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合集:深解UGC平臺的搭建門路

17 評論 37754 瀏覽 434 收藏 29 分鐘

預警:這篇文章可能會花費你30分鐘的時間讀完。但相信我,你一定不會后悔噠。因為在你之后的運營生涯中,當碰到UGC的時候,一定會回來翻閱。

今天,我們來聊聊UGC。

UGC不是工具產品,不是新聞客戶端,不是電商或者游戲。只靠好產品不行(如足記),只靠業務邏輯不行(如頭條),更不能每天喊用戶“快來留言吧”(如美團)!UGC是一門藝術,一門構建生態的藝術。

成功構建一款UGC產品,你需要取勢、明道、優術

取勢

幾乎每個UGC平臺的生與死,都伴隨著互聯網浪潮的更迭。

0X年,網民多是精英階層,各類聊天室崛起。我高中的語文老師是名50多歲的飽學儒生,最喜歡新浪聊天室的對聯雅座。你能想象么?每天幾百個人熱火朝天的對對聯——一擔重泥攔子路,兩岸夫子笑顏回。

幾年后,web2.0時代來臨。上網人數進一步增多,也更加年輕化。主打明星八卦、小說連載的天涯、貓撲興起。06年,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在天涯的煮酒論史板塊連載,訪問量迅速突破百萬。

同期,網民基數的增大,讓垂直論壇成為可能。阿北創辦豆瓣,暗暗開始緩慢的用戶積累。07年,張瑋瑋將自己的新歌「米店」上傳到豆瓣,10年后,隨著老狼在《我是歌手》上的演唱大火。

05、06年,視頻UGC土豆、優酷相繼上線。05年胡戈將陳凱歌的《無極》重新剪輯成短視頻《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成為爆款。但國內短視頻制作能力過弱。優酷土豆很長時間內只能靠用戶上傳的盜版電影過日子。

接下來幾年,網民基數進一步擴大,上網成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網絡內容愈加碎片化

10年,新浪微博上線,4年后登錄納斯達克。微博通過140字的限制降低了制造內容難度,文字與圖片進一步融合,微博類產品創造了“關注”這個動作,內容分發有了全新的方式:基于關系鏈。

11年,蘋果經典一代iPhone4s發布,同年小米1發布。移動互聯網大潮來臨。

11年,微信發布第一版。12年上線朋友圈,13年訂閱號上線,同年微信注冊用戶突破6億。成為亞洲區用戶規模最大的App。

還是11年,知乎上線,13年開放注冊,一年內注冊用戶由40萬攀升至400萬。

在這段時間,03年上線的家長幫,07年成立的寶寶樹,05年成立的糗事百科等一批垂直UGC紛紛完成移動化,并迎來新一輪爆發性增長。新型導購類UGC蘑菇街,美麗說等出現。

一二線城市換機潮過后,三四線城市用戶也開始棄用功能機,改用智能手機。

14年,GIF快手更名為快手,由工具切入短視頻,迅速向三、四線城市下沉。采取同樣策略的還有微博、OPPO、VIVO。

16年,陌陌推出直播業務。當年營收超過5億美元。

歷次網民規模的擴充,終端設備的更迭,產業的變化,都會產生數個UGC平臺。早或者晚,都不行。

優酷生早了,本來是短視頻UGC,活成了OGC,靠購買電影、電視版權+自制節目過日子。騰訊微博做晚了,只能草草收場。

UGC的特別,就在于內容是由用戶產生,大量用戶才能成勢,構成UGC的生態。因此,時機的選擇就顯得異常重要。

取勢,是一個UGC平臺成功的前提。

明道

UGC的道,最核心的有兩條。

(一) 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投資講究風險錯配,UGC講究內容錯配。

如果將UGC平臺里的用戶按粉絲量從高到低排布,可以得到下面的粉絲分布曲線圖。

假設有兩個平臺的粉絲分布如下,平臺A和平臺B,誰更健康?

答案是平臺B。

對于平臺A,少量頭部內容制造者聚集了大量粉絲。而絕大多數用戶輸出的內容則無人問津。這會造成兩個問題。

1)平臺風險高

頂級內容制造者一旦逃離,會帶走大量用戶,造成平臺癱瘓。

2)用戶粘性差

普通用戶沒有生產內容的動力,只會關注頭部用戶,這種單向的關注不足以形成關系鏈。而關系鏈是提升用戶粘性的核心因素。

所以,平臺A其實不是UGC,而是不折不扣的PGC,社交屬性很弱。

再看平臺B,粉絲集中度較弱,腰部用戶產生的內容是才平臺的中流砥柱。

因此,頭部用戶出逃對平臺的損失很小。同時普通用戶的內容也能得到一定量級的曝光,甚至互動,大家更樂意貢獻內容,用戶粘性較高。

平臺B,才是真正的UGC。

所以,是不是UGC,看一眼粉絲分布曲線就知道了。

平臺A們很喜歡爭搶頭部流量。去年的直播大戰,多少個平臺A花大價錢簽幾個自帶流量的主播,砸全線資源去推。結果沒多久主播又被其他平臺挖走,還卷走了產品上原本就少的可憐的存量用戶。

你說尷尬不尷尬?

這種尷尬事兒,知乎也做過一次。16年底,知乎邀請李笑來連做三次live,砸上了全站的資源,累計22.5萬人收聽。結果李笑來在live結束之后,自己做了類似live的產品“一塊聽聽”,還通過這次live吸走了不少知乎的用戶。很多知乎大V也都對這一事件頗有微詞。

秒拍、小咖秀、大多數直播平臺,都是典型的平臺A。

秒拍副總裁劉新征曾說:盡管 UGC 貢獻了秒拍90%以上的內容,但是從播放量看,排名靠前的 PGC 內容占比90%。小咖秀的問題也一樣,明星表演吸引了大量用戶,但普通用戶拍出來的東西卻沒人看。

知乎、陌陌、快手,則是典型的平臺B。

陌陌平臺的主心骨是一批腰部的內容生產者,top10公會對直播收入的貢獻只占3%左右。快手同樣如此,這也是為什么在火山小視頻2000萬挖走MC天佑之后,快手只是微微一笑。

粉絲分布曲線的背后,其實是平臺的運營策略,其核心是內容分發機制。關鍵在于,運營策略和分發資源傾向于哪部分用戶。

(二)保持克制

對UGC來說,最可怕的就是內容的水化。而避免水化,UGC的運營往往需要極強的克制力。

<知乎開放注冊后,這種問題滿天飛>

保持克制體現在三個層面。

1)產品功能

好幾年了,不少人都呼喚知乎支持GIF,但知乎直到17年中旬才支持。原因很簡單,就是擔心滿眼的GIF圖片損害知乎的內容調性,引起產品水化。

同樣,快手App里一直沒有轉發功能。因為擔心有了轉發之后,top內容被大量轉發,流量向頭部聚集,UGC屬性被弱化。

2)推廣節奏

每一家UGC,都有自己的一套社會規則,比如嗶哩嗶哩的彈幕禮儀,知乎的謝邀和沒有幫助。熟悉和適應這套規則是需要時間的。

如果短時間內涌入大量新用戶,他們會產生大量與平臺調性完全不匹配的內容,并通過評論、贊、踩等方式對存量內容分發產生干擾。

這時老用戶就會發現,內容變水了。

因此,UGC在推廣節奏上,往往會相當克制。比如知乎、天涯、糗百,都在相當長時間里通過邀請碼控制社區用戶的增長速度。

3)平臺變現

變現的關鍵在于對用戶價值的作用。創造還是消耗用戶價值,這是個問題。

比如廣告就是典型的消耗用戶價值,因此各家UGC對待廣告的態度非常謹慎。知乎的原生廣告、微信的朋友圈廣告,都實驗了很久,體驗也十分完善,但仍保持很少的投放量,擔心影響用戶體驗

陌陌16年1月試水直播,發現效果很好,但遲遲不敢放大規模,擔心損害產品本身的社交生態。一直等到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參與直播的用戶社交活躍度沒有受到影響,甚至略有提升,才開始大規模推廣直播。

反觀天涯論壇,放任各公關公司、廣告公司大量注水,自身又不加節制的投放廣告,形式也是簡單粗暴,引起老用戶的大規模逃離。web2.0時代的網站,在移動時代成功轉型的有不少。號稱全球華人網上家園的天涯論壇,卻最終難逃一死。

(三)總結

UGC往往十有九死,戰略錯誤是重要原因。UGC的戰略至少包含兩點:

1)通過合理的內容分發機制保證流量不過度向頭部集中

2)在運營中保持理性和克制

是為明道

優術

借用羅胖的概念,UGC更像一顆種子,只要你澆灌,它就生長。它是時間的朋友,時間越久,價值就越大。而你澆灌它的方式,決定了它長成的樣子。

每個UGC平臺的建立,都大體分為4步。

(一)找到那群人

有這么一群人。

  • 他們往往處在內容金字塔的次級而非頂級,還不是大神。
  • 他們具有一定的內容輸出能力。
  • 他們對這個領域充滿熱愛,并且已經默默耕耘了一段時間。
  • 他們往往會有一定的小圈子,有時候搞定一個,就能搞定一幫人。

這群人,才是真正的種子用戶。

你需要找到他們,討好他們,請他們吃飯,陪他們一起玩,弄懂他們的喜好和需求,囤積好你的種子用戶。

(二)內容初始化

在這一階段,我們要解決以下問題:

1)盡可能降低門檻

降低內容的制作門檻,類似于渠道下沉、降維打擊,能讓你避免與已有UGC平臺爭搶存量用戶,而是獲取全新的增量用戶。

降低門檻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工具降低。美拍讓普通人也能拍出不錯的視頻,圈到了一批缺乏視頻制作能力,卻有足夠創意的內容生產者。荔枝FM通過手機錄制節目+免費存儲,吸引了大批電臺發燒友。

比如粒度降低。從博客到微博,從長視頻到短視頻,內容粒度越來越小,制作和消費的成本也越來越低。微博比博客好寫,短視頻比短片好拍。

比如社交壓力降低。Snapchat的閱后即焚,快手的low,脈脈的匿名聊天,都降低了用戶的社交壓力,讓他們更樂意產生內容。

2)內容標準化

標準化往往包含軟硬兩部分。

硬的標準化是編輯器,是形式上的標準,比如新浪微博的140字、抖音里的配樂、小咖秀的視頻片段,豆瓣&大眾點評的打分體系。

豆瓣和大眾點評的評價編輯器

這種標準化保證了平臺內容的形式和樣式,也便于后續的內容分發。

軟的部分是平臺規章,是調性上的標準。

比如知乎在用戶注冊之后,會通過一系列官方問答教育和引導用戶,如何使用知乎平臺。

如何制定標準,是否合理,就看你在第一個階段(找到那群人)下的功夫了。同時這套標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平臺的演化逐步迭代。

3) 內容填充

平臺初期,運營人員往往要手動填充精選的內容,同時通過話題運營的方式,引導種子用戶生產內容。

內容產生后,更是要把公司里所有的人都拉上,各種點贊、評論。通過迅速的反饋和充分的尊重,激發你的種子用戶創造更多內容。

平臺的初始內容和話題,往往決定了其相當長時間內的調性。

比如知乎,最開始主要內容是互聯網創業,大V是類似”溫兆倫“這類的程序員們。后期內容才逐步豐富,輪子哥也化身帶看黨,專門給爆照的妹子點贊。

(三)內容分發

當這群人終于積累了一定量級的內容后,分發就變得異常重要。

UGC最核心的秘密,是贊、評論、關注。

我的朋友小明做了個漫畫公眾號,只有5個粉絲。第一篇發完以后,覺得看不到希望,放棄了。過了半個月登錄公眾號,在后臺發現一個小萌妹的留言:姐姐你怎么不更新呀,我超喜歡你的漫畫的!小明當時激動的涕泗橫流,當晚就熬夜又更了一篇。

我做公眾號「金龍聊運營」的時候,前幾篇文章閱讀量都是個位數,也一度不想做了。忽然有一天,我發現每篇文章都被點了一個贊,有一個留言。打開一看,原來是我老婆,她說你寫的真棒。這讓我堅持到現在。

UGC的背后是社交,內容制造者最核心的需求,是其他用戶的肯定。

分發機制決定了曝光量和匹配度,進而決定了不同用戶得到贊、評論和關注的數量,并最終決定了社區的結構和調性。

分發機制的背面是懲罰,是對違規和不符合調性內容的果斷打壓,比如知乎的折疊機制。

你會發現,不同UGC社區的實質性區別,不在于用戶low不low,女權多不多,妹子好不好看。分發機制才是內容社區的核心。

分發分為站內分發和站外分發。

1)站內分發

千人一面:榜單和話題,是典型的站內分發。話題是個很好的工具,可以根據時間和事件節點,將優質內容進行整合,集中呈現。

千人千面:feed流×機器分發=千人千面。

分發的依據包括興趣、位置、關系鏈、熱門和人工推薦等。

  • 興趣:幾乎所有內容App,注冊后都要求你選取幾個感興趣的領域,就是為了根據興趣分發內容。
  • 位置:典型的是陌陌、快手。位置分發有社交的意義,同時資訊類內容天然具有地域屬性。
  • 關系鏈:通過關注動作構建關系鏈,并進行分發。
  • 熱門:當前熱門內容的露出。
  • 人工推薦:由運營人員人工篩選出優質的有潛力內容進行推薦。

各家feed流都是以上依據的綜合結果,比如知乎首頁的信息流,是關系鏈+興趣(關注話題、領域、專欄和收藏夾),發現欄則是熱度+人工推薦。微博信息流是 熱門+關系鏈+廣告。

用戶專輯:由用戶自發生成的內容專輯,如知乎的收藏夾,網易云音樂的歌單等。用戶專輯讓內容的流轉路徑更加豐富。

2)站外分發

作為用戶增長利器。站外分發分為用戶分發平臺分發。

用戶分發,是指用戶自發將內容分享至產品外,一般是微信好友或朋友圈。用戶分發比較講究分發形式和時間點。比如網易云音樂的歌詞分享就很棒。

網易云音樂的歌詞分享

平臺分發,是指運營人工篩選優質內容打包,在各個內容或資訊平臺進行發布,或者通過郵件的方式向用戶分發。

平臺分發,講究內容的傳播性。粒度越小、話題越大眾化,傳播性越好。暴走大事件總是把視頻里王尼瑪的經典語錄做成長圖,在微博傳播;知乎日報有不少內容是短小的回答和段子,都是出于減小內容粒度的考慮。

知乎用戶自發傳播王尼瑪長圖,拿到1w個贊

(四)有節奏的引入更多用戶

UGC平臺推廣的節奏很重要。引入一波用戶之后,要進行用戶教育,通過不斷的話題運營和活動運營培養更多內容生產者,完善分發機制。

抖音App的話題運營

(五)總結

從0構建UGC平臺的過程大致如下:

找到那群人,在充分的了解之后,推動平臺初始化,引入這群種子用戶,沉淀一定內容后,引入新用戶,逐步建立和完善分發機制,并通過站外分發和推廣,有節奏的引入更多用戶。

以上,就是UGC平臺的生長過程。

變現

當平臺的體量達到一定規模,頭部內容生產者的變現就成了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內容生產者變現的方式,大體有四種。補貼、電商&廣告、PR、知識付費。

(一)補貼:平臺掏錢

在平臺初期,通過現金補貼的方式,迅速吸引內容生產者入駐,已經成了業內常見的做法。

補貼一般按曝光量計算,另一種說法是廣告分成。不僅UGC,頭條、大魚號、去年的很多直播平臺,也都采取類似方式。

這種方式有兩個問題,一是錢給不了太多,聊勝于無,不足以吸引用戶為你的平臺貢獻獨創內容。更多是在其他平臺發布后,再在該平臺同步。

二則更為致命,現金補貼會吸引來大批的羊毛黨,利用規則套利。頭條號補貼高的時候,不少人批量注冊幾千個頭條號,機器發文,一個月也能賺到1萬多。甚至有些號靠手工或者機器抓取別的作者在其他平臺發布的內容,立即發布在自己的賬號上,靠打時間差賺取原創標記,騙取現金補貼。

對平臺來說,這一方面會造成內容的水化,一方面則會劣幣驅逐良幣,影響原創作者輸出內容的積極性。

<阿里文娛的20億計劃>

(二)電商&廣告:商家掏錢

對于電商變現,效果最佳的是生態打通。比如微博&淘寶。用戶可以將淘寶商品直接分享到微博,會自動生成一條標準化微博,帶有文字、圖片和專屬card。其他用戶點擊card后,可以直接跳轉淘寶頁面。整個過程非常流暢方便。

微信的小程序,也能協助內容生產者很方便的進行變現。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白鴉的有贊。比如虎嗅的小程序「虎Care」就是通過有贊做的,主要售賣辦公室零食和虎嗅周邊。

對于沒有打通的平臺,內容生產者們也會或明或暗的通過電商變現??焓稚喜簧偃藢⒎劢z引流到微信,通過微店變現;大神若風和09則在直播的時候,賣賣肉松餅和鼠標墊。

適當的廣告和帶貨可以讓平臺蓬勃生長,但當平臺自身謀求變現時,這些廣告則相當于切掉了平臺的一部分廣告流水,勢必遭到打壓。

當年微博草根號火的時候,大號轉發一條微博就要收5萬。2011年,草根號“微博搞笑排行榜”一年的利潤就達到1500萬。

微博開始謀求商業化后,推出微任務系統,微博大號發廣告必須通過微任務,平臺分成30%,違規者直接刪微博甚至封號。后來更是推出粉絲通等一系列信息流廣告,幫助廣告主更加精準的定位用戶,草根大號們的日子愈加難過。

(三)PR:公關掏錢

UGC平臺專屬變現方式,但僅限有影響力的大平臺

當年百度魏則西事件,某公司接了洗地的活,找到知乎大V群,當時就有很多人說這種斷子絕孫的活不能接。但還是有些人接了。最后大量用戶舉報,甚至其他大V直接甩出接活群里的截圖。結局是洗地的大V被知乎直接封號。

PR的背面則是付費刪稿。前段時間樂視黑稿滿天飛,可能是因為樂視實在沒錢刪稿了。

(四)知識付費:用戶掏錢

知識付費主要包含打賞和內容付費兩種形式。

打賞:

打賞是非強制行為——愛的供養。

打賞的價值不在錢,而在于對內容創造者的激勵,以及創造全新的用戶關系——付費用戶。付費用戶的粘性往往要高出普通用戶很多。

當然秀場直播里的打賞另當別論。

內容付費:

內容付費是16年開始崛起的全新付費形式,一般分為三類,訂閱專欄、咨詢服務、講課。

訂閱專欄以得到和喜馬拉雅為代表,一般一次訂閱1年的專欄,形式為1對多,內容制造者邊際成本為0,本質是出版社模式,是內容金字塔頂端的top級生產者首選。

咨詢服務以分答和在行為代表,形式為1對1,按次收費,邊際成本較高,是內容金字塔腰部生產者的選擇。

講課以知乎live,一塊聽聽,分答小講,喜馬拉雅,虎嗅怒馬為代表,形式為1對多,按課收費,邊際成本為0,頭部和腰部生產者都均可選擇。

(五)總結

對平臺來說,補貼是燒錢,遲早要停,還得防賊。電商、廣告、PR都會讓內容水化。唯有內容付費,對平臺的影響是正向的,幫內容生產者變現的同時,也為平臺貢獻了更多優質內容,增加了用戶粘性,實在是個好模式。

這就是為什么,知乎將Live、書店、付費咨詢、課程等整合為市場,并在底部導航欄的核心位置添加入口。這也是為什么,幾乎所有的內容平臺都上線了內容付費模塊。

道理也很簡單,誰掏錢就討好誰。

這其實很有趣,最開始我們嘗試復制美國的套路,賣軟件。結果用戶根本不買賬,盜版軟件滿天飛。于是大家干脆免費,用免費吸引流量,靠售賣用戶注意力過日子。所以那時候,標題、配圖、關鍵字,都比內容本身重要。關鍵在于盡量吸引點擊,售賣流量。

終于,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和移動支付習慣的養成,大家樂意為內容付費了。為內容付費的實質,是用戶自己花錢買回了注意力。

就在這一兩年的時間里,所有的內容平臺幾乎都上了付費模塊,視頻網站的VIP大賣,騰訊拿下紀念碑谷2的中國代理,布局獨立游戲,付費游戲不靠廣告和各種付費道具存活成為可能。這是內容生產者的好時代,也是UGC的好時代。

祝愿所有的內容生產者,在這個時代活的更有尊嚴。

以上,就是UGC平臺的秘密。

#專欄作家#

孫金龍,公眾號:金龍聊運營(id:tikuapp),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運營方向,歡迎多多交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謝謝分析!受益匪淺!

    來自廣東 回復
  2. 認真做了筆記

    來自印度尼西亞 回復
  3. 寫得很細,很好理解,讓我一個小白都能理解了,謝謝分享

    來自廣東 回復
  4. 看完了,感謝大神的耐心講解

    回復
  5. 請問什么是粒度

    回復
  6. 求解

    回復
  7. 我這兒有bug,看不了啊

    回復
  8. 收益良多 入門級小白

    回復
  9. 牛叉了,寫得這么細

    來自廣東 回復
  10. 拜師可否!

    來自北京 回復
  11. 很強的邏輯性

    回復
  12. 很強的邏輯性

    回復
  13. 覺得寫得真的很好,學到很多

    來自上海 回復
  14. 總結比較全,不深

    回復
  15. 條理清晰,干貨!

    來自安徽 回復
  16. 快手沒有轉發功能嗎?全文分析的還是很好的

    回復
  17. 透徹,到位,學習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