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營銷已死
我倒不是說“蹭熱點”不行了,而是說,當下運用“熱點”營銷的營銷人太多了,以至于把“熱點”本身營銷了,而沒有營銷到產品/品牌。
文章開頭,我們要來說一個古老的故事。去年12月6日,日本京都的HIT-POINT公司推出《旅行青蛙》,市場反應很平淡。
1個月后,互聯網在把它推到了App Store的第一排名。我是沒弄明白,它的社會化傳播為什么會有這么快?
但是營銷人們是非常敏銳的,他們很快捕捉到了熱點:
那只蛙,那個屋,那口堰塘。
然后漢堡王跑來抓熱點
接著,杜蕾斯官微來Gank!
方洪波也來了
小黃車也來了
知乎劉看山也來了
“熱點”的最大作用是刺激神經,你每天看到家里面的白色墻壁有什么感覺?某天,墻上多了一副作品,你會心里舒爽上好幾天,后來,墻壁粉刷成了黃色,你又會激動好幾天···
當你只是在一個地方看到某個熱點的時候,你會受到刺激,當你只是在兩三個地方看到熱點的時候,我們也會受到刺激??墒?,現在的狀況是BATX 每個平臺上的成百上千個媒體,每周都在抓熱點,誰愿意放棄熱點不抓?
我們看到的不再是“熱點”,而僅算作“信息”了。對于“信息”還不是特別“珍貴”的信息,就像是看你家的白色墻壁一樣。
成千上萬的營銷人去哄搶“熱點”,心里嘀咕著“我得借波勢,也許會火”,然后套上自家的品牌“XXX”,發布。
我們這樣做,實際上是讓品牌去迎合熱點??!用各自的品牌去成就熱點!這是一個詛咒。
結果導致,“熱點”本身無限被放大,“品牌”本身無限被縮小。所以我說:“熱點”營銷已死。
這就是市場上的景象。熱點都是一樣的,而“我的品牌”都是不一樣的。整個傳播的結果就變成了熱點越來越大,“我的品牌”越來越小。
新品牌的熱點創意的”記憶占據”,是不及老品牌的。這說明,當下我們認為的“熱點”營銷,其實并不是有多大的“記憶占據”效果。
站在用戶的角度,“你能記住幾個最近一月內發生的社交熱點?”,60%的用戶表示只能記住1-2個。這只是問的熱點本身,那后面的那些abcd品牌呢?
站在營銷人的角度,“你認為在朋友圈的借勢營銷有用嗎?”(這里請將“借勢營銷”狹義的理解為“熱點”營銷)回答是五五分,大家顯得很焦灼,但可以說明的是,對于“熱點”營銷,一定是通過一定地思路處理過后才會有效果,而純粹的搬“熱點”是沒什么意義的,下文見析。
如果“熱點”營銷沒有死在你面前,你能迅速捕捉,并創作嗎?
有位朋友@草莓君,在2016年的時候說,“我用了兩個月,做死了4次‘熱點’營銷?!保ㄏ旅媸遣糠謨热荩?/p>
一、劉詩詩和吳奇隆2016年3月20日(周日)大婚,第二天,上班時間到。事件的熱度還在維持,于是有了寫一篇熱點文章的念頭。因為是偏私人娛樂性,角度比較局限,最后選取了品牌借勢的方向寫作,既結合了熱點又符合公眾號本身的定位。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個人完成選角度、找資料、找圖片(沒有頭緒到處亂找的)、修改、排版的全過程,等發布出去,已經是晚上9點。熱點早已消退,看的人寥寥無幾。
覺悟到:1.相關人員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反應能力;2.很需要團隊作戰;3.需要自己的數據庫足夠強大;4.相關人員聯想力強。
二、4月12日,活在教科書里的科學巨匠——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沒有任何預兆,一條發布在10:12的微博引來數以百萬計中國網民的響應。每刷新一次頁面,他的微博就增加數萬粉絲,熱點即將來臨!
隨即著手,當時出了好幾篇相關文章,但內容普遍簡單,所以,我決定寫全面一點,深入一點。然而,等我詳細地寫完一篇文章,已經是6個小時之后的事情了,再加上排版,發布出去是下午5點。在這期間,文章再次泛濫成災,沒有突出亮點的只能石沉海底。
覺悟到:1.我自信嗎?在猶豫嗎? 2.我的速度足夠快嗎? 3.如何快速寫一篇突發性熱點文章? 4.短時間內找不到角度入手怎么辦?
三、4月14日,科比職業生涯的最后一場比賽,世界矚目。從去年11月份發布的退役聲明中,可以準確推算出科比正式退役的日子,并可預見熱點爆發的必然性。
這時候,就是“發布時間”以及“內容吸引力”的角逐。
但,我在科比比賽的當天才知道該信息,因為興趣使然,從不會主動關注籃球甚至是體育資訊,在時間上輸了一大截。然后,在寫作過程中,花了好幾個小時去了解科比此人。最后,鑒于對籃球知識的欠缺以及主人公的陌生,走情懷的角度完全表達不出該有的感情,寫的生硬。發布時間也已經是下午5點,錯過科比最后一場比賽結束已經數個小時,時效性完全沒把握好。
四、4月14日,太陽的后裔迎來大結局,再次掀起熱議狂潮。這部韓劇,你或許沒有看過,但一定聽說過,它的熱浪足足持續了2個多月,讓無數自媒體人、段子手、運營人為之瘋狂,數以萬計的文章鋪天蓋地般襲來。
然而,真正把熱點做好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都被淹沒在泛濫的熱潮中。我就是失敗者之一。
作為韓粉加運營,寫這樣的熱點再適合不過了。但是,對于這部隔幾天換個話題占據熱搜的韓劇,我沒有抓住特定時間段的爆發點,只是隨意選擇了開始的時間;另外,在已經知道有非常多同角度熱點文章的情況下,還是選取了營銷分析為入手點。文章在大結局的前一天發布出來,本該是熱點爆發的小高潮,卻意外的冷清,效果甚差。
如果“熱點”營銷沒有死在你面前,你能區分熱點營銷與“熱點”元素嗎?
當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了好一會兒。熱點營銷是什么?“熱點”元素又是什么?難道“熱點”元素做多了,就構成了熱點營銷嗎?
我認為不是,熱點營銷根本不存在,所以本文提到的“熱點營銷”,都將“熱點”打了引號。它不是一個專用名詞,更不是一個營銷體系。
比如這些我們常見的營銷體系,直復營銷、整合營銷、口碑營銷、互聯網營銷等。它們都是多線程的,不依靠單一元素。
例如直復營銷,它是從電話、郵件、電視、郵寄目錄等途徑把變化多樣的促銷信息推送給消費者。
再例如口碑營銷,是把產品做出特色,然后輔加各種傳播元素(包括熱點)(段子、雞湯、忠言等),并為用戶在線上線下傳播創造各種便利條件。
而熱點營銷是單線程的——想辦法抓住“熱點”配上自己的品牌,然后推送。如此而已。
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學者提出過,熱點營銷。
高興的時候就抓波“熱點”,不高興就懶得抓,這是完全可以的。
因此,準確的說,抓熱點叫作添加“熱點”元素,當然也可以叫作“熱點”營銷,但它一定不會是熱點營銷。
添加“熱點”元素有什么作用?(或者說,“熱點”營銷有什么作用?)
- 第一個作用,添加“熱點”元素進文案里,讓文案變得新鮮有活力;把“熱點”元素添加進產品里(比如ofo小黃車的“中國夢”系列、“小黃人”系列等),讓產品更有生機,這是“熱點”的基本作用。
- 第二個作用,讓“熱點”本身也變成一個載體,來承載某種文化。這個很難做到,目前我只發現了杜蕾斯做到了。下文分曉。
如果“熱點”營銷沒有死在你面前,你能呈現“熱點”的第二個作用嗎?
要實現“熱點”的第一個作用,非常簡單,任何人都可以。
比如,大疆無人機,面對旅行青蛙的火爆,想做一下“熱點”營銷,于是在蛙院子上方加了無人機、屋里坐著的蛙的手上加了個無人機,文案:“自從有了農機,回家種田成了多少蛙的心愿?!?、“忘了從那天起,出門就帶無人機,在家乖乖擦飛機?!?/p>
比如,文首美的空調對旅行青蛙的“熱點”營銷,加個空調在蛙的屋子里,然后寫一句文案:“不管你旅行到哪里,溫暖一直在家里?!?/p>
再比如,文首小黃車對旅行青蛙的“熱點”營銷,把蛙加到ofo車上,然后寫一句文案:“小黃車看世界,聽取蛙聲一片?!?/p>
你想想,當你作為一名用戶,看到它們有什么感覺?有轉發傳播的沖動嗎?我的第一感覺是:令產品新鮮、有活力了一些。但是沒有轉載的沖動。
為什么會這樣?根本原因是他們只是簡單地添加了“熱點”元素。
也就是說,他們只是將產品作為一個載體,然后添加了“熱點”元素,讓“熱點”本身來勾引用戶,最終使得用戶有種新鮮的感覺。
而杜蕾斯不同哦!他們雖然也是以產品作為載體,然后添加了“熱點”元素,但是他們并不依靠“熱點”本身來勾引用戶,而是把“熱點”也作為一個載體,承載上“性挑逗”這種文化。以“性挑逗”文化來勾引用戶。
你看,杜的主打,為什么不是溫情路線?硬漢路線?女權路線?偏偏選擇了“性挑逗”路線。比起前三者,“性挑逗”路線源遠流長,在中國還正好一直被壓抑著,“提起葷段子,真帶勁兒!”
我這里給大家隨便貼幾句:
《戰國策·韓策二·楚圍雍氏五月》:“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一條大腿放上來覺得累?全放上來不覺得累····)
清代《笑林廣記》師父夜謂沙彌曰:“今宵可干一素了?!鄙硰浽唬骸昂螢樗亓耍俊鄙唬骸安挥猛僬呤且??!币讯硰浲瓷酰性唬骸皫煾?,熬不得,快些開了葷罷。”
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的《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尺度之大,我都不敢寫出來了,絕對要被和諧。
所以,這些年杜就當起了勇士,弘揚著“性挑逗”。
你看看杜蕾斯的“性挑逗”:
去年3月iPhone7紅色特別版很火,杜蕾斯出了個文案,把紅色iPhone7的海報上的手機換成套套,“現更以紅色呈現”改為“Red now”(現在紅······)
(2017年末的時候,杜蕾斯只發了一句話)跨年夜想好怎么過了嗎?
床頭有生物課教材圖和一堆紙巾,電腦上顯示著91pxxx.com的畫面,墻上掛著死去的兄弟們的照片,柜子里有無數情趣用品待用,樓下還有飛鏢和靶子隨時聯系發射,消防栓用來澆火氣,萬事俱備,就是出不去。(杜蕾斯對旅蛙截圖修改后的文案)
看完了這樣的杜蕾斯,我一直認為杜蕾斯沒有做“熱點”營銷,它是讓“熱點”本身變成一個載體,來承載某種文化。這個某種文化叫作“性挑逗”,以“性挑逗”來勾引用戶,激發傳播,至始至終。
如果“熱點”營銷沒有死在你面前,它可能會讓你的品牌變成一個瘋子。
“熱點”營銷實際上是很難的,往往9敗1勝。
我們只會簡單地添加“熱點”元素,而不會運用“熱點”元素的第二個作用時,傳播量也許還不及普通的其他文案。(因為當前太多企業、營銷人都拼命地簡單地搶“熱點”,造成熱點刺激的鈍化)
例如,文首提到的,漢堡王的“旅蛙蹭熱點”微博,轉載量、評論量分別是396、116,而這條微博上下的4條微博的均值是1162,403。
ofo小黃車的“旅蛙蹭熱點”微博,轉載量、評論量分別是8、69,而這條微博上下其他4條微博的均值是46、95。
(知乎)劉看山的“旅蛙蹭熱點”微博,轉載量、評論量分別是76、95,而這條微博上下其他4條微博的均值是72、43。(略高一籌)
最后來看看杜蕾斯的“旅蛙蹭熱點”微博,轉載量、評論量分別是22687、7062,而這條微博上下其他4條微博的均值是56、176。
以上數據證明,沒有做到“熱點”營銷的第二個作用的微博,蹭熱點的傳播量也許還不及普通的其他文案。在這樣真實的事實下,如果還想依靠“熱點”取得成效,只有2個辦法,一高頻推送熱點,二廣抓熱點。
一旦用了這2個辦法,我們會發現,這執行起來還得將每次的“熱點”營銷內核三觀整理一致輸出,保持內涵的一致(比如杜蕾斯一直的內涵:性挑逗)。否則得話,品牌看上去像個瘋子。
品牌就像是人,一個人每次說話的風格截然不同,性格詭異,脾氣無常,追求興趣榮辱觀一片混亂,試問,這還怎么交流?。??
文章到此寫完了,我倒不是說“蹭熱點”不行了,而是說,當下運用“熱點”營銷的營銷人太多了,以至于把“熱點”本身營銷了,而沒有營銷到產品/品牌。
況且“熱點”營銷中的主要力量來自“神經刺激”,每次你都能搶先抓到“熱點”還好,要不然等“熱點”都變成“信息”了,“熱點”營銷還有什么意義?
所以,未來存在的更多會是“熱點”元素,以此來提升內容、產品的活力,或者有水平的營銷人賦予“熱點”元素第二個作用——讓“熱點”變成一個載體,來承載某種文化。
#專欄作家#
朱小磊,微信公眾號:非主流朱(feizhuliupig),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營銷顧問,曾17歲獨立策劃了一個游戲平臺,月盈利近20萬。擅長以青年消費者為目標群體的市場營銷分析策劃。目前已服務過多個企業,涉及教育產品、營養品、快消品等。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很棒,戳到了普遍運營的痛處?!白専狳c本身也變成一個載體,來承載某種文化”,為避免讓產品變成一個瘋子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