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百寧 | 做起產品推廣,你是霸道總裁還是摳門老板?
本文作者將結合產品推廣中的4個案例,與你分享:在關鍵時刻,“霸氣老板(霸總)”和“摳門老板(摳總)”各自所采用的花錢和不花錢的決策,所帶來的天壤之別的最終效果。enjoy~
大家知道,我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推廣自傳播,告訴大家“如何將營銷植入到產品中讓產品自己會說話,或者想辦法讓營銷活動變得有吸引力并激發用戶自發分享轉發”。
在我的自傳播方法論中,的確是旗幟鮮明、秋風掃落葉般絕情地鄙視和反對一切“只拼媒介覆蓋、單純砸錢投放”的做法,但并沒有絕對地禁止花錢行為。
我的意思是,你可以花錢,但要聰明地花錢,把每一分錢的效用挖掘到最大。我們是要追求自傳播,但有時候給點錢,會讓傳播力度變得更大。
然而,我遇到不少老板,就走到了極端,總想著“一分錢不花,一夜爆火,迅速觸達1億用戶”。
于是,當市場部吐血三升或者走狗屎運搞出一些吊炸天的營銷創意,當企業碰到千載難逢的營銷契機時,卻因為老板一毛不拔,該放血的時候優柔寡斷,從而貽誤了品牌傳播的最佳戰機。
典型場景是這樣的。摳門老板腦子里只有不花錢的做法,所以,他會告訴你:這創意不錯,快PS幾張圖,用咱們的微博微信發發看,測試下效果再說。
很不幸的是,在很多時候,“如他所料”,效果并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甚至隔壁老王都沒有驚到。于是,老板就會因自己此番準確的判斷力而洋洋得意,不禁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石榴短褲下。
然而,真相是這樣的:對于某些好創意,無論是平面還是視頻類型,把同樣的內容放到自家官方微博微信上發發,以及花點錢投放到報紙、地鐵、戶外,兩種做法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前者往往不溫不火,后者可能一夜爆火。俗話說,“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有時候還真是這樣。
兩者差異這么大,仔細分析下其原因有二:
- 兩種渠道,營造的反差不同。營銷的本質是營造反差,反差越大,就越有自傳播力。一張稍顯出格的平面廣告或者病毒視頻,放到無奇不有的網絡環境中,有如滄海一粟、無人問津。這就好比把葡萄糖注射到已經產生嚴重耐藥性的網友體內,反應平平。但把它放到那些需要花費真金白銀的傳統媒介渠道上,反而會讓人“大跌眼鏡、大呼牛逼”。這是因為,后者會形成巨大的反差。我們看到,在缺乏新意的傳統媒介渠道上,以往投放的眾多廣告可以說99.9999%都是因循守舊、平淡無奇的內容。在這個背景下,當你的內容稍微不同,就容易引發關注、激發自傳播。
- 兩種渠道,儀式感不同。當然,“報紙、電視、地鐵、戶外”等傳統媒介并非一無是處,他們具備一個獨特價值,那就是“儀式感”,而這是草根的網絡環境以及那些略顯高端的所謂網絡門戶、朋友圈廣告都不具備的。因此,即使創意平平的內容放到這些有儀式感的地方,會讓人有不同的感覺。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平日不喜歡投放硬廣的企業,也會選擇在每年春晚黃金時間段,砸錢投放品牌形象廣告。一方面,那個時段收視率高,另外一方面,具備儀式感。相反,如果把這種沒創意的片子放在手機上看,效果就差多了。
下面結合幾個案例,體會下在關鍵時刻,“霸氣老板(霸總)”和“摳門老板(摳總)”各自所采用的花錢和不花錢的決策,所帶來的天壤之別的最終效果。
1. 網易云音樂杭州地鐵投放
今年3月份,網易云音樂將其產品當中感人、犀利的用戶評論,刷到了杭州的地鐵上,引發了巨大的自傳播效果。
其“網易云音樂”的微信指數,從投放前的8萬左右,飆升到了近1400萬。這個獲得巨大成功的營銷,也是我所推崇的“從產品中挖掘營銷素材”的絕佳案例。
大家知道,傳統做創意的方法無非是市場部的人關起門來,反復頭腦風暴。爆不出來再找些外腦、高人們繼續爆,或者直接偷懶交給乙方,蹂躪廣告公司去做。但大部分時候,都找不出類似上面那些觸動人心的內容。
那換個思路,互聯網產品積累了那么多數據,那么多內容,為什么不直接到產品里面挖寶呢?
對于網易云音樂來說,既然該產品的亮點是有社區屬性,用戶可以對歌曲進行評論,而且還有點贊功能。那么,幾千萬上億人在里面寫評論,肯定會有絕妙的內容。
這樣就簡單了:讓技術部門把點贊數最多的top1000句評論找出來,找幾個實習生一人分幾百條去看。而且,根本不需要制定什么高深的遴選原則,把那些讓孩子們眼淚打轉或者哈哈大笑的選出來,就是無敵的投放素材了。
好了,彈藥有了,來看看兩種不同的做法:
霸總:太棒了,趕緊包個地鐵,里里外外都給我刷遍,要血流成河!我要讓人一進地鐵就被鎮住,而且,要把廣告變成一個景點,讓大家自拍!
摳總:這些評論確實不錯,小王,趕緊P幾張圖,用微博、微信發一下,先看看效果。
很顯然,如果按照摳總這么做了,效果會差成百上千倍,那該多么可惜!
2. 騰訊云1分錢中標廈門政務云項目
今年3月份前后,“騰訊云1分錢中標廈門政務云”的新聞幾乎刷屏。
在中移動、電信、聯通等對手報價在170萬到300萬之間艱難徘徊之際,騰訊云竟然不按套路出牌,直接報出1分錢。這個極端的、沒人性的價格秒殺所有人,最終中標。
眾所周知,云計算市場競爭激烈,阿里云等品牌已經贏得先機。
在如此不利的市場格局下,面對廈門政務云這個大概兩三百萬的項目招標,霸總和扣總分別會這么干。
霸總:舍不著孩子套不著狼,我大騰訊哪里差這么點錢!這幾百萬干脆不要了,兄弟們給我報1分錢!把騰訊云給我搞火!
摳總:這個項目很重要,一定要拿下,但不能太虧,最低報個100萬吧!
很顯然,如果按照摳總的思路,別說100萬,即使按照他的風格,咬牙報個50萬的超低價,也不會引發什么傳播。
霸總極端、霸氣的“1分錢報價”,表面上看是少賺了兩三百萬,但其獲得的廣告效應,兩三千萬甚至上億都換不來。
我在不同場合調研過,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案例,可見廣告效果的確很不錯。
最好的策劃就是能被人模仿的策劃,這事之后,就出現了一些0元競標的案例。
P.S. 如果你要以此套路繼續創新,我建議不僅不收錢,而且要按照標的金額倒找給甲方,那肯定能火。
3. 優信二手車鬼畜視頻
2015年10月7日,第四季中國好聲音在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落下帷幕。當晚,以3000萬創下“中國最貴廣告”記錄的優信二手車廣告,終于露面。
這個視頻廣告時長60秒,廣告當中王寶強、杜海濤、田亮、孫紅雷、胡軍等11位明星云集,但給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該廣告所采用的鬼畜視頻剪輯風格。單是廣告語“上上上上上優信二手車”,就被明星代言人們唱了20余次。整個廣告片段高度重復,有當年恒源祥“羊羊羊”廣告之神韻,堪稱另一則魔性“洗腦神曲”。
在這個萬眾矚目的直播節目中,在“史上最貴廣告”當中,竟然播出如此互聯網化風格的視頻,讓很多人感到“懵圈”,更是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優信二手車”的百度指數從10月6日的1.6萬,飆升到10月7日的16萬以及10月8日的23萬。
時光倒流,回到2015年10月,霸總和摳總分別會這么說。
霸總:中國好聲音這么火,我們要更火,3000萬包60秒廣告,打造史上最貴的廣告,而且要全明星陣容!還要霸氣外露,在廣告中,把明星變成不正經的鬼畜!
摳總:鬼畜視頻這么火,咱自己也搞一個,就別花錢找人了,我自帶IP自己演吧。市場部編個劇,到時候用手機錄就行,放網上先看看情況!
結果是,前者因為營造了巨大的反差:最貴廣告+全明星陣容+莊嚴時刻+鬼畜風格,最終獲得巨大成功。
后者因為粗制濫造,老板的IP太差,讓人看了雞皮疙瘩掉一地。在公司管理層的高壓之下,視頻播放量方才逼近員工總數,慘淡收場。
4. 神州租車“Beat U”
2015年6月25日,神州專車推出一組“Beat U我怕黑專車!”的海報。至少10位知名人士作為代言人分別高舉“Beat U”的黃牌,矛頭直指風頭正勁的Uber。
競品之間互相PK并不新鮮,但以如此直白的方式、如此大的尺度,并引入明星大腕,尚屬首次。因此,這組海報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廣泛轉載,也引發了專業媒體、意見領袖、以及普通網友對此事的熱議,其中對神州專車的批評不絕于耳。
盡管不少人因“Beat U”廣告事件對神州專車鄙視至極,但從總體上來講,神州專車收益極大,可謂是一夜成名。神州專車百度指數的飆升和App Store應用排名的提升,都可以印證。
同樣是準備碰瓷營銷、以小打大,霸總和摳總的風格也是不同。
霸總:把當紅明顯、學者網紅什么的都給我請過來,讓他們為我們站臺、表態,好好打一仗!
摳總:召集公司管理層,到會議室一人拍一張照片,PS出來官微給我狠狠地推!我們為自己代言!我們要向Uber宣戰!
其結果顯而易見,摳總的投資人、圈里好友紛紛發來慰問電,關切地問候:大家身體都無恙吧?
結語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大家都想花小錢辦大事,都在用“自傳播、病毒營銷、社會化營銷、新媒體營銷”,但真想“瞬間刷屏、火遍神州”是很難的,其成功幾率很低。反過來,如果你有錢,直接拿幾個億去推,效果也不會差。
自傳播當然是努力的方向,但要畢其功于一役,這既需要很好的創意,也需要很好的時機。
如果夠聰明、夠走運,當你手握類似網易云音樂那樣好的創意內容,當你面對可以順勢而為的絕佳營銷契機的時候,一定不要像摳總那樣一毛不拔,最終患得患失、貽誤戰機。
盡管你會說,手里有好牌,摳總一分錢不花可能會產生100萬塊的傳播效果。但霸總花了100萬,把創意放到更能營造反差、更具儀式感的媒介上去,使勁助推,就可能獲得1個億的傳播效果。
乍看起來,因為摳總是0投入,所以回報率算下來是無窮倍,更牛逼,而霸總的回報率只有區區100倍。但問題是,如果要達到1個億的總效果,把用戶規模推的足夠大,摳總需要連續碰到100個這樣好的創意和時機——而這是不可能的?;蛟S摳總堅持說自己能力強、運氣好,但我估計還沒攢到10個,摳總的公司已經三周年慶典了——嗯,倒閉三周年。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錢是好東西,錢是放大器。
錢是老板的,錢是要花的。
面對好牌、面對機遇,霸總、摳總們,且行且珍惜!
#專欄作家#
朱百寧,微信公眾號:八點三十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百度品牌總監,著有《自傳播》一書,現在專注于人工智能以及產品設計等領域。個人微信:izhubaining,歡迎添加進行交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打仗就得花錢 我同意這個觀點 不過 扣總觀點太LOW 有種故意抹黑的意味 要是可以舉幾個世紀例子 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