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干貨總結:最全的運營數據指標解讀

42 評論 262421 瀏覽 1475 收藏 44 分鐘

業務是一個復雜體系,數據分析也從來不簡單,兩者結合都是充滿挑戰的。作者總結了一份全面的運營數據指標,希望給大家的工作帶來幫助與啟發。

運營和數據分析脫離不開關系。業務的洞悉決定了數據分析結果的上限,數據技巧只是逼近它。

每個產品和運營都應該洞察業務指標,希望通過本文,讓新人對業務指標的分析有一個大概框架。文章的內容會給你「寬」和「泛」的感覺,希望對新人有幫助,老人一笑而過就行了。

用戶獲取

用戶獲取是運營的起始,用戶獲取接近線性思維,或者說是一個固定的流程:用戶接觸-用戶認知-用戶興趣-用戶行動/下載。每一個流程都涉及多個數據指標。

渠道到達量

俗稱曝光量,即產品推廣頁中有多少用戶瀏覽。它可以在應用商店,可以在朋友圈,可以在搜索引擎,只要有流量的地方,都會有渠道曝光。

曝光量是一個蠻虛榮的數字,想一想現代人,每天要接觸多少信息?其中蘊含了多少推廣,最后能有幾個吸引到用戶?更多時候,渠道到達量和營銷推廣費掛鉤,卻和效果相差甚遠。

廣告和營銷還會考慮推廣帶來的品牌價值。用戶雖沒有點擊或和產品交互,但是用戶知道有這么一個東西,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用戶未來的決策。然而品牌價值很難量化,在廣告計算中,系統只會將用戶的行為歸因到最近一次的廣告曝光。

廣告點擊量稱為CTR,廣告點擊量/廣告瀏覽量,除了廣告,它也應用在各類推薦系統的評價中。

渠道轉化率

既然廣告已經曝光,那么用戶應該行動起來,轉化率是應用最廣闊的指標。業界將轉化率和成本結合,衍生出CPM,CPC,CPS,CPD,CPT等。

  • CPM(Cost Per Mille)指每千人成本,它按多少人看到廣告計費,傳統媒介比較傾向采用。CPM推廣效果取決于印象,用戶可能瀏覽也可能忽略,所以它適合在各類門戶或者大流量平臺采用Banner形式展現品牌性。
  • CPC(Cost Per Click)指每用戶點擊成本,按點擊計價,對廣告主來說,這個比CPM的土豪作派理性多了。也有很多人會認為,CPC不公平,用戶雖然沒有點擊,但是曝光帶來了品牌隱形價值,這對廣告位供應方是損失。
  • CPA(Cost Per Action)指每行動成本,按用戶行為計價,行為能是下載也能是訂單購買。CPA收益高于前兩者,風險也大得多,它對需求方有利對供應方不利。

以上三種是常見的推廣方式,CPT按時間,CPS和CPS算在CPA的范圍內。渠道推廣是依賴技術的行業,用戶畫像越精準,內容與用戶越匹配,則越容易產生收益。

還有一種指標eCPM(effective cost per mille),每一千次展示可獲得收入,這是廣告主預估自身收益的指標。

渠道ROI

ROI是一個廣泛適用的指標,即投資回報比。

市場營銷、運營活動,都是企業獲利為出發點,通過利潤/投資量化目標。利潤的計算涉及財務,很多時候用更簡單的收入作分子。當運營活動的ROI大于1,說明這個活動是成功的,能賺錢。

除了收入,ROI也能推廣到其他指標,有些產品商業模式并不清晰,賺不到錢,那么收入會用其他量化指標代替。譬如注冊用戶量,這也就是獲客成本了。

日應用下載量

App需要下載,這是一個中間態,如果不注意該環節也會流失不少用戶。應用商店的產品介紹,推廣文案都會影響。有些動輒幾百M的產品,常將部分安裝留在初次啟動應用時以補丁形式完成,如各類游戲,就是怕漫長的下載時間造成玩家流失。

第三方平臺下載到用戶注冊App,這步驟數據容易出錯,主要是用戶對不上。技術上通過唯一設備ID匹配。

日新增用戶數

新增用戶數是用戶獲取的核心指標。

新增用戶可以進一步分為自然增長和推廣增長,自然增長可以是用戶邀請,用戶搜索等帶來的用戶,而推廣是運營人員強控制下增長的用戶量。前者是一種細火慢燉的優化,后者是烹炸爆炒的營銷。

用戶獲客成本

用戶獲取必然涉及成本,而這是運營新手最容易忽略的。獲取新增用戶,運營都應該知道的事

獲客成本應該直接和新增用戶的財務掛鉤,比如地推費用,新用戶禮品。但是整個產品的運營環節成本不應該計算入內。直面上的獲客成本成本,微信粉絲在10~20元,產品根據不同業務形態價格差異極大。金融理財類的產品,一個有效用戶成本超過四位數,非??鋸?。而行業的整體獲客成本仍舊在上升。

一次會話用戶數

一次會話用戶,指新用戶下載完App,僅打開過產品一次,且該次使用時長在2分鐘以內。這類用戶,很大可能是黑產或者機器人,連羊毛黨都算不上。

這是產品推廣的灰色地帶,通過各種技術刷量,獲取虛假的點擊量謀取收益。該指標屬于風控指標,用于監管。

用戶活躍

用戶活躍是運營的核心階段,不論移動端、網頁端或者微信端,都有相關指標。另外一方面,現在數據分析也越來越注重用戶行為,這是精細化的趨勢。

日活躍用戶/月活躍用戶

行業默認的活躍標準是用戶用過產品,廣義上,網頁瀏覽內容算「用」,在公眾號下單算「用」,不限于打開APP。這一部分內容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用戶運營,如何做好活躍用戶的數據分析》。

活躍指標是用戶運營的基礎,可以進一步計算活躍率:某一時間段內活躍用戶在總用戶量的占比。按時間維度,則有日活躍率DAU、周活躍率WAU和月活躍率MAU?;钴S用戶數,衡量的是產品的市場體量,活躍率,看的則是產品的健康。

可僅僅打開產品,能否作為產品健康的度量?答案是否定的。成熟的運營體系,會將活躍用戶再細分出新用戶、活躍用戶、忠誠用戶、不活躍用戶、流失用戶、回流用戶等。流失用戶是長期不活躍,忠誠用戶是長期活躍,回流用戶是曾經不活躍或流失,后來又再次打開產品的活躍用戶。

通過不同的活躍狀態,將產品使用者劃分出幾個群體,不同群體構成了產品的總用戶量。健康的產品,流失用戶占比不應該過多,且新增用戶量要大于流失用戶量。

PV和UV

PV是互聯網早期Web站點時代的指標,也可以理解為網頁版活躍。PV(PageView)是頁面瀏覽量,用戶在網頁的一次訪問請求可以看作一個PV,用戶看了十個網頁,則PV為10。

UV(Unique Visitor)是一定時間內訪問網頁的人數,正式名稱獨立訪客數。在同一天內,不管用戶訪問了多少網頁,他都只算一個獨立訪客。怎么確認用戶是不是同一個人呢?技術上通過網頁緩存cookie或者IP判斷。如果這兩者改變了,則用戶算作全新的訪客。

PV和UV是很老的概念,但是數據分析繞不開他們,除了產品上各頁面的瀏覽,在第三方平臺如微信,各類營銷活動都只能通過Web頁實現,PV和UV便需要發光發熱了。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微信瀏覽器不會長期保留cookie,手機端的IP也一直變動,基于此統計的UV會有誤差(不是大問題,只是uv中的新訪客誤差較大)。這里可以通過微信提供的openid取代cookie作為uv基準,需要額外的技術支持。

用戶會話次數

用戶會話也叫session,是用戶在時間窗口內的所有行為集合。用戶打開App,搜索商品,瀏覽商品,下單并且支付,最后退出,整個流程算作一次會話。

會話的時間窗口沒有硬性標準,網頁端是約定俗成的30分鐘內,在30分鐘內用戶不管做什么都屬于一次會話。而超過30分鐘,不如出去吃個飯回來再操作,或者重現打開,都屬于第二次會話了。

移動端的時間窗口默認為5分鐘。

用戶會話次數和活躍用戶數結合,能夠判斷用戶的粘性。如果日活躍用戶數為100,日會話次數為120,說明大部分用戶都只訪問了產品一次,產品并沒有粘性。

用戶會話依賴埋點采集,不記錄用戶的操作,是無法得知用戶行為從哪里開始和結束的。另外一方面,用戶會話是用戶行為分析的基礎。

用戶訪問時長

顧名思義,用戶訪問時長是一次會話持續的時間。不同產品類型的訪問時長不等,社交肯定長于工具類產品,內容平臺肯定長于金融理財,如果分析師發現做內容的產品大部分用戶訪問時長只有幾十秒,那么最好分析一下原因。

功能使用率

除了關注活躍,運營和數據分析師也應該關注產品上的重要功能。如收藏,點贊,評論等,這些功能關系產品的發展以及用戶使用深度,沒有會喜歡一個每天打開產品卻不再做什么的用戶。

功能使用率也是一個很寬泛的范圍,譬如用戶瀏覽了一篇文章,那么瀏覽中有多少用戶評論了,有多少用戶點贊了,便能用點贊率和評論率這兩個指標,然后看不同文章點贊率和評論率有沒有差異,點贊率和評論率對內容運營有沒有幫助,這些都屬于功能使用率。又譬如視頻網站,核心的功能使用率就是視頻播放量和視頻播放時長。

微信公眾號指標即可以單獨說,也能把它作為產品的功能延伸看待。圖文送達率,轉化分享率,二次轉化分享率,關注者增量等和本文其他指標一脈相承。只是第三方數據多有不便,更多分析依賴假設。

用戶留存

如果說活躍數和活躍率是產品的市場大小和健康程度的話,那么用戶留存就是產品能夠可持續發展。

留存率

用戶在某段時間使用產品,過了一段時間后,仍舊繼續使用的用戶,被稱為留存用戶。留存率 = 仍舊使用的用戶/ 當初的總用戶量。

在今天的互聯網行業,留存是比新增和活躍提到次數更多的指標,因為移動的人口紅利沒有了,用戶越來越難獲取,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如何留住用戶比獲得用戶更重要。

假設產品某天新增用戶1000個,第二天仍舊活躍的用戶有350個,那么稱次日留存率有35%,如果第七天仍舊活躍的用戶有100個,那么稱七日留存率為10%。

Facebook有一個著名的40-20-10法則,即新用戶次日留存率為40%,七日留存率為20%,三十日留存率為10%,有此表現的產品屬于數據比較好的。

上面的案例都是圍繞新用戶展開,還有一種留存率是活躍用戶留存率,或者老用戶活躍率,即某時間活躍的用戶在之后仍舊活躍的比率。它更多用周留存和月留存的維度。

新增留存率和活躍率是不同的,新增留存率關系于產品的新手引導,各類福利,而活躍留存率和產品氛圍,運營策略,營銷方式等有關,更看重產品和運營的水平。

用戶流失率

用戶流失率和留存率恰好相反。如果某產品新用戶的次日留存為30%,那么反過來說明有70%的用戶流失了。

流失率在一定程度能預測產品的發展,如果產品某階段有用戶10萬,月流失率為20%,簡單推測,5個月后產品將失去所有的用戶。這個模型雖然簡陋,用戶回流和新增等都沒有考慮,但是它確實反應了產品未來的生命周期不容樂觀。

這里可以引出一個公式,生命周期 = (1/流失率)*流失率的時間維度。它是經驗公式,不一定有效。

產品的流失率過高有問題么?未必,這取決于產品的背景形態,某產品主打婚禮管理工具,它的留存率肯定低,大多數用戶結婚后就不用。但這類產品一定有生存下去的邏輯。旅游類的應用也是,用戶一年也打開不了幾次,但依舊能發展。

退出率

退出率是網頁端的一個指標。網頁端追求訪問深度,用戶在一次會話中瀏覽多少頁面,當用戶關閉網頁時,可認為用戶沒有「留存」住。退出率公式:從該頁退出的頁面訪問數/進入該頁的頁面訪問數,某商品頁進入PV1000,該頁直接關閉的訪問數有300,則退出率30%。

跳出率是退出率的特殊形式,有且僅瀏覽一個頁面就退出的次數/訪問次數,僅瀏覽一個頁面意味著這是用戶進入網站的第一個頁面,俗稱落地頁LandingPage。

退出率用于網頁結構優化,內容優化。跳出率常用于推廣和運營活動的分析,兩者容易混淆。

營銷

營銷也有自己的數據體系,互聯網的數據體系就是脫胎于此才發展出AARRR框架。產品的發展模式有兩種,如果一款產品能夠在短時間獲得百萬用戶,AARRR框架更適合它;如果一款產品從第一個用戶起即有明確的商業模式,也能嘗試套用市場營銷的概念。

用戶生命周期

用戶生命周期來源于市場營銷理論,舊稱客戶生命周期。

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針對用戶個體/群體的營銷生存窗口。用戶會隨時間推移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帶來無數營銷機會,對市場和企業是機遇。如懷胎十月,它就是一個生命周期為十月的營銷窗口,企業會圍繞這時期的用戶建立特定營銷。搬家,大學畢業,買房等都具有典型的周期特征。

另外一種是用戶關系管理層面的生命周期,它對運營人員更重要。產品和用戶的業務關系會隨著時間推移改變。在傳統營銷中,分為潛在用戶,興趣用戶,新客戶,老/熟客戶,流失客戶。這幾個層層遞進的階段和用戶活躍很像。

對于一款母嬰產品,我既要知道營銷的生存窗口,即懷孕了幾個月,因為孕早期和孕晚期的營銷側重點不一樣,剛懷孕肯定是最合適的。也要知道用戶本身和產品對應的關系,這位媽媽是新客戶,還是曾經用過App但流失了。

營銷數據分析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新客戶—流失客戶這個階段,一位用戶能和產品互動多久,將決定產品的生命力。聽起來和留存挺像的,上文提過的生命周期計算公式,就是脫胎于市場營銷。

用戶生命周期價值

生命周期價值是用戶在生命周期內能為企業提供多少收益,它需要涉及財務定義。互聯網行業更多提到生命周期,而不是生命周期價值,因為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沒有傳統營銷的買和賣那么簡單明確。

舉個例子,微信用戶的生命周期價值能否計算?并不能,不論是廣點通、游戲或者微信理財,都推導不出一個泛化的模型。但是部分產品,如金融和電商,生命周期價值是可計算的。

以互聯網金融舉例,某App提供理財和現金貸款兩種業務,公司從這兩個業務中獲得收入通常是一個較穩固的比率,而成本支出平攤每個用戶頭上也是固定常數。所以利潤就變成了用戶理財和貸款的金額大小,以及生命周期的長短。這兩者都是可估算的。

生命周期價值比生命周期重要,因為公司要活下去,就得賺更多的錢,而不是用戶使用時間的長短。更多內容見《淺談運營的商業邏輯:CAC和CLV》。

客戶/用戶忠誠指數

忠誠指數是對活躍留存的再量化。活躍僅是產品的使用與否,A用戶和B用戶都是天天打開App,但是B產生了消費,那么B比A更忠誠。數據往往需要更商業的指標描述用戶,消費與否就是一個好維度。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化模型表示:

t是一個時間窗口,s代表消費次數,代表的距今某段時間內的消費次數。若時間窗口選擇月,那么t=1是距今第1個月內的消費次數,t=2是距今第2個月內的消費次數,列舉數據如下。

將消費次數代入s/(s+1),對數據進行轉換,它的目的是收斂。以忠誠角度看,消費10次和消費100次的差異并不大,都屬于很高且難以流失的用戶,10/11和100/101的關系,并且有效規避極值。對于消費0次,1次,2次的用戶,則對應0,0.5和0.66,在業務上也具備可解釋性。

各月份求和得出的指數能反應用戶在消費方面的忠誠。圖例只是解釋,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歸一化,并且考慮時間權重:越近的消費肯定越忠誠。上述的模型在于簡單,適合各類商業模式的早期分析,如金融投資,便可以計算用戶每個季度的投資次數。

客戶/用戶流失指數

流失指數是對流失的再量化,它是忠誠指數的反面。流失率衡量的是全體用戶,而為了區分不同用戶的精細差異,需要流失指數。在早期,流失指數=1-忠誠指數。

流失指數和忠誠指數的具體定義能根據業務需要調整,比如忠誠按是否消費,流失按是否打開活躍,只要解釋能站住腳。

在擁有足夠的行為數據后,可以用回歸預測流失的概率,輸出[0,1]之間的數值,此時流失的概率便是流失指數。

客戶/用戶價值指數

用戶價值指數是衡量歷史到當前用戶貢獻的收益(生命周期價值是整個周期,包括未來),它是精細化運營的前提,不同價值的用戶采取不同策略以最大化效果。

用戶價值指數的主流計算方式有兩種,一種是RMF模型,利用R最近一次消費時間,M總消費金額,F消費頻次,將用戶劃分成多個群體。不同群體即代表了不同的價值指數。

第二種是主成分分析PCA,把多個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即主成分),其中每個主成分都能夠反映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且所含信息互不重復。

假設有一個旅游攻略網站,怎么界定優質的內容貢獻者?用戶的文章發布量?文章被點贊數?用戶被關注數?文章好評數?文章更新頻次?每個指標都挺重要的,主成分分析能囊括上述所有指標,將其加工成兩到三個指標(通常是線性相關指標被合并)。這時再加工成價值指數則不難了。

上述各類指數,都是針對用戶營銷的明細數據。如何應用呢?最經典的是矩陣法,將指標劃分出多個象限,如用戶價值指數和用戶流失指數。

對于用戶價值高且流失指數高的用戶,應該采取積極的喚回策略,對于用戶價值低且流失指數高,那么考慮成本的平衡適當運營即可…這就是精細化運營的一個案例,也是市場營銷多年來總結出的有效方法。

傳播/活動

把傳播和活動放到一起講,它們是一體兩面。

K因子

國外用得廣泛的概念:每位用戶平均向多少用戶發出邀請,發出的邀請又有多少有效的轉化率,即每一個用戶能夠帶來幾個新用戶,當K因子大于一時,每位用戶能至少能帶來一個新用戶,用戶量會像滾雪球般變大,最終達成自傳播。當K因子足夠大時,就是快口相傳的病毒營銷。

國內的邀請傳播,主體自然是微信朋友圈。微信分享功能和網頁都是能增加參數統計的,不難量化。

病毒傳播周期

活動、廣告、營銷等任何能稱之為傳播的形式都會有傳播周期。病毒性營銷強則強矣,除非有后續,它的波峰往往只持續兩三天。這也是拉新的黃金周期。

另外一種傳播周期是圍繞產品的邀請機制,它指種子用戶經過一定周期所能邀請的用戶。因為大部分用戶在邀請完后均會失去再邀請的動力,那么傳播周期能大大簡化成如下:假設1000位種子用戶在10天邀請了1500位用戶,那么傳播周期為10天,K因子為1.5,這1500位用戶在未來的10天內將再邀請2250位用戶。

理論上,通過K因子和傳播周期,能預測依賴傳播帶來的用戶量,可實際的操作意義不大,它們更多用于各類活動和運營報告的解讀分析。

用戶分享率

現在產品都會內嵌分享功能,對內容型平臺或者依賴傳播的產品,分享率是較為重要的指標,它又可以細分為微信好友/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渠道。

有一點值得注意,數據只能知道用戶轉發與否,轉發給誰是無法跟蹤的。所以產品用物質激勵用戶分享要當心被薅羊毛。反正我轉發都是給「文件傳輸助手」的…

活動曝光量/瀏覽量

傳播和線上活動是息息相關的,這兩者的差異不大。想要做好一個活動,單純知道活動的瀏覽量是不夠的,好的活動一定是數據分析出來的。以朋友圈最尋常見的紅包營銷舉例。它的分析通過網頁參數,如下:

aaa.com/activity/bigsales/?source=weixin&content=h9j76g&inviter=00001&timestamp=1495286598

問號后面的是網頁參數,source=weixin說明網頁是分享到微信的。content=h9j76g是頁面具體內容,這里則是營銷紅包的類型。inviter=00001說明是哪個用戶分享出去的,timestamp則是分享的具體時間戳。不同用戶的分享頁面有不同參數,按此作區分。

當這些頁面被用戶分享到朋友圈時,數據采集系統會記錄所有頁面的打開瀏覽。而頁面參數則是活動精細化分析的前提。通過source=weixin,數據分析師知道了紅包活動在微信的瀏覽量,相對應的還有QQ和微博。content則能看出用戶喜歡哪個類型的紅包,哪種紅包被領取得多,成本又是多少。inviter則能看出平均每個分享者的分享頁能帶來多少瀏覽量。

參數越多,分析的維度就能越細,活動可優化的空間也越大。如果大家有心的話,可以看朋友圈(包括網頁)各種活動的網頁參數,觀察其他產品的分析維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是一個好習慣。

活動參與率

活動參與率衡量活動的整體情況,可以套用用戶活躍的分析指標。

這個活動的參于人數(活躍數)多少?有多少老用戶參與了這個活動?有多少新增用戶因為這個活動來,傳播類的活動分享數據怎么樣?活動中的各個流程轉化如何?活動帶來多少新訂單。其實,運營活動可以看作一個短生命周期的產品,產品的一切指標都能應用于其中。

好的活動應該機制化,把它融入到產品的功能機制中,比如滴滴打車的紅包,美圖餓了么的紅包,都是從活動逐漸變成一種打法和抓手。更早期的各類網游,也是通過活動的推成出新成為了現在常態化的游戲功能。

活動的機制化,意味著數據要分析活動指標,發現優點以改進,之后同樣常態化成報表:今天使用了多少紅包,今天有多少用戶因為活動新增,等等。

營收

產品,運營或者市場人員,從來不是為活躍、留存負責,而是商業,是企業的根本財務。數據分析也不是為了提高活躍和留存,而是像一個巨頭的漏斗,最終將業務驅動于此,即回歸商業的本質。

活躍交易用戶數

從產品曝光到用戶下載,用打開活躍到產生收入,產品的指標在一步步往商業靠攏,活躍交易用戶則是核心指標。整個流程呈現漏斗狀。

這里的交易,即是買方的消費,也包含賣方的供應。若平臺包含B端和C端,則兩端同等重要,均需要納入數據體系。

和活躍用戶一樣,活躍交易用戶也可以區分成首單用戶(第一次消費),忠誠消費用戶,流失消費用戶等。細分交易數據和指標,關系到產品商業化的進展,所以是有必要的。其實到這個環節,各類指標已經更傾向用戶畫像,而非報表統計了。

活躍用戶交易比,統計交易用戶在活躍用戶中的占比。當產品活躍用戶足夠多,但是交易用戶少,此時的商業化是有問題的,俗稱的變現困難,很多公司都倒在這一步。

GMV

成交總金額,只要用戶下單,生成訂單號,便可以算在GMV里,不管用戶是否真的購買了?;ヂ摼W電商更偏好這個指標。

成交金額對應的是實際流水,是用戶購買后的消費金額。銷售收入則是成交金額減去退款。至于利潤、凈利率,涉及到財務成本,數據分析挺難拿到這類數據,所以不太用到。

把上述的三個指標看作用戶支付的動態環節,則能再產生兩個新指標,這也是數據分析的思維之一。成交金額與GMV的比率,實際能換算成訂單支付率;銷售收入和成交金額,也涉及到了退款率,當分析陷入卡頓時,不妨觀察下這兩個指標,或許有幫助。

客單價

傳統行業,客單價是一位消費者每一次到場消費的平均金額。在互聯網中,則是每一筆用戶訂單的收入,總收入/訂單數。

很多游戲或直播平臺,并不關注客單價,因為行業的特性它們更關注一位用戶帶來的直接價值。超市購物,用戶購買是長周期性的,客單價可以用于調整超市的經營策略,而游戲這類行業,用戶流失率極高,運營人員更關注用戶平均付費,這便是ARPU指標,總收入/用戶數。

ARPU可以再一步細分,當普通用戶占比太多,往往還會采用每付費用戶平均收入ARPPU,總收入/收費用戶數。

復購率

若把復購率說成營收屆的留存率,你就會知道它有多重要了。和新增用戶一樣,獲得一個新付費用戶的成本已經高于維護熟客的成本。

在不少分析場景中,會將首單用戶單獨拎出來作為一個標簽,將兩次消費以上的用戶作為老客,之所以這樣做,是從一到二的意義遠不止加一那么簡單。

用戶第一次消費,可能是體驗產品,可能是優惠,可能也是運營極大力地推動,各類因素促成了首單。而他們的第二次消費占比會有斷崖式下跌(對應次日留存率的下跌),因為這時候的消費逐漸取決于用戶對產品的信任,模式的喜歡或者習慣開始養成。

很多時候,用戶決策越長往往意味著客單價越高,如投資,旅游。此時首單復購率越是一個需要關注的指標,它意味著更多的利潤。

復購率更多用在整體的重復購買次數統計:單位時間內,消費兩次以上的用戶數占購買總用戶數。

回購率是另外一個指標,值得是上一個時間窗口內的交易用戶,在下一個時間窗口內仍舊消費的比率。例如某電商4月的消費用戶數1000,其中600位在5月繼續消費,則回購率為60%。600位中有300位消費了兩次以上,則復購率是50%。

退貨率

退貨率是一個風險指標,越低的退貨率一定越好,它不僅直接反應財務水平的好壞,也關系用戶體驗和用戶關系的維護。

商品

這里談以商品為主的數據分析,商品不限于零售行業,知識市場、虛擬服務、增值服務都屬于商品的一種。它有許多通用的分析模板,如購物車、進銷存。

購物籃分析

購物籃分析不應限于電子商務分析,而是用戶消費行為分析。

連帶率是購物籃分析的一種指標,特指銷售件數和交易次數之比。在大型商場和購物中心中,連帶消費是經營的中心,用戶多次消費即連帶消費。在電商中是購物的深度,是單次消費提高利潤的前提。

商品熱度是一種快速見效的分析??梢詫⑸唐贩譃樽顭衢TTop20,最盈利Top20等,它依托二八法則,找出利潤的抓手,很多營銷會將它和連帶率結合,像電子商務,重點推廣多個能帶來流量的熱門爆款,爆款并不賺錢,而是靠爆款連帶銷售其他有利潤的商品。這種流量商品連帶利潤商品的策略并不少見。

購物籃分析中最知名的想必是關聯度,簡單理解是,買了某類商品的用戶更有可能買哪些其他東西。啤酒與尿布大概是最知名的案例了,雖然它是錯的,但揭示了商品之間確實存在關聯。

關聯分析有兩個核心指標,置信度和支持度。支持度表示某商品A和某商品B同時在購物籃中的比例,置信度表示買了商品A和人有多少同時買了B,表示為A→B。老王每次去菜場買菜都喜歡買一把蔥,在老王的菜籃(購物籃)分析中,蔥和其他菜的支持度很高,可是能說明老王買蔥后就一定買其他菜(蔥→其他菜)么?不能,只能說老王買了菜會去買蔥(其他菜→蔥)。除此還有提升度。 最有名的是Apriori算法。

關聯分析并非只適用于購物籃,在很多營銷場景中都會用它作為追加銷售和交叉銷售。常見有大額消費+現金貸,醫療健康+保險等,目的便是提高營收。

進銷存

進銷存是傳統零售行業的經典管理模型,將企業商品經營拆分出采購、入庫、銷售三個環節,并且建立全鏈路的數據體系。在實際業務中,許多場景與進銷存都息息相關。

電子商務有幾個基礎概念,商品、SKU、SPU。商品就是對應消費者理解的單品,任何主流的電子商務網站,商品詳情頁都對應一個商品,也稱為SPU。而在商品詳情頁中,還會涉及尺碼,顏色,樣式的選擇,這類屬性形成了SKU,最小單位庫存。每一個屬性都對應著不同的SKU,如一件衣服有SML三個尺寸,則這件衣服是一個SPU,三個尺寸對應著三個SKU。

商品管理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有些用戶喜歡玫瑰金的iPhone,有些用戶鐘情于128G,如何更好地邁出這些商品,是從采購環節就開始的。

采購包括廣度、寬度、深度三個維度。廣度是商品品類,越充足的品類越能滿足消費者的消費,但是也帶來管理難銷售難的缺點。市面上手機品類總共有50個,某手機店出售30種,品類比為60%。

采購寬度是SKU占比,代表商品供選擇的豐富程度。iPhone有黑色、銀色、玫瑰金三種顏色和16G、64G、128G三種容量,共9個SKU,如果手機店只賣玫瑰金色,則SKU占比0.33。采購深度是平均每個SKU的商品數量。

庫存是一個中間狀態,采購是進,銷售是出。庫存是一個動態滾動的變化過程,我們常拿過去時間窗口內的庫存消耗速度衡量現有存量的消耗。某商場4月每天消耗庫存1000件,4月末的庫存為5萬件,則這5萬件的需要50天才能消耗完,50天被稱為庫存天數。雖然公式是理想狀況,但以其判斷缺貨是沒問題的。

銷售環節大家更熟悉,指標聚焦在兩個方面,銷售的速度和銷售的質量。銷售速度常表示為售罄率,表示為時間窗口內的銷售數量/時間窗口內的庫存數量,這是比率,故可以用累計售罄率。某商品3月份累計售罄率50%,4月份累計售罄率60%,5月份累計售罄率80%,說明商品逐漸賣斷貨應該補貨了,反過來售罄率一直低迷,則應該促銷或者降低進貨。

銷售的質量和折扣率掛鉤,乃是實收金額和標準金額的比率。國內各種紅包折扣促銷非常多,折扣率的統計師是非常有必要的。折扣率的典型應用是價格彈性指數:當價格變化1%時,商品銷量變化的百分比。這個指數將直接影響利潤。

進銷存內容比較多,熟悉了留存活躍分析的人可能會稍有些不習慣??墒腔ヂ摼W變現的主流模式是電商或其變種,這方面的知識不可或缺。拿互聯網金融來說,投資標的有典型的進貨和庫存特征,標的的投資額大小,風險等級與類型,標的剩余數量和預計庫存天數,都是能直接適用進銷存指標的。當分析師發現某理財標的庫存天數過長,則要分析原因,是SKU過多,還是增長乏力。

最后

到這里,大家已經頭暈了吧,業務是一個復雜體系,數據分析也從來不簡單,兩者結合都是充滿挑戰的。我的內容也沒有囊括全部,比如電商還有搜索有效性的指標,用戶在搜索框搜索,有多少為空搜索?而非空搜索中,有多少產生點擊的有效搜索?小小一個搜索框也有很多門道。

更重要的能力是洞察和發現,文章所有的指標,并非我發明的,都是市場營銷與數據分析的前輩總結而出,但是我個人學習中,并非囫圇吞棗,每個指標我都會停下思索如何用?過往哪種經驗能和他聯系起來。數據分析短期內是無法快速獲得業務經驗,但是多思考是一種更好掌握的技巧。

當然,分析中用不到那么多指標,往往兩到三個關鍵指標足夠,從業務方看,這些指標也不盡然是工作內容,大家別為KPI感到壓力。更好的驅動與分析方式,是針對部門設立一個大目標,比如營收,將營收拆分成兩到三個有邏輯關聯的二級指標,如更多的付費用戶能帶來營收,更長的生命周期能帶來營收,更高的客單價能帶來營收。將二級指標分配個多個小團多或者按時間排期執行,二級指標也能拆分成三級。

#專欄作家#

秦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微信公眾號ID:tracykanc

本文由 @秦路?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正如作者所說:整個業務是一個復雜體系,運營工作也是圍繞這個體系展開,需要有更系統的思考方式~ ??

    為了幫助大家提升專業的運營能力,起點學院邀請騰訊、阿里、網易等運營總監級前輩,共同研發出一套適合不同成長階段運營能力提升課程。

    《90天互聯網運營實戰班》運營新人,幫你從0基礎掌握2年BAT大廠運營能力。
    《互聯網運營實戰訓練營》初中級運營,全棧式提升運營能力。
    《運營總監修煉之道》中高級運營,能力進階必修課。

    如果你想成為獨擋一面、靠譜的運營,以上這幾門課程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需求去安排學習,進而梳理出專業的底層方法論,建立系統全面的成長提升體系。詳細可加顧問老師獲取【1對1專業咨詢】微信/tel:18682213395~

    來自廣東 回復
  2. 太棒棒了!??!

    來自廣東 回復
  3. 整整花了我三天的零碎時間才把只是看完,總結的是太到位了。

    來自廣東 回復
  4. 太tm給力了?。?!

    來自廣東 回復
  5. 運營小白,歡迎加q分享經驗(753094719)

    來自四川 回復
  6. 厲害厲害,學習了

    回復
  7. 營銷部分對于我真的是陌生。感謝分享!

    來自福建 回復
  8. 科普型文章,新手入門必看。老手也可以鞏固知識。贊贊贊。

    回復
  9. 感謝大大整理分享!必須打賞一下!

    來自福建 回復
  10. ASO呢

    來自上海 回復
    1. 你這也太貪了吧,要不把axure、ps、visio也給你教一下?

      來自河南 回復
  11. 看了您的專欄(還沒有學完)想問一句,我需要上升到什么樣的層次,才有資格讓你接受我的膝蓋

    回復
  12. 為什么我花了整整一天才看完?

    回復
    1. 那你很強

      來自北京 回復
  13. 總結的好好,涵蓋面很廣。。值得學習????????

    回復
  14. 很少留言的醬油表示已打賞樓主!

    來自重慶 回復
    1. 哈哈哈,查資料的時候看到你啦

      來自重慶 回復
  15. 干活教學,涉及客戶和用戶的一些數據比較可以多分享些 ??

    來自四川 回復
  16. 認認真真的看完了,感覺能夠系統的知道一下運營的指標;但是作為數據產品經理,該如何去規劃自己的數據平臺呢?運營的需求千變萬化,很頭痛,難道只是一張張的滿足用戶的報表需求么?求指導

    來自北京 回復
  17. 寫的很全,很有幫助,支持下。

    來自浙江 回復
  18. 親我能把你的文章放在我的微信公眾號上嗎

    來自北京 回復
  19. 這干貨真是幫大忙了

    來自上海 回復
  20. 感謝樓主提供這么好的干貨,多多發布電商的文章哈,給你100分,讓你隨便驕傲!

    來自北京 回復
  21. 好不容易看到滿滿干貨的文章結果發現是老大你的?!驚喜又意外! ??

    來自上海 回復
  22. 滿滿干貨

    來自北京 回復
  23. 文章非常全,滿滿的干貨!可以轉載您這篇文章嗎?我們的公眾號是99click商助科技(ID:cn99click),轉載會注明您的個人信息,如果可以,幫忙加一下白名單,謝謝!

    來自北京 回復
  24. 能模擬個案例分析一下就更好更直觀

    來自江蘇 回復
  25. 看了下數據偏電商產品,用戶獲取與成本這塊; 文章多次提到用戶,覺得還是提下CAC、LTV、PBP較好; 有一個建議備注下,留存那個有些文獻細節上算法不同(如文中所提新增后的第二日作為三日留存,有的做二日留存),有些新人可能會迷糊(請原諒我的糾結…)

    回復
    1. 留存那塊是我沒有說清楚。CAC這些有的,獲客成本,生命周期,只是沒翻譯而已。

      來自上海 回復
  26. 有時間好好看!好長

    回復
  27. 1.日活躍用戶/月活躍用戶——那個圖是用什么工具做的?形象又好看,求工具普及。
    2.留存率——為什么當日留存是35%,是指當日下載到啟動的比例嗎?當日新增是算下載數還是注冊數?
    3.后面的就看不懂了 ??

    來自上海 回復
    1. 1,桑吉圖,2.是我圖描述不清楚,有問題的

      來自上海 回復
  28. 感謝分享,學習了,新人有個疑問,DAU/WAU/MAU不是指量嗎?可文中說是率

    來自北京 回復
    1. 另外還有個問題想請教,關于用戶會話次數,文中說結合用戶會話次數和活躍用戶數可以判斷用戶粘性,舉例是日活躍用戶數為100,日會話次數為120,則說明產品并沒有粘性——這里是不是需要結合產品屬性來判定?比如訂餐平臺,100個人產生了120次會話次數,是不是不能代表沒有粘性呀?新人不懂的地方比較多,麻煩作者啦~

      來自北京 回復
    2. 應該是DAU率,WAU率,謝謝指正。訂餐平臺是一個好問題,看你怎么定義了,如果和內容類一天打開三四次的比,粘性不高,訂餐一天一到兩次,這是固定,且運營策略很難改變的習慣,粘不住用戶的,換言之,用戶的遷移成本蠻低的

      來自上海 回復
    3. 明白啦,謝謝作者~

      來自北京 回復
  29. 看了一點點,就覺得受益匪淺了 :mrgreen:

    來自上海 回復
  30. 先馬再看,好長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