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筆記整理的工作清單 | 內容工作手冊(二)

1 評論 9670 瀏覽 35 收藏 11 分鐘

上一篇文章分享了關于內容分發的工作清單,今天分享的內容俄日筆記整理的工作清單。

內容工作手冊,是我針對新媒體工作者,在職場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文案或者說內容問題的統一答疑。

內容工作涵蓋的職能還是比較多的,比如做筆記整理,做采訪,做會議記錄,做文案(包括宣發、熱點、投放等)…

在早些時間,我已經整理了《關于內容分發的工作清單》;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關于筆記整理的工作清單》。

很多時候,我們在職場中,會因為某項工作做得格外出彩,而受到領導的賞識和重視。

在那么多項技能中,無疑會做筆記整理,從學習角度、經驗角度而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尤其現在線上課程、線下培訓、沙龍等絡繹不絕,如果你能夠在上課結束后,分享給大家一份較為得體、全面并且行文邏輯和結構縝密的筆記,必然會變成大家關注的重點。

同樣作為知識產品為主要業務的企業,新媒體編輯也必須在入職之后學會這項技能。用于考察員工的細心、耐心、認真的程度,并且也可以幫助員工盡快熟悉行業情況。

當然,在整理筆記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也是自我刻意學習的過程,能夠幫助我深刻理解這堂課、這次會議或者這次討論究竟在表達什么。

今天,我將之前做筆記的步驟,以及我對一份合格筆記的標準分享給大家。

一、 ?筆記的用途

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認為筆記就是給自己看的,自己能看懂的筆記才叫筆記,別人都能看懂,那就不叫筆記了。我們兩誰也先別下結論。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無論是前輩還是老師,都會在小輩聽得津津入神,但是又考慮到小輩聽過之后權當耳邊風,經常會提的一句話。

我將筆記分成兩類:一類是自己看,有些時候為了方便快速記錄,甚至自創快捷短語,特殊符號,來提高筆記的完整性,但是這有個毛病,就是時間一長,你可能都忘了這些短語符號都代表什么;

第二類便是給別人看的,也是文章一開頭就提到,比如用來給領導審閱,比如用來分享給一起聽課的小伙伴,提高個人的品牌力。

再者,我們聊聊筆記的形式。

對應第一類,一般為圖片、手繪、思維導圖等文字較少,關系復雜的形式,但是可視化強,容易淺層次理解;

第二類,一般為文字,搭配圖片,關系清晰,結構性強。

既然,我將我做筆記的經驗公開分享給大家,肯定也是以第二種容易標準化的為主。

二、 ?如何完成一份合格的筆記

大部分人誤以為完成一份筆記整理,就是將分享者的內容大綱整理出來,或者是將分享者內容實錄出來即可。

Too Young Too Simple !

面對第一種情況,內容大綱整理出來,我直接在分享者分享的時候拍照就可以,甚至有些分享者愿意把 PPT 或者文字稿發給你,那這樣一想,你現在的做法還有必要么?

面對第二種情況,我見過太多吭哧吭哧邊聽錄音邊碼字的同學,美其名曰辛苦努力愿意沉下心來。但是,一段30分鐘的錄音,你單純實錄出來就要三四個小時,還不包括增刪,你覺得投入產出比是高效的么?

我的方法是什么呢?一共分為 6 步,每一步都沒有那么難,但總有人做不好,如果你總會忘記,建議把我寫的這 6 步打印出來,貼在辦公桌前,時刻提醒自己。

1、將語音逐字實錄

剛才我說第二種方式吭哧吭哧,不怎么高效,推薦使用訊飛語音。輕輕松松就把音頻轉換成文字;如果你的音頻有30多分鐘,只要其中的10分鐘,有兩種辦法:

  1. 先剪輯出你需要的那十分鐘,上傳即可;
  2. 直接上傳,可以輕松找到那十分鐘對應的文字版本。

2、刪減語氣詞、重復意義的詞句

我到現在還有個寫作啰里啰嗦的毛病,當然一直在改。寫文章下意識會有重復性短語,平常講話更是如此。

所以,當我們拿到實錄稿的第一時間,應該要做的就是通讀文章。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確定第幾篇,可以開始刪減語氣詞(語氣詞為“啊、哎、那個那個”等,還包括老師的口頭禪、臟話等)。

刪減完語氣詞,再去掉重復意義的語句。一句話能說明白的,就不要用一大段說清楚;能直接說明白的,盡量避免反反復復嚼碎了喂到讀者嘴巴;當然這里要可以提醒,有些句子是老師刻意強調,一般這樣的句子在PPT中也會呈現,所以可以格外注意。

3、梳理邏輯,重新搭建文章結構

考慮到真實分享的場景,有些老師因為緊張、PPT操作、準備不充分等原因存在跳節奏的情況。

在后期整理筆記的時候,我們需要梳理前后邏輯。甚至,我們還需要對文章結構重新搭建,這是為了考慮到讀者閱讀的用戶體驗,強邏輯、清晰的結構性的文章有助于提高閱讀的“爽感”。

4、替換文章生僻詞

在這一點上,對于新手是一個很難的考驗。生僻詞和行業詞并不是一個概念。

比如新媒體的實錄整理中,我們經常會遇到“KOL”、“用戶”等詞匯,但是如果把這些詞匯換成“行業意見領袖”、“讀者”等,反而顯得不夠專業。(如何解決行業詞被更多非行業的人看懂呢,請看第五點。)

生僻詞則更像是老師在自己工作的環境下,與他的團隊默契配合下產生的詞匯。比如我們說微信公眾號,可是有些自媒體會稱之為后臺,或者說“老家”等帶有特殊情感的詞匯。

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學會辨別,并且將這些,替換成大家能夠接受、理解的詞匯。

5、增加文章信息量

(比如某些無法被替代的生僻詞注解,比如講課過程中的信息斷檔),引導用戶閱讀

在第四點中,我提到了像KOL這些詞匯,應該如何處理呢?可以利用淺色灰字進行備注,有點類似畫外音。

當然,增加文章信息量的不止在于此,還包括:

  • 分享中提到的某些典故是否需要擴充?
  • 老師在分享中提到的某些現象是否需要加以說明?
  • 老師引用的文章,是否需要進行超鏈接?

這些都是增加信息量的過程,甚至是作為一名內容編輯需要站在用戶角度潛心研究的結果。而這,相比較之前吭哧吭哧聽著錄音打字,是不是更加高級,并且更加有成就感?

6、版式、配圖等方式提高用戶閱讀速度,喜悅用戶閱讀心情

板式是為了統一;配圖是為了可視化與緩解文字壓力。

三、 ?合格筆記的標準

那么說了上面 6 個步驟,你可能會問我,是不是有什么標準可以評判一份筆記的合格,更加準確地說,我把這份筆記分享給大家就不丟臉啦~

在我這,一份合格的筆記應該滿足 5 個要素。

1、邏輯性。邏輯性是為了讓筆記更連貫,讀起來更加通順,甚至帶有故事感。

2、結構性。結構性是為了給讀者關于這次分享主題的全方位的思考,同時也能幫助整理者下意識了解到內容的完整性。

3、信息量。一份好的筆記應該是具備觀點,推導過程,事實等要素的,而非簡單幾個字的串聯。

4、價值觀。這取決于分享者,但是筆記整理者應該是具備情緒調動能力的,并且在做筆記的過程中,是有取舍的。

5、安全性。有黨性。

最后說一句,如果你想進入內容編輯這個崗位,可以嘗試從做筆記開始。

祝好!

P.S.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請轉發文章給喜歡做筆記,但苦于做筆記沒有辦法漂漂亮亮的朋友。

相關閱讀:

關于內容分發的工作清單|內容工作手冊(一)

 

作者:羅崇杰,公眾號「羅崇杰Loh」,一名獨立思考的「新媒體觀察者」

本文由 @羅崇杰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ー^)/*【謹賀新年】*\(^ー^*)/ヽ(?ω?`)ノ=з=з快跑快跑!竄天猴上天收拾p收拾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