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的自我救贖

1 評論 10632 瀏覽 35 收藏 16 分鐘

微信公眾平臺的價值在哪里?他人世界中的疲態與緩慢是否真的如此?公眾號運營者的現實處境如何?他們是否真的另辟蹊徑、多維并進?本文作者試著從自身角度去探討一番,enjoy~

1

2014?年 7 月,我輾轉多次,跑到一家當時最為火爆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實習。每天早上負責將熱門產品、資訊與行業研究總結成文,并交由專人負責,而后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給讀者。

那時的我只是一個純粹的內容與素材加工者,移動互聯網的概念于我而言太陌生了。微信已經火了幾年,我卻依然守舊,對微信公眾平臺的了解更是九牛一毛,全然不知這背后的機制。

半年多的實習經歷讓我發現了更大的世界,也在我心中埋下了對移動互聯網時代好奇的種子。

此后,我開始深入微信聊天,開始關注第一個公眾號,我開始嘗試融入微信生態。

2

早在 2012 年 8 月 17 日,微信公眾平臺已正式上線。這 5 年它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積聚的勢能吸引了無數的內容創業者。一時間,眾星捧月,春風得意。

「羅輯思維」、「十點讀書」、「視覺志」、「商務范」等一大批自媒體,都赫然崛起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線后的兩年內,他們無疑是微信平臺紅利窗口期中最大的獲益者。

5 年時間,我們共同見證一個全新、獨立的社交化生態平臺。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小程序百花齊放,而原創保護、留言贊賞、廣告流量主等一系列功能更為微信生態打造了完美的閉環。

然而,隨著各大媒體或是團隊紛紛涌入,近兩年很少有人鼓吹我們一定要做微信公眾號了。業內盛傳:「微信公眾號紅利期已過,文章閱讀率普遍下降,新增關注困難,難以與今日頭條分庭抗禮」。各大內容孵化平臺更是虎視眈眈,恨不得從微信公眾平臺手中攫取更大的奶酪。

更可怕的是輿論導向,對比這兩年人們對于微信公眾平臺未來的看法,很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信息過多,懶得打開,更有甚者,公眾號一發文章便取消關注。

種種跡象表明,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崛起的路徑已經越走越窄。

而我相信,事實雖然殘酷,但并非全部的真相。

進而一系列的問題便擺在眼前,我希望一探究竟:

  • 微信公眾平臺的價值在哪里?
  • 他人世界中的疲態與緩慢是否真的如此?
  • 公眾號運營者的現實處境如何?他們是否真的另辟蹊徑、多維并進?

3

2017 年 2 月 8 日,我開始了自己的公眾號寫作之路。

那時的我,只想著持續寫下去,無非是換個安靜的地方以文會友、聊以慰藉。當然這個決定并非一時沖動,我在第二篇文章《我為什么重新開始寫作?》中詳盡地闡述了自己對于寫作的看法與態度。

起初,我順著菜頭叔的《公眾號創作指南》,亦步亦趨地摸索著自己的新天地。從功能介紹、到自定義菜單,從關注后自動回復到文章排版編輯,我將佩服的公眾號大體研究一遍,盡量在公眾號寫作之初就打上個人印記。

此后的 360 天,我持續不斷地輸出自己的思考,打磨自己的寫作能力,倒也自得其樂。

一旦決定做一件事情,就得認真把它做好。這是我對于自己的要求,寫作同樣如此。我對閱讀量、關注人數等并不在意,卻十分希望得到真實世界的反饋。

承蒙各位厚愛,竟然也能夠寫出幾篇自認尚可的文章。

猶記去年,我挖空心思推送了第一篇文章,那種急切與焦慮感真的讓人煩躁,我發給了十幾位朋友,他們都善良地關注了。

只可惜,剛開始的我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自嗨型寫作。感謝你們的不離不棄,我持續寫到了現在?!稑I余寫作半年,這是我的 10 萬+ 成長曲線》就是我的全部心路歷程。

截至到今天,這一年,我共寫了 62 篇原創文章,共計 16 余萬字,每篇閱讀量在 110 人次左右。下面就是我的成績單。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后臺

此前一直忘了做文章目錄,這次我特地添加在底部菜單「舊文目錄」中,方便大家查閱。若是感興趣,不妨再次看看,或許會有新啟發。

此時回想起 Spenser 寫作課第一期第一課,真的感慨萬千。

寫作是對世界的敏銳觸覺,對自我的清晰理解以及對生活的深刻認知。

公眾號寫作則是通往超級個體的最短路徑。

一篇文章被閱讀、分享、轉發到二次傳播,就像一塊石子扔進湖里,從中心到外圍不斷掀起波瀾,一圈又一圈地輻射到更多人,這個過程是持續積累所帶來的復利效應,內容沉淀、價值交換與品牌背書。

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微信公眾平臺是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連接方式。

于我而言,微信公眾平臺的價值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原創內容的首選渠道;

評述社會熱點事件,抒發個人復盤思考,我第一時間就會登錄后臺,靜靜地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感。這也是絕大多數內容創業者的首選平臺,畢竟微信的社交生態足夠產生足夠的話題與傳播影響力。

二是個人品牌的終極戰場;

無論是個人或是團隊,微信公眾平臺是連接用戶的最短路徑,這也是對于品牌傳播的兵家必爭之地。我所了解的一些互聯網大牛已經產生足夠的影響力,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可以連接用戶,無論是開設課程、推薦商品、搭建社群、創造平臺都是很好的變現手段?,F在內容創業或是服務更是大趨勢,只要有一定的品牌與影響力都能夠吸引價值觀相投的人。

三是讀者交流的聊天窗口。

我很欣賞微信團隊將所有的內容發布方式以對話聊天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從產品設計角度極大地縮短了與讀者的心理距離,提升了交流溝通的頻率。雖然每篇文章留言或贊賞的比例不高,但我很感激每一位愿意抽出時間來閱讀的朋友。消息、留言、贊賞每一項都恰到好處。

這就是作為一個公眾號運營者所了解的微信公眾號,只有身在其中,才有更多體會。

4

轉眼間就到了 2017 年,微信公眾號數量超過 2000 萬個,當然活躍數量要低很多,能夠持續提供價值的更少了。

從新榜的《2017 年中國微信 500 強年報》中,我們不難發現:

1. 2017年微信公眾平臺平均閱讀數下降 24.1%,優勝劣汰愈發明顯;

2. 原創和轉載/分享的賬號比例約為 1:1,再小的個體也能找到非自身的品牌傳播途徑;

3. 小程序與公眾號關聯呈明顯上升趨勢,其中涉及交易的小程序約占總數的1/3,成為公眾號名副其實的變現渠道;

4. 公眾號遷移催生了流量資源的整合和交易,整體遷移比例為 2.2%;其中有 77.8% 的公眾號遷移后主體發生了變更;

5. 全平臺化趨勢明顯,500 強公眾號在今日頭條、百家號和企鵝號的開通率平均為 46%,接近半數。

這就是我們所認識的微信公眾平臺,這對于內容創業者而言,已然成為紅海。2017 年的大事件也讓我們清晰地看見它的迭代路徑,這個時代已經從互聯網的下半場,已經轉戰到新媒體的下半場。

圖片來源:新榜

似乎一切都預示著,微信公眾號真的要迎來新的變化。

5

2018 年 1 月 15 日,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張小龍在 1 小時零 8 分鐘的演講中,專門抽出 9 分鐘講了公眾號。

我不喜歡追熱點,我更愿意從熱點或是趨勢中研究背后的那些故事以及邏輯。

縱然趨勢無法抗拒,可是現實還是要腳踏實地去做。

對于一個去年才加入公眾號寫作的我來說,自然將焦點放在微信掌舵人的分享與思考上。

微信團隊最近一年在小程序里面投入了特別大的時間和精力。相較于小程序的突飛猛進,公眾號的進展卻讓人開心不起來。這也難怪微信公眾號面臨內憂外患。

在張小龍尚未解開謎題之前,我真的很希望微信團隊能夠多花些時間和資源解決公眾號運營者的核心痛點。即便微信公眾號已經多次迭代,還是有那些令人討厭的特性無法滿足。

一是無法修改文章錯別字;

這個難題相信微信團隊已經考慮過,只是限于資源而未能下手。前段時間新浪微博已經提供了狀態的修改權限,畢竟為了一條狀態而重新發一遍真的太費勁,對于文章更是如此,一般的運營者無法忍受這樣的低級失誤,他們寧愿付費勘誤,這是更負責任的表現。

二是缺乏消息提醒機制;

無論是網頁端后臺、微信公眾平臺還是公眾平臺助手小程序,運營者都無法第一時間了解最新消息與文章評論,及時回復讀者并適時互動。

我把它稱為「難以忍受的失聯」,我必須一次又一次地登錄、查看最新動態,以免錯失高質量的互動信息。希望在這一點上,微信團隊能夠提供更為完美的解決方案。

三是原創保護力度不夠;

2018 年第一場寒風暴雪就來自于六神磊磊怒撕周沖,六神指責后者利用抄襲、洗稿等拙劣做法誘導用戶,將原創內容據為自有。

相信抄襲與洗稿對于一個寫作者來說,是特別招人煩的事情。雖然微信團隊對原創內容十分尊重,并且建立了龐大的算法處理機制來識別內容,但是此類事件還是不斷發生,這很容易挫傷寫作者的積極性,如此的正向激勵還是要靠自己來持續維系下去。

這些問題始終困擾著大多數的微信公眾號運營者,微信團隊該如何應對?

從張小龍的微信公開課上來看,微信團隊依舊按照自己的節奏看待產品、看待反饋,這樣的穩定和耐心特別難得。

令人驚喜的是,微信公眾號即將更新的功能或許可以滿足運營者的需求。

比如訂閱號后臺管理的手機應用一直在測試中,不久即將上線,消息提醒機制便可完美解決;

比如即將恢復 IOS 系統的微信公眾號贊賞功能,再度燃起用戶對于原創內容的支持與寫作熱情;

比如重視公眾號作者的地位;

將來在公眾平臺里,你會看到作者是一個獨立的欄目,每個作者我們會看到他的介紹,看到他歷史上曾經發表過的文章,一個作者可以對不同的號進行投稿,所以作者會被我們更加重視的重構一下。

比如提升訂閱號的閱讀效率,增加短內容的表現。

作為用戶與運營者,我真心希望能夠看見微信團隊更多的投入與動作,我們總是看見那些微不足道的變化,只好推測別人為什么這么慢,換做是我又是如何。

可是,我們畢竟不是當事人,縱觀張小龍的演講,我們所了解的真實也只是復雜世界的一個縮影罷了。

人們總說微信公眾號的越來越沒有創新,因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可是從微信公眾號身上,我們一直在見證無限可能。

說到這里,我突然想起得到三巨頭之一的快刀青衣曾對「如何看待互聯網下半場?」這個問題的犀利回答:

重要的不是上下半場,重要的是你是否在場上。

感謝微信團隊,感謝公眾號創作。

期待微信公眾號在 2018 年的破局與革命。

 

作者:劉禎(公眾號「聽天由己」),現在互聯網體育領域創業,擔任產品經理。

本文由 @劉禎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得挺好,沒有留言?做個沙發。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