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的瓶頸(III):最小改變顆粒
促進產品裂變生長的顆粒往往是細微而簡單的,但是尋找他并利用它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能做好一件事;
很多品牌開了無數腦洞會,卻依然沒能找準賣點;
當人們面對選擇總表現得難以取舍,裹足不前,幻想滿足市場的所有需求,最終卻失掉了占領心智高地的機會。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任何人和品牌能喚起他人記憶的信息非常有限。
徐悲鴻創作過無數畫作,但能被廣泛記住的卻是他畫的馬;
達.芬奇做過很多超前研究,可被提及最多的還是《蒙娜麗莎》;
雖然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眾多領域貢獻杰出(比如分子運動論、統一場論),但人們言之必綁定“相對論”。
我們知道,那些市值幾百上千億美金的公司,往往都是從極簡的事情做到極致。
百度的核心產品是一個簡單的搜索框,然后把“keywords”的價值挖掘到極致;
可口可樂歷經百余年,直到現在大部分的利潤仍然來自是一瓶簡單的汽水飲料;
騰訊的即時通訊產品,最早被稱為“網絡尋呼機”,不過是把過去只有通過電信信號傳輸的信息,移植到網絡上;
那么這么簡單的方式,為什么只有少數的公司可以做大?
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很多人錯誤的理解了“簡單”的含義。
我們所處的世界,經常會有這樣的聲音:
- 復雜的生活太累啦!我希望過得簡單一點;
- 我渴望單純的愛情,希望愛情都是簡單的;
- 公司的管理太復雜,我們必須把它調整的簡單一些;
- 營銷的理論太多了,我還是喜歡簡單粗暴的方式;
這些思想非常常見,但實際上沒有弄清到底什么是才是“簡單”。
首先,簡單是提高效率,但不一定一上來就省力。
比如,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人幫助會讓事情變得輕松,但在此之前你需要拿出時間和誠意去發展人際關系;
其次,簡單也絕非不去思考和行動。
假如你想要和戀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簡單可依賴,就要先去用你希望他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TA,并且觀察TA的接受程度,直到形成默契,而不是什么都不想也不去做,就等著別人以你想要的方式來待你,那么這就不是“簡單”,而是自私;
還有,簡單不是去除必要環節。
舉個例子,我們人類都是由一枚的受精卵發展而來的,它的結構非常簡單,卻可以裂變成組織、器官,直到形成完整的哺乳動物體。
試想如果去除這一過程,還會形成人類個體嗎?
顯然不可能,但很多時候,我們力求簡單,卻往往不假思索地去除了必要環節,比如,我們厭煩公司政治,就妄圖人為去除,或是假設其不存在,而不是想怎樣讓它朝對運營有利的方向發展,最終往往栽在上面,然后換一家公司,繼續妄想,“希望新公司的氛圍可以單純一些”。
最近,有些朋友了解到“奧卡姆剃刀原理”、“第一原理性”等高大上的概念,經常拿來對我說,你的產品思維、運營思路應該簡單,因為人家說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事實上,這句話并沒有錯,錯的是人們總是很難分辨什么是必要的,所以往往去除了必要環節,否則它就僅僅是說服他人的一種說辭。
簡單更不是粗暴
對比下邊這兩張圖,你覺得哪張更簡單,哪張更粗暴?
顯然,下邊這張圖更復雜,制作起來非常粗暴,設計人員只要無意識地堆砌元素就可以。
上邊是喬布斯主持的蘋果發布會的環節設計,喬幫主輕輕地從牛皮紙袋里拿出Mac,這個設計非常簡單,卻讓人們產生了想要擁有它的沖動,絕對不粗暴。
在這里“簡單”指的是輸出過程,不是思考過程,越是簡單的輸出,越考驗設計者的思考功力。
那么,要找到簡單的成長顆粒,實現像受精卵一樣快速裂變的結果,需要具備哪些思維方式呢?
?一、母題思維
很多人都會遭遇一種狀態,就是每天都在做從0到1的事情,中途遇到阻礙無法繼續,就會半途而廢,然后再找另一件事,重頭開始,循環往復。
這很類似,高考復習時,很多成績平平的學生,經常采取“題海戰術”,在他們的頭腦里,每道題都是新的,所以他們面臨的任務就非常艱巨,需要記住所有看過的題集。
反觀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并不是因為他們的記憶力更強,而是更加擅于壓縮信息,而方式就是采用“母題策略”。
所謂“母題”,母題就是各門學科包含若干知識點的基本題、典型題,也是所有命題所參照的原型題,它可以幫助實現快速掌握知識的目的。
伊卜生就經常利用母題策略,比如營銷中有一個詞匯叫做“誠懇營銷”,我記住這個概念是因為看到一段日本雪糕廠的道歉視頻,大意是,一家歷史悠久的雪糕廠,產品30幾年未漲價,瀕臨破產,廠長帶領全體員工向用戶鞠躬,懇請大家:“我們真的撐不下去了,所以現在漲價5毛錢”。視頻發出后,雪糕的銷量增長了3倍。
這個母題的核心是,當市場中的品牌都在各種套路消費者時,反其道而行,誠懇當道,往往會收獲絕佳效果。
由此,未來再遇到類似的典故、案例(比如“亨利四世卡諾莎之行,華為誠懇營銷廣告、加多寶使我們無能…”),便可以歸類到這個母題的樣式下,解約大腦的存儲空間。
二.模型思維
當你發現母題間有很多元素是相同的,便可以用模型來進一步將它簡化、壓縮、抽象出來。
比如,很多時候,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帶入太多矛盾因子,左右為難。
因此,就需要“決策模型”來輔助。
舉個例子,我的一位朋友線下開店,選址時面臨3種選項,起初,TA單純從價格角度判斷,決定選擇A,后來發現A的格局不好,裝修起來耗時費力,又決定選擇B,后來發現不符合“金角銀邊”的選址原則,決定選擇C,而C的價格又虛高…
我告訴TA,“不能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而是應該把所有需要考慮的因素都列出來,然后綜合評分,選出得分最高的那一項,這就是你的決策模型”。
除了“決策模型”,在以往的文章中,伊卜生創造過很多簡化思考的模型。
三.算法思維
當母題和模型的量級增加,多到我們僅憑大腦已經無法記得過來時,就需要算法思維來幫忙。
介紹一種算法:快速排序算法
算法步驟:
- 界定范圍,該范圍內有諾干元素,用數字序號表示這些元素
- 從中挑出一個元素,程序語言中稱為 “基準”(pivot)。
- 重新排序,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小的擺放在基準前面,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大的擺在基準的后面(相同的數可以到任一邊)。
- 把小于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和大于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排序。
(PS:已翻譯成人類語言,沒有提及數列、遞歸、基準值等學術名詞)
比如,之前提到的選址的例子,現在選址范圍確定為10個店面,然后從所有選址元素中提取出“價格”這個元素,這個價格可以是所有該行業線下店選址的平均值,然后把高于這個平均值的店面和低于它的店面分開,再各自進行排序,最終實現精準選擇最合適店面的目的。
除此之外,也可以用算法思維搞定很多事,比如最近ICO被取締的事情炒的沸沸揚揚,人們不禁要問,金融圈真真假假、是是非非這么多,如何分辨一起金融事件不是“龐騙”呢?
判斷這件事,也可以借助算法思維,就是你把所有歷史上出現的,你可以查到的“龐騙”和非“龐騙”的金融事件列出來,然后再把它們的組成元素拆解出來進行定性和定量,如:承諾利潤增長率、參與人數、監管機構條文數、巔峰周期、衰落周期、獲益人數、收益率、損失人數、損失率….,再用上邊介紹的算法進行排序,如果你要判斷的事件低于平均數值,可以判定大概率是騙局。
當然除了快速排序算法,還有很多其他實用的程序算法(比如BFPRT、二分查找算法)可以被我們的大腦借用,從而簡化思考和行為,更快速、精準的找到“最小成長顆?!?,實現裂變。
?結語:
“簡單最難”(Simple is the hardest)。
相關閱讀
#專欄作家#
伊卜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者,微信公眾號:伊卜生(ID :?ibsen2020)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已在初探網進行版權登記,版權歸屬伊卜生,抄襲必究。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