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推手PK云集微店,社交電商哪家強?
在調研了“云集微店”、“環球捕手”和“網易推手”這三款分銷產品后,我會和大家一起思考分銷或者說是社交電商這個話題。
最近接手了一個分銷項目,就是利用粉絲進行裂變傳播。相比于花錢做渠道投放,分銷可以低成本的傳播,獲取流量,而難點則在于要激勵粉絲去主動分享。
不但要知道什么樣的機制能夠刺激用戶持續傳播,還要知道如何在前期推動用戶傳播,讓整個系統轉動起來。
就像鯰魚效應的由來,雖然小魚想求生,但因為懶惰或者其他原因,它一開始不會自發的游動,所以漁夫就會放一條鯰魚刺激小魚游動。
話不多說,接下來,我會圍繞調研分銷時的一些發現,和大家一起思考分銷或者說是社交電商這個話題。
我這次調研了“云集微店”、“環球捕手”和“網易推手”這三款分銷產品,因為環球捕手的模式和云集微店比較類似,所以這篇文章這次主要講的是云集和網易捕手。
在調研和項目規劃的過程中,我對一句話深有感觸:要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有的功能設計出來連你自己都不會去玩,那用戶又怎么會去玩呢?
分銷模式對比
先用一張圖來介紹下云集和網易推手的分銷模式:
云集和網易推手分銷的商品都是平臺自有商品,平臺為商品質量做背書。和以往的“微商面膜”相比,這種模式增加了用戶對產品質量的信任。
而且分銷者只負責推廣,打包發貨這些事都由平臺負責,這也讓分銷商沒有了囤貨賣不出去的煩惱。
對于分銷者,兩家給到的福利也非常相似,都是自己購買商品可享受專屬折扣,分銷可享受返利。
他們的不同在于,雖然云集在官方公眾號里公布了分銷事宜,但想成為分銷店主要先付 398 元,而且這個付款鏈接還要去向已經成為分銷店主的人索要。
而網易推手則是點擊公眾號的“申請”按鈕后,即可成為分銷。
從用戶體驗上看,云集比網易推手復雜了好幾倍,看上去甚至像故意不讓大家參與分銷,因為不是人人都能找到店主索要鏈接的。但在后面我會講到,這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
我們再來講,兩家平臺是如何推動分銷者分銷的。云集主要是通過“社群+線上線下培訓”的模式來為分銷者賦能,鼓勵他們推廣。
因為分銷者在加入時需要向老店主索要購買鏈接,這就表示新店主必然和老店主是微信好友,這就讓每位分銷者之間直接產生了連接,促使了社群的形成。
所以,云集和分銷者之間的關系是網狀的。
網狀結構
網易推手則是在公眾號里為分銷者提供推廣素材,比如哪些商品好賣,哪些商品有折扣等。
因為網易推手是讓用戶在公眾號里申請加入分銷,分銷者之間沒有聯系,只和公眾號有關聯。
所以,網易推手和分銷者之間的關系是星狀的。
只找到了這張圖,湊活一下
誰最容易成為有效的分銷者?
介紹完了云集和網易推手的分銷模式,現在來思考下,哪些人最容易成為有效的分銷者。
雷軍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說的就是順勢而為的道理。所以,我們在營銷時,也應該想著誰最容易成為我們的用戶。
比如你很難叫動一個天天加班的程序員來當你的分銷者,因為他沒空,卻能三言兩語勸說一位全職主婦加入分銷隊伍。
另外,我在思考目標用戶時,用的是“有效的分銷者”,而不單單是“分銷者”。
區別在于,前者有持續去推廣的潛力,而后者可能更多是嘗鮮,發現一次推廣不見效,便揚長而去。
很明顯,前者比后者更有效。所以,我認為有效的分銷者有以下兩個特點:
- 高忠誠度/多次購買的粉絲;
- 真心想要通過分銷賺外快的粉絲(比如全職主婦、無業者)。
為什么我把前者也列了進來呢?因為高忠誠度的用戶與平臺間有信任關系,之后轉化成分銷者也比較容易。
而且他們因為對商品比較認可,所以更能在推廣時表現出真情實感,感染別人,提高分銷轉化。
既然確定這兩類用戶最容易成為有效的分銷者,那再去反推什么樣的機制能吸引來這樣的用戶呢?
網易推手是申請即可成為分銷,這種方式吸引來的大部分是對分銷保持嘗鮮心態的用戶,抱著“我先試試”的心態。
而云集是先交 398 元才能成為分銷,這就篩選掉了一批圍觀用戶,然后他們還提供了成為分銷就能省錢的福利。
這樣引來的要么就是真心想做分銷,覺得自己能把 398 元賺回來的,要么就是經常在云集上買東西,覺得自己肯定能把 398 元買回來的。
我粗略算了一下,以云集給分銷者的折扣力度,至少要買 20 次才能把 398 元買回來,能買回來的肯定算的上是高復購用戶了。
這里還有個小故事,最初云集的分銷申請也是 0 門檻的,后來他們發現很多分銷者都是僵尸粉,就是只申請,不推廣,于是他們才提出要先交錢才能做分銷的策略。
所以分銷者多也沒用,只有會推廣的分銷者才是有用的。也證明了一句話: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用戶的參與動力是什么?
分銷其實跟玩游戲很像,你先召來一幫想玩游戲的人,告訴他們游戲規則,也就是分銷模式,然后大家就可以開始玩了。
但并不是每個玩家都會自發行動的,這時就需要去給他們一個行動的動力。
我認為增加動力的方式可以有兩種,一種是“推”,會自我驅動,就像夢想對人的推動作用一樣,另一種是“拉”,就是外部事物對他的吸引。
那么哪些階段需要給用戶增加動力呢?
以云集為例,看他們是如何開展推拉之術的。
1、“申請成為分銷”階段
當一個分銷項目上線的時候,稍作推廣就能引來不少用戶。但他們大多會抱著一種圍觀的態度,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項目能不能賺到錢。
于是云集給了用戶兩個加入的動力:
(1)購買商品享受優惠
即使你分銷賺不到錢,至少能把這筆錢省回來。
(2)好友朋友圈的內容刺激
所有有資格申請為分銷者的用戶,他的朋友圈必然有一個云集的分銷者(上文提到過)。
那么他們就會經常看到那些分銷者在朋友圈說,“今天又賣出了多少單”、“云集微店分銷很厲害”之類的話(我微信就加過兩個云集的分銷者,深有體會)。
每天看著這些內容,我相信就算是本來不打算做分銷的人,也會開始動搖。
2、“持續分銷”階段
如果說讓用戶邁過“申請成為分銷”階段的難度是5,那現在這個階段的難度就是10。
因為用戶在一開始都是動力十足的,想著馬上能賺錢,可能很爽快就加入了。
但再好的商品也不可能隨便一推廣就賣掉了,大部分分銷者都會經歷商品無人問津的階段。這時候想推動他們持續分銷,就要再來幾劑動力:
(1)398 元的沉沒成本
這是在分銷者加入時就埋下的伏筆,之后用戶每次想要放棄的時候,都會想到還有 398 元的成本沒賺回來。
(2)好友索要禮包鏈接
之前說到,如果你想加入分銷,就要向老店主索要禮包鏈接,你成為分銷者后,老店主也能獲得獎勵。
所以,假設 A 是云集店主,只要他有好友想做分銷,A 就算躺著也能賺錢,因為好友只能向他要鏈接。
所以,部分老店主不想放棄店主資格的一個原因,就是不想丟掉這個躺著賺錢的機會。
而且云集有一個晉級制度:下級+下下級的人數達到 100 人,即可成為客戶主管,享受更高的報酬。
假設 A 在不費什么力氣的情況下獲得了 50 個下線,那他就會想再拿 50 個下線,這樣就能晉級了。所以,他不會停下分銷推廣的步伐,而是會更賣力的去拉下線。
這就是云集的以退為進,先給店主點甜頭,然后讓他們主動去推廣。
(3)社群賦能
上文提到云集的關系結構是一個網狀結構,以此為基礎,他們就衍生出了一個個小社群。
我在調研過程中接觸到一個云集社群——BK 社群,社群以云集培訓講師為中心,展開培訓和交流。
雖然網易推手也同樣為分銷者提供了培訓材料、推廣素材,但僅限于公眾號推送,也就是線上。
而云集的培訓則是線上線下同步,雖然很多人覺得線上一樣能傳遞信息,但線上沉淀的關系相對較輕。
而線下不但能展開培訓,還能建立起分銷者之間的強關系,增加歸屬和信任,也能互相激勵著去分銷。
想象下,你是愿意和一群見過面的好朋友一起戰斗,還是愿意和一群素昧謀面的網友一起呢?
這 3 步就是云集在“持續分銷”階段設置的用戶動力,而跨過這個階段,整個系統才算是真正轉動起來了。
以上,就是我在調研分銷模式中的一些思考。
ps:上面說的基本都是如何設置規則,如何激勵用戶,你可以借鑒,但這都只是技巧而已。
真正有價值的,其實是學會從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一個分銷機制設計出來后,想想它能不能吸引你去參與,你自己愿不愿意把這些產品分享到朋友圈,讓你的家人、朋友去買。如果連你自己都不愿意,何談別人呢?
廣告大師奧格威曾經有一句話: “不要設計那些你甚至不愿你的家人看到的廣告?!贝蟾啪褪沁@個意思吧。
作者:阿西(微信公眾號: 阿西是個活動策劃),曾當過產品經理,現在專心于營銷。有意阿里,若有機會,歡迎砸我
本文由 @阿西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那張網狀圖有點,毒
。。。
。。。。
趙劍波:79129695
目前新零售做到四個合規:產品合規 宣傳合規 渠道合規 稅務合規 基本上就沒有任何影響!新的渠道一定會伴隨新的商業模式誕生
連續6年專注為企業提供軟件,培訓,咨詢等社交新零售解決方案的標桿品牌 趙劍波1827912
寫的蠻不錯的,棒棒噠
為什么最近沒有更文了呢?
云集現在也不是貼主所說的網狀了。而是有店主散發邀請碼。形成類似二級分銷的模式。也不在限制398門檻,因為這些都是違法的。作為互聯網這個新興事物的一份子,不應該為哪些惡劣的商業模式涂脂抹粉,而是應該借助互聯網夸空間時間的優勢開拓積極向上合法合理的經營模式。
你不懂云集而已
你分析的都是大部分老套路了,我在云集工作過,也不是你描述的
寫的不錯,學習了
hxjxj
yxjxjx
hxxhhx
hjx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