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失控:惡意評論為何泛濫

2 評論 15071 瀏覽 1 收藏 9 分鐘

如果有一個APP,可以告訴你你的老板和你同事有故事,你會愛上它嗎?

在安卓平臺上迅速竄紅后,“秘密”APP在4月4日登陸了蘋果App Store,并且在短短的一天內躥到了免費榜第11,社交類免費榜第一的位置。

然而在用戶量和傳播超出預期的同時,“秘密”在內容上也開始失控。

在匿名身份的掩護下,“XX是個混蛋”、“XX和XX偷情”、“XX是同性戀”等等內容流傳在整個App中時,多位遭受攻擊的知名互聯網人士高調宣布刪除該應用,甚至直言“該應用勾起了人最惡毒的東西”、“讓自己覺得身邊充滿了偽裝的騙子”。

一邊是產品炙手可熱,一邊“秘密”的團隊卻決定短期內對外封閉,將更多精力放在更新版本、維護內容等方面,但不管如何低調,這個之前維護“無覓”的團隊現在正處于風口浪尖。

“匿名”掩護下內容失控

“秘密”基于手機通訊錄傳播,一個用戶現階段可以用任何手機號注冊,實際上隨意輸入11個數字即可,但登陸后可以看到的就是自己手機通訊錄上的用戶留言,然后是通訊錄上的朋友的朋友,加上系統推送的一些同城熱門秘密,這就是目前一個用戶能看到的全部信息,同時用戶可以選擇“贊”和“評論”,來加速內容的傳播,而這些行為都是匿名的。

4日晚間,一位朋友分享了一個真實的經歷,在當天下午她將這款應用分享給一個只有100人的小公司后,從下午到晚上,她的秘密信息上關于這家公司的內容就開始了刷屏,大部分是對老板XXX的直接攻擊,有“XXX太摳了”“XXX就只會讓人加班”,甚至還有“我就是XXX,你們下周別想好過!”這樣的信息出現?!吧踔劣幸恍┬畔⑻貏e,這讓我一想就能知道大概是誰說的?!?/p>

這個經歷在這一天不止發生在了這一個公司。在4日下午登陸App Store之前,該應用就已經在小范圍的內部傳播,那時還只能用網頁推薦下載,那時還只是一些VC投資圈的相互吐槽。但登陸后,關于各大互聯網公司、各類人士的好的不好的言論都出現了。其活躍度可見一般。

如最開始所說,一部分用戶對該評論做了明確的反抗,稱“誘發惡意”、“并不知道有什么意義”等,然后聲稱刪除,不過結果是沒有人高調站出來力挺這款應用,但這款應用中發言的人卻是越來越多了。

除了工作環境中認識的人的惡意評論,“秘密”的內容中色情和性的內容充斥期間。在用戶評論都匿名之后,那些說人好的、描述正能量的內容很快沉了下去,而那些詆毀人的、惡意的傳播則因為很多的“贊”被更多的人看見。

從無序發帖到釣魚貼,到后來的相關話題聚集貼,到現在發展到各種分支,目前秘密上的內容和用戶已經開始慢慢摸索著匿名社交的路子,在自發產生著各種玩法。

對于所有用戶來說,有一個信息是所有人最想知道的,那就是“這個發言真的是匿名嗎?系統后臺是否能看到?”

對此,“秘密”運營團隊相關負責人向筆者表示,在設置中,后臺所有信息都是加密的,所有人都不可能識別出內容是誰發的。這個“所有人”也許才是內容如此活躍、鼓勵所有人說壞話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該團隊也在努力讓內容變得更為可控。首先是一個規則的設立:“官方對發布以下內容者一律給與封禁處理。1、冒充官方發布本產品謠言;2、危害社會穩定及色情內容;3、點名惡意人身攻擊的內容”。但對于這些規則有怎樣的限定,團隊是否有高效的執行力,這個還需要繼續觀察,畢竟從新浪微博開始運營到內容完全可控,新浪微博花了一年的時間和最多時數千的審核人員。

另一方面,秘密官方支持用戶點擊舉報,在用戶發現違規內容、遭受惡意攻擊時,發郵件或直接舉報就會直接得到處理。個人經歷過一個真實的經歷就是,有一條直接侮辱筆者的評論在存在了十分鐘后被刪除了。

重蹈“罵人網站”覆轍 難逃追責

事實上“秘密”目前的情況和多年前的發泄網站和罵人網站很像,由于可以匿名發布內容,此類網站一度充斥人身攻擊的內容,其中不乏謠言和誹謗。

秘密上內容則更為寬泛,除了直接謾罵發泄不滿,還不乏曝光他人私生活、歪曲他人形象、曝光公司內部信息等內容。

公安部《計算機信息網絡互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互聯網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不得侵犯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得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第五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國際聯網制作、復制、查閱和傳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信息。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游云庭向網易科技表示,社交平臺上涉及個人的惡意攻擊的確有侵犯名譽權的風險,對于傳播的熱點,團隊有較高的注意義務,如果一個惡意的言論保留時間不短,那刪除后也不一定可以免責。

知名律師趙虎表示,爆料的內容如果真實,但是屬于他人隱私的范圍,就要看具體情況。對普通人侵犯個人隱私權,明星的隱私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容忍。如果屬于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不但侵犯他人的名譽權,情節嚴重的,還可能構成侮辱誹謗罪。此外,趙虎稱如果通過特征描述,讓大家都知道是誰的情況下,相當于點名。

趙虎稱,網絡平臺不直接承擔法律責任,只有在通知網絡平臺要求刪除屏蔽侵權內容,網絡平臺不屏蔽刪除的情況下,才承擔連帶責任。不過對于匿名社區,在用戶舉報,公安機關介入調查后平臺需要提供信息,不能提供的需要承擔責任。

“匿名的工具肯定有這種風險,如果只是個人名譽權還好說,如果被用來政治謠言后果可能很嚴重,有被關停的可能?!庇卧仆ミ@么認為。

“秘密”在App Store的排名還在上升,而安卓上大量被卷入人身攻擊的用戶已經開始逃離。

via:網易科技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呵呵,產業鏈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