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老外這么玩
【導讀】在任何一個市場,基本的商業邏輯都是不會變的。歐美成熟的市場終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驗證商業邏輯的試驗場,所以這些案例永遠有營養。但反過來,歐美的企業或許越來越有必要深入研究美團、大眾點評、淘點點等那些非“Copy To China”的案例。偉大的企業往往出自偉大的市場。
團購、點評、訂餐,時間倒退幾年,大家會覺得這是幾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但慢慢地,我們發現它們在某個領域里,聚到了一起——這里的某,即指O2O。
對于品牌商或者零售商來說,它們只需要利用好線上線下不同渠道的資源,發揮好各自優勢,平衡各方利益,就能推出一個好的O2O方案。但是團購、點評、訂餐網站既不是品牌商,也不是渠道商。他們做的事情,就是在線上和線下之間搭建一個“中間層”的平臺,這個平臺一頭連著消費者,另外一頭連著商家。
不同的平臺遵守同樣的商業邏輯:更多的用戶吸引更多的商家,更多的商家吸引更多的用戶。但在對于哪里是起點,平臺應該重點經營商家還是用戶等問題上,不同的平臺給出的答案不盡相同。
歐美成熟市場現存著太多O2O的試水公司,并積累了不少案例可供我們從中找到回答上述問題的基本邏輯。
先看團購領域:團購的起點是超低價的打折商品,但很快大家就發現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團購鼻祖Groupon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從Push向Pull轉型,嘗試平臺化運作。團購把商家和商品當作了起點,花費巨額的引流成本聚攏用戶。但隨后發現商家的經營不可持續,用戶也無法沉淀。Groupon的Pull轉型應該是對它早期的Push戰略的根本性的否定。
再來看點評網站:早期的點評網站則選擇了一條媒體式的發展道路:憑借優質點評內容吸引用戶,然后把用戶的注意力銷售給廣告主獲得收入。對Yelp來說,這種流量變現手段也是逼不得已,因為不論是優惠券、團購,還是訂餐,Yelp都沒能成功突圍。但交易閉環的打通打開了點評網站的想象空間。
在國內也開始風起云涌的預訂平臺,可以參考其國外同行Opentable的演變路徑:Opentable,從一個軟件提供商發展到餐飲預訂平臺,多少有點像撞到風口上的感覺。但是它已經在訂餐領域深耕16年。
點評、訂餐,還有本次專題沒有涉及到的電子優惠券行業的一個最大的共同點是他們幾乎沒有在消費者端投入任何營銷費用。他們的用戶基本都是靠口碑傳播聚集起來的,并且像滾雪球式的越滾越大。
選擇前一種模式的企業現在正在艱難轉型,而采取后一種發展模式的企業正在受到熱捧。同時,隨著用戶消費習慣的培養和產業鏈的發展成熟,后一類企業的想象變得空間越來越大。移動則是所有O2O應用的催化劑。
本次對Groupon、Yelp和Opentable的研究,我們只是試圖去還原他們各自的發展邏輯,無意評判他們在經營上的成敗得失。同時,通過國內外的對比研究,我們也發現了很多很有意思的現象。
我們相信本地化電商最大的市場在中國。首先,我們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群體和商家群體。其次,我們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就拿大眾點評來說,它在移動端的用戶已經達到8000萬,其平臺上擁有600萬的本地商家,這些規模都遠超Yelp。歐美地區的APP用戶很難達到千萬級,而我們擁有大量安裝過億的APP。
另外,在移動商務方面,我們似乎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我們本次研究的三個案例以及Valassis、Coupons、RetailMeNot等案例中,移動市場的啟動幾乎都出現在2013年下半年。而國內市場的移動電商熱潮明顯更早。歐美企業在移動轉型上的取得的成績也沒有明顯的領先。
在商業模式的創新上,我們也似乎能夠開始引領潮流。不論是團購、點評,還是訂餐、優惠券,我們創新的步伐幾乎都沒有落后。在傳統商業體系里追趕歐美幾十年以后,中國的企業或許有望在新商業世界里實現反超。
當然,在任何一個市場,基本的商業邏輯都是不會變的。歐美成熟的市場終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驗證商業邏輯的試驗場,所以這些案例永遠有營養。
來源:i天下網商,轉載請表明出處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