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哲學
新零售的大潮洶涌而來,便利店行業也開始了徹底的變革。而未來便利店的核心是人還是技術?沒人清楚。
作為典型的夫妻店,樓下便利店老板老王夫婦最近唉聲嘆氣:
以前我們這種小店賣點零食、日用品,日子過的還不錯??墒乾F在,壓力非常大,很多年輕人都開始網絡購物,生意越來越不好做,房租每個月都漲,哎!不知道我們還能撐多久。
憨厚的老王夫婦如今日子過一天算一天,作為鄰居看著委實難過,但是也只是無能為力。
當時代開始變革的時候,沒有人阻擋歷史的前進。
新零售大潮正洶涌而來,伴隨著大數據、生物識別、移動支付等技術的成熟,以及房屋租金、人力成本不斷攀升的壓力下,便利店行業也開始了徹底變革。未來便利店的核心,是技術還是人?也成了一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沒人知道答案。
伴隨著騰訊及阿里的強勢進入,新零售行業開始了變革大戲。
一、傳統超市的自我革命
生存還是毀滅, 這是一個問題?!勘葋?/p>
與其被新零售入侵者毀滅,還不如自我革命。
于是,伴隨著“無人”概念的興起,各大傳統超市開始了自我革命。
周末的下午,北京某永輝超市的收銀臺依舊人滿為患。一臺又一臺自助收款機孤零零的站在幾米遠的地方,顯然尷尬而又多余。
不是新零售能夠加快結賬速度碼? 怎么成了這個樣子?
事情還要從頭說起。
2018 年 1 月 29 日,永輝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擬同意旗下子公司永輝云創科技有限公司 (負責供應鏈和物流業務) 新增注冊資本 2.5 億元人民幣,其中林芝騰訊科技有限公司 (騰訊旗下投資管理公司) 擬認購 1.875 億元,永輝自己認購 0.625 億元。
林芝騰訊認購云創公司新增注冊資本的價格為 12.75 億元 (增資價款),增資完成后,林芝騰訊科技將持股 15%,為第二大股東,永輝超市持股 46.6%。
2018 年 1 月 23 日,家樂福宣布:騰訊、永輝、家樂福中國達成潛在投資意向,同時家樂福與騰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協作共贏。在供應鏈整合、科技應用和業務賦能等方面進一步展開合作。
在新零售的變革大幕當中,伴隨著互聯網公司的進入,傳統超市也開始了自我變革。
比如:永輝超市。
據觀察,在擁抱新零售的道路上。第一步,他們開始采用自助收銀機器模式——消費者在永輝超市掃購完自己所需的物品之后,無需等待漫長的超市結賬隊伍,只要將商品掃描后放到旁邊的裝袋臺,掃描結束后就可以點擊付款。
而且關于付款方式,永輝超市可以選擇的結賬方式很多,微信、支付寶、銀聯、永輝卡等皆可付款。
他們的目的非常簡單,那就是試圖借助技術的力量實現新零售的突破,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購物體驗,線上線下結合。
只是,想法很好,更多的消費者卻并不買單。消費者依舊排在長長的結賬通道后面,令人啼笑皆非卻又不得不反思。
誠然無人結賬從效率上來說的確便利了消費者,然而,從實際場景出發,如果消費者購買大量商品,自助結賬的速度顯然比不上專業的收銀員。當然,最大的問題還在于——如果智能機器發生故障,誰來及時處理? 多付或者少付,誰來溝通現場解決問題?
便利店的自我革命看起來很美,但是從理想到應用任重而道遠。
下一步,新零售將如何繼續變革?永恒的需求還是永恒的利潤?
目前無人店的所有亮點都是偏向解決經營者的痛點,未來必須花大力氣解決消費者的痛點。
在一些投資人看來,無人自助終端這么火,最核心原因是:傳統零售為了解決線下“兩高一降”(租金和人力成本升高,毛利空間持續下降) 的痛點——也就是所謂的剛需。
在此邏輯之下,無人零售的出現,剛好契合了這一巨大需求。
憑借較低的租金、運營成本,在社區和辦公場所中近距離貼合人們的消費需求。無人零售場景解決了用戶即時性消費需求,釋放出新的流量紅利。而移動支付的全民普及,為無人零售場景的實現提供了基本支撐。
于是,從 2017 年 6 月開始,一些被稱為“無人貨架”的項目駕著無人零售項目開始火爆投資圈。一批無人貨架蜂擁而上,成為 2018 年僅存的行業熱點。諸如:領蛙、友盒 (零售 e 家)、猩便利、便利蜂、魔盒 CityBox 等紛紛獲得融資。
統計數據顯示,在 2017 年短 8 個月內,僅在無人貨架市場就迅速涌出超過 50 家創業公司,吸引投資額超 30 億元。
簡直就是 2017 年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瘋狂競賽的翻版。
當然,這個需求及運營模式看起來非常完美,似乎自有其道理。
然而,一個硬幣總有兩面:雖然無人便利店的人力成本下降十分明顯,卻將倉儲、物流分開了。導致貨品周轉率變慢,甚至食物的保鮮與更換等方面的體驗會變差。
比如:無人貨架需要后臺具備非常強的供應鏈支撐體系和后期運維能力,貨品 SKU 管理也要求很高。與此同時,只有當貨架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只有實現大規模連鎖才能產生規?;麧?。
然而,如果加上運維成本的話,無人貨架并不比路邊的夫妻便利店成本更低。
一個事實則是,上海一家連鎖便利店的創業者曾給出這樣一組數據:
以上海為例,一個員工成本大概每月四五千,無人便利店一般能省掉一半員工。24 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都是三班倒,每一班三四個人,晚上會少一點。以 10 個人為例,省下 5 個人,一個月就是 2 萬多。連鎖便利店做得好的,一般一個月銷售額 25 到 30 萬。如果按 20 萬算,30% 的毛利率,一個月毛利是 6 萬多。省掉 2 萬多人工成本,毛利變成 8 萬多,提升還是比較明顯的。
某無人貨架內部員工表示說:無人貨架初期不能這么計算,因為雖然省了人力成本,但要攤銷硬件成本,也許還有損耗。我們現在也沒法判斷無人收銀之后,損耗會比原來低還是高,畢竟還沒有驗證過。
此外,無人貨架賣的都是低值易耗品,商品附加的 RFID 或 IC 標簽帶來的成本提升也會趕走一部分顧客。而且,在缺乏店員的情況下,商品復位等問題都不好解決。
在一位資深便利店從業者看來:不管是有人無人,便利店這種業態能否盈利的核心要素永遠都是位置。人流大、地段好位置也將變得越來越稀缺。
在此背景下,投資無人便利店,包括無人貨架似乎并不是一門很劃算的生意。
羅森中國董事、副總裁張晟也坦言并不看好無人便利店的前景。在他看來:任何業態的成功都離不開消費者的需求,無人店的訴求都是向著經營者的痛點,沒有找到消費者的痛點,且由于店小、貨物品種不多也使得消費者體驗感并不十分好。
某投資機構合伙人表示:“很多人都講中國的零售有很多商業模式的創新,其實不然,在美國幾百年的零售歷史里面,這些模式已經演繹了很多次。”
無人零售并不是一個創新事物,其實,早在 90 年前就有任曾經嘗試。
資料顯示:1921 年,金伯利推出衛生棉條產品時,就開始嘗試自助式購買。
因為女性比較害羞,不太希望別人看到她在挑棉條,所以在這個品類的購買場景中,無人售貨的體驗或許會更好一些。
當然,當時的一個客觀條件是:上世紀 90 年代,有非常多的公司嘗試自助結算體系。然而,該創新依舊沒有推廣下去。
技術不夠成熟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比如:機器運維成本高昂,每一臺機器要 8 萬美金。
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機器早期本身的問題:出錯率很高、購物體驗感很差、而且容易發生偷盜。
盡管消費者永遠都希望擁有更豐富的產品選擇、更便捷的服務、更高的性價比、更好的體驗,這是永恒的“消費需求”,然而如何更有效滿足這個需求?這是關鍵所在。
當然,在這個環節當中,人的要素不可或缺——人,恰恰是保證良好穩定運維效果與個性化的服務的魅力所在。
顯性的人力成本,但卻可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通常而言,便利店運營的核心數據包括:獲客、商品選擇、日常補貨、上貨及貨架維護、商品損耗管理、防損、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問題等,這一系列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運維人員是解決這些運營問題的重點。
此外,便利店毛利較高的早餐、快餐類食品仍需要人工服務,這部分收入往往是便利店盈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一家便利店增值服務與收入的重要部分。
在永恒的需求與永恒的利潤中間,誠然從某種角度而言——無人貨架可以降低成本。但沒有人否認,任何零售業態的成功都離不開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便利店是一個服務業,而不是單純的流通業。它的本質是商品和顧客,技術的力量提高了供給效率,但也由此忽視了與人互動的價值。最終,人性化服務的短缺,會令消費者的場景體驗大打折扣。
長遠來看,未來的零售行業,重復簡單的人工需求將全面被技術取代這是必然趨勢。但多層次、細致的服務還是會由人來提供,這是無人否認的事實。
二、零售的哲學
消費即是心理戰,零售更是與消費者面對面的心理肉搏戰。
這是 7-Eleven 帝國的締造者鈴木敏文印在其自述《零售的哲學》中文版封面上的話。
無論是新零售還是傳統零售,同樣都遵循零售的本質,那就是與消費者面對面的心理戰。
而未來的便利店到底是什么樣子?
眾多人眼里,大家一致認為:未來的便利店將成為一站式服務中心。
以全世界最大的便利店 7-11 為例,在日本提供 1285 種貼心的服務,從最開始的 24 小時營業,到支付水電煤、甚至是保險、稅金等各類非公共事業費,以及開設 ATM 機、收發快遞,到現在的送貨上門,7-11 把“便利”幾乎做到了極致。
在日本,便利店的定位是:小商圈、制造型連鎖零售業。類似的企業有:日本的 7-11、無印良品、德國 ALDI、美國 Rite Aid 等。
這些便利店的共同特征是:只服務于有限的商圈和用戶,通過為用戶精選高性比的商品和服務,來形成競爭力和差異化;長期發掘固定用戶的多元化需求和終身價值,從而獲得疊加收入。
某便利店創業者分享了其中的秘密:便利店從來都不是一個賺錢的生意。零售行業賺錢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也是如此。
以知名的便利店 7-11(國外)、全家 (國外) 和紅旗連鎖 (國內) 為例,其平均凈利潤率不到 3%。而對于全國大多數便利店來說,均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態。
即便是對于7-11 這樣的便利店巨頭,每家新店都經過了極為詳細的測算和估計,每年仍有大量店鋪關閉。
從投入的角度來看,加盟一家新的便利店動輒 80 萬的投入,如果按 1000 萬的年收入和 2% 的凈利率來看,也需要 4 年時間才能收回成本,這還沒有考慮到品牌方的毛利抽成 (>38%)。
那么,既然如此,為何資本對便利店趨之若鶩?
- 第一是便利店“人均服務人數”。2016 年中國平均 14,082 人擁有一家便利店,2015 年平均每15,101 人擁有一家便利店。相較于日本、美國和韓國等國家,中國每便利店服務人數仍然過多,是日本 7 倍,韓國的 9 倍,具有明顯的優化空間。
- 第二是便利店“單店日均收入”。2016 年中國便利店平均銷售額是 3,714 元,比 2015 年略微增長 4%。7-11 在日本本土店效突破 40,000 元,是國內平均水平的 11 倍。本土便利店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第三是“便利店覆蓋率”。按照便利店覆蓋率=便利店覆蓋面積/城市總面積,便利店覆蓋面積=便利店數量*1 公里服務半徑對應面積計算,國內便利店服務范圍占比最高的是深圳 (68.4%)。即:在深圳有近 7 成的地方,可以在 1 公里半徑范圍找到便利店。然而這個數字在其他城市更小,在全部 338 個調查城市中,60% 以上的城市便利店覆蓋率不到 10%。
或許,存在就是合理的,有人愿意買,自然就有人愿意賣。
新零售,也不過是一個生意。
作者:GPLP,微信公眾號(ID:gplpcn)
來源:https://cn.technode.com/post/nodebang/2650972179/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動點科技,作者@GPLP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增加的語音讀文很好,但是人工智能這音色的確不咋的,斷句斷字有問題,不如真實人的好,不能讓小編錄好再放嗎?
另外真實人錄制的話,能濃縮一下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