明了,并非一程不變。
同款產品,我們早期采購時,1688上的價格為100多,現在只要80人民幣。
這只是國內采購成本,并非是貨運到美國的到倉成本。
這就是說,需要在1688上看到的采購價,加上頭程運費,包含海運、關稅、拖車、卸貨、上架等一系列一次性費用。
而海運和關稅,包括貨柜的租用,就是這個成本是的最大變數。
不同時間,海運費與關稅,會相差一倍。
遇到海關繁忙,貨柜被堆積在碼頭等著清關,還會產生一筆可觀的滯納金。
正常頭程占比的成本約為20%,遇到變數,這個成本可能翻倍。
每個往海外備貨的賣家,多多少少都趕上過幾次。
剩下的一項為可變成本,則為倉儲費。
按體積計算,每立方每月0.5-1.5美金,取決于庫存周期超過3個月還是半年。
但這塊,恰恰會成為大部分新手賣家最容易的虧損。
再小的資金,乘以時間的復利效應,就會變成滾雪球。
如果不及時虧本清倉處理,到了最后就連棄貨,還要被收取一筆可觀的垃圾處理費。
滯銷產品,再運回國內,那就相當于進口了一次,時間和費用,更是承受不起。
所以,我們在Temu銷售時,產品成本接近19美刀,所以,平均算下來,就只有2美元的毛利。
嗯,不到7%的毛利,少是少了點,不過我們是壓著價格極限,在做清倉處理。
而這個價格,現在變成了后面進場賣家的日常售價。
如果我截圖上的頭部賣家是源頭工廠,再加上對供應鏈的管控到位,把毛利做到30%,也是有可能的。
以上所有的計算,都是最理想的狀況。并沒有涉及退換貨、物流丟單、平臺罰款、投流費用等。
但算了半天,也還只是毛利,而非可以裝到口袋里的錢。
因為,需要去掉人工、房租水電、各項稅費等等之后,才是你能賺到的真實凈收入。
不能再往下算了,否則就連傻子都覺得,做電商這幫人,有時候比自己還傻X。
所以,跨境電商的運營技巧,在跨境供應鏈管控面前,真的不值一提。
三分運營,七分選品(供應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夜爆富不可能,但跨境電商仍然值得一做
你是不是覺得,哪里有什么不對勁?
他們不都在說,外國人傻錢多嗎?貌似也不是那么回事!
是也不是。
以上我所說的,是一個產品到了平穩期之后,在跨境電商市場的日常。
就這,已經遠遠好過國內的情況。
2024年的電商圈,流傳著這樣一張截圖。
是笑話,還是實情,國內電商玩家們心知肚明。
所以,不管是國內電商老手,還是萌新小白,都想進跨境電商市場時梭哈一把。
一般情況下,我都會勸新手小白不要沖動,同時又力勸電商玩家、源頭廠商,抓住機會。
因為,如果你能卡好節奏,或者產品本身有較大成本優勢,做跨境電商,還是目前各種賽道里的優先項。
但假如你是個沒經驗、沒產品、沒資本的“三無青年”,你可以到跨境電商公司找個工作,不要被輕易忽悠到這個賽道里去創業,有可能一個月就虧掉你娶媳婦的錢。
還是以之前的“踏步機”產品為例,來說一下這里的一些“秘密”。
這款產品的爆發,是在2024年春夏之交的季節,我們在選品上冒險卡了一個周期。
往前推,2024元旦之后,我們通過數據分析,預判了這款產品的爆款趨勢。
所以,我們大著膽子備了幾條柜的貨,發往美國。
到倉之后,正好是年后開工。59.9美刀,上架了TikTok。
寒冬之后,隨著氣溫回升,這款產品沒讓人失望,按照預期,迎來爆發。
之后這批貨,除了我們自己銷售,還被同行賣家以49.9美刀的價格,從美國本土倉庫直接批發提走。
我們的卡在春節運輸的高位上,所以貨物加上頭程,到倉成本為18.9美元。
然后,我們又從國內每周分批補貨,前后耗時兩個多月。
爆單之后,大批的賣家也開始了跟品,看得見的內卷,不久就會發生。
我們加快了出貨的速度,第一批入駐了Temu在美國的半托管店鋪,39.9美刀上架,趕上了最后一拔盈利。
到了7、8月份,一些賣家的無底線操作,把價格一路卷到了29.9美元。
到了這個價位,我們只能迅速清倉離場,換品打下一個。
所以,有電商運營經驗的小團隊,能拼的就是選品與手速,控節奏,玩周期。
而我們做不起的價格,對于動輒幾十條柜備貨美國的頭部玩家,只是開場熱身。
價格極限,往往就是爆款出貨的平穩期。
卷死小玩家,以較低的利潤,獨享爆款的流量周期紅利,用規模和周期賺錢,才是他們的日常操作。
跨境出海的鴻溝,帶來的高成本、高風險及信息差,互相撕扯,維持了跨境電商20%左右的毛利平衡。
這個賽道,不管怎么卷,目前多少還有點底線。
了解跨境電商本質,就不會被人隨便忽悠
跨境電商與國內電商的最大不同,是對訂單的跨境交付。
在國內,買個2塊錢的充電線還包郵到家,再加上退貨包運費,這在跨境電商領域,其實很難想像。
就是我們很難想像,在美國市場,2美元的產品,還要再花上3美元的運費一樣。
無論是從國內直接發貨到美國,還是先把貨備到美國再發貨,頭程+尾程運費,都會沖擊你的認知。
除此之外,就是合規性要求,剩下的,沒什么不同。
而不管是跨境電商,還是國內電商,最終交付到買家手上的,都是實物。
而這個實物,更多的是標準化的工業品,這就決定了一切電商,都是構建在實體制造業之上。
20%的毛利率,5%的凈利潤,算是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的上限水平。
無論是本土還是跨境電商,都只是整個制造業的銷售渠道而已。
所以,這里并沒有什么捷徑和秘籍,有的只是信息差和常識。
跨境的本質,只是把國內的工業品,搬運到國外,再賺個差價而已。
隨著跨境電商的門檻低到個體戶執照都可以進入,盈利周期被壓縮到2-3個月。
指望靠一堆沒有門檻、沒有護城河的白牌生活用品,實現一夜爆富,幾乎不太可能。
何況,一樣的賣家,一樣的平臺,即便是跨境出了太陽系,照樣還是那套邏輯。
互相卷到對方吐血,自己分文不掙,然后大家一起被平臺收割。
最終,國內的狀況再次重復,大概率會是中國跨境電商賣家們的命運與歸宿。
只是,我們并不希望它來得那么快!
本文由 @半壇老蔡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