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W2H思維法則,并結合真實案例來聊聊社群運營
社群運營是互聯網運營中很重要的一種方式,而網上也有太多“如何運營社群”的大文章(很宏觀的講述社群運營的思維),本人不才,寫不出那么“大”的文章,就利用5W2H思維法則結合真實的社群來聊聊吧,就當作一次社群復盤。
1. WHAT
(1)什么是社群
像做好產品一樣,能聚集一群人,做一件事。
(2)什么是好產品
持續滿足一類人在某個時刻或者某個場景下的需求,并且愿意把它介紹給其他人。
社群不是單純的一個地方(qq群、微信群),而是一個像產品一樣的能讓人在需要的時候,過來看看。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給那些來社群的朋友講清楚,這個社群能和大家一起做什么。
搭建這個學習群的時候,我就明確告訴每個想加群的人:我們這個群需要大家相互監督,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并且每天都能有產出,做到明天比今天更專業。
所以到現在為止,群里的同學都在圍繞這個目標,堅持著。
2. WHY
建立社群的時候,你要很明確知道為什么自己要這么做?
(1)從公司角度
為了提高品牌聲量、為了銷售轉化、為了讓用戶有更好的體驗。
(2)從用戶角度
這里能區別于其他地方,讓我獲得其他地方沒有的:興趣社交、利益、名譽等等。
不是所有的品牌都一定要創建社群(就像是做了一個新產品一樣),比如你只是一個賣套套的,那你搭建一個社群是和大家一起討論怎么使用?或者一起探討套套的文化?
像這種使用頻次很高的產品,可能一般影響購買決策的就是用戶去對應的電商平臺看到其他用戶的評價,基本就定了,對于公司來說,很難霸占用戶時間來社群探討,并且影響他改變購買習慣。
這個學習群是因為作為初入社會的畢業大學生,我自己很想堅持學習,但是就怕自己戰勝不了“懶”,因此想找一群和我有相同想法的同學,一起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而微信群只是一個能打破地域不對稱的工具,將我們這些有相同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努力而已。
幸運的是,我找到了這樣的人,并且,我們還在持續的為共同的目標,奮斗著。
3. WHERE
其實,上面的內容已經有提及這個問題,就是:先在大腦中建立共同目標,然后根據你想做的事,選擇落地場合就行。
比如,一起旅游交流的群,可能比較適合qq群,可以有更多的操作功能;或者直接在螞蜂窩內部搭建一個官方交流社區
像這種學習群,可能就比較適合在微信,因為對于已經步入工作的人來說,微信相比qq是使用時長更多的社交軟件,使用習慣已經確定,使用頻率也更高。
4. WHO
當你明白你的社群是想干什么和為什么以及在哪里做的時候,你就要知道有哪些人可以和你一起來完成,這些人得承擔什么責任。
比如這個學習群一定是和我有共同想法,想堅持終身學習互聯網的那些人,并且我們應該一起做到相互監督,相互鼓勵,具體的做法,接著看下文。
5. WHEN
有了目標,就得給目標建立一個共同的時間期限,讓群內的大家有共同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知道我們要一起做到的目標需要多久,是不是要每周或者每天都得來做點什么,才能一起完成。
比如在這個學習群,我們要做到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這個可是個馬拉松運動,那么我們就得每天來這里交流,而不是“散養式”,心理學表示:人很容易因為當下舒適的感受放棄/忽視一件長遠對他有益/有害的事情。
這也就是,每包煙上都有“吸煙有害健康”的標語,卻依然無法阻礙人正常抽煙的原因。
最后,這個學習群根據大家的時間,制定出:每周一到周五 19.20-20.00來群里交流。實際上,大家現在都已經越來越早了,交流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甚至平時或者周末休息時間,都會有同學主動分享,這是一個很好的表現。
6. HOW
怎么做,這個問題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這里的話,我們從一個用戶的角度來看看,他在“使用“社群這個產品的生命周期是咋樣的(我不要臉的把它叫做“社群鏈條”):
知道/了解 → 加入?→ ?交流?→ ?產生好感?→ ?活躍?→ ?付費?→ ?反饋?→ ?拉人
所以,根據用戶在社群中的生命周期,我們從公司角度看How to do:
(1)引流(讓不了解的人知道)
根據建群目的,在可能會有種子用戶的地方,簡單清新的說清楚“我想和大家一起做一件怎樣的事,這個事能幫助我們怎么樣”
—— 我當時就是在自己大學非技術校招群中,說我想找一些伙伴,大家一起為了終身學習相互監督。然后頓時就有很多伙伴加我微信。
(2)加入
這個步驟看似簡單,很多群基本都是,來了一個同學,然后,幾個管理員歡迎下,結束了。對于加入群的同學來說,他是因為知道這個群可能是做什么的而加入的,但是至于在群里他能做什么,其他人都是干什么的,他一無所知。所以,我們要把加群這個步驟變的有儀式感(就算條件很高,也可以),讓懵逼的同學能快速融入群氛圍。
—— 這個學習群目前就是,剛加進來的同學,需要發1個5元的5人紅包,然后需要自我介紹,自己是干嘛的,叫什么,在哪個城市哪個公司,做什么,為什么想加入群。并且,我會讓他看群規,知道我們是怎么做交流和分享的。
(3)交流
當新加入的同學簡單經過儀式之后,一般會相對減少陌生感,這個時候,可以和“種子用戶中”一起引導他經常交流,讓他快速融入,把這里當成“另一個基友/閨蜜圈”
——?在這個學習群的每天交流中,我會時不時@那些沒發表觀點的同學,讓他們談自己的看法。同時給予鼓勵和認同(不要小看激勵的方式,這會讓人有被認同感,更快融入群體。)
(4)產生好感和活躍
一般在大致了解群和有一定交流后,都會漸漸對群產生好感并且愿意多在群里花時間,如果還沒有產生,那就要看比例是多少,如果很多,就要反思自己的操作是不是有問題;如果不多,就要考慮是不是應該換些新鮮血液充實下。
——?這個學習群目前大部分同學都很積極,我也會在每個月15號清除,3次以上/月 不參與討論的同學,畢竟不能硬性要求每個人都能堅持長跑。
(5)付費轉化
這個就要看當初建立這個群是不是主要以用戶付費為主,如果這個群主要是解決客戶售后或者是提高品牌聲量,解決用戶問題的,太多的引導用戶付費,我認為是不明智的,因為用戶最初是因為知道你這個群主要能為他帶來什么而建立的。
也許有同學會說“公司都是為了掙錢的啊,我總不能花時間運營社群,不給公司帶來利益吧”
利益這種東西有太多種表現形式,錢是利益,品牌聲量,口碑等等也是利益,不過,不是說“售后服務群”就不能去做付費轉化,你得先把當初吸引別人的點—售后服務做好,然后適當引入其他產品的購買鏈接等,也是可以的。
(6)反饋
群里用戶的反饋是好事,說明你的群讓他找到了能表達自己價值的地方,所以,要認真對待群用戶的反饋,進行記錄,定期解答群用戶的問題,這樣才能讓用戶覺得自己是真的在和大家一起做一件事,自己的價值被肯定了。
——?這個學習群前幾天的內容分享規則,就是根據同學們反饋重新定的,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大家都各抒己見,積極發言,說出原來的問題在哪,以及為什么要改成現在這樣。總之,這個群是大家的,所有人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改變群中的一些規則。
(7)拉人
當有了一定的人數基礎之后,拉人加入社群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情,我覺得最好的方式當然是:群中的伙伴有了歸屬感,主動愿意邀請自己有相同需要的伙伴加入。想要達成這樣的現象,自然和前面是否已經搭建好社群基本環境有關了。當然,如果剛剛開始有朋友拉人進入,我們可以鼓勵拉人的朋友,贊揚或者定期實物鼓勵這樣的人,贊同他的責任感,始終讓群里的朋友感受到“這個群是我們大家的,我們需要一起維護”
—— 這個學習群目前也是這樣的狀態,群里的朋友都會主動邀請志同道合的同學加入,但因為我們群要求較高,所以我都會先單獨和新人聊下,讓他有個提前的準備,畢竟想要一起長跑之前,得先心里有數。
7. HOW FEEL
社群運營是個長期的活,使用“社群”這個產品的感受到底如何,需要社群運營的同學時刻監測群內的反應和情況,圍繞大家的主要群目標進行調整,可以選出幾個活躍用戶,協助管理,大家一起建立良好的群氛圍才是上策。
8. OTHERS
還有一些其他的方式,可以輔助我們建立社群:
(1)按照上述“社群鏈條”的每一層級都可以分群管理,比如加群前,可以建立一個接待群,將準備加入的伙伴先拉進來,讓他知道群是干嘛的,大概的群成員情況等等
(2)定期的活動。群內一定要有定期的活動,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要讓群友能像吃飯那樣養成習慣的準時來群參與,這是你的群與其他群不同的地方,也是群友在其它地方獲取不到的。
(3)放權。社群運營是個長期活,需要看準一些活躍群友,協助你一起管理,所以要放權給他們,你作為最后把控。
(4)適當的競爭激勵機制。群內引入競爭機制,賦予權力的群友不是一成不變,能獲得定期獎品的群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適當的競爭激勵機制,會增加群友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的決心。
作者:低頭45度角,微信公眾號:高三零班
本文由 @低頭45度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想要申請加入您建立的學習長跑群,不知是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