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品推廣時,兩個常見的營銷問題

8 評論 20469 瀏覽 136 收藏 16 分鐘

消費者要的并不是產品,而是產品能幫他們完成的任務。

一新品牌手機上市,文案上赫然寫著:

這個文案有點奇怪,看似好像少了什么,但不可否認的是,你愿意相信。

為什么呢?

越具體的描述,越容易被信任,因為我們認為這非常容易被驗證(即使我們永遠也不會去驗證)。

比如某高檔小區為了突出小區的高綠化率。文案是這樣寫的:

我在出門的第25棵樹上做了標記。

而如果直接說綠化率達到40%,效果就不如前面的好——畢竟你所說的綠化率,我們很難去衡量。

這在生活上也可以找到應用場景:

比如某天你下班回到家,老婆問你為什么回來晚了?

你與其說“今天加班”,還不如具體描繪一個場景:

“哎,今天行政部的小張把客戶的機票定錯了,害得客戶白白耽擱了一晚,我請他們吃飯來著”。

一旦描述看起來能很容易得到驗證,我們就會天然的產生信任感。

因此,當你在文案中把產品的屬性一五一十描述出來的時候,往往就不用擔心消費者的信任問題了——沒人會拿容易驗證的東西騙人。

說完了信任問題,上面我們還提到了,這個文案感覺有點奇怪,好像還缺了什么。

我想,所有人都能猜到問題出在哪里:沒提供給消費者購買它的理由。

雖然屬性被羅列了出來,但是卻沒告知消費者這些屬性能為他們帶來什么——消費者要的不是這些屬性,而是這些屬性帶給他們的利益。

“高通驍龍820芯片意味著什么,HiFi音質能幫我做什么,智能新系統又能怎么樣呢?”

光說這些屬性,并不能讓用戶產生購買。你沒有提供購買理由,自然不能讓用戶產生購買動機。

就像樂視手機的廣告語上宣稱自己是“一臺完整的互聯網生態系統”,但這只是屬性,并沒有闡述到底能給用戶帶來什么——作為用戶,我們更關心的是手機是否卡頓,續航怎么樣,像素夠清晰嗎,而不是所謂的生態系統。

消費者要的并不是產品,而是產品能幫他們完成的任務。

正如《營銷想象力》作者萊維特教授說的:

人們要的不是釘子,而是墻上的孔。

再看另一個,還是這個新品牌手機文案,文案改一改,這樣寫:

“與眾不同的你,就別再用大眾手機了,xx手機,為獨特的你而來?!?/p>

這個文案怎么樣?是不是感覺還是缺了點什么?

沒錯,缺的是信任。雖然它提供了深層次的購買理由,讓你由此產生了購買手機的動機(利用一致性心理),但是你卻不信任它。

“你說得對,我是想追求與眾不同,但你為什么說你的手機就是與眾不同的象征呢?我憑什么相信呢?”

就像這個廣告:

(一個熱水器為什么不去強調自己的屬性,而非要去說“為愛升溫”,這顯然很難讓人相信)

很明顯,第一個文案幫用戶建立了信任,卻沒有喚起動機。第二個文案喚起了動機,卻沒能幫用戶建立信任。

為什么不同的文案形式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這里就不得不提文案的層級。

文案的最表層就是“對產品(屬性)的直接描述”

“xx手機搭載聯發科625處理器”

往下一層就是“屬性帶給用戶的利益”

“這能讓你的手機運行更快”

再往下一層就是“為什么這個利益是你需要的?”

“運行更快能讓你玩游戲不會卡頓、看視頻會更流暢”

再往下一層就是“為什么你認為這個利益是重要的?”

“手機就是要用流暢的,別將就”

總之,挖掘文案層級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停地去問為什么?直到得到價值觀層面的東西。

研究發現:文案層級越靠上(屬性),越能建立信任和認知;層級越靠下(價值觀),越能喚起動機。

(PS:但這并不是說,文案的最頂層就不能喚起動機,文案的最底層不能建立信任。)

營銷人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因此,我們就可以借此解決兩個常見的營銷問題:

一、消費者對產品不信任

當一個產品不能幫助消費者建立基本認知的時候,信任自然無法形成。這時候,無論喚起多大的購買動機都無濟于事。

關鍵環節的問題沒得到解決,無論怎么彌補其他環節都沒用。

就像一些發達國家持續地將資本或技術轉移到欠發達國家或地區,受援助國的經濟并未有大的起色。因為影響欠發達地區的關鍵限制因素“社會矛盾”還沒得到解決。

所以,當消費者對你的產品有足夠的消費動機,但還是缺乏信任的時候,就要優先解決信任問題。

最經常的解決辦法就是:將文案的層級往表層(靠近屬性)方向調整。

比如,當年喬布斯宣傳iPhone4時,并不是“再一次改變一切”、“唯一的不同,是處處不同”,而是“一個瀏覽器+一臺手機+一部音樂播放器”(具體忘了)

因為消費者并沒有對iPhone4有具體的認知,信任更無從說起。

所以,iPhone4當年的文案層級選的更靠近表層(告知屬性,并闡述能為你帶來什么)

因為,一個全新的產品,上來就打價值觀,消費者多會不知所云。

而在經過了數年的耕耘后,蘋果手機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認知與信任(沒有人會在購買前考慮蘋果手機是否屬實的問題),這時候文案的層級就可以往更底層轉移了,也就更適合主打價值觀的方向。

這種調整文案層級的技巧在同行競爭中很常見:

比如,當你和競爭對手都在強調某個相似的賣點時,消費者難免就會產生質疑,進而產生不信任。

實際上,大多數競爭對手往往不能做到他們所說的,但如果你確實能做到,其實就可以將文案層級向上調整(還記得越靠近屬性越容易建立信任嗎?)

比如,理財類軟件強調自己的”收益率高,能給用戶帶來更多的利益?!?/p>

但是,當所有理財APP都主打這個賣點的時候,用戶就很難對任何理財APP建立起信任了。

因此,那些能真正能做到“高收益率”的理財APP就不得不背負被其他同行損壞的行業名聲。

他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將文案的層級往上調整,進而建立消費者信任。

比如有的理財APP的文案是這樣寫的:

“分散投資,一塊錢也能分著投,最大化你的收益”

這樣,就更能取得消費者的信任。

“原來他們的高收益是因為可以分散投資啊”

當所有人又開始喊“分散投資”時,消費者就又會產生質疑。因為有多數理財產品是做不到這點的。

這時候,你又可以把文案層級往上調整了,強調自己的先進算法(進一步靠近屬性),進一步取得用戶信任。

“原來他們能分散投資是因為有先進算法啊”

所以,當你和競爭對手都在喊一個相似賣點的時候,而大多數競爭對手又做不到的時候,你就可以把文案的層級向表層調整,以建立消費者的信任。

二、消費者對產品的購買動機不足

上面我們說了,當消費者信任不足的時候,可以向上調整文案的層級。

那,如果信任問題解決了,消費者沒有購買動機怎么辦呢?

自然就是:向下調整文案的層級。提供給消費者購買你的理由(喚起動機)。

很多行業都是這么做的:

阿迪達斯等國際運動品牌在產品推廣初期大多主打“讓你跑的更快、跳的更高、運動更有成效”這樣的表面利益。

因為當時的產品還沒在消費者心智中還建立起認知和信任。當然就需要把文案的層級往上調整。

直到信任和認知問題解決后,阿迪達斯的文案才可以向下轉移,強化購買動機了。

“太粗放,太浮夸,太狂熱,太不巧,這就是我”,替消費者表達自己的個性——如果想表達個性,就來買我。

包括像滴滴推廣的早期,強調的也是屬性層面:專車相比出租車更舒適,更快捷。而現在打的更多是價值觀層面的東西。

“如果現實總拼命,至少車上靜一靜,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做好一點”

“北上廣深票選PK吸血樓,滴滴專車拯救加班狗”

這是因為滴滴專車已經在消費者的心智中建立了基本的認知和信任,接下來就需要把文案的層級往下調整,為消費者選擇專車提供更深層次的理由。

接下來,舉個典型案例,看看一個產品的文案是如何一層層向下轉移的,以持續喚起消費者動機的。

我們都知道神州專車相比其他專車平臺最大的優勢是“自營”,所以司機也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

但是文案上如果只寫這個顯然不可以——雖然用戶知道了你是自營的、司機是專業的,但你能給我帶來什么呢?

那,怎么辦呢?

當然是把文案層級往下轉移,比如主打自營帶來的利益“坐專車更安全”。

但你會發現,很多人又會說,我坐滴滴Uber挺好的,每次打車都能遇見不一樣的人。為什么我需要坐更安全的?

所以,神州就要繼續將文案層級往下移。也就需要問自己:為什么“安全”這個利益是消費者需要的呢?

可能是接送更重要的人,他們需要我們的特殊照料。

所以,神州的文案有一個是這樣的:特別的你,需要特殊關心。

總之,當你的產品已經建立消費者信任,但消費者還是缺乏購買動機的時候,你不妨把文案的層級向下轉移,因為層級越往下(靠近價值觀層面),越能為消費者提供深層次的購買理由,從而喚起消費動機。

結語

文案有很多的層級,選擇哪個層級,取決于你想完成什么任務。

  • 如果你需要幫助消費者建立信任,文案的層級就可以靠近屬性層面;
  • 如果你需要喚起消費者的購買動機,文案的層級就可以靠近價值觀層面。

說明:

  1. 文章說調整文案層級,可以幫助消費者建立信任和動機,但沒說這是建立信任和喚起動機的唯一方法。
  2. 動機和信任兩者,并不沖突。文案可以同時建立起信任和喚起動機。
  3. 文案的屬性和價值觀往往不是單獨出現在文案中,兩者往往會以一主一輔同時出現。
  4. 文案的層級是沒有數量限制的 ,你需要不停的往下問。

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Leo

來源:微信公眾號“小歐言商(ID:sijiuchengdewo)”

本文由 @Leo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信息流廣告投放,可以+1138787487詳細了解

    來自廣東 回復
  2. 一句話總結:根據想傳達給用戶的“感覺”調整文案層級。

    來自重慶 回復
  3. 受益匪淺~ 感謝

    來自上海 回復
  4. 盡管有的地方有點亂,但是要表達的意思都清楚了,還是不錯的

    來自中國 回復
  5. 不錯。

    來自廣東 回復
  6. 謝謝分享

    來自廣東 回復
  7. 一邊說根據文案需求不同,分級不同。最后又說兩者并不沖突。不清楚想表達什么

    來自四川 回復
  8. 點贊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