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4點認知偏好,讓疲倦的用戶一眼看懂你的文案

43 評論 30476 瀏覽 150 收藏 25 分鐘

認知流暢感,好文案必備。

想象一下相親市場上有兩個男士:

  • A男,腿長1米,身體健康,能以配速2m30s跑1600米……
  • B男,跟李敏鎬一樣的大長腿,身體健康,個人跑步記錄可趕上1954年的吉尼斯1英里記錄……

哪個男的會更受女士青睞?

毫無懸念,必然是B男。

但其實,A、B兩人的條件一模一樣。

為何內容實質一樣的兩句話,表達稍有差異,竟會給我們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象呢?

想象一下,當我們寫廣告文案、起文章標題、或活動文案時,愣是把擁有“李敏鎬一樣長腿”的好產品描述成了“1米小短腿”(大部分人看到1米長腿的直覺反應是將對方想象成小矮子),那無論是對流量轉化率還是品牌建設的傷害都是致命的。

專業的文案人或許都明白,無論任何類型的文案,最終目標都是“改變用戶態度”或“促使用戶行動”:

比如對某品牌更喜好、或認為某產品更值得信賴、性能更加、逼格更高(態度改變),在需要時,能夠優先選擇、購買自己的產品(引發行動)

然后,大量專業的文案人員都能快速的在腦海中構建如下的思考路徑:

并在“吸引注意”及“喚醒情緒”投入了全部的努力,以期“改變態度”、“促使行動”。

沒錯,上述思考路徑在理論上問題不大,但它偏偏就犯了理論錯誤:

假定現實中文案受眾都處于“精神抖擻”的理想狀態。

但是,在這個高壓、高節奏社會下,大多數時候,用戶內心更可能是:

在這種用戶疲倦、認知高度過載的情況下,縱然文案能夠引起注意,但如果內容本身無法讓用戶認知消化(記憶),后面的一切都是白搭。

缺失了“認知消化”這至關重要的一環,我們文案傳達的信息充其量只能進入用戶心智的“內存”,稍縱即逝。

那,究竟怎樣的文字才能讓大腦解讀起來輕松順暢呢?

哪怕是最疲勞的用戶也能輕松讀懂,并將文案傳遞的價值真正保存在心智“硬盤”中。

這就需要我們讀懂大腦原始本能的認知模式,而我們只需順著大腦的認知模式表述,就能夠讓哪怕是昏昏欲睡的大腦也能流暢認知、輕松理解。

那么,大腦有哪些“低耗能”的流暢認知偏好呢?

認知偏好一:為何大腦解讀形容詞等抽象語言會那么累

如果你觀察下剛認字的嬰孩,會發現他們看畫冊的文字時總是會一字一字的朗讀出來而不會像我們一樣“默讀”。幼兒這么做可不是向我們賣弄他們的“識字能力”或展示“娃娃音”以博得喜愛。

他們之所以需要“發出聲來”是因為在學習文字階段,我們人類不得不借助“聲音”這個媒介使“文字”與其“實際指代的含義”在大腦認知中產生鏈接。

哪怕是我們成年人也一樣,只不過我們習以為常而忽略了大腦中將文字翻譯成聲音、再到視覺的微妙過程。

不信你看下這個詞:檸檬

是否發覺想要強制頭腦中完全沒有“ningmeng”這個發音,然后不浮現“經典檸檬”的視覺圖像很難?

那為何聰明如人類,在學習“文字”時卻如此低效(需要經過兩次“翻譯”的過程)呢?

理由很簡單:

相比人類1000萬年的進化歷程來說,人類的“文字”歷史充其量也不過幾千年,而普通老百姓普及文字的歷史在國內不過才幾十年。

這么短暫的時光里,根本就不夠時間讓我們大腦“進化”出能夠直接解讀“文字”語言的“適應器”

討論至此,“大腦低耗能”的認知模式之一可以現身了視覺化。

畢竟,在人類上千萬年的漫長時光里,都是通過肢體語言、表情、聲音來彼此溝通的,已經將大腦塑造的對“視覺化”語言異常敏感、易于喚醒。

比如,全球各種古老文化中能夠傳頌千年的諺語大家隨手一抓都會發現,他們幾乎都是“視覺化”語言啊。

不信,如果我說下述三句話能流傳千古,你會信么?

“大家千萬不要做那些投入很多努力最終卻什么也得不到的蠢事啊”

“我們不能逼迫別人去做他不甘愿做的事情,這樣容易得不償失”

“楊貴妃好有肉感好漂亮啊,她的衣裳、笑容都那么好看”

但如果把這些語言換成另一種表達:

“竹籃打水一場空”

“強扭的瓜不甜”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結果,也就流傳至今了。

所以,當我們需要撰寫容易吸引用戶注意,能使用戶將內容輕松讀進“腦”中的文案時,切忌用普通的“形容詞”、“抽象化”語言。

比如,李少加就發現不少手機的廣告文案都有類似話術:

“不僅是手機,更是精致的藝術品”

我們大腦讀起來是不是有種喝白開水的感覺?

那如果要把這句白開水文案改成“視覺化語言”可以怎么思考?

我們想下,現實中如果拿著一款顏值爆表的手機,可能會發生何事?(比如大家會好奇多看一眼)哪些事物會使大家將顏值好看的手機關聯起來(比如蘋果產品)?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就能把文案寫的充滿視覺化:

“唯一尷尬的是,會有人問你,iPhone出新款了么”

相信任何人一看到這句話就能馬上明白這款手機外表設計肯定別出心裁。

我們很多人都說“故事思維”如此重要,卻不知道“故事”之所以容易讓人閱讀下去,很大原因正是因為故事化語言都是視覺型語言。

所以,再好的文案、再好的劇情,如果不具備視覺化語言,也是白搭。

當然,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文案水平,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看文學類作品,那些文學大師都是視覺化語言的高手

那,聰明如你或許會問,既然文字歷史很短,導致我們不太能夠輕松讀懂,那是否還有其他新興事物讓大腦解讀起來很吃力呢?

有。

貨幣以及一切大數值計量單位。

認知偏好二:為何大腦對大數字、計量單位無感

與文字的情況類似,貨幣的歷史也不過數千年,占人類歷程的0.01%,類似的,遠古采集狩獵時代,生產力低下,整個部落在一段時間內能狩獵到幾只烤乳豬就不錯了,人類壓根用不著幾百、幾千以上的大數字計量。

這就是為何我們的大腦,其實無論對大數字還是對單一的貨幣價值,都是很難“衡量它的大小”的。

比如,高考完,一批考生馬上要填報志愿了,想知道心儀高校的面積多大,結果官方數字卻通常說:占地82萬平方米,那童鞋們其實看了也白看。

但如果換一種表達,面積相當于100個足球場的大小,人們就能很好的理解了。
既然我們很難讀出“金錢或數字的實質大小”,那當我們的文案要體現性能、參數、資金等等優勢時應該怎么表達才能最容易讓用戶順暢認知呢?

答案依然可以從古老的歷史中找到:人們傾向于用“比較”來評估價值大小,這是一種簡單高效的大自然生存評估法則。

比如,老陳家小女待嫁,小張、小李各扛一只野豬做聘禮,雙方也不用自報野豬多重,老陳把兩只野豬放一起一看,就能瞬間判別小李更有誠意。

類同,其實哪怕是野生動物在評估敵我實力時,也會用身體大小來判斷,這通常能做出準確的決策。

比如,傲嬌的貓咪就從來不會跟老虎正面交鋒——哪怕它們從未真正戰斗過。

這就是為何,超市或商場,大量的價格標簽都喜歡貼上:原價369,現價199,以供消費者更好的對商品價值做出判斷(覺得折扣價很優惠)。

否則,一件標價199的席子,你覺得貴還是便宜?沒感覺。

因此,當我們做文案時,盡量找到“錨定物”作為參照,然后凸顯自身產品的優勢。

遺憾的是,很多文案依然我行我素,為彰顯自身的“技術之高”而沾沾自喜:

比如,體現充電寶的容量大:“超大容量,80000mha”

或者,體現筆記本的輕薄:“突破輕薄,11.2毫米、0.87千克”

但對于大眾消費者們,他們才不懂得你們的技術多么先進、多么難得,你是11.2毫米或者21.2毫米,抱歉,到底是多???

但如果改成:

“超大容量,滿足你,野外探險7天的電量”

而對于筆記本的輕薄亮點,是不是可以這么寫?

“突破輕薄,一本雜志的厚度,一本書的重量”

雖然改后的文案不能滿足貴司技術同事的自豪,但卻能毫無障礙的進入消費者心智中,產生實實在在的決策影響。

人類這種嚴重依賴“比較”來衡量事物價值的直覺習慣比我們想象的還更為根深蒂固

除了金錢、計量單位,哪怕是許多“感性標尺”,我們也更多的依賴比較,而不是“客觀評價”。

比如,性格特征、外表、體格等。

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尷尬的相親故事:

相親的雙方彼此沒看上,倒是陪著去相親的兩個人彼此看對眼了……為避免冷場人們總愛找些“能說會道”的朋友隨同,結果反倒是羞澀寡言的相親者完美的襯托了陪同兩人的“幽默風趣”。

那么,有些朋友可能會問,如果我運營的是一款新產品,市場上也找不到同類競品,沒法使用「比較」,還能怎么表達讓用戶輕松讀懂?

認知偏好三: 大腦識別新事物的第一反應是貼標簽

也許是受一些大品牌廣告的影響,我們在現實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文案:

事實上,對于一款名不見經傳的新產品,我們需要向用戶傳達的第一個概念應該是:

我是誰(類別),我能做什么

而不是一上來就附庸風雅,上演一部國際“品牌大片”,那么縱然你的文案渲染的情境再觸動用戶的內心,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比如,李少加前陣子在地鐵上看到一則文案:

文案本身很走心,又借勢母親節,很吸引眼球,但是……我作為用戶,會將這個文案跟產品(母嬰服務)產生任何關聯么?

顯然不會。連用戶認知都做不到,更別談認同、甚至影響用戶決策了。

很多人都以為,所謂專業文案就必須是吸引眼球、嘩眾取寵、必須走心、必須是高大上,這完全是本末倒置、不懂思考的迂腐觀念。

專業文案的前提是——把你想傳達的內容牢牢鎖進用戶心智硬盤中

PS,國際大品牌投放一些云里霧里高大上廣告是為了與潛在用戶的“意識形態”產生共鳴,并非毫無價值。非品牌跟風卻毫無意義,后續李少加會推出品牌專題探討。

那么,對于一款新產品,如何才能讓用戶輕松的明白產品是什么,同時還能讀懂你想傳達亮點呢?

兩個字:告訴用戶產品所屬的「類別」

我們都知道,大腦是個極度喜歡「偷懶」的器官。

比如,我們只要知道「西瓜」是一種可以吃的水果就行,而無需進一步為扁的西瓜、圓的西瓜、有條紋的西瓜、無條紋的西瓜進行單獨辨認。

不僅對于“物種”需要分類,對于“關系”,我們同樣是用分類思想。

早在蠻荒年代,我們的先祖們在與陌生人第一次打交道時,就會迅速的對這個人做出初步預設:

“敵人”還是“值得信賴的同伴”或者是“臨時的合作伙伴”還是“潛在考慮的對象(異性時)”

「類別」幾乎是我們認知、學習一切新事物的默認模式。遺憾的是,鮮少有見任何商業文章中強調過。

一旦告訴我們某個新事物的類別,對“類別”的特征記憶就能迅速的降低大腦的認知門檻,同時產生初步的“預期”。

比如,對于一個從未見過的綠色球狀物,我告訴你它是一種水果、或是一種玩具,你腦海中對它的想象截然不同


「類別」能夠讓大腦輕松識別“什么是什么”,而「預期」則可作為展示產品亮點的發力點。

時下眾多的產品(或品牌)如果光看名字幾乎都無法辨識它到底是什么:

比如,豆瓣、喜馬拉雅、得到、美團、愛奇藝、咕咚、脈脈、快手、閑魚……第一次看到這些名字時,別告訴我你能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諷刺的是,當今全新品牌偏偏還是無腦模仿大品牌的文案套路。比如:

它到底是耳機產品、還是手機?

當大腦很困擾時,它唯一會做的事情就是忘記。

又比如「少加點班」這個公眾號,就名字來說,同樣是個抽象名詞,對吧。

如果地鐵集團哪天突然良心發現,給我免費做一周廣告,那我的文案應該怎么寫?

假設我模仿大名鼎鼎的《經濟學人》的套路,那么很可能文案會是這樣:

“我從不看「少加點班」”——中年失業的名校畢業生如是說。

“失業”、“名校畢業生”是個典型的沖突,能吸引一定的眼球,亦能喚醒某種情緒。

但「少加點班」是什么呢?工會組織的口號么?還是婦聯協會?用戶看了只會匪夷所思。

所以這個文案同樣犯了前面“母嬰產品”同樣的錯誤。吸引眼球、喚醒情緒又有什么用呢?

那么按照“類別”思想,我可以這么改進(示例):

公眾號「少加點班」,每周一篇,運營科學化,每看必起雞皮疙瘩。

“公眾號”、“運營”、“職場”幾個分類關鍵詞,用戶無論怎么匆忙,只要掃一眼就能明白這是個講運營、職場干貨的公眾號。

前面談到的視覺化語言、比較思想、分類思想都是在用戶被動的情況下降低認知門檻,那聰明如你應該會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

如果我們能通過某種手段使用戶從“被動”構建轉化成“主動”構建的狀態,豈不是更能使文案傳達進用戶心智?

沒錯。

那,如何讓用戶從被動到主動轉變呢?

認知偏好四: 將己方視角扭轉至用戶視角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都是基于“自我”(self-concept)構建的,可想而知,如果我們想讓用戶像溜滑梯般輕松的解讀文案,那我們就必須將“自我視角”語言轉化成“用戶視角”語言。

也是基于同樣的理由,對于大部分人,撰寫文字時的直覺習慣也是基于“自我視角”出發的,這樣表達出來的內容在用戶看來,往往是很難引起他的“注意”。

畢竟,就深層而言,這個世界壓根就沒人會關注“與我無關”的事情。

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依然隨處可見那些處處從自身視角出發卻從未考慮用戶視角的文案:

  • 某IT企業:連續五年被評為“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
  • 某品牌手機:四攝3D拍照,安全加密芯片
  • 某品牌筆記本:精致簡約機身設計,防炫光高清屏
  • ……

這些在廠家看來多么驕傲的特點,在用戶看來就一句話:who TM cares(與我何干呢?)

那,我們應該如何寫出“用戶視角”的文案呢?

訣竅就一句話:產品的初衷究竟是解決用戶的哪個切身之痛,這個問題高頻發生的情境是怎樣的?然后把情境用視覺化語言(結合實際情況用上比較、分類思想)表達出來。

比如,某品牌的枕頭,廣告文案是:

來自泰國的乳膠枕,果凍般的質感

這又是典型的自我視角文案,泰國的乳膠怎么了?難道還自帶一股榴蓮香味么?

進一步了解才知道這個枕頭的核心是主打“舒適睡眠”。

那我們從用戶視角看,睡眠不好可能會導致哪些問題?身體疲乏、精神不集中、加速衰老等等。

所以,如果產品的核心目標用戶是女士,我們可以從用戶最在乎的問題——“影響外貌”入手思考文案:

“一夜沉睡,找回嬰兒般的肌膚”(示例)

而如果目標用戶時男士,那么他們最在乎的通常是工作成就,那么你的文案可以切換至:

“剛到中午,一天的工作竟已做完。乳膠枕頭,定義深睡眠”(示例)

總結

一個精干的職場人,做任何事情都會帶著清晰的目的,文案也不例外。

任何文案,其最終目的無非就兩個:

  • 在用戶心智中改變對某物的態度(比如從無感到好感到迷戀);
  • 促使用戶做出某種行動(比如購買、關注);

但當我們千方百計絞盡腦汁思考怎么吸引用戶注意、喚醒用戶情緒,卻從來沒在文案的“認知流暢易消化”方面下功夫,那再好的文案也極可能只是在用戶腦海的“內存”中晃悠了一圈,沒在“硬盤”留下任何痕跡。

換句話說,就文案的最終目標——“改變態度、促使行動”而言,也算完敗了。

我們想要提升文案的“認知流暢度”,就必須順應千萬年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原始認知本能:

1. 用「視覺語言」取代抽象語言、形容詞等

比如描述妹子就別用美麗漂亮,而應該說“走過之處,男女老幼無不回頭再看一眼”

2. 用「比較」來凸顯某物而非量詞、數字

比如促銷時不要說“特價166”而應該說“原價699,今天特價166”

3. 對新產品用「分類語言」讓用戶大腦進行快速預熱、產生預期

比如你推廣一款新產品“碰碰”,務必先告知用戶這是兒童玩具而非交友產品,讓用戶一眼即明該如何評估你的產品優劣

4. 扭轉自己的直覺表達方式,打動用戶唯有從「用戶視角」思考

不要強調你的產品有多了不起,而是告訴用戶這了不起的產品能為他帶來多大的收益。

對,以上就是少有人懂的:認知流暢感,好文案必備。

#專欄作家#

李少加,微信公眾號:少加點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哆M化式運營》作者,“基于用戶視角的用戶養成運營框架”提出者,互聯網商業獨立研究者、運營管理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請問少加:你的這個內容有沒有被人洗稿還是?另一篇一樣的文章標題:“如何把你想傳達的內容,牢牢鎖進用戶的心智硬盤中?”,這樣糊弄讀者真的好玩? 少加,如果你是原創,就去投訴吧。

    來自廣東 回復
  2. 自從買了進化式運營 經??蠢钌偌永蠋煹奈恼铝???

    來自北京 回復
    1. 「少加點班」的文章確實屬于 《進化式運營》的細節實踐~ 感謝支持BTW~

      來自廣東 回復
  3. ?? 為“懶”服務三十年

    來自北京 回復
    1. 來自廣東 回復
  4. 請問666 * 666 = ?在線等,急

    來自廣東 回復
    1. ??

      來自廣東 回復
  5. 感謝作者,的確像你所說的,新品牌最主要的是讓人記住,好比當年腦白金廣告,很魔性

    來自上海 回復
    1. ?? 確實是……我當年都聽怕了

      來自廣東 回復
  6. 前兩點贊同,后兩天更像slogan。文案如果不能在一秒鐘內就讓用戶明白,那就失去了這個用戶。沒有人有那么多時間去分析你的廣告的,除非是同行,但是文中的第三第四點有幾句我都想了一下才明白是啥意思。感謝作者分享。

    來自云南 回復
    1. ??

      來自廣東 回復
  7. 響應作者的號召,評論文章如下:看下來,挺好~

    來自福建 回復
    1. 哈哈,謝謝支持 ??

      來自廣東 回復
  8. 有些觀點不是很贊同。
    首先我想要要區分的是:你說的是產品文案還是產品廣告slogan。兩者有很大分別。
    文中的一些例子看著像slogan。
    slogan的特質:
    1、簡短精悍,振聾發聵。不一定要讓人理解,但一定要讓人印象深刻。好比香奈兒,主打“像抽了耳光一樣讓人印象深刻”。
    2、引人遐思,加深印象。好比笑話,你要想一下才明白的,你才覺得逗。
    3、引起話題,引發爭議,達到傳播效果。比如“恒源祥羊羊羊” 重要的事兒真的說了三遍,過了快20年我還記得!

    所以,廣告語,真不需要多具象,衡量標準就是看結果。

    來自泰國的乳膠枕,果凍般的質感——作為主打的廣告語,我覺得是成功的。比你的描述簡潔太多了。

    當然了,另一個我在思考的問題,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正如你文中所言,用戶都很累很疲勞,有沒有時間去對你的廣告語做揣摩?
    大白話是不是更好一點,也未可知。

    來自北京 回復
    1. 嗯嗯,多討論討論都是有益的

      來自廣東 回復
    2. 感覺像果凍做的枕頭

      來自福建 回復
    3. 我也覺得這個栗子舉得不是那么恰當。來自泰國的乳膠枕沒毛病啊,誰都知道乳膠枕是東南亞流傳過來的東西,來自泰國=非國產=優質,符合普通消費者的認知??;果凍般的質感,果凍什么質感,一般人也能有認知把,一個枕頭居然像果凍一樣,聽起來就很舒服啊,想試試誰在果凍上什么感覺。至于一夜沉睡、嬰兒肌膚,還以為是睡眠面膜呢。剛到中午工作就做完了,是什么提高工作效率的黑科技產品?和枕頭不搭邊啊。。。即使強加上“定義深睡眠”,也沒什么感覺。從睡不好想到皮膚不好、精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這中間思維得拐好幾個彎呢,那還不如再拐一下,說這枕頭用了長壽(反正睡不好短命),可能還能吸引一些老阿姨。一般人對枕頭有那么高的要求嗎?并沒有,直觀的感受也就是舒服不舒服把。。。

      來自中國 回復
  9. 我可以強制自己不“檸檬”讀出來“ningmeng”不想象“經典檸檬視圖”,但是我的大腦完全不反應,以至于我看到后不知這兩個字念什么,意思是什么,完全就只是“兩個字”

    來自北京 回復
    1. 經鑒定,你的大腦能力已經是異于常人了 ??

      來自廣東 回復
    2. 說明你的大腦已經極度疲勞了。

      來自福建 回復
  10. 可否再深入探討,比如我們的產品是汽車延保產品(類保險),在用戶認知流暢感上,可能與有形商品有本質上的區別,這種產品的文案思路,您有何見解?

    來自浙江 回復
    1. 你可以到我公眾號看今天推的最新一期的推文,會有深入的參考建議。

      來自廣東 回復
    2. 您好!我是做網上連衣裙的,文案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回復
    3. 明確目標對象,發掘契合對象的自身優點。再覺得怎么設計文案和宣發主題。主打中老年服飾的,可以打“更活力更青春”。主打高中生的,打“更個性更叛逆”。白領有時尚,有清新,又舒適,分場合,分人群,細分太多種類的。
      面料,季節和場合區分,可打更薄或更厚,穿著滑溜或者托著順溜都行。 ??

      來自北京 回復
    4. 很棒 ??

      來自廣東 回復
  11. 感謝分享,有所收獲,著手研究自家產品。

    來自浙江 回復
    1. 知行合一,好樣

      來自廣東 回復
  12. 地鐵廣告那個,右邊還不如換成聯通免費通話套餐呢,,我都覺得比母嬰有感覺。

    來自山東 回復
    1. 看來這個地鐵文案的最大價值就是讓人們吐槽 ?

      來自廣東 回復
  13. 讓用戶感覺到懶而舒適 ??

    來自廣東 回復
    1. yep :mrgreen:

      來自廣東 回復
  14. “唯一尷尬的是,會有人問你,iPhone出新款了么”
    這句文案,會讓我覺得,又一款抄襲蘋果的產品出現了。。。

    來自北京 回復
    1. ?? 這樣會話題性滿滿啊

      來自廣東 回復
    2. 是的,這樣就像買了眾泰被問保時捷,心里不會舒坦的。。。

      來自山東 回復
    3. 你也挺逗的,哈哈

      來自廣東 回復
  15. 引起注意,喚醒情緒,改變態度 ,促使行動。

    來自江蘇 回復
    1. 總結到位…… ??

      來自廣東 回復
  16. 強迫癥都犯了,母嬰服務的廣告牌斷句斷的太反人類了。難道是為了版式嘛,理解不了。用戶閱讀障礙都沒有解決還考慮什么排版啊。做這個設計的UI和交互。。。。

    來自江蘇 回復
    1. 哈哈,確實是,這地鐵廣告位還不便宜啊,這錢燒的 ??

      來自廣東 回復
  17. 很受啟發,從人類的認知方式來寫文案,高!

    來自山西 回復
    1. ??

      來自廣東 回復
  18. 干貨滿滿的!

    來自廣東 回復
    1. ??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