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掌握策劃一張商業海報的能力?

5 評論 11393 瀏覽 61 收藏 7 分鐘

商業海報如何設計?來看看本文作者總結的一些方法。

分類建立自己的海報存儲庫

怎么分?可以按照時間,行業分類等不同維度分類,一切都看自己的使用習慣,一切以方便自己的使用為宗旨。

以下我是按照自己工作使用習慣分的類,按照海報設計的用途分成3個一級類別,分別是活動海報,產品海報,品牌海報,這三類有時也有很多交叉,靈活使用的。

每次我看到覺得還不錯的海報,就會啟動收集程序,把它歸類。感覺先行,久了,我總結了自己的幾個快速的判斷標準。

活動海報一般都有時間效益,在海報上會突出有效時間,地點,方法的元素,以引導用戶看完海報參加活動。

在西安地鐵站拍的海報

產品海報以突出產品賣點為最重要的元素,例如小米6,廣告語“拍人更美”配合一張畫質精美的圖片,極簡的風格就表達出這款手機的特點,一目了然。這類海報通常在新品推出前就會大肆推廣,向受眾展示它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而品牌廣告懸乎一點,提煉的內容更為抽象,整個畫面給用戶傳達一種生活價值觀,通常與品牌個性強相關的、較為深刻和牢固的情感。

關于收集?

隨時隨地,公路上,地鐵上,機場,電視……只要你留意,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廣告海報,這些公共場合的廣告,投入了大量的投放資金,出街前每一個畫面,每一句文案都經過千錘百煉,反復斟酌,所以總體水平質量會比較高,收集這些海報作為自己參考學習的素材,不失為找到一個好老師。

累積多了,感覺慢慢就有了,每種海報有什么特點,哪家海報做得好,哪家海報做得不好,下次自己策劃的時候心中自然有了三分把握。

研究背后邏輯,建立模型庫

為什么有些海報大走情懷路線,有些卻很理性跟用戶羅列數據。這其中的判斷標準是什么?下面介紹一個模型,用來判斷海報設計的溝通策略。美國學者羅斯特和珀希曾根據用戶面對不同商品時的心理動機,及決策過程中的參與度,將商品分為四大象限。

右上角第1象限,左上角第2象限,左下角第3象限,右下角第4象限

第1象限的商品,比如汽車、旅行、時裝等,用戶在購買它們決策的過程中往往會投入較多的心智,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產品、分析信息,并且這種投入的動機是積極的,過程也是比較是愉快的。

第2象限的商品,如啤酒、冰激凌等,單價低,用戶在購買決策時不會花很多心思,但這類產品本身能讓用戶享受樂趣,所以購買它們的動機是積極的。

以此類推,第3象限的商品,則投入心智較少,動機也是消極的。

第4象限的商品,如電冰箱、保險等,雖然用戶在購買決策時也會投入較多心智,但其動機卻是消極的,決策的過程通常是理性的、談不上能從中獲得樂趣。

第1/2象限的商品,用戶在決策時通常會摻雜許多感性的訴求,而對于下面3/4象限位于消極動機象限的商品,在決策時則多為理性的分析為主。

越靠近“高參與—消極動機”的產品,理性成分越多越有效;越靠近“低參與—積極動機”的產品,情感訴求成分越多越有效。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套用模型,選用模板

拿到一個商品,基于以上模型,迅速判斷是在哪個象限,用哪種溝通策略,是走理性路線還是打感情牌,在素材庫中找尋,哪種畫面最適合表達你的想法,接著就可以開始做執行。出文案,定設計形式,海報常用的文案句式和設計形式總結出來有以下幾種。

海報常用文案句式

海報設計形式,根據表達需要選擇

市場試一試

策劃走套路,成品講感覺。說不上行不行,感覺總是來得比較準,不信,扔到市場試一試。

 

本文由 @小文刀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整篇文章,看著很零散,特別是中間章節的“研究背后邏輯,建立模型庫”,就講了理論,具體是怎么應用的呢?最后的也完全看不出是模板

    來自浙江 回復
  2. 文章總結的技巧比較實用,語言也到位,只是整篇文結構是碎片化的,后面讀來有種戛然而止的感覺~

    來自廣東 回復
    1. 確實,碎片化的思考,碎片化的輸出,后續要往體系化方向構建,謝謝你的建議~

      回復
  3. 很棒

    來自貴州 回復
    1. 謝謝支持,么噠~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