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負罪感,讓消費者買的心安理得

3 評論 7709 瀏覽 65 收藏 14 分鐘

一個事實是:對于某些產品,消費者在購買上很難做到心安理得。

讓一個每天喊著減肥的女生去嘗試吃一次麥當勞炸雞套餐,很難— —即便她曾經是麥當勞的??汀?/p>

同樣,讓一個北漂去享受一頓輕奢晚餐,也很難——即便她對此已經向往許久。

為什么,有些產品,消費者本身特別想要,也完全可以負擔的起,到最后卻總是不了了之?

沒錯,負罪感。

而一旦產品和消費者的負罪感掛上勾,就意味著這些購買只能變成消費者的偶爾行為。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因為我們傾向于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外在反饋,這就意味著一旦外界給出了消極的反饋,我們就會天然地修正自己的行為,或者盡量減少相關行為,這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負強化”。

一個身材很好的女生因為不控制飲食,在長胖了之后會受到外界的消極反饋,比如衣服變小、體重變大、被嘲笑等,這些都使得她在下一次消費時產生很強的負罪感,以致迫使她修正自己之前的行為——控制飲食。

也就是說,我們很多的“任性”消費,往往會在之后得到外界的負面反饋,最終導致在以后不得不減少相關的購買行為。

————夜店的氣氛夠熱烈,能讓我放松心情,但是以后還是少來吧,畢竟不是能熬得起夜的年紀了,上次熬了一次兩天才緩過來…..

————北京亮餐廳夜景確實不錯。但還是太貴了。下次出來吃飯我還是換個便宜點的吧,要不又該吃土半個月了,那感覺可不好受……

那么,作為產品提供者,應該如何削減消費者的負罪感,刺激購買呢?

別著急,后面會介紹具體方法。

在了解這些方法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什么樣的產品更容易引發負罪。

研究發現:負罪感的來源不盡相同,對消費者而言,主要分為兩種:

  1. 感知健康風險帶來的負罪感
  2. 感知財務風險帶來的負罪感

一、感知健康風險帶來的負罪感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填飽肚子,而是開始崇尚并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這其中,健康飲食就是特別重要的一環。

人們在購買食物、選擇餐廳時,已經漸漸地把健康放在了首位,然后才是價格——蔬菜要吃有機的,海鮮要吃清蒸的,連啤酒都要喝精釀的。

然而,有一些產品顯然是違背這個健康的飲食趨勢的,比如炸雞、漢堡、薯條、燒烤、海鮮等,這意味著購買這些產品一定會激發某些消費者的負罪心理。

那,營銷上有什么辦法,可以有效地緩解消費者的這種感知健康風險帶來的負罪感呢?

最經常的做法是:

1、為消費者提供購買理由

有時候,消費者決定“放縱”一下,往往會尋找一些莫名奇妙的理由,并以此來對沖自己的負罪感。

而品牌方就可以想方設法發提供給消費者各種理由,來促進購買。

比如:

對于一些消費者感知到健康風險的食物,因為負罪感而沒有消費,但如果發現商家正好在打折,這種負罪感就會煙消云散,最終刺激購買——我并不是每天吃,只是因為今天店里打折。

再比如,消費者會基于一些特殊的理由選擇去消費:

  • 我不是每天來吃麥當勞,只是因為今天是我生日;
  • 我不是每天都來吃炸雞,只不過明天放假;
  • …….

這也是為什么天貓京東等電商會不遺余力地造節,就是為了給我們的消費提供理由。(這種理由多以促銷方式呈現)

實際上,很多購買理由毫無邏輯性可言,但就是對刺激購買有效。

比如之前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插隊”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在一群排隊等待復印機的人當中,實驗者直接問:我可以先用下復印機嗎?結果只有60%的人同意插隊。

但她加了一個毫無說服力的理由,說“我要復印,我能先用一下復印機嗎?結果就有高達93%的人同意了插隊。

那為什么我們總是需要一個理由才能緩解負罪感,做出購買決策呢?

很大原因是:如果我們不能給自己一個購買理由,認知失調心理就會產生,使得我們無法為自己的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我不能既害怕長胖又去麥當勞胡吃海塞,這在道理上是說不通的。

所以,品牌方要時刻問自己:為了減小負罪感,我可以為消費者提供什么理由,從而刺激他們購買?

2、減小對風險的感知

很多時候,消費者會過于擔心產品為自己的健康等帶來傷害,從而拒絕消費。

但實際上,大部分產品,只要不是經常消費,對健康是幾乎沒有負面影響的。

這時候,品牌方需要把這一信息傳達給消費者,減少他們的擔心。

比如板城燒鍋酒的廣告:板城燒鍋酒,可以喝一點。(暗示消費者:多喝白酒對身體健康有害,但只喝一點是沒事的)

二、感知財務風險帶來的負罪感

前面提到,消費者會因為感知到健康風險而產生負罪感,以至于放棄購買。

除此之外,對于一些高價格產品,消費者會格外關注由此帶來的財務風險,當她們感覺自己是在浪費金錢,或者把錢花在了不值得的地方,也會產生強烈的負罪感。

那么,如何消除這種財務上的負罪感呢?

1、喚起消費者補償自己的心理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已經為別人,為長期目標付出太多,就會想要得到補償,來犒勞下自己。

這時,如果品牌方站出來替消費者表達出這種心理狀態,并且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消費者就就會傾向于接受你的產品或服務。

比如滴滴得海報是這么寫的:如果生活是苦逼的,至少夢想是牛逼的,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坐好一點。

再比如前兩天看過的一個京東白條廣告“不能忍”。本質上也是喚起了消費者的補償自己的心理。

所以,如果這種心理被喚起,即使產品價格較高,消費者一樣會考慮購買。

2、拉近消費者與目標的距離

明明對高價產品產生渴望,但就是不去購買,經常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沒有資本這樣——月收入區區幾千塊, 干嘛買這么貴的衣服?干嘛非得響應“逃離北上廣”去旅行?干嘛非要買個上萬的包包?

而消費者一旦覺得自己還沒有資本,就會對這些高價產品避而遠之。

這種行為建立的心理就是消費者自動拉遠了與目標之間的距離——前面路還長著呢,現在還不是享受的時候。

這也是為什么康師傅方便面的廣告語會是:夢想的路上,一路挺你——暗示消費者現在距離目標還很遙遠,還要繼續努力,先吃個泡面將就將就吧。

而品牌商要做的就是設法拉近消費者和目標之間的距離,讓消費者覺得自己離目標又近一步了,可以暫時放松去獎勵一下自己了。

3、訴諸無形價值

如果產品一定需要消費者花費很大金錢才能買到,為了消除他們的負罪感,不妨向他們訴諸利益,強調產品的無形價值。

對于一些高價產品,消費者往往感覺不值得,其實這是因為他們把產品的有形價值看得太重。

比如,你肯定聽說過不少這樣的購車觀:汽車就是一個代步工具,沒必要買貴的(即使他們不差錢)。

原因其實是他們只關注到了汽車的有形價值(代步),而沒有關注無形價值(開好車更有面子、更能彰顯品質),自然不愿意為超出代步功能之外的大多數功能支付溢價。

這時候,重要的方法就是訴諸這種無形價值的重要性,讓消費者轉換關注點,去購買高價產品——比如相比僅僅強調衣服的有形價值(蔽體和美觀),著重訴諸其無形價值(凸顯品味、帶來自信)就更容易讓消費者接受更高的價格。

所以,對于一些高價產品,既然優勢不在有形價值,不妨向消費者訴諸無形價值(售賣心理感受),從而刺激購買。

4、利用群體的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的消費觀是什么樣的,更多取決于與我們相似的群體。

如果我們發現與我們相似的群體都在消費一些高價格產品,甚至不如我們的群體都在消費,那我們就很難再產生負罪感——畢竟不如我的人買了后也都活的好好的。

比如,一個熱愛旅行的大學生,因為家境一般舍不得花太多錢去出國旅行,但是看到廣告片中還不如自己條件好的大學生,都攢錢去國外窮游,自己也會咬咬牙出去一趟。

一個公司里比自己低幾個level的同事都拿著一個經典款奢侈品包包,那么自己就更容易降低自律,狠下心也給自己買一個。

所以,品牌商要善于尋找這種比目標消費者弱勢的群體,然后替消費者尋找一種不合理:不如我的人都敢這么造,我自然也沒問題!

5、分攤價格,降低財務感知

如果產品的價格很高,消費者很難一次性付出那么多的金錢。

這時候,你不妨把價格分攤多份,讓消費者降低對高價格的感知。

一份兒童保險比較貴,通常要上千元,所以一個保險文案是這樣寫的:

“每天一杯星巴克的錢,為孩子買個守護”

我記得大學時,看上了一雙紐百倫,非常喜歡,但900多的價格還是感覺太貴了,所以當時就很猶豫。

但這時候我室友跟我說,九百塊的鞋子不像那些三四百的,夠你穿個小三年了。

我一想,穿三年的話,那相當于每天1塊錢都不到,還挺劃算的。

所以一狠心就買下來了。

所以,有時候,產品價格雖然較高,但是一旦你把價格分攤多份,降低消費者的感知,消費者就更加容易接受。

結語

某些產品,除了給消費者帶來實際的利益外,還會不同程度地喚起消費者的負罪感,而因為這些負罪感,消費者的二次購買將會變得非常困難。這對商家來說是一件棘手的事。

那么,營銷上該如何有效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

文中給出了具體的負罪感消除方法:

面對來自健康的負罪感,你可以:

(1)提供購買理由

(2)降低風險感知

面對來自財務的負罪感,你可以:

(1)喚起補償心理

(2)拉近目標距離

(3)訴諸無形價值

(4)利用群體力量

(5)分攤價格,降低價格感知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作者:Leo

來源:微信公眾號“小歐言商(ID:sijiuchengdewo)”

本文由 @Leo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怎么感覺是李叫獸文章的改編版

    來自上海 回復
  2. 謝謝總結與分享

    來自浙江 回復
  3. 學習了,很好!對于自己的實際應用中我還要多看上幾遍,感謝分享!辛苦!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