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能為產品帶來溢價嗎?
所有的“溢價”,背后都有成本。
在我知識星球的圈子里,我曾經講過品牌的作用,后來圈友劉廠長問過我一個問題:品牌的另一個作用,是不是可以帶來溢價?
這個問題很復雜,我自己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不過在這里可以分享我關于這個問題的思考,以下主要內容來自我的“知識星球”圈子:品牌是否可以帶來溢價?
劉廠長舉的幾個例子(小米,愛馬仕),從現象上看,品牌確實可以帶來溢價,比如愛馬仕的包包,你要是山寨一個一模一樣的,打個兩折可能還是賺錢,那么,愛馬仕賣的包包就是因為品牌帶來了溢價,這毫無疑問。
但小米,從實際上看它是沒有享受品牌溢價的,小米的東西以低價著稱,從現象上看也談不上溢價。
我們暫且不爭論小米的現象,只說品牌是否可以帶來溢價的問題。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大家說品牌能帶來溢價的時候,你肯定在說的是一個“知名品牌”,也就是說知名度很高的品牌。但我們要知道,知名度不高的品牌,它也是品牌,這個概念要首先劃定清楚。
但知名品牌怎么劃定呢?如果知名度可以按從1到100分劃分的話,多少分算是知名品牌呢?比如在手機領域,蘋果,三星,華為,小米,VIVO,魅族,HTC,金立等等,哪個算知名品牌?誰可以帶來溢價?現在看,似乎只有蘋果才有溢價。
好吧,我們把這個知名度的問題放在那里先不管,只是從感性層面理解“品牌帶來溢價”。
如果僅僅談論知名品牌,它是否帶來溢價呢?我們也可以說它帶來了溢價。但你要明白,這個溢價并不是憑空得來的,品牌要為這個溢價支付很多成本。
比如愛馬仕,它的包賣得確實貴。
假如有一家愛馬仕的代工廠,它仿作了同樣一款包,自己做了一個品牌,價格只是愛馬仕的三分之一,它能賺錢嗎?
答案是它可能不賺錢。為什么?因為第一沒人愿意買,第二它要為銷售支付高昂的廣告費,第三因為達不到規模產量可能成本比愛馬仕高。
愛馬仕賺錢嗎?愛馬仕現在可能賺錢。但你要明白,愛馬仕現在賺的錢,是過去它不斷花錢維護品牌的回報,它要請大牌設計師,它要把公司開在昂貴的地段,它要裝修豪華的店面,它要花高昂的廣告費,因為價格高昂,它每款包的銷量就不能太多,這就意味著它的總銷售額并不會太高。
所有的“溢價”,背后都有成本。
作為一個知名品牌,它還要承擔風險,就是一出事它要負責,非知名品牌就可以不負責。比如海底撈,被放在聚光燈下,它出現問題就要被曝光,就要關店整改,你見過沙縣小吃因為衛生問題關店的嗎?沒有。學而思可以隨時退學費,豐田一次出事就召回幾十萬輛車,你見過國內那些車廠召回汽車嗎?沒有。這是品牌背后的代價。
而且,一個知名品牌還不能在員工身上省成本,它的財務必須規范,規范的財務和不規范的財務,開公司的人都知道,差別好大。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消費者為什么愿意接受品牌的“溢價”?
其實這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消費者的理性選擇,因為知名品牌可以提供一種承諾和保證,而如果選擇不知名品牌,則可能會遇到質量問題,你買了商品后出事的概率不確定,“溢價”其實是消費者為確定性支付的一種保險金,以及為日后出事支付的保險金。
所以,溢價背后必有成本。
再說了,知名品牌也未必都是在收取溢價,反倒可能因為是它的商業效率或者企業規模降低了成本,從而讓價格降了下來。比如小米,它用效率和減少中間商的方法降低了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其實談不上“溢價”,而是降低了行業的平均價格。京東、沃爾瑪、好事多也都不是溢價,而是以“省錢”為特點。
當然這里確實有特例,比如茅臺,幾乎可以持續不斷提升價格,還不影響銷量。但茅臺的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就像是明星的出場費,它是由稀缺帶來的,而不是品牌普遍的特性。
蘋果看起來也是有“溢價”的,但前提是,如果沒有蘋果,就沒有品牌能做出同樣的手機,而如果沒有華為,還有很多品牌能做出幾乎類似的手機,所以你不能只算蘋果的BOM成本,其實蘋果手機還有它的獨特性,還有研發費用。
但有個不爭的事實是,蘋果確實是手機行業里最賺錢的一個公司。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覺得是因為,蘋果這種科技公司,能享受的創新紅利時間不會太久,所以它必須盡快收割。萬一哪天它創新不行了,倒閉也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在科技公司歷史例子上比比皆是。
另外,蘋果的紅利其實來自它過去積累的創新工作,今天的成功是因為昨天做對了一些事。而且因為蘋果的領先性,它享受了領先者的紅利,它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為此節省了巨額的宣傳費用,這可能是它利潤高的另一個原因。
所以說,某些品牌表面上是可以享受“溢價”的,但這個“溢價”的成本并沒有被計算,比如原創設計、廣告費、品牌出事的風險準備等等。
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觀點:
- 所有商品其實都有品牌,因為品牌只是“產品+牌子”的組合,所以品牌帶來溢價這個說法,應該指的是知名品牌。
- 知名品牌的邊界有些模糊,但我們可以心領神會,暫不解釋和界定。
- 我們往往只看到品牌帶來的溢價,而沒有考慮溢價背后的成本和潛在風險。
- 有些品牌以低價定位和成名,跟溢價是悖論。
- 品牌究竟是否能帶來溢價,沒有結論。
我個人的看法是,從本質上看,品牌不會帶來“溢價”。
當然了,另一個角度來說,你也可以說品牌帶來了溢價,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以上只是我的理解。
(完)
作者:小馬宋
來源:微信公眾號“小馬宋”(ID:zhongguowenlian)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品牌溢價應該是可以分成很多種類的
一種就是兩個知名品牌合作,可以提升互相品牌的品牌溢價。像是LV與supreme的聯名合作款將不僅將本身品牌帶來溢價,還自帶話題炒作性。
一種就是原品牌在通過品牌升級,提升自身品牌的品牌溢價。像是全棉時代通過RITO朗圖創意體的事業部朗圖品牌部為他做得一系列品牌升級,例如包裝升級,品牌定位升級等等,從自負盈虧扭轉局面達到了一年銷售8個億
文章寫的不錯,但有一處舉例不當,如“豐田一次出事就召回幾十萬輛車,你見過國內那些車廠召回汽車嗎”,要知道豐田出事后國內拒不召回的案例比比皆是。
棒!
相對于用戶從產品得到的價值,品牌溢價是不是相當于用戶從牌子得到的價值或減少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