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運營干貨,卻依然沒有提升?
或許大多時候,我們都在做無用之功吧。
我接觸到的很多做運營的同學,都還是蠻積極上進的,為了能夠提升自己,會去聽線上的分享課、去看運營方面的書籍、去看各種各樣的干貨文章,就這樣一直不斷堅持著。然而,等到一兩年之后,回頭一看,自己似乎并沒有很大的提升,甚至依然停留在原地,那之前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豈不是白白浪費掉了?那么問題出在哪里了呢?
我根據一些同學的反饋和自己的切身體會,發現問題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 需要的知識與所學知識有落差
- 認知出現偏差
- 重理論,不重視落地
- 學習的動機不純
- 干貨本身比較水
以下就展開來講,希望大家能夠有所領悟。
一、需要的知識與所學知識有落差
我們看的很多干貨,其實并不適合當下的自己
舉個簡單例子,比如上學,我們知道每個年級都有指定的教材,適用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作為運營,根據年限、工作經歷等,也是可以劃分出初級、中級、高級,當然,這個劃分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于是,我們在給自己定位的時候,就出現了偏差?;氐骄W課上來,單節網課面對的是一小撮固定的用戶,由于兩者之間有錯位,在學習的時候,感覺和自己所需對應不上,等課程結束后,吐槽一句:這講的是啥?聽不懂。或者就是:這也太簡單了!于是就白白浪費了時間。
對自己有個準確的評估
我們大部分人對自己的評估都會高于實際情況,這并不一定是壞事,有自信總是好的,但不要過于眼高手低。我們在挑選網課、運營書籍時,要準確的評估自己,比如自己做運營2年,對數據精通,對用戶運營不精通,想提升邏輯能力,這時,就可以看一些有深度的鍛煉邏輯能力的干貨。因為數據精通的人,往往已經有了很強的邏輯性,在方式方法上可能還欠缺一些,稍微學習別人的經驗就可以事半功倍。反過來,如果是對用戶運營精通,數據那塊不是很熟,想提升邏輯能力,就要從基礎的邏輯分析入手。
找到適合自己的知識
對自己有了準確評估后,就要先花費點時間,去找適合自己的知識,比如評估后,發現自己是個小學一年級水平,就不要去學二年級的課程,從基本的加減乘除學起先。而干貨知識,絕大部分都沒有注明難度,有些會粗略的提示,適合初期還是中級的運營,依然不是很詳細。一個好的做法是,去找和自己水平相近的人,問他們有哪些好的資料、書籍可以推薦,這個是比較有效的一個方法。像我做的“老虎講運營”公眾號,就定義為初級、中級運營來看的,如果是高級運營來看,估計會說:這講的好像太基礎了!
二、認知出現偏差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利波特
同樣階段的運營,因為思維方式不同、閱歷不同,對同樣的干貨內容,會有不同的認知。舉個例子,之前做手游,因為和渠道有些溝通上的往來,商務就對我們運營做了一些溝通技巧的培訓,也算是干貨。結果發現,聽完之后,有的運營在之后的溝通中,就熟練的運用起來,有的還是老樣子。去問原因,說:這講的就是溝通嗎,讓對方收到你的信息就可以了。另外一個做的比較好的運營,說:我知道了,溝通之間會有信息的損耗,所以之后著重重復重要的需求,效果很好,資源比以前好要多了。這就是同樣的干貨,因為認知出現偏差,導致收效的差別。
溫故而知新
很少有人因為看一次,就能把干貨里面的精髓完全掌握。就需要我們時不時的回顧下,翻出來過去的干貨,文章、視頻或者書籍在來看看。比如我之前研究用戶行為時,看了《引爆點》《認知盈余》收獲頗豐。第一遍學習到了核心的要點,當讀第二遍時,會留意那些細節,有時會得出和之前完全相反的結論,當看第三遍時,就可以說吃透了。這是解決認知偏差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如果幾遍之后,依然理解不了,那么還有最后一條了可以走:放棄。
三、重理論,不重視落地
愛好夸夸其談,一談執行就擺手
這是一些運營的通病,在做方案時,可見一斑。他們做的方案往往比較宏大,比如雙十一上個活動、月底更新大版本,問具體的活動形式、更新內容,就懵圈了,落地的能力偏弱。而這樣的運營,往往喜歡看高大上的干貨,知識變現、社群經濟、互聯網思維等等概念信手拈來。比如做用戶運營的同學,一入行就深知馬斯洛的用戶需求理論,也知道做活動時要滿足用戶的自重感,帶去成就感,但是怎么做呢?就茫然無措了。在學習干貨時,又喜好高大上的概念,對執行嗤之以鼻,久而久之,雖然看了很多,學了很多,依然做不好事情。
理論聯系實際
我們在學習干貨知識、技巧時,要刻意的去運用到實際中去。之前我有看過咪蒙寫的關于起標題的一些技巧,比如切入點要獨到、要能引發好奇、情感共鳴等等,然并卵。但是那個策略,起多個標題,分別發給不同的用戶去看點擊數據,找出效果最好的全部鋪開,那我就會了。先草擬了十來個標題,然后給不同的用戶去推送,發現效果最好的是講獎勵的,講技巧的,放到咪蒙里講就是能引發用戶好奇。這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個很好案例。
根據落地所需,缺什么補什么
運營的價值在于執行,在于效果。這里拿廣告投放來舉例,老板說,這邊產品要上線,給你10萬塊,去投放。拿著錢心里就沒底了,要去找哪些渠道?要怎么核算投入產出比?要是投砸了豈不是飯碗不保?帶著這些疑問,去學習掌握新知識,然后運營到實際中去,結果不僅僅學到了干貨知識,還順利的完成了老板交代的工作,完美。根據當下迫于解決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是成長最快的一種方式。
四、學習的動機不純
有些人學習的目的一種是自嗨型,甚至會自我蒙蔽
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動機本身就不純。這樣的人學習是為了給自己營造出一個積極上進的自我形象,當遇到問題、苦難、挫折的時候,會無辜的說:我已經很努力了,我報了那么多班,看了那么多書,結果不好,我也沒有辦法呀!我是真的很努力了!在成長這個問題上,雖然沒有功勞,但是有苦勞哇!其實簡單改變下思路,把為了學習而學習,變成為了提升而學習就可以了。
還有一些人,學習的目的是做給別人看
在沒有旁觀者的情況下,就懶散了。他們會經常給別人說,我看了什么什么書,學了什么什么知識,朋友圈也是各種報班培訓。(咳咳,雖然我也秀過,但我不是這種!),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別人的一個贊,和秀美食是一個道理。不過話說回來,學習動機不純的人畢竟還是少數,真正大多數人其實都是不愛學習的。
五、干貨本身比較水
你所看的大部分干貨都是水貨
這是事實,曾經我也很喜歡看各種干貨,感覺講的好有道理,甚至要頂禮膜拜了,但是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分辨是非能力的提升,發現很多干貨都沒有可讀性,要么是憑空猜想出來的,要么是一些錯誤誘導,要么就是掛著專業的術語的行業軟文。真正有價值的干貨如大海淘沙。比如線上的分享,一般是一個小時,聽過后,發現大部分是講道理,吹水的,其中可能只有一兩個點有價值。而這一兩個點,如果是其他方式獲取,如文章,可能五分鐘就掌握了,而現在要花費1個小時,就有點虧了。
實操看文,理論看書
這是我多年來總結的一個經驗。想學習實操性的知識,看文章即可,因為具體工作的實操,往往沒多少內容,我們需要掌握的是怎么做,一篇文章足以介紹完全。比如線下活動方案,包含時間、場地、人員、物料這幾塊,根據一篇文章的介紹,自己模仿,擬出個活動方案都是很簡單的事情。如果是想學習活動的理論,比如活動的本質、影響等,就可以找一些書籍來看,會講的十分透徹,書籍是學習理論知識的最好載體。
綜上
以上是一些人愛學習,但是沒有提升的幾個主要原因,實際中生活中可能還會因為其他原因導致無法提升,比如職場中遇到了不公,因為某種原因跨行了等等。剔除各種特殊原因,若想提升自己,最好的方法還是認準一個行業,一直走下去,在這個行業里,摸爬滾打五年以上,你就是專家了。那時候,再回頭一看,會發現,已經遠遠地甩過其他人很遠了。
#專欄作家#
老虎講運營,微信公眾號:老虎講運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運營一百年,做一個有想法的年輕人!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哈哈哈哈。。。。。
其實很多人都是不愛學習的
點贊
分析賊透徹,我感覺我屬于只看不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