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小編:月入100萬的公眾號比你多做了什么?
超干貨預警:本文是高濃縮干貨,很干很干,請準備好1L水解渴。
內容創業大潮里,頭部大V賺的盆滿缽滿,中長尾號月入100萬也不是夢想。
為什么你的公眾號一直沒有起色,你和大V們的差距究竟在哪?
本文,為你一一解答。
1.打造內容中央廚房:把央視1個月的工作壓縮到1天
最牛逼的公眾號都在用一套類似傳統媒體【中央廚房】式的模塊化流水線
但時間從1個月被壓縮到1天。
以超級大V【咪蒙】為例,除了突發熱點的跟進外,常態工作所有一套完整的生產流程的:
- 一周開始前有專門的選題/破題會確定本周幾天內容選題
- ?破題后有專門的資料搜集人員,從內外部搜集積累一手(采訪,身邊故事)二手資料
- 專人負責匯總、整理、初步編輯資料
- 再由咪蒙親自以“咪蒙體”撰稿
- 撰稿結束,團隊一起想100多個題目,放到各類群中去看受眾反饋,
- 根據數據反饋的結果來確定最終題目,編輯上線發布
這樣流程的好處顯而易見:
- 模塊分工決定了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兒,保證了內容質量和進度
- 不追求一蹴而就,內容大部分時間以“半成品”狀態存在,方便調整與使用
- 既有計劃性,又具備靈活跟進熱點事件的能力
2. 構建知識數據庫:結構性、可檢索的知識圖譜、資料庫
知識貨幣時代,信息【輸入-儲備-調用提取】能力成為寫作者最最核心的能力。
看過多少書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提取多少知識為我所用,并來之既戰。
知識數據庫就是這樣一個存在,隨時儲備靈感、頓悟、摘錄優質知識,精巧概念,在需要他們時隨時調用。
李叫獸在這方面是個很好的例子:
下面這幅圖是李叫獸在教大家文案表達要分清主次時候的圖片,這篇文章發表在2016年,但這個圖卻是幾年前他在武漢大學讀本科時候照的。
還有這份菜單,我們去過沙縣或者去過街邊小吃店的人都見過,但誰又能從這個再平常不過的菜單中得到什么啟發呢?
李叫獸把它收集起來,在講述“信息不突出”帶來的選擇恐懼時,用了這張圖,通俗易懂。來自生活的例子往往是最好的案例素材。
不僅內容素材,文章的布局,排版的巧用,創意的傳播活動,都應該成為你素材庫中應該積累的【數據】。
做這個數據庫的時候,記得打上“標簽”,這樣更容易做檢索。
3. 選擇高感知題材:把【共鳴】這個“社交符號”用到極致
“共鳴”是非常多公眾號寫作者在分享運營經驗時的核心關鍵詞。
共鳴是一種 “社交符號”,符號具有兩種特征:
- 其一,容易被識別 ——引起注意力,點擊進入
- 其二,容易產生感性情緒 ——誘導內心情緒,【激情】轉發
共鳴是種催化劑,內容從發表到傳播的各個環節,只要加上共鳴,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挖掘“共鳴”要站在,用戶認知的基礎上,考慮這個共鳴點作為一種可快速識別的符號已經培養起來的用戶群有多少。
比如,這兩天大火的【酷玩實驗室】就很懂得【百度作惡】這個“符號”如何使用。那些厭惡百度的用戶,看到這個標簽,分分鐘就點進來參與這個狂歡了,【酷玩】用這個符號洋洋灑灑寫了好幾篇吐槽百度的文章:
篇篇十萬+,漲粉無數。
文章寫得特別新穎獨特沒毛???并沒有,講真,片兒湯車轱轆話來回說,全篇就說了一件事兒,百度做了惡,我要罵它,它活該挨罵,且不許還手。
長達兩年以來,無論是微信平臺還是知乎上,只要是罵百度的,傳播量都暴漲,可以說,眾大V在兩年間,前仆后繼的培養了大量以黑百度為樂趣的用戶。
【黑百度】的注意力市場已經培育的相當成熟,因為你只需要稍微給點兒火星兒,就能點燃大家的一腔憤怒。
僅從傳播的角度來講,不得不承認【酷玩實驗室】的運營者非常懂得如何調動公眾的“共鳴”。(鄙人不是很喜歡他們這幾篇文章的立場和標題,很沒節操)
4. 存量博弈中,服務【用戶】而非服務【流量】
微信文章打開率越來越低,存量閱讀增速放緩,平均10%的打開率并不是谷底,內容生產者進入“存量博弈”白刃戰。
用戶注意力的生意不是一錘子買賣,而要有粘性,有回頭客。
用戶不傻,如今想再依靠博人眼球的內容去賺快錢的人,就會像狼來了預言中的傻孩子一樣,失去所有用戶的信任,最終失去自己的生意。
怎么思考【服務用戶】呢?
WHW理論:
以 “火鍋商學研習社”為例:
是什么(What):我們服務的【目標用戶】是“對務實可操作的商業研究”有需求的用戶
怎么做(How):我們的研究小組由各學科(通信、心理、營銷、新聞、物理、生物)的青年才俊組成,通過聯機學習和深度研究的方式,每周針對某一個問題展開研究,并產出研究結論,內容必須務實、可操作,形式易讀性強。
愿望(Wish):我們希望和你一起做信息爆炸時代里,深入思考的人。
5.刻意練習:用“量化”“可驗證”的機制驅動迭代內容
刻意練習最好的方式是在一套可驗證的目標體系里,及時糾錯,就像學開車的時候你操作錯誤,教練在旁邊馬上給你糾正。
很多運動訓練的攝錄系統,通過讓運動員看姿勢的錯誤和競技時的問題來矯正運動員的競技技巧,提升能力。
到互聯網行業中,無論是運營的AB測試還是用戶體驗測試,小步跌代,都是這種思維的延伸。
咪蒙的團隊會在每天早上看前一天發稿的數據,然后通過跟歷史數據的交叉比較,來得出用戶的喜好是什么,用戶在哪個話題更容易產生共鳴,不斷的自省和迭代,才有了如今的超級大V。
6. 用“逃逸速度”去升級、迭代自己的認知體系和內容生產力
如今微信的社交環境已遠發生巨變。6年后的今天,朋友圈進駐了大量社會交際、工作交際的泛社交人群。如果今天,你對朋友圈的傳播突然沒有這個洞察,相信你是無法做好這兩年的內容生產的。
密切關注公眾號大生態的宏觀數據,用產業邏輯去思考自己所在的行業走勢,提前做出判斷,才能在急劇變化中站在浪潮前端。
此外,你還需要思考諸如:
隨著越來越多新受眾入網,受眾的變化如何?包括95、00后,包括三四線城市、鄉鎮用戶;
隨著通信資費水平的下降和wifi覆蓋率的提升,內容形式未來會發生哪些變化?
這些洞察有兩個積累方式:
- 自己做,每個月一次,從? “微信宏觀數據與變化、競爭對手、目標用戶、內容形式流行趨勢、其他傳播渠道” 這幾個點切入,列一個excel表格,每個月做成簡報。
- 聽&看各路大神的分享,有了行業交流圈子,經常跟同行約飯交流,直接獲取情報與洞察。比如混沌大學、知乎Live和在行都是很好的獲取情報的來源。
綜上再來看片頭提的那個問題:
你到底和月入100萬的公眾號差在哪兒?
人的智商和身高一樣,都是正態分布的,再高也高不到哪兒去,可是人的成就確實冪率分布的,大家都做公眾號,幾年下來差距天壤。
但只有當我們真的去深究和梳理這些成功者一步步如何走來時,你會發現,他們是真正踏平荊棘的先行者。
今天的分享,希望你有頓悟。
如果喜歡,希望你能把這份研究分享給更多人。
與人干貨,最好再送杯1L的水。
作者:鄭義同學
來源:https://www.jianshu.com/p/d5eeee2ca274
本文由 @鄭義同學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受用了
雖然你不是很喜歡酷玩實驗室這幾篇文章的立場和標題,但還是無形中替他們打了廣告 ??
雖然你很喜歡酷玩實驗室這幾篇文章的立場和標題,但還是無形中替他們打了廣告 ??
不排除這就是軟文,雖然寥寥幾筆
竟然印象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