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如何在產品的引入期做好產品的口碑?

3 評論 20309 瀏覽 40 收藏 10 分鐘

今天來聊聊一個不是很有趣的問題。

產品生命周期

這個事兒呢,之前說過了,可以看:如何理解「運營反向提出產品建議」?的第一部分,如果不愿意看,我貼一下:

產品的生命周期很容易理解:

初創期的產品,可能是1.0版本,甚至是0.1版本,這時期的產品,來源于產品經理對市場上存在的用戶需求的理解,譬如說,工具類產品,手機上有攝像頭,提供了用戶可以拍照的場景,而用戶拍照之后,就需要美化,所以濾鏡類產品就是一個基本的用戶需求,再往里挖,人像類的還需要磨皮、美白、紅唇之類的效果。而你一旦看到一個簡單產品開始疊加更多的功能,往往意味著產品結束了初創期,開始進入發展期。

發展期的產品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入更多的功能,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戶帶來的復雜場景和復雜需求的演進,這個階段,產品的體積會變大,功能的上線和下架會變頻繁。產品經理在這個階段會非常關注競品,競品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產品經理的精力。

成熟期的產品功能會趨于穩定,產品經理不會也不敢去改動產品,因為用戶體量在那里放著,只要產品本身的數據不發生大的波動,用戶反饋不激烈,那么迭代會關注優化而不是創新,同時產品經理會繼續關注競品,但由于壁壘已經形成,這種關注更多會在特色層面。

衰退期就不用說了,產品經理逐步撤出,不再繼續進行維護。用戶傳遞給運營進行轉接和著陸。

問題問的是引入期,其實產品的「引入期」,這樣的概念,是從傳統商業來的,傳統商業認為:

產品的生命周期有5個階段,分別是:

導入期、上升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譬如之前說的初創期,其實導入和上升都屬于這個時期。

產品的導入期或者說「引入期」,是指

一個全新的產品剛剛進入市場的時候,產品不被認知,市場沒有顯現的需求的時期。

既然需求還沒有顯現,如何去談論口碑呢?

這里就涉及到另一個概念,還好,這個概念,多年前甚至有人寫成了書。

跨越鴻溝

杰弗里·摩爾寫過一本書,叫做《跨越鴻溝》,書里的觀點很簡單,就是提出了一種理論,叫做「鴻溝理論」:

高科技企業的早期市場和主流市場之間存在一條巨大的「鴻溝」,跨過去,就能活下來,甚至成為一代梟雄;跨不過去,就死翹翹。

而早期市場和主流市場之所以會存在如此巨大的鴻溝,是因為這兩個市場的角色是不一樣的。

早期市場的主要角色是早期使用者和內行人,而主流市場就是普通消費者。

書中提到,早期的使用者和內行人,都是幫助產品在導入期能夠獲得幫助,進行啟動的角色。

在導入期,你應該盡可能去接觸你的早期用戶,從中識別出,誰是內行狂熱者,誰又是早期的實用主義的大眾,并且進行分類。

內行,是你需要非常在意的對象,因為他們要么會把產品帶到溝里,要么會讓你的產品獲得下一次迭代的原始建議。

早期的實用主義者,其實是很有耐心的人,這批人才是你未來口碑真正的啟動者,因為他們是大眾的一員,只是他們比其他人多了一些決策動力,但是這群人往往會成為這家高科技公司整個生命周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內行夸你,你不要開心,因為有可能接下來他就會把你帶進溝里,但如果是早期大眾來贊揚你,那么你就可以放心了,因為這意味著早期口碑真的形成了。

那么,怎么做?

我想說的是,道理永遠超級簡單。但做起來永遠沒有看起來那么簡單。

1、定位人群。

產品要導入,那么是要對什么樣的人群進行導入?這是要解答的最初問題,這個問題,既可以是市場來回答,也可以是運營來問答,看你公司的組織架構了。

2、靠近群體。

靠近群體這件事兒,其實有很多例子了,譬如說,知乎早創始人主動聯系內容創作者,點贊;小米借力微博搞社會化營銷,等等。

3、識別亮點

產品、功能、服務,那一塊是你的亮點?找出來,然后讓這些群體看到并且接受,并且樂于去分享和傳遞這些內容,讓更多的人有所感知。

4、快速響應

定位、識別、進入人群的目的,都是為了讓這批人對你的產品產生好的印象,而這些好印象會成為口碑累積。

5、引爆流行

你會用微信是因為你身邊的人都在用微信。所以,如何讓產品獲得的好口碑在小圈子里被引爆,是很重要的事情。小圈子和小圈子之前并不一定有關系,但我們要想辦法找到有關系的幾個小圈子,一起引爆,舉例,互聯網的圈子和創投圈的圈子以及媒體圈子,看起來沒什么關系,但,互聯網高管圈子和互聯網創投圈子和科技媒體圈子,就有關系。

當然,這些是方法論,那么,讓我們來舉個小例子。

博客/微博/知乎

這三個產品在導入期都是獲得良好口碑的產品。

博客的時代早于微博,微博的流行早于知乎。

在博客這個產品的導入期,擁有的是科技媒體人的青睞,所以有個玩笑說,馮大輝不一定是編程最牛的工程師,但是馮大輝一定是寫博客寫得最有名氣的工程師;當然,我們要說的案例和馮大輝并沒有什么關系。

但事實上,博客并未真正流行。長篇大論需要門檻,于是微博出現了。

早期微博和現在的微博的唯一差別就是現在的微博提供了諸多的加粉工具。

早期微博由于可以幫粉絲離偶像更近一點(嗯,其實是感覺啦),所以獲得了很不錯的口碑,加上微博上事件傳播的速度和熱度,所以一度成了熱點事件的發源地。

后來的微博,沒落過一陣,然后,又起來了。

知乎的早期,是個封閉的社區,沒進去的人就在外面羨慕社區的繁華和精致;等到開放之后,現在當然也活的不賴,但總有人會糾結社區內容的水化,等等。

雖然這三種產品都是內容型產品,但你看博客和后來的微博、知乎相比,雖然那年月口碑很好,卻并沒有在國內外真正的繁榮起來,微博之于Twitter、知乎之于Quora,他們倒是早期擁有了好口碑,并且最終也發展的不錯的樣子。

所以,一定要解決鴻溝問題,導入期的產品口碑才能真正在未來有價值,否則,都是假的。

#專欄作家#

張亮,微信公眾號:zhangleo1983,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知乎大V,互聯網從業者;《從零開始做運營》作者。聊產品聊運營,偶爾深度。分享一切有益有趣的內容。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跨越鴻溝確實對產品的引入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點
    另:產品的生命周期應該是四個階段吧,引入、成長、成熟、衰退(不算開發周期)

    來自江蘇 回復
  2. 杰弗里·摩爾寫過一本書,叫做《跨越鴻溝》,現在找不到這本書了

    來自廣東 回復
  3. 火鉗劉明。。抓到大牛一只。 ?? ?? ?? ??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