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動態營銷: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4 評論 12719 瀏覽 42 收藏 21 分鐘

動態營銷只是一種技術手段,而它真正想實現的理想效果,其實就是內容營銷(也包括場景營銷)。

前段時間,李叫獸做了一個演講,其中談到了人工智能對未來營銷的影響,也就是他說的“動態營銷”。

所謂的動態營銷,其實就是指“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一款產品可能有多個賣點,而不同的消費者對同一款產品的關注點可能不同。

比如同樣是小米手機,有人是因為它的某項參數很高,所以才買;而有人是因為它的外形很精致,所以才買;還有人是因為喜歡雷軍,所以才買。

但一般情況下,品牌方只能選一個主要的賣點進行宣傳,而這就意味著它將會失去部分關注其他賣點的消費者。

比如小米6主打“拍人”功能,這樣就可能會忽視一些對手機工藝比較在意的潛在顧客。

另外,即使是同一個消費者,在不同的場景,對同一個產品也會有不同的關注點。

比如你在戶外的時候,可能更加注重手機的拍照性能;而當你在室內辦公的時候,可能更加注重手機使用的流暢度。

所以,營銷是非常復雜的,它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而動態營銷呢,就可以根據人工智能的不斷學習,對不同狀態下的不同的消費者,宣傳同一款產品的不同賣點,就像真實的銷售員。

不過,動態營銷只是一種技術手段,而它真正想實現的理想效果,其實就是內容營銷(也包括場景營銷)。

關于“內容營銷”和“場景營銷”的概念,網絡上有很多解釋,但在我看來它們的本質都一樣:

它們之所以有效,都是因為它們能在合適的場景(時間,地點,任務,心理狀態等),對合適的人(有購買動機和購買能力的人)說合適的話(廣告內容)。

一、合適的場景

如果營銷的內容符合受眾當下的場景,就更容易進入人們的關注圈,從而被人們接受。

1.合適的時間

這個很好理解,你看那些做美食推薦的電視節目,一般都是上午11點過或者下午5點過準時開演。因為這正是人們最餓的時候,給人們播放餐飲類的信息就更容易被人們關注。

再比如公眾號文章,據統計:閱讀量高的文章與閱讀量低的相比,它們的發布時間明顯更加集中在一些特定的時間點,比如13點和21點(中午吃完飯刷手機,晚上坐在沙發上刷手機),而閱讀量低的整體顯得比較分散和隨意:

數據來源:FooAds

2.合適的地點

就拿之前知乎投放的廣告來說。

最開始我覺得這樣的形式非常好,畢竟它通過提問的方式為人們打開了知識的缺口,讓人們產生了認知閉合需求,因此更有可能使用知乎。

但后來又想,這種提問的形式雖好,但它提的問題完全沒有考慮到受眾當時的場景。

比如在地鐵站里的人,他們所處的環境可能是非常嘈雜混亂的,才不會關心什么“旅行的體驗”呢。他們目前想的可能是:這地鐵怎么這么多人??!

這種情況下,與其問別人“一個人旅行是什么體驗”,還不如直接問:

“你跟地鐵有哪些有趣的事?”

再比如辦公樓電梯里的廣告,與其問別人“豬的哪個部位最好吃”,還不如直接問:

“每天擠電梯是什么體驗?”

順便一說,以上兩個問題,本身就是知乎里關注量很高的問題。(特此感謝知乎用戶“唐小開”的創意指導)

當然,除了現實生活中的地理位置,“合適的地點”還可以是指網絡環境中“合適的網址”和“合適的公眾號”等等。

比如很多微信公號都開通了原生廣告和貼片廣告業務,廣告主可以將自家的Banner插入到公號文章內:

上圖就是一個以“食材”為主題的公眾號,其中在“閱讀和點贊”上方的叫貼片廣告,而在下方的叫原生廣告。

如果說上方的保健品廣告放在這個以“食材”為主題的公眾號還說得過去的話,那下方的輪胎廣告我實在看不懂它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難道它可以吃?

不過,不管是貼片還是原生,這種“強行植入”的硬廣轉化率都不高,這個后面會說到。

3.合適的任務

前段時間刷屏的百雀羚長圖廣告,為什么它的轉化率這么低?

原因很簡單:受眾來看這則長圖廣告的任務,是“看看這個刷屏的東西究竟是什么”,而不是“看看母親節能買點什么東西送給媽媽”。而長圖中的“產品信息”與用戶“看稀奇的任務”也沒有很強的聯系。

從“賣貨”的角度來說,它不過是在創意長圖的尾部植入了一個硬廣,轉化率自然不高。

用戶之所以會做一件事,都是為了完成某一個“任務”,比如:

  • 刷朋友圈的任務:了解朋友的最新動態;
  • 刷微博的任務:看有趣的段子;
  • 打開摩拜App的任務:騎車;
  • 打開“品牌圈圈”的任務:了解與品牌有關的知識。

如果你的廣告內容并不能幫助用戶完成他當下的任務,那廣告中的信息不但不容易被用戶接受,還可能會引起反感。

比如你正在玩游戲,這時候你的女朋友突然過來撓你,即使你平時很喜歡她,可能也會覺得不耐煩,不想理她。

因為她阻礙了你當下“玩游戲”的任務。

所以,要想讓用戶接受你的信息,可以讓你的廣告變內容成用戶當前任務的一部分。

比如下面這則朋友圈廣告:

它這樣就阻礙了用戶“刷朋友圈了解朋友動態”的任務,用戶一看就知道它是一條廣告,可能就不會繼續往下讀了。

其實它可以這樣寫:

把它包裝成一條正常的朋友圈,這樣才能更可能被用戶接受。(至少在他發現是廣告之前,就已經把廣告內容吸收進去了…)

4.合適的心理狀態

有時候,廣告信息不一定非要與“用戶任務”相匹配,也可以跟他的“心理狀態”進行匹配。(視具體情況而定)

比如之前京東在摩拜App上投放的廣告,雖然簡單粗暴,但我覺得非常不錯:

雖然“京東618”幾個字的出現,并不能幫我更好的完成“騎車”這個任務,但它也不會阻礙我什么。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個方案有兩大不得不提的優點:

  1. 具有足夠的反差性:摩拜單車的圖標突然變成了618的圖標,可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2. 考慮到用戶的心理:618的主題是“打破忙碌,盡享好物”,希望人們能打破自律,縱情享受。把場景鎖定在“使用摩拜App”,就是考慮到用戶每天上下班騎車都非常疲憊與無耐,這時候,大家都希望能找個什么東西發泄一下壓抑的情緒,而“618購物狂歡”就是很好的選擇。

二、合適的人

從理論上來說,一個產品可能適合全世界的人都去使用,但在做推廣的時候,一定要找到你最容易說服的人群。

道理人人都明白,但真正要去找,就沒那么容易了。

跟大家分享一個接地氣的案例吧,可能有點不道德,但很有效,大家可以根據這個案例開開腦洞。

之前有個做高端食材(松茸)的朋友,他希望能快速出一些貨打開市場。

但由于一切都剛起步,很難做大面積的推廣,線下的渠道資源也并不豐富,建立品牌更是天方夜譚…

按照傳統的思路,大部分人都會先建一個賣貨的網站,然后通過百度競價購買關鍵詞,讓那些對松茸感興趣的人一搜就能搜到他的網站。

但問題是早就有人這樣干了,購買關鍵詞誰不會?而如果跟你什么都跟別人一樣,憑什么期望你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后來他分析了一下:松茸這種東西非常小眾,有一定知名度,但產品不受大眾消費者關注(就是說基本人人都知道,但就是經常想不到它)。所以更好的辦法就是開拓新的、未被占領的市場。

從哪里入手呢?

不得不說,他的方法真的太接地氣了——尋找謠言的發源地,并在那里投放廣告。

我們經常能在朋友圈看到類似這樣的文章:

蝦類+維生素C 必死,相當于砒霜!

快別吃了!芹菜居然會殺精!

聯合國發表聲明:咖啡+酒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

快轉發給你身邊的人,別再讓他們上當受騙了!

(上面的結論都是謠言…)

喜歡轉發這類文章的人啊,其實都不是壞人,他們基本都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

而轉發這類文章,說明他們一般還具有以下幾大特征:

  • 注重飲食健康(有購買動機);
  • 人緣應該不錯(有口碑推薦的潛力);
  • 收入不會太差(有購買能力);
  • 科學素質較低(一切聽“專家”的)。

具有以上特征的人,不正是高端食品、綠色食品、保健品等最合適的消費者嗎?

而這些謠言文章的發源地,其實都是一些打著“養生”、“中藥”、“健康”等旗號的公眾號。比如下圖就是我以“殺精”作為關鍵詞,搜索到的公眾號(PS,大部分與“殺精”有關的話題也都是謠言)

數據來源:FooAds

他當時就是通過找到那些公號,成功鎖定了松茸“最合適的消費者”。

插一句:松茸本身并不存在欺騙,它雖然很貴,但主要是貴在稀缺性上面。當然,某些商家對其食用效果的夸張描述是很不地道的…

另外,除了C端的消費者,他也做過B端的生意——為高端餐廳提供新鮮松茸。

不過對餐廳來說,主要關注點就不再是“松茸的食用價值”,而是“如何保證貨真價實和運輸方案”了。

總之,要對合適的人說合適的話。

三、傳統硬廣vs內容營銷

剛才我說的,大部分都是硬廣。

而根據Display advertising clickthrough rates – Smart Insights Digital Marketing Advice 提供的數據,我國平均 banner 類硬廣告的 CTR(點擊通過率) 只有 0.12%。

這還僅僅是點擊通過率,最終的成單率更低,大概萬分之五左右,包括上文提到的公眾號貼片廣告和原生廣告。

而它們之所以轉化率很低,就是因為它們很難精準的做到上文提到的“根據具體的情況(場景和人物)制定具體的營銷策略”。它們要么與用戶當下的任務不匹配;要么阻礙用戶當下任務;要么沒有喚起足夠的購買動機;要么賣點與用戶關注點不匹配等等…

而內容營銷就可以很好的做到這一點。

如果說傳統的硬廣很難做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那內容營銷就能在說話之前,先把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人(或鬼)。

就拿之前“文怡賣天價菜板”的案例來說。

你能想象一個公眾號通過一篇文章,一晚上賣出去的菜板數量,超過了該品牌菜板在全亞洲一年的銷量嗎?

銷量數據可能略有偏差

1)為什么該品牌菜板在其他地方轉化低?

在投放“文怡”公號之前,該品牌的菜板在線下商超和電商平臺上也投放過廣告。

而對于線下商超和電商平臺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場景不合適。

用戶在這種場景下通常會進入“聯合評估”的狀態。也就是說,他會在超市和淘寶中看到很多同類型的菜板,然后把它們進行各種對比。

在“聯合評估”狀態下,用戶的任務是“比較和選擇”,會更加理性地關注產品的“經濟性”和“實用性”。而這個菜板的主要賣點是“高端”,價格高的離譜(1500元),并且在功能上也沒有多出眾,普通用戶很難找出它與其他產品的明顯差異,憑什么要多花幾十倍的價錢去買它呢?

2)為什么該品牌菜板在“文怡”公號轉化高?

首先,當用戶進入“文怡”的文章這個“場景”,他就只能看到這一種菜板,無法進行有效的“聯合評估”,所謂的“一葉障目”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文怡家常菜”是一個專注于制作極致美食的公眾號,而該公號的主人“文怡”就是美食界的意見領袖。

那讀者來閱讀“文怡家常菜”的文章,是為了完成什么任務?處于什么心理狀態呢?

答案很明顯:用戶之所以要閱讀她的文章,就是為了完成“學習制作極致美食”的任務;而他們的心理狀態,也不再符合原先的身份(比如醫生或律師等),而是一個“追求極致的美食家”。

好了,既然已經確定好了用戶當下的任務和心理狀態(已經確定好是人是鬼了),剩下的就好辦多了,直接對癥下藥:

“你想當一個追求極致的美食家對吧?好,那你就應該買這款同樣追求極致的菜板!”然后就開始介紹該菜板的各種極致屬性…

  • 它相對輕薄,細節和手感極好,精致的很;
  • 它能耐得住350度的高溫;
  • 每一塊案板都在西雅圖生產;
  • 它是用美國特有的展葉松做的;

……

這就是內容營銷最棒的地方:它能在特定的場景,對特定屬性的用戶,實施特定的營銷策略。

就好像熟悉當地地形的士兵,早已埋伏在山丘,然后靜靜的等待敵人的到來…

最后,本文主要是從“場景和人物的確定性”的角度,對傳統的硬廣和內容營銷進行了簡單的對比。

其實文中部分案例并沒有進行全面的分析,比如最后“文怡賣菜板”的案例中,影響轉化率的因素還包括“故事性”。

本想都寫出來,但由于它們跟本文主題關系不大,并且這篇幅有點過長了(4700多字),所以就先到這里吧,其他的以后再約。

 

作者:小云子

來源:微信公眾號:品牌圈圈

本文由 @小云子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配圖很贊

    回復
  2. 內容營銷,傳遞觀念

    來自江蘇 回復
  3. 很有啟發~感謝分享

    回復
  4. 感謝分享!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