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營銷:不是沉迷流量,而是共情到移情的轉化過程

3 評論 12930 瀏覽 38 收藏 13 分鐘

整個社會化營銷的過程,是感性跟理性的存在,感受面對的那群人的需要,理解著他們有著怎樣的感受,而不是只想營銷挖空他的錢包。什么是營銷的時機?人在投入真實感情的時候,理性思考的能力會慢慢下降。

背景

有朋友做了一款智能硬件產品,跟我聊起怎么用社會化營銷的方式去促成銷售轉化。

① 我要選智匯推還是投微信公眾號呢?

② 如果做一個微信公眾號去賣貨,可以賣出去多少呢?

③ 怎么去找一些代理幫我去賣東西呢?

然后,我問他理解中的社會化營銷是什么?

他說:

“就是在微信上、微博上找一些流量大的渠道來推廣啊?!?/p>

如果是找流量大的渠道去做推廣,這跟常規買廣告位做推廣,不是類似嗎?這就是社會化營銷嗎?

做過社會化渠道運營的都深有感觸的是:雖然大V的流量很誘人,恨不得買下個頭條,但是最終很少會這么做。一方面因為自家不是土豪,預算各種缺;另一方面,還因為社會化營銷跟常規廣告推廣是有區別的。

社會化營銷主要是社會化資源價值的運用,不只是流量,更重要的是對社會化關系的轉化,包括社交傳播、情感投入,口碑分享、粉絲群力量等等。社會化渠道上的大流量,有激發用戶關注的真正流量,也有只是一滑而過的曝光量,占領了流量不代表就能做到高轉化。

社會化營銷是社交價值的轉化

在社會化營銷中,社交不只是一群人的一對一、一對多或者多對多之間的交流,還有一個人、一個群體因為社交需要而帶來的行為變化,包括個人標簽購買,行為轉化,關系信息獲取等等。

當關于社交的理解范圍變寬了,對社會化營銷的理解也就不只是流量了。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化環境中,每一個人都需要跟自己,跟別人去做社交,不只是圖文語言的展現(曝光流量),還有各種社交關系的變化,從初步的接觸,到關系的持續深入,這些占據著一個人的注意力,甚至為了關系而衍生出更多“購買”。

一個人、一群人的淺層深層關系持續轉變

社交關系從淺層的社交,持續微妙變化到深層的社交。淺層社交主要是建立聯系,我給你點個贊,你的自拍吸引了我的關注,我知道你的存在,也知道你存在在哪里,彼此可能會產生后續的關系深度的社交。這種淺層的社交大量的存在在社會化渠道上,直觀的表現為:粉絲、閱讀量等等。

而深層的社交,要過渡到建立這種社交關系,對交集的各方來說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注意力成本,還有更多維度的付費投入,這是社會化營銷切入轉化的核心階段。比如一個用戶在朋友圈中分享某個產品,在一定角度上她是認可這個產品就代表了她,那營銷怎么去讓她成為持續的客戶,怎么去影響身邊的人購買,這就是社會化營銷所關注的。

而很多人理解的社會化營銷,只停留在我需要她在朋友圈幫我轉發,如果她的朋友圈有400位好友,那就意味著400次曝光。這是一種忽略了社交人性化而做出的理解。這種曝光更像是一種淺層的社交,可能只是一個“滑動”動作。

社會化營銷不只是流量曝光

當然,做過社會化營銷的人都知道,流量曝光是很重要的轉化組成。如果一個好的產品得到了大流量曝光,轉化是相對比較輕松的。只是,這個前提是——“如果一個好的產品”,那怎么才算是在社會化營銷中被評價為“好的”的產品呢?標準是什么?

好產品滿足淺層社交向深層社交過渡條件

如果從社交關系角度來衡量、尋找這個標準的話,“我知道這個產品”(曝光量)——“這個產品原來他們也有”(尋找共同點)——?“這個產品跟我的故事”(我們一樣)。尋找“同伴”,尋找相同感的過程,也就是從淺層社交過渡到深層社交的過程。如果一個產品曝光量非常大,但是如果給人的感覺是“誰會買這種東西啊?”,一旦產生這種距離感,就算曝光量非常大,轉化率也很難做起來。

社會化營銷中被認為“好的產品”,有時候就像相認的“暗號”,觸動需求到情感的共鳴,這就是很多社會化營銷的方法說到的——“讓產品更像人,用產品跟用戶溝通,好產品會自己說話”,其實就是希望用產品連接相同的那群人。

那么多產品會用刷單,會注重口碑,會用一個真實的人在你面前持續背書,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社會化營銷是共情到移情的轉化過程

從好奇(好感)到聯系,到熟悉,到更多交集,社會化營銷將產品融入到這個關系建立的過程。這對社交關系的把握就要更深刻,這也是為什么說,單靠大量的社會化渠道流量曝光,是無法真正觸動深層次社交的原因,這只是第一個切入環節而已。那能夠切入到社交關系需求的產品還需要經歷些什么呢?

1、觸動共情

共情就是感受用戶的感受,建立跟用戶“統一戰線”的關系。共情對于社交而言,是打破陌生關系很重要的一步?!拔颐靼啄愕母惺堋薄拔覀兊母惺芤粯印保涂梢越o本來陌生的關系加上了一點微妙的變化。

通過共情,可以搶占注意力,甚至進駐某些渠道

社會化關系中,共情是建立關系的很重要一步,而產品在共情中的角色更多的是“代表了其中任意一方的感受”,然后因為產品媒介,社交關系可以進一步延伸。一份小清新的茶品牌,因為我就希望自己是小清新,我也希望用小清新的標簽去跟社會產生交集。選擇關注一個公眾號,也代表了我想跟這類型的人建立關系,包括線上線下社交關系的映射,所以越來越多小眾的公眾號,他們的用戶活躍度越來越越高。

如果一個產品沒有觸動共情,但是解決了某部分人群的剛需,那在大量的曝光下,用戶的購買轉化肯定會存在。只是,剛需的解決方案越來越多,而且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強,用戶新型消費的需求也開始變得富含感情。

“3折3折大甩賣”已經不那么明顯觸動大家的共情了,3折優惠,只為今天生日的你特定”,找到某類人的共情點,產品才可以觸碰到深層社交關系的鏈條上,或許很多人就記住了這個品牌對于當天生日的人的福利,當身邊有朋友剛好生日的時候,就會特別推薦一下。

2、激發移情

場景中的主角會是誰呢?

觸碰深層社交關系鏈不代表用戶一定會購買你的產品。這時讓用戶順利移情到產品上才可以更好的實現營銷的轉化。這個移情是產品從社交關系的媒介,然后因為一個一個的契機,轉變成社交關系的對象。

比如,看到杜蕾斯的社會化營銷內容,會在一瞬間有那么點共情的觸動,但是畫風上又很自然的讓人移情到購買產品上,移情的原因可能是“這個東西是我的一種代表”“寄情于物”“我習慣了這個品牌”……

如果說共情是感性的,那移情就是理性的。理性的去給到用戶高性價比的產品服務,巧妙的露出營銷信息。一個讓人產生共情的產品,如果最后沒有過渡到購買上,那這樣的社會化營銷就是低效的。順暢的移情包括產品賣點的植入,使用場景的展現,購買體驗的順暢,共情對象轉化的特權(限時限量限優惠)。

很多社會化營銷的事件,都是為了傳播而好玩,忽略了轉化鏈條的鋪設,在實現大規模的轉發之后,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共情到移情是一個系統用戶行為轉化的過程,創意有度,轉化自然,承接順暢。

·產品共情到移情的變化

微信朋友圈的廣告,為什么推出沒有那么讓人反感,一定程度上也是實現了共情到移情的轉變。

共情:

朋友圈信息流插入

(社交關系中出現,緩沖突兀感)

朋友評論可見

(親密關系激發同感,也是共情的方式)

移情:

為你定制推送的精準營銷

(不是一種營銷,而是一種需要)

時間越來越固定出現

(我也是你的一個相識的朋友)

社會化營銷是特別人性化的過程,閱讀量、粉絲量并不完全可以代表真實的用戶的感受跟選擇。整個社會化營銷的過程,是感性跟理性的存在,感受面對的那群人的需要,理解著他們有著怎樣的感受,而不是只想營銷挖空他的錢包。什么是營銷的時機?人在投入真實感情的時候,理性思考的能力會慢慢下降。

#專欄作家#

粉小圓,微信公眾號:粉小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近9年的時間專注在互聯網運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運營要學的太多了,馬住,思考

    來自廣東 回復
    1. 空談誤國,樣本數據太少,多概念,內容冗長,太表面,就像我的評論一下。沒指出具體問題,解決方案。學著說明解決一個問題,不要在表面概念打轉。

      回復
    2. 貌似有幾分道理存在。受眾度大、范圍廣的內容一般不都是在給你一些乘法口訣。如果真要有深度,一是不符合這個入門平臺,二是深度的內容在于實戰經驗。

      來自福建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