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定位理論:定位理論的再升級

3 評論 9385 瀏覽 16 收藏 8 分鐘

定位理論是Al Ries和Jack Trout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經典理論,在企業戰略和市場營銷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主旨就是要占領用戶心智,永爭第一或者差異化。

定位理論是Al Ries和Jack Trout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經典理論,在企業戰略和市場營銷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主旨就是要占領用戶心智,永爭第一或者差異化,當用戶想起所需的服務或者商品的時候,主動與一個品牌聯系起來,比如可樂=可口可樂,方便面=康師傅,熟人社交=微信,陌生人社交=陌陌,這樣才能取得市場的最大化,讓產品長盛不衰。

定位理論也很符合當前互聯網產品的721原則(即第一占領70%的市場份額,第二第三占領20%,其余的占領10%的尾部市場),從而衍生出來的用戶習慣就是,用戶的手機里長期使用的同款app不會超過兩個,因為用戶心智里不會容納的下那么多的產品,因為用戶都是懶惰的,討厭復雜的。但是最近兩個事件讓我重新看待了定位理論,即定位理論的邊界和定位理論的升級。

定位理論的邊界

共享單車大熱,不知不覺筆者的手機里已經有了4款同類軟件,橙、黃、藍、綠,色彩斑斕,當然不是因為顏色好看才裝了他們,是因為的確都用得上,咦,反思一下,這違反了定位理論啊,我應該只有兩款才對,思來想去,發現片面的理解理論只會讓自己狹隘,需要加上特殊的場景和產品特性。

定位理論屬于搶占用戶認知的一種行為,對于共享單車類的產品,在同時擺放十輛單車的場景下,看用戶優先選擇哪一個,這時候用戶優先選擇的車,就是用戶認知中的那一個,換句話說,定位理論是在用戶面臨選擇時的一種直覺思維,甚至是條件反射,當我想買飲料的時候,有那么多可樂,但是我只選可口可樂,這就說明認知搶占了,所以說雖然有多個app但是要看我的使用頻次。

但是再想想,我的確是每個共享單車app都使用了,這又是怎么回事?不同于移動互聯網純線上的產品,共享單車屬于線下服務線上化的一種,當資源不足的時候(身邊就是沒有摩拜和ofo),用戶的選擇自然就會下沉,在沒有最優選擇的時候,奔著老二、老三甚至JQK去了,可以想象這種場景,用戶A是海底撈的鐵桿粉絲,但是家周邊就是沒有,就只能吃不知名的店了;就像很多三四線城市,沒有肯德基,就延伸出來很多“麥肯基”一樣。所以說定位理論是有邊界的,就是當用戶面臨選擇,且資源充足的時候,發揮最大價值;就算認知被搶占,但是資源不足的時候,用戶會改變行為模式,將選擇進行下沉,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家拼命開連鎖店一樣,搶占認知的前提下,要保證資源充足。

定位理論的升級

先拋出筆者對小米的態度,單從將智能手機和智能手環定價在親民的價格,小米就是一家值得尊重的公司。

從小米本身的定位來看,智能手機的發燒友,主打性價比,應該是大多數人的觀點,但是近一年多,一切在慢慢轉變,從電視到音箱、從手環到路由器、從電飯煲到故事機,小米貌似成為了大而全的,沒有定位的公司,是這樣嗎?

從定位理論來看在電視、電飯煲這兩個領域,小米很難有大的突破,因為用戶心智上海爾、美的等傳統家電廠商更加專業,而且線下渠道上保證資源充沛,但是那些用戶心智尚未被搶占的領域呢?比如手環、故事機、插線板...這些領域小米是大有可為的。

如上面所說,用戶都是拒絕復雜,拒絕選擇的,尤其是在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時間都是碎片化的,在購買產品的時候,我們沒有充足的時間做出選擇,此時定位理論尤其重要,此時小米就悄悄的占領了那些沒有強品牌的領域,它悄悄的將定位從“性價比高的手機”改成“性價比的電子產品”。

"我想買一個手環,買哪個?那么多品牌,我該怎么選啊?買小米吧,反正也不貴,試試玩兒唄"

我想著肯定是大多數用戶的心聲,所以就這樣,小米吃掉了智能手環大部分的份額,順便搞死了很多手環廠家。兒童故事機也是一樣的,之前火火兔等品牌舒舒服服的過著自己的好日子,但是沒有成為用戶心智的第一選擇,品牌定位能力有限,當米兔故事機出現的時候,他們的好日子到頭了,尤其是80~90后的父母,普遍對互聯網接受能力強,面對眾多選擇的時候,小米這個金字定位又一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我是便宜又好用的產品,來試試吧,我可是小米啊?。?。

所以說一切沒有強定位的電子領域,小米都會進去,就像新物種進入了一個氣候適宜,沒有天敵,空間充裕的環境中,以J型曲線增長,通過“性價比高的電子產品”這個定位,幫助用戶節約選擇時間,從而吞食先入者的市場份額,直到成為NO.1.

總結起來,當你覺得小米還是在賣手機的話,那你就錯了,在選擇繁多的當下,它早就升級成了“性價比高的電子產品”,慢慢的占領那些你覺得很邊緣的市場,當這些被占據后,你每天都在使用小米的產品,逐漸產生信任感后,那些雖然有強品牌的大家電的定位,也會被這種朝夕相處的情感所取代,小心吧~

 

本文由 @vivi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搶占用戶腦海的認知,不錯

    來自廣東 回復
  2. 學習了!厲害 :mrgreen:

    來自廣東 回復
  3. 有道理。在這個問題下,用戶心智和品牌認知應該是同一個意思吧?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