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常數據開始培養運營的數據思維
作為運營人,除了要對以上業務數據整體概況的了解外,還需要在每一個項目每一個策略中時刻利用數據思維,憑數據總結經驗,憑經驗在指導項目數據。培養數據思維,從每天的各種數據報表開始!
每一位運營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感受,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必然是看數據。與產品提需求會被挑戰提供預估收益數據,與技術提Bug被會要求提供具體數據記錄,與合作方談資源需要提供參考資源位曝光數據,最難的是與老板開周會和月會,不僅要產出一份全方位覆蓋業務情況的數據周報或月報,還需要能夠當場完美回答來自老板對數據提出的每一個疑問。
沒錯,運營是一個對數據意識要求很高的崗位,大到千萬元的補貼預算,小到幾角錢的優惠券,還有日常業務數據的千分之一的變化,都需要你對數據足夠敏感,對業務足夠熟悉。
那么,作為一個運營人,如何才能培養自己的數據思維,以及在面對不同的業務時,如何快速掌握核心數據來指導制定運營策略呢?
當然,不同的業務關注的數據維度肯定不同,根據商業變現方式可將移動互聯網產品的業務模式基本可歸類為售賣商品或服務的訂單類、廣告曝光的流量變現類、免費使用加會員特權增值服務類,其中增值服務是把好的服務打包成特權售賣,與第一種模式類似。下面,我們就從訂單類和流量變現類分析下都有哪些核心的數據指標?
一、訂單類
首先,我們先模擬一個用戶打開產品到完成業務流程的核心步驟有以下四步:
1、用戶
- 用戶自然特征,即我們常說的用戶畫像,如性別,年齡,地域,職業,教育水平,星座,興趣愛好等;
- 用戶生命周期特征,與用戶消費總單數相關,如初級用戶、成長用戶和成熟用戶構成占比分別是多少;
- 用戶活躍度特征,與用戶最近一次消費時間相關,如高活、中活、低活等活躍用戶,最新流失,歷史流失等流失用戶;
- 用戶消費特征,即用戶的消費頻次、消費品類喜好、消費時段、消費城市,消費地點,消費用券率等消費習慣;
2、流量
- 訪問人數,即各級頁面的PV和UV,首頁訪問人數DAU,運營主要查看各級頁面轉化率來探尋用戶行為軌跡以及產品表現是否正常,訂單類產品需要根據流量和流量轉化率估算日訂單數,同時區分新老用戶查看流量結構是否均衡,產品發展是否健康。
- 訪問深度,即用戶訪問到哪一級頁面流失率高,例如,進入首頁的70%流量都沒有再進入二級頁面就跳出了,那么一方面運營需要考慮的是拉進來的流量是否不夠精準用戶沒有需求,另一方面運營需要思考首頁UI設計和交互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可以做一些用戶感興趣的活動留住用戶,提升用戶登錄比例。
- 訪問頻次,模擬用戶下單前的操作行為,并尋找可以提升決策和轉化的地方,如果一群用戶下單前來訪多次,下單成功后取消并再次下單,我能想到的是運營可以通過觸發短信和券的機制去給用戶一個沖動消費的刺激,從經驗來看,針對下過訂單又取消的用戶精準營銷的效果非常好,同時也需要從產品層面尋找問題,給到用戶最流暢的引導完成下單體驗,特別是在支付環節用戶容易流失,可考慮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避免流暢冗雜中斷下單流程。
- 流量來源,運營需要關注日常流量的來源以及是否有異常情況,正如新用戶的來源渠道一樣,流量構成分析能夠幫助我們分析哪些渠道比較優質能帶來更多的用戶和訂單轉化,同時追蹤流量的用戶來源的好處是可區分運營活動或品牌推廣、商務合作等運營動作的效果。運營不能僅僅看獨立的項目效果,最好可以根據月度運營日歷分析當周或者當周的流量和訂單都來源于哪些效果好的運營項目,以此建立起對運營方式方法的判斷和對整體業務的把控。
3、訂單
- 訂單數,日/周/月訂單數是此類產品最關注的指標,圍繞訂單通常都有一個詳細的報表,反映了下單數、下單人數、成單數、成單人數、人均成單數、取消訂單數、用券訂單數、活動訂單數,除了基礎的訂單情況,我們還需要根據影響訂單的因素和增長趨勢預估未來訂單數,日均訂單峰值,根據訂單匹配相應的商品和服務供給,保證用戶良好的體驗,不同品類、用戶屬性、訂單屬性維度的統計也必不可少,均需要定期復盤來查看用戶的需求趨勢以及業務發展是否良好。
- 渠道占比,很多產品的下單渠道不僅限于APP,公眾號菜單欄M站下單,微信錢包和手機QQ、支付寶等入口,網店鋪設在多家電商平臺上,未來微信小程序也會成為輕量的入口吸引大部分重度微信依賴用戶,各開放平臺接入第三方服務,整合多家服務形成類似Hao123這樣的流量分發入口,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很大程度上承擔了PC時代瀏覽器的功能。業務方在分析訂單時需要關注各渠道訂單占比,渠道不同用戶屬性也會稍有差別,利用優勢渠道帶動整體快訂單速增長。
4、營收
- 交易額,即GMV是電商網站重要指標,成為財報上反映年度業績的核心指標。每逢雙11雙12都是沖刺GMV的關鍵時刻。然而在電商平臺,這個詞包含了銷售額、取消訂單金額、拒收訂單金額和退貨訂單金額。也就是說,從GMV到扣除平臺補貼優惠的實付收入再到最終訂單利潤還可能有若干流失量。GMV收到訂單單數、客單價影響,作為電商的成交類指標當然有他自己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撐門面,而且可以作為檢驗交易健康程度的一個指標(銷售額/GMV)。
- 補貼率,相信每一位發過優惠券的小伙伴都計算過補貼率,該指標是用來衡量訂單中平臺對用戶的優惠額度,通常使用抵扣金額/應付金額,補貼率越高,單均成本就越高,比產品上線初期補貼較多,補貼率也較高,隨著用戶規模的增長,補貼率逐步下降。補貼率跟產品的單均價格相關,優惠券面額需要根據當時確定的補貼來計算,例如一款產品的新客補貼率達30%,單均價在100元,則運營可以發滿30元代金券,也可以發7折券,滿200-60元的券。運營需要根據不同用戶屬性測算最佳的優惠券金額,在花最小的預算情況下獲取最多的訂單。
5、市占
市場份額占比和市場滲透率是底層運營人容易忽視的指標,從戰略層次來講,這兩個指標決定運營還有多大的發揮空間,市場份額是指對潛在用戶需求的預估以及競爭對手的用戶需求調研來判斷本產品的市場份額,是繼續努力打敗對手還是放棄第一,細分垂直市場精耕細作。市場滲透率常用戶判斷一個或一類城市的潛在用戶挖掘,較小的城市可能存在巨大的需求,但因為運營在當地推廣較少暫時未能抓住這部分用戶。所以運營是需要關注這兩個指標,然后結合公司戰略發展方向指定對應的運營策略,幫助產品走的更深更遠。
二、流量變現類
與訂單類產品相比,流量變現類產品無用戶直接購買行為,用戶完成看到廣告即完成任務,例如墨跡天氣和視頻貼片廣告,但實際上很多產品是混合模式,如簡書和魅族手機合作開展冠名征文,同時簡書也會買文集、精美筆記本甚至支持專欄作家開展付費知識培訓課程。這里,我們主要看純廣告曝光類產品的重要數據指標:
1、流量
流量類平臺最重要的數據指標就是流量,每天的日活用戶數,用戶停留時長,用戶打開次數,內容分享次數,內容消費行為如訂閱、打賞和收藏,粉絲評論和留言,活動參與度等。微信公眾號的推廣模式也是流量變現,第三方廣告主根據文章閱讀數和粉絲數來判斷是否投廣告。工具類產品則根據日活和累計用戶數來看,參考墨跡天氣。
2、用戶
這類平臺的用戶可包含兩種角色,如工具類產品僅面向使用者,而內容平臺的用戶還包括內容提供者,知乎上的大V,微博上的明星,簡書上的專欄作家,這些人在這個平臺會吸引來一波粉絲,同時也帶動了產品的活躍度,所以我們衡量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類網站的活躍度是不僅要看來學習的用戶有多少,也要看來投稿的用戶有多少,甚至很多人都是兩者身份的兼具。運營這類產品,運營需要關注自己平臺是否存在這兩類用戶,然后分別查看用戶畫像和用戶的一些行為特征,根據產品形態,制定不同維系用戶的策略。
3、營收
流量變現的營收方式最直接的就是廣告,品牌冠名、軟文推廣,目前大部分平臺都在探索多種變現方式,如課程培訓,招聘廣告,隨著內容時代的來臨,僅流量曝光的轉化率越來越低,用戶對轟炸式的廣告已無感,結合內容主題講故事的廣告更能吸引消費者。運營伙伴們也需要緊跟時代步伐,為自己的產品尋找多種商業模式。
以上我對各類產品重點數據指標的總結,作為運營人,除了要對以上業務數據整體概況的了解外,還需要在每一個項目每一個策略中時刻利用數據思維,憑數據總結經驗,憑經驗在指導項目數據。培養數據思維,從每天的各種數據報表開始!
作者:淺夏秋晴,微信公眾號:復盤運營之路
本文由 @淺夏秋晴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覺得用戶活躍度那一部分定義,根據“上一次活躍的時間”判斷,是不是沒有月活躍頻次準確。求解。
不好意思啊,這里我寫錯了呢,你的理解是對的哈,我這里是想表達末購時間,也就是本月還留存的用戶中再去劃分活躍度哈
m
內容豐富,說的也很全面,受益匪淺
文章內容很豐富,對于運營小白來說受益匪淺,值得學習和分享。
PS:感覺文章有些語句不通順,來回讀兩三遍才反應過來是啥意思??
多謝指教哈
GMV收到訂單單數、客單價影響,—“收到”改為“受到”
很有收獲
謝謝
厲害
受教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