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從野蠻生長到尋求規范
文/張夏楠
經歷了2013年的野蠻生長,在2014年上半年,互聯網金融依舊熱度不減。在前期的市場啟蒙完成之后,有更多的資本和機構涌入了這一行業。
原本草根出身的P2P開始變得“有背景”,原本火熱的互聯網理財漸漸降溫,第三方支付在與監管博弈的過程中尋找新的市場……回顧上半年,互聯網金融似乎換下了野蠻人的裝束,走向正軌。
不可否認的是,走得過快的互聯網金融與遲滯的監管之間必然會經歷磨合與適應。
P2P受寵?
盡管媒體上還不時會有P2P與“跑路”等字眼一起出現,資本與機構入場的熱情卻是毋庸置疑。一邊“出事”,一邊“造勢”的情景在上半年變得更為普遍。
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國共有1184家P2P平臺,上半年的成交量為818.37億元。數據同時顯示,今年前6個月,共有55家平臺出現跑路、提現困難或運營不善而關閉。
相比于去年因“倒閉潮”頻發的負面消息,今年上半年,銀行與國資背景機構的入場被認為有利于提升行業整體的規范。
繼招商銀行的小企業e家之后,包商銀行6月上線平臺“小馬Bank”,推出了債權產品“千里馬”;華夏銀行也在6月對外表態正在搭建P2P平臺。
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不甘示弱。方正證券在5月發布公告稱,將聯合順網科技搭建P2P平臺,幾乎在同時,中信基金成立的類P2P平臺“中騰信”開始在上海低調運作。
針對國資背景的優勢,有從業人員這樣回應。
“國企信用背書無疑會增加投資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另外我們作為國企,做事心態會更穩定,不會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更著眼于長期穩定發展?!?/p>
而在機構紛紛布局的同時,資本方也在醞釀著新一輪的跟投。
自人人貸在年初完成高達1.3億美元的A輪融資之后,愛投資、積木盒子、微貸網、理財范、拾財貸等平臺的融資接連不斷,而拍拍貸和有利網更是分別在4月和6月先行完成B輪融資。
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融資的P2P平臺超過10家,相關的金融垂直搜索平臺或行業門戶網站的投融資事件也不在少數。
與早期打著草根旗號的創業者相比,現在的P2P看起來似乎成為一場“豪門盛宴”。公平的是,這些新進者們同樣要遭遇政策和市場的考驗。
“寶寶”理財遇冷?
去年扛起互聯網金融大旗的“寶寶”理財近來有些失落。
春節之后,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持續走低,眼看7日年化預期收益率在3月跌破6%,5月跌破5%?,F在余額寶已率先跌到了4.2%附近,“破4”似乎近在眼前。
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在6月底的一次論壇上這樣表示。
“余額寶已經基本上做到極致了。傳統金融機構掌握著非常健全的支付結算系統和幾億的客戶賬戶,在網上銷售金融產品應該說是有強大的競爭優勢的?!?/p>
隨著貨幣市場的走弱和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最初以高收益作噱頭的“寶寶”理財正在失去它最大的優勢。但對于剛剛完成市場啟蒙的余額理財來說,跑馬圈地才剛剛開始。
但是如果產品都不拼收益了,那么應該拼什么?
7月發布的《余額寶運行一周年數據報告》中這樣寫道。
“圍繞余額寶的新消費場景的開辟,將成為余額寶下一階段產品創新的重頭戲。”
除了高收益,寶類產品的優勢當屬支付的便利性。用戶在享受收益的同時,可以網上支付、可以自動買彩票、可以自動還信用卡等等,各機構都在想方設法將支付場景與自身服務嫁接。
甚至可以說,余額理財作為基礎性需要今后可能不會那么受重視,支付場景的開發才將是真正的“看點”。
監管“磨合期”?
圍繞互聯網金融,監管是永恒的話題。雖然去年已經有過多次調研與座談,上半年時監管出臺并無加速的跡象。
自從3月底互聯網金融的幾項主要業務形式實現監管歸口,市場便翹首等待細則的發布。一些監管層人士的發言也被再三解讀,以期獲得一些端倪。
在7月的一次公開論壇上,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主任王巖岫表示,P2P要定位為信息中介,并提到行業要設立準入門檻,不得以歸集資金設立資金池,建立明確的平臺收費機制,進行充分信息披露和對投資人進行風險評估等幾方面意見。
7月15日有消息稱,關于P2P的監管方案已經基本確定,目前已到銀監會、人民銀行和工信部會簽環節,預計將在8月份出臺。消息尚未進一步證實。
一些P2P平臺負責人表示,他們是求監管而不可得。但在第三方支付行業,上半年圍繞監管卻有頗多爭論。
3月14日一封發往央行杭州中心的《關于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流出。3月15日,央行下發的《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和《手機支付業務發展指導意見》征求草案又引發熱議。
圍繞央行、銀聯與第三方支付間的種種猜想不絕,爭議延續數日,愈演愈烈,以至身處被動的央行在3月19日與部分中央媒體進行小型座談,并在24日以回應新華社采訪的形式對爭議焦點逐一回應,重申鼓勵互聯網金融發展創新“沒有變,也不會變”,只是“要把失誤可能引發的風險控制在可預期、可承受的范圍內”。
無論對這些走得更快、“聲音”更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還是以風險管理為一貫思維的監管機構,如何在避免誤導公眾情緒的前提下進行有效溝通,勢必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