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才能應對這場O2O革命
餐飲O2O現在大家都在關注,現在講究自媒體,小而美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的互聯網模式。每個餐飲商家都應該能夠有自主的獨立的客戶管理模式CRM方式,客戶資源和交易數據都應該掌握在自己手里,形成粉絲經濟,而不應該再走淘寶、團購這樣的平臺模式,把自己的客戶引導到平臺上,最后平臺再以海量用戶反過來跟商家收錢,這太不值得。比如淘寶推出的淘點點,就還是在用淘寶的思路,妄想做一個很大的服務平臺,提供訂桌、點餐和支付服務,將商家集中在淘寶的大盤子里,先用免費作為誘餌,等到商家多了,再搬出收費這套。
O2O對餐飲行業的顛覆性在于宣傳革命和數據管理
餐飲O2O對商家來說,是做全場折扣的優惠卷合適還是套餐更加合適?是以折扣來吸引客戶還是送餐服務?想要弄明白這些問題,商家必須要清楚的認識到O2O對于傳統餐飲的優勢,O2O的顛覆性到底在哪里?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兩方面:
?一在于宣傳方式的革命性。比如原來火鍋店有新優惠活動,還是要找媒體資源的平臺進行廣告投放,不論是本地報紙,還是自己印發宣傳單,或者是短信群發,這些還是原來的宣傳模式,而微信等O2O工具的出現,讓商家可以很好的管理自己的用戶,并推送消息,省去了重復的宣傳投入成本。
?二是用戶數據更加便于管理。餐飲行業要做O2O,必須要打通用戶點單這個過程,讓用戶通過手機就能夠自助點單,不論是堂吃點菜、還是預約訂桌或者訂購外賣,這些用戶的交易數據都能夠很好的收集下來,這樣有效的通過數據分析,對顧客的重復消費力,給與積分積累、會員折扣等不同的優惠折扣。
O2O平臺并不是適合所有商家,做好自己即可
談論O2O我更加傾向于從個體商家的角度去討論,如何進行O2O ,如何去做社會化營銷,去使用微信。不論高端低端,只有顧客掌握自己手上,能夠被你施加影響的才是有價值的。 路邊燒烤攤,都可以用微信玩出粉絲經濟,不借助O2O平臺這真的很難嗎?
有人和我說O2O對于餐飲來說,就是LBS+點評模式最靠譜,自己玩CRM,成本不小,不是小店能玩轉的?,F在餐廳像海底撈那樣自己玩的并不多,反而是像美團,大眾點評,淘點點這樣的平臺特別多。平臺模式對資源和團隊的要求太高,在我看來LBS+點評這種方式是海量平臺的思路,比如百度地圖,騰訊地圖,淘點點之類的BAT的模式。做平臺,用戶資源永遠都在平臺上,商家都利益的敏感性最高,他們是希望通過平臺能帶來顧客的,一旦無法帶來新顧客拋棄就理所當然了。
至于小店是否就真的無法玩轉O2O,這里我要持保留意見。比如說雕爺牛腩和黃太吉,他們是自己做的社會化營銷,自己做的粉絲積累,他們的餐廳在大眾點評上的分數其實并不高,東西也不見得有多好吃,但是他們有自己忠實粉絲群體,這些粉絲不會受這些平臺上的用戶的打分去動搖自己的喜好,喜歡的喜歡的要死,不喜歡的你再討好用戶也沒有用。
對餐館來說一直需要解決的配送問題,以后會有專門的第三方配送服務團隊,這些資源是可以整合起來利用的,比如用勞務派遣的方式,中午就安排兩個人送餐工到你店里服務3個小時,下午又可以為甜品下午茶配送,晚上又能配送夜宵,這樣才能有效合理的做到配送人員的合理安排。每個城市未來都會有送餐同城服務公司,小店很難自己什么都做,人力物力都跟不上,所以我建議和同城送餐公司合作,利用平臺,而又不寄生于平臺,簡單易于操作。京東一直在投資做物流就是這個原因,這塊未來1小時配達那將是巨大的核心競爭力
平臺吸引新用戶,自建維系老用戶,兩者沒有本質沖突
自建的O2O(主要是指微信)個人不建議委托運營,委托運營的永遠都做不好的,因為每天的情況,只有商家自己最清楚,人人都是自媒體,大家關注你小店的微信也是希望看到最真實的你,有血有肉的老板,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所以代運營的一般都只知道發廣告,而不知道跟用戶有朋友間的溝通。
商家自己做微信實際上投入成本并不高,實則比上平臺還有便宜,比如新開張的餐飲店,需要宣傳,需要曝光,最直接的選擇就是上團購,上去了確實增加了曝光,但是利潤空間比擠壓,團購網站還要抽成5%左右,商家是有口難言。
再小的個體都是個品牌,但對于個體店家來說,很多店家對于善用社交工具(不單單是微信)來進行傳播跟顧客服務的方式,目前看來其實都很單薄,用戶的需求不斷在變化,一個商家要做到一個滿足傳播的效果,并且”持續”推動傳播擴散,本身也是一個成本,而對很多小本創業的店家來說,這根本不是可以玩的,小打小鬧的整個微信平臺,讓過路客戶掃一下,兩三個月下來搭配一下活動粉絲也不過兩三百,回頭還有限,該堅持還是該放棄就成問題了。
商家首先需要想好的是自己對微信的定位,如果商家寄希望于上了微信進行互動就能夠立馬有訂單暴增,這肯定是不現實的,這需要一點點的積累,健康的餐飲店我認為粉絲每日新增有30多個就已經是很健康了,不要太急于求成,這是個慢慢積累的過程。
筆者和一個做平臺的人溝通過,他是這樣看商家自建O2O的,“幾年下來我的觀察潮流一般也都是這樣,一段時間瘋平臺大家都在上,過段時間平臺的問題出現了,各自就開始單飛,飛久了太辛苦了,又想到平臺,市場就是這樣一直在流動,所以兩邊線各自保留一條路走,市場在哪,生意就在哪是最好的作法。我也是做平臺的,不過我還挺鼓勵我的商家不要都依賴平臺,自己玩也不錯,點子創意這些都可以揮灑出來,平臺畢竟有一定的限制在,要怕不靠譜,拉平臺做流量墊背是不錯的選擇?!逼鋵崒€體來說,完全可以兩條腿走路,平臺吸引新用戶,自建維系老用戶,這兩者完全沒有任何沖突,別人的平臺去參與引來用戶,再用自己的平臺去積累用戶。
顧客掌握在自己手上是好的,但現在的主流工具都遮掩這一段,就算說微信是自己掌握自己客戶的手段,但說到底你還是在替騰訊做數據。作為商家要是沒有CRM做二次分析,其實用戶價值并不高,可要是想做CRM,對于很多商家來說,那就是門檻了。
這里實際有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微信上的用戶是不是你自己的? 微信、微博、淘寶都是互聯網的基礎提供商,我們不用辛苦去自建這些工具和平臺,只要在平臺上利用這些工具,生意做起來也也能賺到錢。 微博從模式上可能還沒有找到商業模式沒有賺到錢,但不妨礙在上面混的早的大V有了影響,有了名氣,然后到線下去賺錢,比如琢磨先生,在微博上做出的人氣,在線下開演講賺的粉絲錢。通過微信公眾號影響力變現的人也不在少數。
商家要做的是如何把線上的人氣落到地下,這才是重點。不然只是微信點個外賣,跟傳統B2C 有什么區別?還是沒有形成O2O的閉環進入體驗經濟的模式。接下來的十幾年80后成為社會主力,90開始成為新興市場,市場是越來越年輕的,選擇用微信作為點餐工具,就已經是刪選掉了年紀過大,跟不上時代的腐朽老顧客。行業趨勢某種程度上已經不可阻擋。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