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夠留住用戶?

16 評論 16433 瀏覽 318 收藏 33 分鐘

做好留存的方法,不是不斷增加功能和提醒給用戶增加負擔,而是真的把用戶當朋友,想辦法為其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解決他的痛點,滿足他的需求。

做產品和做運營經常會遇到一個難題——辛辛苦苦把用戶拉來,卻發現大部分用戶再也不打開產品,更談不上會在這里繼續消費。

這種只來一次的用戶,是幾乎沒有多少商業價值的,也就意味著投入在這些用戶拉新上的投入全部浪費了。

有的用戶,繼續使用了幾次之后,也成為流失用戶。

相反的,那些在一定時間段里,能夠持續活躍使用的用戶,我們稱之為留存用戶。

留存用戶占這批次新增用戶的比例,我們稱之為留存率。

考量留存的時間,一般會有次日、第7日、第30日等,分別對應著次日留存率、第7日留存率、第30日留存率。
比如,某個產品新增了100個用戶,其中次日、第7日、第30日分別有30個、15個、5個用戶再次使用了該產品,那么對應的:

次日留存率就是30%第7日留存率是15%第30日留存率是5%

有的沒有做過運營的人,看到上面所舉的數據,可能會有疑問——你舉的例子,怎么留存數字用這么小,100個用戶第30日只留下5個?

然而事實上,經過30日之后,當天還有5個用戶登錄的產品已經屬于正常。而大部分留存低的產品,留存率比這個低很多。

作為一名運營,不要簡單地以為用戶拉進來就算是你的用戶了,也不要總把「用戶總數」作為洋洋自得的指標,而應該更關注活躍用戶數和留存率。

因為,只有真正活躍的用戶,才能產生商業價值。

比如一個產品各平臺下載量是1000萬,后臺數據看到活躍用戶有10萬,只有這活躍的10萬用戶才有可能創造利潤。

為什么留存率如此重要?

1. ?留存率是產品是否有價值的判斷標準

判斷一個產品是否有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這款產品的留存率是否足夠高。

留存率低意味著大部分用戶使用之后,沒有再次打開這個產品的動力,也就意味著這個產品并沒有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互聯網產品的盈利往往都是后置的,產生的利潤是未來一段時間通過為用戶服務產生的,而不是宰一刀就完事的青島龍蝦,沒有留存也就完全沒有商業價值,投資人也不會去投資一款留存率很低的產品。

留不住用戶的產品,是沒必要去大量拉新的,因為無論拉來了多少用戶,都會很快消失,這完全就是浪費。

在產品初創的早期,應該更多關注留存率是否達標,而不是只關注總用戶數的增長。

2. 留住老用戶的成本,遠低于獲取新用戶

無數的數據都清晰地表明,留住1位老用戶的成本,會遠遠低于獲取1位新用戶的成本。

尤其是在現今流量成本已經成倍高企的情況下,花更多精力在提高留存用戶上,是一個更加高效經濟的運營導向。
不花時間精力在留存老用戶,而一心只關注新增用戶,那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3. 留存率是決定競爭的關鍵

在產品越來越同質化的一個行業里競爭,決定競爭輸贏的變成了運營效率——即同樣的投入,誰能夠有更高的運營產出。

比如,同樣是拉來100個用戶,你的留下了5個,對方留下了7個,那么對方的留存率就比你高了40%,而你獲取活躍用戶的平均成本就比對方高了40%。

這在激烈的競爭中是一個非常大的差距了,同樣的投入能夠獲取更多的活躍用戶,而更多的活躍用戶可以帶來更高的競爭壁壘和公司估值,會快速拉大公司之間的差距。

從收入的角度來看也很明顯,用戶留存的時間越長,能夠貢獻利潤的時間也就越長。比如平均1個用戶1個月貢獻10元的收入,如果留下了2個月,那就是20元收入,如果能夠持續留下1年,就能多貢獻100元收入。

提升留存率,也是提升公司收入的一種重要方式。

留存率高的本質

很多人會問我:

「要做一件什么事,可以讓用戶都留下來?」

這個常見問題本身就有些問題,其實代表了一種單一的思維,過分簡單地把綜合效應的事情簡化了,而沒有關注到事情的本質上。

就像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有人問:

「我要說一句什么話才能讓她不和我分手?」

其實當她要跟你分手的時候,你說一句什么話基本已經沒什么用了。

所以決定會不會分手的其實不在于多說一句什么話,而在于之前的交往當中,你的價值觀、性格、經歷、態度、品行、修養等是否對方符合預期,這才是決定是否分手的關鍵因素。

導致分手的爆發點可能只是一些偶然因素,如果你想多說了一兩句話想讓她不分手其實挺難的,即使那一瞬間留下來了,第二天可能還會因為別的偶然因素離開。

只關注說句什么花言巧語能解決問題,卻沒有反思過去交往過程中,自己一言一行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性格、經歷、態度、品行、修養等,注定最終會失敗的。

類似的,在提升留存率上,并不存在一個萬能的方法,一用就能把產品的留存率馬上提高上去。

而更應該關注的是,產品本身是否很好地滿足了用戶需求。

留存率不高的問題上,95%的原因是產品本身的需求沒有解決好。

作為一名運營,其實很難把屎一樣的產品運營得像蛋糕一樣鮮美。

如果產品本身解決的是一個偽需求,使用場景通過老板自己的意淫講出來,早期用戶基本是通過補貼拉來的,用怎樣的運營手段都很難持續讓用戶活躍下去。

我們知道,大部分創業企業都會最終失敗的,而在大多數失敗的創業企業里,大部分的問題都是產品不夠好。

大部分企業提出的需求是偽需求,這是創業的現實。如果本身解決的東西是偽需求,再好的運營也回天乏術。
那么,如果產品需求并不是偽需求,要提升產品留存率應該怎么做呢?

提升留存的魔法數字

在國外提升留存率的案例中,會經常提到一個概念——魔法數字。

  • Twitter發現它的留存用戶與流失用戶相比,留存用戶會在第1次使用時多挑選5-10個用戶關注(另外一個版本說法是留存用戶首月內會關注30個用戶);
  • Facebook發現10天內添加7個好友的留存率高;
  • Linkedin的留存用戶特征是,是一周內會添加5個好友;
  • Dropbox里使用了1次Dropbox的用戶,會成為更活躍的用戶。

上圖的這些數字,就成為了這些產品的魔法數字。

魔法數字的方法論本質是通過分析、調研找到活躍用戶和非活躍用戶之間的行為差異,并通過產品設計和運營盡可能地讓所有新用戶體驗到產品價值。

比如,當Twitter發現活躍用戶有挑選5-10個用戶關注的行為特點后,在產品設計上簡化流程、突出重點,在運營上加強引導、優選推薦關注人等,讓新來的用戶非常輕松地關注5-10個用戶,這樣留存率就提高了。

為什么這樣做留存率就會提高了呢?

因為Twitter的產品核心價值,就是看值得關注的用戶發送的更新消息流,如果新用戶剛開始關注的用戶很少,也就很難體驗到Twitter好在哪里,于是放棄使用的可能性就大幅提高。
一旦通過產品和運營,讓用戶能夠更好地體驗到產品的核心價值,更好地滿足了用戶的需求,產品的留存率也就提高了。

這種魔法數字是怎么被找到的呢?

找魔法數字的本質在于找到活躍用戶和非活躍用戶之間的行為差異,找到這種差異一種是通過數據分析找到的,另一種是通過用戶回訪找到的。

數據分析的方法是,通過看哪些用戶行為特征與用戶活躍是有正相關的,當正相關的程度很高,就說明這種差異性很可能就是影響活躍的關鍵。

理論上用戶與App發生的所有交互行為都是可以被記錄下來的,這種分析是能夠發現一些問題的。如果有能力的公司自己可以去建這種數據分析系統,現在市面上很多數據平臺支持做這些分析,初創企業也可以以較低的成本使用。

用戶回訪的方法,一般會采用電話回訪的方式,通過與活躍用戶與非活躍用戶較為深入的聊天,了解用戶的年齡、職業、地域等背景情況,分析出行為特點、使用動機、需求痛點等,找到兩種用戶之間的差異。

有很多用戶行為的差異就是通過回訪聊出來,因為這樣能夠得知很多數字背后用戶真實的感受,比如有個案例是,回訪得知原來是產品流程太復雜讓用戶放棄了使用,于是優化了流程后,留存率明顯提升了27%。

找到了可能的魔法數字之后呢?

無論是通過數據分析還是用戶回訪,在獲得了可能產生正相關的用戶行為特征之后,可以做一些A/B測試驗證是否能夠明顯提升留存率。

假設,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首次注冊后查看超過7件商品的用戶,留存率會看起來會更高。

設計一個A/B測試,一組為保持不變的對照組,一組為優化調整引導用戶查看更多商品的調整組,并看最后是否會出現留存率的明顯提升。

如果留存率有明顯提升,說明找到行為特征是正確的,可以繼續優化。

打造價值鏈上的高頻功能

很多產品需求本身是正確的,但問題出在過于低頻了。

比如春雨醫生,它的核心功能是通過平臺向醫生問診。

這種產品其實是蠻低頻的,畢竟它是用來向醫生咨詢病情的,一般人沒病是不會去問的。而且它日常也不可能做一些跟疾病有關的推送,比如「你有糖尿病方面的問題嗎?」「男科專家坐診等你來問」等全員推送促活的消息都是不合適的,一旦推送必然帶來大量用戶反感卸載。

那應該怎么做呢?

這樣的產品需求本身很低頻,需要在相關價值鏈上打造一些更高頻的功能帶動這個產品的活躍。
我們來看看春雨醫生是怎么做的:

在幾年前最早增加的是計步功能,記步功能那時剛好開始流行,它告訴你每天多運動也就意味著你更健康,春雨醫生從疾病往健康上引導。

這個功能帶動了春雨醫生App打開率的上升,哪怕是更多使用了記步功能,也會使可能需要問醫生的可能性提高了,因為更熟悉了之后,被想起和被使用的概率就增加了。

通過這個相對高頻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App提升了活躍,之后他們繼續圍繞這個健康這個核心價值鏈,打造了更多相關的高頻功能,比如健康計劃、姨媽功能等。

最近兩年會看到一個明顯的趨勢,很多產品都開始加入了內容功能,淘寶、京東、貓眼電影都加入了很多資訊模塊,就連UC瀏覽器、獵豹清理大師、有道詞典這樣的工具產品,都開始加入了內容模塊。

因為內容消費的在線時間長、觸發場景多、內容豐富、持續性強,更容易成為一個讓用戶高頻使用的功能。

就連我們天天在用的微信,除了和別人聊天之外,占用更多時間的應該是看朋友圈、訂閱號這樣的內容消費吧。
在春雨醫生里,通過推送給用戶一個健康資訊是遠比直接推薦問診功能本身,更容易讓用戶接受的。

而且這是關于醫生的平臺,比起謠言滿天飛的微信來說,這里的信任感會更強,也能不斷加強用戶對這個平臺的信任。
除了上面這個案例之外,通過高頻帶低頻還可以提高留存的常見功能還包括:

A.簽到打卡

比如多看APP,看書時會提醒打卡,打卡可以拿書幣,又能看新的書。簽到打卡相對不是成本很高,但對很多用戶來說非常有意義。

B.直播

像陌陌,現在也增加了直播功能,給它帶來了非常多的營收和活躍。脈脈加入了一些知名職場達人的「職播」,赤兔App的行家直播,得到的專欄作者直播等。

C.限時免費

也是抓住了部分用戶的貪小便宜的需求,比如蘋果商店的限時免費,當人們定期去看限時免費App,也會順便看一下別的App,增加了活躍帶動了下載。

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用高頻功能來帶低頻的這個方法,雖然產品本身的核心功能可能比較低頻,但至少這個功能還不是徹底的偽需求或者沒需求。

另外,這句話里還有個關健詞: ?就是「產品價值鏈上」,與產品價值鏈無關的功能,增加了也沒有什么意義。如果春雨醫生上加了美女直播功能,就會感覺很奇怪,短期幾天內有可能會帶來活躍用戶數上升,但很快就會因為破壞了定位產品徹底死掉。

高頻帶低頻提升留存率的方式也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合,還是要認真分析,思考用戶到底有沒有這樣的需求,增加了這個需求對產品本身是不是有幫助,是會混淆產品定位,還是真的能提升留存。

恰當的時機提醒用戶

人都是比較健忘的,而現在大家手機里App又非常多。用戶主動尋找并打開的可能性,其實并不高的。

如果不提醒的話,很多APP很容易忘掉。有提醒和沒提醒相比,有提醒就會就會有留存率提升。
最常見的通知方式有,Push消息、短信、服務號、郵件,這些不同的方式各有特點、各有利弊,一般都會相互組合起來用。

每次提醒其實都是在與用戶互動,互動一次都會幫助這個用戶喚醒他之前曾經用過產品的感受。
如果一個APP下載以后不想任何方式去提醒通知用戶,活躍和留存肯定會非常低。

關于通知提醒有幾個要注意的點:

A. 提醒文案要結合場景。

結合場景能夠避免讓用戶反感,比如下有次大暴雨時,收到滴滴推送說大暴雨,送你專車五折券打車回家,這個就很應景也很溫暖。

如果讓用戶反感,要么屏蔽通知,要么卸載,這是很大的損失;

B. 針對不同用戶要有精細化運營。

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喜好,在不同的屬性之下,他們想收到的消息也不同,比如在深圳不想收到北京的通知;女性不想收到男性的通知等。

針對性地去給用戶打標簽,并給不同標簽的用戶,推送不同的通知,這樣的信息對用戶也會更有價值。

C. 不斷看數據和反饋,不斷優化文案與推送時機。

文案與時間都是需要不斷優化,在整個過程中,通過不斷看數據和用戶反饋,調整迭代出更好的文案,不僅不能讓用戶反感,還要能給用戶帶來更多期待。增加用戶離開的成本有個概念叫沉沒成本,是指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比如為了聽一場講座付出的費用就屬于沉沒成本,所以付費活動到場率會比免費到場率高很多。所以讓用戶在平臺上付出時間、精力、金錢、感情都會促進用戶這個平臺有更多的留存。

這些愿意投入時間、精力、感情的用戶,我們定義為核心的忠實用戶,把他們維護好,對整個平臺非常有幫助。一個意見領袖的活躍會持續帶動很多粉絲和用戶。

讓用戶花錢

已經讓用戶花了錢的產品,就會更容易頻繁的使用。

這個點在傳統行業,已經非常成熟,就是辦會員卡。

比如我在購買優酷會員之前,如果要看個視頻可能每個平臺都會搜一下,一旦購買優酷會員就會去優酷找視頻。如果一個月的時間都沒怎么看,可能還會想著不能讓這個錢白花了,周末可能會找時間在線看個電影。

類似的,比如網易云音樂的定向流量包、Kindle unlimited,都是起到類似的作用。

那些能夠帶動銷售的付費會員設計,就更加巧妙了,比如餓了么上的會員,1個月20元可以免蜂鳥專送的配送費,而購買會員投入的費用,就成為了用戶的沉沒成本。


一旦買了餓了么會員之后,基本就不會去其他平臺上點外賣了;已經投入的20元會員卡費,會促進用戶多點外賣,不然會覺得自己吃了虧。

類似的,亞馬遜的Prime會員、京東的Plus會員、貓眼電影的折扣卡等,也都是非常不錯的設計。一旦讓用戶付出代價,離開的成本就會更高,這會促進用戶更高的留存。

讓用戶投入感情

付出感情,也是同樣一種沉沒成本,會讓用戶不會輕易離開。

當人們投入感情以后,他會潛意識里讓自己更加認可這個東西,因為他不想讓別人認為自己很傻。

選擇了這個產品,如果它很好,就會賣力去宣傳推薦;如果它不好,就會去跟別人解釋——可能它也有苦衷,我們理解一下。比如蘋果手機,很多人選擇購買都是超越理性去愛蘋果這個品牌的,所以這樣的用戶不會輕易離開。

所以當產品很好的時候,鼓動用戶參與熱愛產品,形成能讓用戶能夠參與產品型社群,在其中投入更多情感,也不容易離開。

提前充值

提前充值進去的金錢,也是一筆不小的沉沒成本。

這在線下場景里,常見的很多提前充值的會員卡,就是這種類型。

比如得到和喜馬拉雅,在充值數目的選擇上,故意錯開常見產品的定價,讓你充完錢之后購買一個產品,總是能夠剩一些,然后你就只能繼續購買其他產品。

次級標題:讓用戶投入時間

用戶在上面投入時間,他們也更不容易離開,像論壇的版主、知乎達人。

一些玩游戲的人,已經升級打怪到一定級數的時候,也許已經失去了早期打的快感,但因為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在上面,積累了很多沉沒成本,只能讓自己繼續玩下去。

用戶激勵體系

我們很多人都很喜歡NBA、世界杯這樣精彩的比賽,喜歡看那些球星在球場上精彩的過人和進球。不過冷靜下來看,其實就是一群人,爭搶著把一個皮球放到一個人為設定的網里。

如果一個不懂得球場規則的外星人經過,他可能會好奇:

這群人弄啥嘞???」(←黑人問號)

你自己一個人在家,把球放到一個籃子里,一定不會有什么激動的感覺,但為什么在科比投壓哨三分就會看得人激動得跳起來呢?


為什么他壓哨投籃的過程,會讓你覺得帶有激情、夢想、榮譽、奇跡、信念的感覺呢?不就是把球放到框里嗎?
因為通過機制設置、共同參與、競爭比較之后,賦予了這件事不同的意義。

我記得10多年前一個新聞,當時報紙批評QQ在浪費國民的電,當時很多人開著電腦24小時掛著QQ,就為了得到星星太陽的等級,可是那個星星太陽的小圖標真的有什么用嗎?值得花那么多時間浪費電掛在那里嗎?

不管其他人看起來這有多么無聊,這種積分等級制度的設計,對于促進產品的活躍、留存還是很有幫助的。

人性里天生有一種比較的驅動,希望能讓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別人厲害一些。

所以恰當的用戶激勵體系,能夠促進用戶更積極地使用產品。

用戶激勵體系,包括了積分、等級、排名和勛章等。把我們期望用戶的行為,設計到用戶激勵體系里,鼓勵用戶更多行為的產生。

關于積分、等級、勛章,不得不推薦大家研究一下,QQ體系里的積分體系、會員體系,在這方面確實做得非常好。

增加可使用的場景

很多產品之所以沒有做起來,其實是因為可使用的場景太少了,以至于用戶都忘記了它。

我先舉一個傳統行業的例子——涼茶王老吉。
最開始的文案從“治上火”調整成“怕上火”,使用場景一下子擴大了。

一個人今天可能并沒有上火,但是也可能會有可能會上火的行為,如吃火鍋、天氣干燥、熬夜等。

場景擴大了之后,王老吉銷售額增長了100倍,在中國超過了飲料巨頭可口可樂。(當然了,銷量增長的100倍功勞不全部是場景變化,但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回憶一下,你有使用過Applepay、百付寶、網易支付、財付通嗎?

也許你因為某次活動、某個產品開通過以上的某個支付產品,但為什么后來沒有持續使用了呢?

因為使用場景太少了,開通了百付寶上街之后,能夠使用的商家太少了,以至于你很難想起要去用。

我們再來看一下使用財付通支付牌照的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早期做的時候很困難,因為當時支付寶已經有上億用戶了,背靠阿里集團大量的電商交易,人們已經習慣使用支付寶進行支付了。

支付寶團隊當時已經有一兩千人,微信支付團隊才幾十人,短期里要鋪開做地推也不太可能,如何破局?

微信支付主要就是通過使用場景突破。

1.微信支付創造了一個場景——紅包。

沿襲著騰訊每年開年后,都要向老板們討利是紅包的傳統,團隊內部做了一個搶紅包H5頁面,無意間發現傳播速度很快、參與度很高。

而且發現這個場景全國人民都很熟悉,也是讓綁定用戶銀行卡非常好的場景。

于是重點投入開發紅包功能,并在2015年春晚策劃的互動營銷,讓大量的普通用戶開始使用了微信紅包功能。

現在微信使用紅包已經全民參與,今年春節期間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460億個。

2.微信又優化了支付場景——朋友間轉賬。

因為微信本身有成熟的社交關系鏈,使得不用跳出微信,聊著聊著就聊到了錢,然后錢就可以直接轉過來。

這個場景比另外打開支付寶,輸入對方支付寶賬號的體驗要好很多。

據說現在微信支付因為轉賬所產生的交易成本(銀行手續費、服務器成本)每天已經過億,可見這個數量已經非常大了。

3.提供很便捷的收款方式。

過往支付系統鋪開的一個很大障礙,就是收款硬件設備的成本,所以鋪設的面非常有限。而如果可支付的場景太少,使用者使用的頻率也會少很多。

而微信支付,不需要花幾百元購買硬件設備,點開微信就能生成一個收款二維碼,金額實時到賬、不用打印簽名、沒有手續費(當時),成本低廉、方便使用,所以無論是高檔商店還是推車賣水果的小販,現在基本都支持使用微信支付了。

接入的線下交易多了,可使用的場景也就變多了,高頻使用微信支付的人也就更多了。很多人不斷加功能,卻不成功的區別在哪?拓展場景是在前一個核心需求把握成功之上,而不是主要功能不成功,不斷想換一個功能拉活躍。

你的產品,在哪些方面有可拓展使用的場景嗎?

結語

總結起來,提升留存率的大方向是:

做好留存的方法,不是不斷增加功能和提醒給用戶增加負擔,而是真的把用戶當朋友,想辦法為其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解決他的痛點,滿足他的需求。

#專欄作家#

飛魚船長,微信公眾號:運營控(ID:yunyingkong),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某互聯網初創公司運營合伙人。對用戶運營、內容運營有比較深刻的個人見解,個人,分享產品運營入門指南、干貨資料、深度精華。即將出版新書《運營控》。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引用:“比如,同樣是拉來100個用戶,你的留下了5個,對方留下了7個,那么對方的留存率就比你高了40%,而你獲取活躍用戶的平均成本就比對方高了40%?!?/p>

    這個40%是如何算出來的?

    來自廣東 回復
  2. 很多例子都感同身受 特別是講到 限時免費 的例子 其實就和超市里面打折的商品帶動人們購買其他商品 是一個道理 很多互聯網運營的方法其實也實用于實際生活

    來自四川 回復
  3. 寫得不錯,鼓勵鼓勵再分享

    回復
  4. 厲害,學習了,打算重新審視自己的產品,作出變革

    回復
  5. 深度好文啊????

    回復
  6. 非常棒,贊了。

    回復
  7. 學習了

    回復
  8. 魔法數字的部分在增長黑客里也看到了

    回復
  9. 難得的匯總型干貨

    回復
  10. 關于沉沒成本的概念,經濟學認為,沉沒成本是對現在所做決策沒有任何影響的成本。應用在此處可能不太合適

    回復
    1. 沉沒成本是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通常把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回復
  11. 棒棒噠

    回復
  12. 好棒

    回復
  13. 受益匪淺

    來自浙江 回復
  14. :mrgreen: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