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豬佩奇,探討成功兒童IP背后的商業邏輯和方法論

8 評論 16369 瀏覽 96 收藏 21 分鐘

一個成功的兒童IP需要來自兒童端和家長端的雙向驅動力,缺一不可。對于兒童端,業界已經有充分的實踐和探索,并摸索出成熟套路。然而對于家長端,目前相關研究甚少。本文以Peppa Pig(小豬佩奇)為案例,從家長端探討成功兒童IP背后的商業邏輯和方法論。

小豬佩奇是一只來自英國的粉紅色小豬,腦袋長得有點像吹風筒,其動畫片于2015年被引入國內,之后在神州大地上迅速竄紅,既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也收獲了良好的用戶口碑。媒體對《小豬佩奇》的報道大致可提取為四組數據:

這四組數據大致透露了如下信息:

  • 豆瓣評分9.2分:表示用戶體驗佳,好評率高;
  • 年播放量100億次(國內):表示用戶規模大,爆發期短;
  • 2016年收入70億(全球):表示變現模式成熟,吸金能力佳;
  • 2020年預計收入120億(全球):表示該IP持續生命力強,前景好;

值得一提的是《小豬佩奇》除了收獲漂亮的商業數據,還獲得了家長群體的良好口碑。

(以上評論來自公眾號“愛蓮子”)

可見《小豬佩奇》具備以下特征:用戶體驗佳、用戶規模大、變現模式成熟、持續生命力強、口碑傳播廣,是少有的“名利雙收”的兒童IP。

近期在業界交流中,聽說多位Boss正在“Copy小豬佩奇”,大致思路是:我有很多資源,再造一個不難,人家一年賺幾十億,我賺幾億總是可以吧···這情節跟10年前“Copy喜洋洋”浪潮十分神似。然而事實說明大部分模仿者都失敗了,少部分處于“半身不遂”狀態,也有幾個幸運者嶄露頭角···打造成功的兒童IP為什么這么難?其背后究竟有哪些商業邏輯?是否存在某些成功的方法論?以下自有分曉。

一、成功背后的商業邏輯

《小豬佩奇》的成功是多層面的,涉及到動漫產業鏈的多個環節。然而,不管是從視聽層面、內容層面、傳播層面來談論其成功的原因都顯得過于表面,以下從最深層的心智層面出發,闡述打造成功兒童IP兩個十分重要卻往往被業界忽視的商業邏輯。

1、占據家長第一心智

腦補:一個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用以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假設、推理,而后根據其指導行為(來自百度百科)。例如,Hugo吃燒烤時怕上火,想到喝涼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加多寶,因為加多寶占據了Hugo關于涼茶的第一心智。

小豬佩奇所面向的家長是80后和90后的年輕群體,這個群體對于如何經營家庭、如何成為稱職的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處理夫妻關系等家庭問題充滿了疑惑。他們正在尋找一種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

80后和90后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了互聯網的洗禮,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觀念,包括“家庭觀”、“育兒觀”、“夫妻觀”等,我將其統稱為“家庭生活方式”,他們心中向往的“家庭生活方式”與上一代給予他們的“家庭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然而他們的知識和生活經歷卻不足以指導他們形成自己富有定見的“家庭生活方式”,所以他們渴望找到一種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作為范本。

80后和90家長作為市場消費的主力軍,他們心智中“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的位置卻幾乎一片空白,此時《小豬佩奇》來了,事實上它并不完美,但是恰到好處地呈現了一種年輕家長所認可的生活方式,于是它快速占據了這個重要位置。

國產動畫《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同樣講述家庭親子生活,IP形象被廣大家長所熟知,但卻沒有成為他們“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代入感,以下簡單闡述:

1)人物:

我一直認為小頭爸爸是一位大叔(雖然我也差不多成為大叔了),而大頭兒子的“大頭”離我家寶寶就更遙遠了。小豬佩奇一家人雖然是動物,而且腦袋長得像吹風筒,但是將角色特征抽象化了,反而有了代入感,而且人類自古以來都有與動物互相比喻的習慣。

2)劇情:

故事發生在現實世界,與真實生活稍有不符就是“拼湊劇情”,而《小豬佩奇》的故事發生在虛構的動物世界,若與真實生活有所不符也是“想象力”的體現。另外,小豬佩奇的“講故事的能力”確實值得學習。

占據家長第一心智有什么商業價值?

  • 溢價能力:頭部IP可謂是炙手可熱,擁有充分的市場話語權;
  • 聚合資源:各方資源自動向其聚攏,均希望借其光環來照亮自己;
  • 提高競爭門檻:一旦占據第一心智,后來者便難以動搖,或者說動搖它需要花費極高的成本;
  • 降低滲透成本:由于媒體爭先報道,以及口碑傳播,從某種程度說,節省了滲透費用(注:這里用“滲透”而不是“推廣”);

2、實現親子雙向驅動

“親子雙向驅動”指的是家長端和孩子端均產生驅動力,而具備親子雙向驅動力的IP就叫做親子雙向驅動型IP。

《小豬佩奇》不但深受孩子喜歡,也廣受家長熱捧,兩端均產生觀看動畫片、購買周邊產品的驅動力,實現了親子雙向驅動,是一個優質的親子雙向驅動型IP。

從需求的角度說,小豬佩奇之所以能夠產生雙向驅動力是因為TA同時滿足了家長和孩子兩端的需求。

  • 家長需求:實用性為主,偏理性,主要是:有用、有教育意義、益智等;
  • 孩子需求:趣味性為主,偏非理性,主要是:好玩、有趣、代入感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流行的國產兒童IP大部分屬于“單向驅動”,包括“ 孩子驅動型 ”和“ 家長驅動型 ”。然而大部分兒童IP最終都會往兒童樂園、日常用品、服裝等品類延伸,而這些品類的購買決策不光需要兒童端的驅動力,更需要家長端的驅動力。

二、如何打造親子雙向驅動型IP

長期在泛教育和泛娛樂兩大領域實踐與研究,整理了打造親子雙向驅動型IP的“三步走”:

第一步:尋找定位

定位主要包含兩方面:

1、定位目標受眾

目標受眾是哪個年齡段的兒童?他們有什么行為特征?從而倒推出影片類型、劇情、角色造型、視覺風格等···這種做法在業內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然而有一點容易被忽視的是:除了考慮兒童群體,還要考慮家長群體,這些家長有哪些時代特征、行為特征、消費特征等,經過綜合分析,制定傳播策略,產品策略等。

2、定位心智位置(家長端)

想在目標家長心智中占據什么位置?小豬佩奇占據的是家長“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此位置有三個特征:

  • 剛需:大部分年輕家長想知道如何經營家庭,而這個需求被市場低估;
  • 高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時每刻都需要;
  • 藍海:家長第一心智沒有被占據;

剛需+高頻+藍海,這無疑是理想的心智位置,不管是精心策劃還是機緣巧合,小豬佩奇搶占了這個位置。

盡管“剛需+高頻+藍海”的心智位置不容易尋找,但也并非可遇不可求。當代年輕家長在互聯網的沖擊中長大,心智中對于“勇敢、“正義”、“聰明”、好孩子”等概念早就有了新的認識,然而也許至今還沒有很好的載體(IP)去填充這些心智位置,也就是說家長心智中仍然有很多座“金礦”等待同仁們去挖掘(此處應該有掌聲)。

一般情況下,我們定位的心智位置未必是絕對的藍海,難免有競爭對手,需要權衡雙方實力和特點,一般情況下可通過品牌進攻策略奪取位置,或者通過差異化策略繞過對手,與其共存。

第二步:打磨切入點

經過幾輪篩選,終于找到了定位,接下來就要快速切入,占據第一心智。

關于切入點主要考慮3方面:

1、選擇傳播媒介

常見的傳播媒介有:

  • TV動畫:中國家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電視是兒童日常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是目前兒童IP最主流的傳播形式,《小豬佩奇》也是選擇了TV動畫作為切入媒介。
  • 網絡動畫: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爆發,網絡視頻迎來爆發期,網絡動畫成為打造IP的有效途徑。貝瓦兒歌就是從網絡動畫發展起來的兒童IP。
  • 動畫電影:此玩法對影片質量和營銷體系的要求較高,Disney是為數不多的成功玩家之一,例如動畫電影《冰雪奇緣》的上映不但為Disney帶來了12.74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截至2014年7月16日),同時也打造了超級IP,持續吸金。
  • 早教產品:將IP深深植入早教產業,為用戶提供早教產品/服務的同時打造IP形象,再通過IP形象來提高早教產品的品牌附加值和識別度。業界的經典案例是Benesse(倍樂生)的巧虎,國內的小熊尼奧也是以AR早教為切入點逐漸轉型到兒童IP的玩法。
  • 早教APP:在易觀發布的“2017年9月份移動APP TOP1000排行榜”中,小胖龍APP月活躍人數608萬,貝瓦兒歌APP月活躍人數553萬,寶寶巴士APP月活躍人數269.3萬,可見早教APP也成為了打造兒童IP的有效傳播媒介。
  • 其他:舞臺劇、兒童社區游戲、大V自媒體等。

可見,傳統渠道(TV動畫、動畫電影和早教產品)仍然是兒童IP重要的傳播媒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則賦予了IP傳播更豐富的玩法和想象空間。那么哪種媒介是你家IP切入市場的首選呢?

《小豬佩奇》背后是eOne(一家主要收購、制作和發行電影與電視內容的公司),于是它選擇TV動畫作為切入點。《巧虎》母公是日本最大的教育集團倍樂生,于是它選擇以早教產品作為切入點。而《貝瓦兒歌》以“草根式”的起步,選擇了成本最低的網絡動畫···

總之,企業只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傳播媒介才是明智之舉。

2、選擇內容類型

兒童內容難以按照單一維度進行分類,為了便于劃分,我構思了一種新的劃分方式,將其劃分為兩大類:

(1)功能需求型

顧名思義,以滿足受眾的功能需求為主,例如兒歌,故事,古詩,少兒英語等,此類內容往往以分隔開的系列短片為主,不講究整體故事性。

兒童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對內容有不同的功能需求,一方面是因為內在需求(生理發育),另一方面則是外部干預(家長期望)。例如,孕婦在懷孕期間會聽胎教音樂和胎教故事,寶寶出生幾個月就逐漸喜歡聽兒歌,等到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會嘗試給寶寶看日常用語相關節目,寶寶兩三歲時要聽睡前故事,上小學了為了應付背古詩的任務,家長會給孩子聽古詩音頻或者看古詩相關視頻動畫···

(2)故事劇情型

顧名思義,以故事情節為主的內容類型,講求世界觀,整體故事性,大部分TV動畫都屬于此類型。

“功能需求型”內容的優勢是功能點清晰,容易吸引家長,通過大量播放,達到IP形象曝光的需要,不過IP形象發揮空間有限,往往不夠生命力。而“故事劇情型”內容由于是以劇情驅動,所以IP形象更顯得“有血有肉”,容易產生情感共鳴,IP更具生命力,但是家長往往會認為這是“沒有營養的東西”。

可見,做“功能需求型”內容時,要注意故事性,以及IP個性化的演繹,例如Dora(朵拉)以冒險的故事線將一系列英語單詞串聯起來。而做“故事劇情型”內容時,可以融入教育元素,做到寓教于樂,例如《超級飛俠》融入一些地理知識,得到家長的好評。

3、選擇應用場景

常見的應用場景是以TV屏為中心的客廳場景,包含孩子單獨觀看時間(放學后)、親子觀看時間(晚上)等。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及消費升級的大趨勢,新的應用場景逐漸被挖掘出來。

例如《凱叔講故事》定位為“哄睡神器”,主攻睡前講故事的場景;《拽貓》以車載產品為載體,以電商為渠道,主打年輕人的車載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應用場景必須是基于目標受眾的真實生活場景,而不是憑空捏造。

生活中還有哪些有價值的應用場景可以挖掘呢?

在兒童產業和互聯網教育的摸索過程中,我發現了極佳的應用場景(先不告訴你,為下一篇文章埋下伏筆)。

第三步:設計連接點

有了定位,有了切入點,但是目標受眾對貴司IP的感知未必如你所愿,你的定位可能是“齊天大圣”,而用戶的感知可能是“一只暴力的猴子”。

事實上,IP在用戶心智中的感知是可以設計出來的,通過設計IP與目標受眾之間的連接點,不斷引導用戶感知,不斷強化IP定位,最終占據第一心智。

說說我自己是如何被《小豬佩奇》連接的:

  • 女兒從堂姐家回來后說要看佩奇,我嘗試培她看了幾集,確定它是一部安全的動畫片,適合孩子觀看,另外看完后有所收獲;
  • 幾個家庭到沙灘玩,朋友一家穿著《小豬佩奇》親子裝,帶了《小豬佩奇》的沙灘玩具,幾家小孩爭著玩,家長在一旁聊起了《小豬佩奇》,均表示認可;
  • 看到幾位小學老師在群里大力建議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小豬佩奇》英文版,學習口語。
  • 看到幾位家庭教育的KOL,以《小豬佩奇》為題發表了育兒文章;
  • 商超《小豬佩奇》主題展,家長不光拍孩子與佩奇的合照,也自拍自己與佩奇的合照···

可見,我與《小豬佩奇》的連接點主要包括三方面:

1)官方內容:一切以官方名譽推出的內容,包括動畫片、活動等;

2)第三方權威媒體:比如家庭教育KOL的文章,老師的建議;

3)用戶聲音(口碑):例如其他家長的評論;

設計連接點時需要注意兩點:

1、多維度,立體化:通過官方、第三方權威媒體、口碑等打造多維度、立體化的連接網絡;

2、聚焦:所有連接點都向IP的定位聚焦;

例如,奧獅卡的受眾分為客戶(家長)和用戶(孩子),奧獅卡與受眾的接觸點有產品、官網、公眾號、線下活動等,這些接觸點向家長心智傳遞的是“創造力”、“有用”、“益智”,向孩子心智傳遞的是“有趣”。

結語

互聯網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競爭,而互聯網時代的競爭是跨界的,提前布局,提前規劃,搶占戰略高地。ACG、兒童產業、互聯網教育等大板塊的交接處仍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間,祝您成功?。ń涣魑⑿牛簔houjiaxiao1987)

 

本文由 @曉創意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但是不是說很多孩子看了小豬佩奇之后學豬叫,然后影響不好,已經下架了嗎

    來自上海 回復
  2. 馬克住,get到口碑傳播的重要,以及更貼合實際生活的親子需求,有趣程度上,不僅吸引孩子的同時也能產出對家長來說有價值的學習參考,用戶粘性強

    來自廣東 回復
    1. 多多交流!

      來自廣東 回復
  3. 分析地很全面,尤其面向家長的心理認同“家庭生活方式”,很少見

    來自江蘇 回復
    1. 筆者剛好是80后家長,深有體會,哈!

      來自廣東 回復
    2. 哈哈哈哈哈哈哈話說最近好多80后家長啊,蘇杰,邱岳,還有一些關注的不知名的公眾號(喜歡在人多的地方說愛你),都是很細膩的人啊

      來自江蘇 回復
    3. 周圍同事里還有好多!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