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入門時,得先學學“師夷長技以制夷”

3 評論 7317 瀏覽 40 收藏 16 分鐘

清代學者魏源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從而抵抗西方列強入侵),“長技”乃是確定并非萬事皆從師于西方,僅僅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這說明了借鑒學習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對于運營新人來說,這種方法更是上手見效最快的,即:借鑒模仿+基于產品特征的創新。

BAT三巨頭,騰訊一直因“抄襲”而飽受業內詬病。

“一直模仿從不創新”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外界定為騰訊的“三宗罪”之一(另外兩罪分別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和壟斷平臺拒絕開放)。新浪網的創始人王志東更是曾公開把馬化騰叫做“抄襲大王”。

連馬化騰自己都說:“我不盲目創新,微軟、谷歌做的都是別人做過的東西。最聰明的方法肯定是學習最佳的案例,然后再超越。我不爭第一,沒有意義。新產品一出來就要保證穩定,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要慎重?!?/p>

的確,QQ模仿ICQ、微信模仿KIK、QQ游戲模仿聯眾······如此種種,不勝枚舉。但結果確是騰訊最終贏了,這些被模仿者則早已泯然于世。

騰訊成功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將別人的東西,烙印上了騰訊獨有的基因,變成了騰訊自己的東西。

而騰訊的這條“模仿創新之路”,其實也同樣可以為我們的運營工作所借鑒。

正如馬化騰說的“坦率的講,中國現在的互聯網模式基本是從國外過來的,沒有說太獨特,是自己原創的。畢竟商業模式你很難苛求去原創,因為本來就這么幾種,關鍵看誰做得好?!?/p>

運營手段和產品框架亦然,其常見模式無非也就那么幾種。而且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是那種創意爆棚的天才,絕大部分的運營人員也并非天資卓越、擅長無中生有。但工作本就是要你去解決問題的。

這種情況下,借鑒模仿+基于產品特征的創新就成了一種最好的選擇。尤其是對于運營新人來說,這種方法更是上手見效最快的。再說,既然之前已經有人給我們驗證了活動模式的可行性,我們為什么放著不用,或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呢?

那么,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借鑒學習這么一個捷徑,那我們又該如何去高效的模仿創新呢?雖說模仿和抄襲都是套用它人的模式,但兩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只有將別人的東西融入自己產品的元素納為己用才叫借鑒,生搬硬套的永遠只能是抄襲。

1. 欲求模仿,先知其誰

運營注重結果導向,但無論是出于什么目的的模仿,首先總得有個東西供我們照葫蘆畫瓢。所以說借鑒的第一步便是明確我們的模仿對象。

運營大致的工作模塊可以分為:內容生產分發、用戶畫像優化、活動策劃落地。而這三者歸根結底都可以算是產品運營。因為你的產品決定了你的目標用戶群體、決定了你的內容風格、決定了你的活動調性。那又是什么東西在這三點上和我們的最為契合?毫無疑問,就是“競品”!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怠”、“最了解我們的往往是我們的敵人”,而我們當然也要做了解敵人的敵人。

之前筆者在上家OTA公司做運營的時候,筆者的總監就要求我們每天無論多忙至少刷一遍自己的app和競品的app??纯锤偲酚袥]有出什么活動,看看我們平臺上各商家的展示及排名有沒有什么問題,看看合作商家是否有和競品進行更緊密的合作等等。

當然“刷”也是有技巧的,同樣的每天刷一遍競品。有的人就能夠從中看出門道或者值得自己產品借鑒的地方,而有的人就只是走馬觀花不知所云。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對競品進行系統地拆解分析。

2. 化整為零,剝絲抽繭

2.1 庖丁解牛,刀動何處

一個完整的產品體系,毫無疑問是龐大的、復雜的。沒有合適的方法論的指引,我們在解析過程中,必然會如同無頭蒼蠅一般,橫沖直撞找不到北。要想高效快速的找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必然是需要帶有一定目的性的。

在正式著手借鑒之前,我們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1).競品最大的特長優勢是什么?2).我來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

“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句話里有兩個核心的概念:一是“長技”,而是“制夷”;分別對應了一開始我們要大家想清楚的兩個問題。這兩點非常重要,需要始終貫徹我們整個借鑒創新的過程。

既然說到要從競品的“長技”切入,我想大家也已經意識到。對于不同的學習目的,不同的學習對象,我們學習的策略必然是不同的。

就像對于知乎,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它的“UGC”策略,是靠怎么樣的一套體系刺激用戶生產內容并篩選出優質內容,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對于攜程,則重點學習它們在對金銀牌核心酒店的運營上在呈現在產品層面上的有哪些策略;微信讀書主打“讓閱讀不在孤單”,它又有哪些社交運營上的優勢策略……諸如此類。

但既然這是一篇“普世化”的文章,筆者便先和大家介紹下常規的競品解析套路,至于到具體的執行落實上,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

2.2 按部就班,層層拆解

(1)明確競品的定位,與自家產品定位作比較

即使同為競品,大家在目標用戶的定位上可能也會有些許的差異。而這種目標用戶的差異,在很大的程度上會影響運營策略的側重性。就像同是酒店預訂平臺,攜程用戶多以高端商旅客為主,這決定了其運營中心在高星酒店上的傾斜;藝龍用戶多以中端酒店預訂為主,而這部分用戶對價格更為敏感,在促銷設計上自是與攜程不同。

(2)明確自家產品所處生命周期,及目標競品的產品生命周期

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不同的產品生命周期,用戶運營的目的不同,其運營策略自然也就宛如天壤。引入期著重種子用戶的挖掘,成長期核心工作是拉新,成熟期則更多的需要提供用戶的忠誠度、促活變現,到了衰退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盡可能的減少用戶流失挽回流失用戶讓產品死的慢一點。

找到與自身產品處于同一生命周期的競品或者類品(所謂類品是指那些不存在競爭關系,但是目標用戶匹配度高的產品),去借鑒這類產品的運營模式,往往能事半功倍甚至稍加改動就可套用。

(3)繪制“產品框架”思維導圖

產品框架的繪制,能讓你對學習對象有個大致的了解,一般落于產品層面的運營手段都是其核心主要的策略。如下圖,便是筆者當初分析“微信讀書”app時所畫的思維導圖。

“微信讀書”產品框架(右擊在新標簽頁中打開,查看大圖)

(4)基于產品框架,結合運營的三大基本模塊拆解分析

無論是活動運營、內容運營還是用戶運營,其最終都是通過產品來呈現,所以明白了各個產品功能的目的所在,基本上也就對競品的運營策略了解個七七八八了。

而產品框架,正是我們深入競品的導引。

像微信讀書的常規功能便是:

  • 閱讀:提供大量的優質電子書籍供用戶選擇閱讀。
  • 書籍推薦:各種維度的榜單推薦、專題分類以及微信好友的推薦幫用戶做出書籍決策。

其特色功能則是:

  • 贈書:用戶可以購買電子書贈與好友
  • 社交互動:通過私信、點贊、評論能形式進行想法的交流互動
  • 閱讀時長兌換書幣:通過閱讀時長可以兌換書幣用來購買書籍
  • 發表筆記書評:閱讀過程可隨時記錄筆記,方便回顧,并且可看到他人的筆記書評進行互動,筆記視圖化功能可以促進分享也可以保存至本地
  • 私密設置:不想讓好友看到的在閱書籍可以進行私密設置

而在新用戶獲取上,其產品運營手段則主要是:

  • 功能層面:無處不在的分享功能——無論是各類榜單、書籍詳情頁、書籍閱讀頁、個人筆記還是讀書排行榜等都支持分享功能,讓用戶分享至其他社交媒體(如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間等)進行曝光,吸引新的用戶進來。
  • 活動層面:贈書活動。將自己獲得的書贈與微信好友(包括沒有使用該app的好友),從而達到拉新的目的。而且長期有贈一得一的活動:贈出購買的書籍后,贈書者將免費獲得此書,好友最多可通過“贈一得一”領取兩本書籍。一本書同時滿足兩個人閱讀。

至于內容運營,不同于知乎這類的內容運營更多的偏向于內容的生產。微信讀書的內容運營主要在于內容的呈現和推薦。

通過各類的推薦榜單,如本周熱榜、熱門書籍、熱榜書籍、以及免費榜、新書榜等,除此之外還有從軍事、歷史、文學、小說等題材的專題分類,幫助用戶縮小選擇的范圍,促使用戶決策的生成。

另外“發現”模塊中,用了大量的頁面來展示好友推薦書籍,通過好友背書、以及該書的受認可程度來促使用戶做出閱讀決策,充分利用了人們的從眾和偷窺心理。

諸如此類,有產品框架做依托,我們足以對競品的運營策略一目了然。再加上第一步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有有針對性的去尋找我們感興趣的方面突破,更是能大大提高我們的效率。

3. 創新為終,融為己用

注意我這里說的不是納為己用,而是融為己用。沒有加入自己的東西只能是“抄襲”,真正的借鑒應該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加上基于自家產品特性的創新。

在這里,舉個案例加以說明吧。

神州專車在活動的模仿創新上一直做得很好。大家都知道,發打車券這種模式,其實已經都被我們玩爛了。但神州專車卻是在過往的基礎上加上創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式發券法。

神州專車的發券活動

在發券時植入熱門IP的方法,可以說是神州用老式活動達到:每天超過7萬次分享、日超4萬新用戶注冊效果的主要原因了。就像當初《太子妃升職記》大火的時候,通過“太子妃張天愛送你專車券”這類文案,直接引爆了當時紅包的裂變分享。

而當用戶對這種紅包分享活動麻木的時候,神州專車又創新性地推出了“券王”活動:用戶有1%的機會獲得券王,通過抽獎的模式以及普天同慶放禮花的畫面效果,滿足用戶的虛榮心理,再次激發了用戶參與分享的興趣。

除此之外,神州專車還模仿信用卡“主卡和副卡”的設置,推出親情賬戶。綁定后一個賬戶的金額可以多賬戶使用,替相關綁定者付車費,同時如果用戶愿意,還能像付費者分享自己的行程。該模式上線10天,便有118萬用戶成功設置親情賬戶,累計安全行程1120萬公里。

4. 小結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夠意識到: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基于前人的經驗,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盡快的達成目標。模仿并不可恥,重要的是,我們要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更適合我們自身情況的創新,使其真正意義上的為我們所用。我想,這將是一門所有運營人員的必修課。

#專欄作家#

唐豪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微信公眾號:弈囈(ID:YiYi_TANG7980)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不錯 學以致用了

    來自上海 回復
  2. ?? 一起加油

    來自廣東 回復
  3. 微信讀書還用得找分享競品啊,直接一波微信推廣,立馬用戶多少億,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