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運營決策效率?我分享了三個方法

10 評論 34055 瀏覽 100 收藏 9 分鐘

面對大大小小的事物,怎樣才能快速做出運營決策呢?作者分享了3種方法,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

說起來也奇怪,我的公眾號經常斷更。

原因不是沒什么內容可寫,而是我想寫的話題太多,總想挑最好的那個話題來寫。有時經常在幾個話題間徘徊,糾結到底哪個話題更好?會不會更受歡迎?會不會出現下個10萬+?

于是,就這么在猶豫中錯過了更新的時間。因為人是貪婪的,總想找到那個最好的決策點,但卻總在糾結中錯過最好的機會。

那在日常的運營中,面對大大小小的選擇,怎樣才能快速做出運營決策呢?

一、37% look then leap

近期微博熱傳的博士買房一貼中,提到了這樣一個“秘書問題”,面試官在面對很多應聘者時,總是希望找到最好的那個人,因為不知道接下來還有怎樣的人來應聘,于是你一個個輪流面試。雖然你可能在面試過程有對的上眼的人,但你沒有馬上發offer,而是選擇繼續觀望看看還有沒有更好的應聘者出現。

但有個問題,面試后沒有給對方offer,她就很有可能去其他地方工作了。你怎樣才能確定眼前這個面試者是最好的?

萬能的計算機算法給出的答案是:37% look then leap。首先你先給自己招聘設一個總時長,接著你用前37%的時間只面試,但不做出任何決定,這段時間算是你收集面試者數據的時間。在往后的時長里,只要你碰到一個比之前所有面試者都優秀的人,馬上發offer,你能夠得到最好的面試者的幾率也就是37%,這是你能個獲得的最好效果

你可能覺得37%成功率是個很低的數字。如果你有100個應聘者,你能獲得最好的面試者概率只有1%,而如果你有1000個面試者,你的概率只有1千分之一。相對而言,37%已經是一個很高的數字了。

為了快速做出精準的決策,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花37%的時間進行搜索“選擇”,再通過往后的對比來快速決策。

這種做決策的方法,后來也一直影響著我。

舉個栗子,以往每周我們都會做拉新用戶的運營活動,不過由于創業小團隊的資源有限,我們只能腦暴出最好的那個活動,但常常限于“有沒有更好的想法”而耽誤活動的執行。

后來,我們只給自己留了8個小時來思考,37%的時間也就是3個小時,我們會在這3個小時內想出各種各樣的想法,在往后的時間里,如果想出比之前都要好的想法,就馬上定下來,然后開始執行。

再比如,近期我們公司一款產品在15天后公測上線時,營銷的同事打算在直播平臺找一個網紅來做宣傳推廣,在看了很多網紅后,同事抱著“下一個更好”的心態繼續找,但時間已經過去了近一周,仍然還沒有定下來網紅名單。時機稍微有點緊湊,畢竟還要留時間跟網紅溝通合作的相關事宜。

我們只剩7天的時間,37%的時間也就是2天半的時間。

結果我們建了一個excel數據表格,把前2天半看到的100多個網紅信息都列了出來,包括粉絲數、互動情況、報價等。前2天半后就開始做決策,在第3天,我們看到一個比任意excel的網紅都優秀的人,快速定了最終人選。

二、用數據思維來思考運營決策

運營決策無非就是思考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用數據來作為指標,這個數據可以是性價比、投產比、用戶滿意度等。

有個朋友在一家創業公司做運營,有次跟她聊天,她跟我抱怨道,好幾次申請運營資金都沒被老板給批下來,感覺挺失落的,畢竟沒錢沒流量運營很難搞。

站在老板的視角,老板做決策的衡量指標是:這些資金值不值得投入?而衡量值不值得投入,可以用 “投入產出比”來量化?;诉@筆資金,能帶來多少新增用戶、新增、活躍等收益。

正確跟老板申請資源的姿勢是,在什么時間段內,要用什么資源,預估能帶來怎樣的收益,你要用數據幫老板做決策,讓他相信你的運營決策是對的。

另外,數據也在驅動著你的運營決策。我現在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數據,看新增用戶、日活、留存、活動PV/UV等,通過數據反饋可以看效果怎樣,有利于下次做出更好的運營決策。

比如,同一篇公眾號軟文投稿到不同的媒體,帶來的轉化量和閱讀曝光量是不同的,通過數據能分析哪個媒體渠道更優質。那么,下次投稿時會優先選擇更優質的渠道。

三、努力升級你的認知

我發現好幾個運營大咖都有這樣一種特點,那就是有極強的運營決策能力,做出的決策大都是快,準,狠。

究其原因,是他們有極強的認知水平。

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平常喜歡搗鼓研究新鮮玩意,也喜歡上Twitter、Facebook等國外網站看各資訊,熱點消息他們總是第一個知道。

在好奇心驅動下,他們的認知一直在升級??吹亩啵吹倪h,看的深,也就導致他們做出的運營決策能力遠超一般人的水準。

我每天都會刷下飯否,經??吹酵跖d的帖子涉及面極廣又不失深度,在他身上也看到一種博聞強識的好奇心。

我越發意識到,運營人的本質差別在于認知不同。因為技能是可量化的,別人可以在熬夜加班中超越你,但認知是需要很長時間去培養,是不可量化的。

認知的不同,你們對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和思考是有差異化的,進而導致了你做決定的不同,而這些決定就是你和其他運營的最大區別。

比如,你在做某一個活動運營的時候,如何調動資源,如何選擇恰當的時機,如何花最少的費用去達到最大的效果,做出不同決定的人實現的效果差別很大,這就是認知的力量。

因此,想要有快速做運營決策的能力,就努力升級自己的認知吧!

先博聞強識,讓你的視野不受局限的任意擴大,等你吸收了足夠好的東西后再思考分析,得到這些東西的共性和差異性,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方法論。如果你能這么做,那你就比很多人跑的更遠了。

結語

羅永浩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終究會改變這個世界,你可以把世界變壞一點點,也可以把世界變好一點點。而這都取決于你所做的事情,你的決策所能給自己、他們、甚至世界帶來的影響,隨著你年齡的增長,與日俱增。

努力升級你的認知,用數據思維來輔助運營決策,再合理的用“37% look then leap”理論來加速你下結論。也許,運營決策沒有那么難。

 

作者:Levin,公眾號:運營大作戰,前網易產品運營。

本文由 @Levi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受教了,寫的很好;相比較而言,第二點實用性更高,最后一點希望出現實用性高一點的方法論

    來自江蘇 回復
  2. 我是覺得作者寫的不錯,我可以從中吸取些東西。至于其他我覺得沒有必要的。不是每場戰役都值得參與——羅永浩說過。

    來自吉林 回復
  3. 做為一個讀者,我更希望知道37%的數據是如何來的,畢竟現在是個信息量爆棚的年代,不需要對一個觀點長篇大論的闡述,因為人的認知,可能在看到標題的時候,就已經做出判斷,你如何闡述你的觀點,他可能都不會改變自己的認知。所以如何說服讀者,以這篇文章為例,我希望知道37%是如何來的,為什么不是50%,為什么不是80%?

    來自北京 回復
    1. 科學的實驗得出…沒必要對這個解釋

      來自廣東 回復
    2. 37%萬能的計算機算法得出,來自《Algorithms to live by》一書,沒必要詳細列舉。

      來自廣東 回復
    3. 你行你上

      來自廣東 回復
    4. 我就喜歡這句話,你行你上!

      來自湖北 回復
    5. 就算是,那又怎樣?誰先開口說拍腦袋寫的,是誰先情緒化評論的。

      回復
    6. 麻煩再看下,來自微博熱貼博士買房。

      回復
    7. 最大的困難,是執行,是實踐。自己都沒去試試,拿什么來質疑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