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群前必看的六個思考,學會就能運營好

12 評論 21258 瀏覽 192 收藏 22 分鐘

隨著線下渠道和電商渠道的增速放緩,人人都說未來是社群與社群之間的流量“戰爭”,可是你知道如何運營好一個社群么?本篇文章關于社群的6個思考或許能給你思路。

社群就像是一款產品,社群的生命從建立規則架構、邀請用戶加入社群的那一刻開始,存活于日常的內容、活動的交替運營中,鼎盛于社群成員都獲得價值,進而幫助社群自運營,衰落于變現轉化率逐漸降低,入不敷出的后期,喪生于只剩下發廣告和退群兩個選擇。

據相關數據統計,大部分社群都到不了自運營的階段,更是變不了現,只有不到8%的社群真真正正的變現了,我也曾經參與運營了影響人數過萬人的社群,并寫了《復盤 | 還不是運營的那一年,做了幾場覆蓋10000人的社群項目》(點擊即可閱讀)

自己經歷過2次社群的失敗,所以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最大機會的做好一個社群?”,在觀察了自己活躍的社群后,發現了他們都有精準的定位、分工協作的運營模式、用戶群架構清晰、甚至是可以轉化到線下的。

在對這些社群背后的邏輯拆分以后,并少量咨詢了個別運營者,終于才敢寫下這關于的社群的6個思考,因為能寫出來的人才是真正理解了,能實踐的人才是最棒的,希望能給你啟發并實踐之。

一、社群是什么?

社群是一種關系鏈,是指某一個群體之間有某種關系,不管是血緣關系、校園關系、職場關系、興趣伙伴關系,還是相互利用的關系,這種關系支撐著所有人都認同這個群體,愿意在這個群體內社交、愿意一起做事情。

即使是在沒有互聯網的時候,社群底層的這種關系鏈也是存在的,家庭之間是血緣關系、公司內部是職場上的合同契約關系、同學之間是校園關系、游泳健身班是基于興趣的社交關系。

也就是說社群是古而有之的,只是在微信和QQ等社交傳播工具、星球和千聊等社群運營工具普及后,社群關系鏈更容易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里,弱關系鏈也更容易建立了,社群也就在2016年開始火了。

要非要給社群一個概念,我比較認同的概念是:

“社群就是一群人去共同做一件事?!?/p>

比如最近有一篇文章比較火,它是“3個月,700付費用戶,1000個UGC運營案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這篇文章寫的是一個付費社群,我也是其中的付費成員,所以知道這個社群其實大家就是在做一件事:找出市場上值得反復研究的精華案例,從而研究學習。

再比如“秋葉PPT”的社群成員都是要“一起把PPT學好,不在職場匯報時丟臉”;有書的社群成員都在“每天堅持讀書”。

最后你也不妨試著看看,那些你眼中的“優質社群”,他們是不是都是在共同做一件事?那種臨時起意說要“資源合作”而建的群大概活不過2周吧,因為這種只是微信群,沒有共同的明確的目的性,資源合作這種事特別模糊的目標,信息隔閡和信息差太大了。

所以你在做社群要想好,你要和社群成員做一件什么事情?

二、你為什么要做社群?

社群雖然是說一直要爆發了,可直到現在渠道上來說,電商和傳統線下渠道仍然是主力,社群與社群之間的競爭大多只是在知識付費和微商、淘寶客等領域競爭激烈。

所以做社群前,你是不是要思考下:你的產品和服務適合做社群么?你為什么要做社群?

我們先來看了社群相比于其他渠道方式有什么好處,一個好的社群可以給我們帶來什么?

以往大多數產品的流量都來自于外部,百度搜索、頭條系的信息流廣告、騰訊系的社交營銷廣告,這些平臺的用戶都是大而全的,用戶不夠精準,并且很多用戶是用完即走了,你很難和用戶進一步發生關系。

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流量即是收入,這個絕對沒錯。騰訊憑借QQ和微信的巨大流量,擴展的領域足夠多了,吃不下來的螃蟹也能憑著換量等以優惠的價格購得足夠多的股權。

但是互聯網公司的短頻項目,以及傳統服務商就很難有流量,要不停的在互聯網公司及線下商超地鐵小區等投放廣告,這種方式隨著社群概念的浮現正在發生著變化,每一家公司都想能和自己的用戶鏈接起來,每一個自由職業都希望能做有影響力的IP。

沒有高頻場景的情況下,社群是最低成本的聚集用戶的方式,對于用戶來說也是很低成本的,即使不加入你的社群,他們也至少都微信這款APP,只要你能提供相應的服務,解決他們的某些痛點,和用戶一起做一件與自身領域相關的事情,社群也就應運而生了。

這里舉個例子:像人人都是PM的平臺中會有作者群,也許是微信群、也許是QQ群,這個群就是大家在“寫產品運營營銷的文章,爭取在這些平臺發表”,平臺會給予作者一定的福利。

從表面上看,作者類的社群就是大家相互激勵、比拼著寫文章,潛在的還有工作、出書的機會,以及線下活動參與的機緣,但從平臺的角度看,人人都是PM為什么要建立作者群?

平臺都有相應的課程去變現,都有免費的文章去引流和樹立品牌形象,總的來說,內容是這些網站或者APP的引流基礎,網站的內容又是相對比較垂直和專業的,這些文章的產量一般是會比較低的。

作為平臺方,怎么激勵作者持續寫作?怎么最短時間內拿到文章的發表權利?如何與作者建立較深度的聯系?怎么圍繞著作者周邊去擴展領域?

這一切的基礎是作者不斷的在平臺發表文章,平臺通過文章去了解作者,篩選作者,當平臺文章供應量發生變化、或者某品類文章巨缺的時候,也能及時找到作者合作出稿子。

所以作者群是平臺內容得以正常運營的基礎,和作者產生鏈接,給作者福利,激勵作者產出內容,為平臺夯實內容基礎,從而借助內容帶來的流量進行變現。

當你在做一個社群的時候,有沒有想好是為了什么?對于自己有什么利益?這個利益點能不能與用戶的利益相結合,先讓用戶受益,再去考慮自身的收益。

三、你的社群如何定位?

社群常見的大類是產品型、教育型、服務型、鏈接型、學習型、價值觀型、興趣型社群。其一一對應的比如知識圈測試群、地心引力會員群、抖音官方社群、北京HR人才交流群、十點讀書會、插畫社等。

你如果要做社群,要怎么定位呢?

要想定位社群類型,首先我們就要理解“社群是大家共同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你一個人或者公司去要求用戶做什么事情,如果用戶本身沒有必要做這件事,你再多的紅包也無濟于事。

所以首先你就要去想用戶需要什么?想實現什么?

比如你們是做健康領域的,那是不是可以和用戶們一起“堅持每天跑步”;知識培訓類可以是帶著用戶們“每天讀一點書”;技能培訓班類比如畫室可以和學員們一起“每天一副簡易素描”。

假如你所在的領域競爭激烈,你直接讓用戶付費是很困難的,因為沒有信任感,而社群就是建立信任感,把關系一點一點變強的工具,隨著大家去做一件共同的事,你與用戶們的信任就建立了。

所以社群要怎么定位,取決于你的產品是屬于什么領域的,這個領域的人關心什么,特別是他們一直想做什么卻又堅持不下來的,比如跑步讀書寫字練歌等普適性的,還可以是記10個單詞、記住1條理財常識等垂直型的。

四、如何精準獲客?

如果以上3個思考你都很明白了,也都根據自身情況去對社群做了定位,接下來就是設計規則和投放文案來盡可能的找到目標用戶了。

社群定位之后,你就應該知道要與社群成員一起做什么事情了,但這還不夠。我相信人無完人,既然大多數人都不能堅持去做完這件事,你憑什么就有信心能做好,并給大家起到帶頭作用。

接下來你要去做社群目標實現的計劃,幫助未來即將到來的社群成員去完成目標,建立信任感,把這個計劃做好了以后就可以設計社群規則及架構了,這些事都是要在邀請入群以前都做好的。

社群要有準入門檻,比如付費入群、實名制審核入群等,直接放個二維碼就拉群的方式十有八九群沉默的快。當然那些自帶buff的大佬除外,他們本身就有影響力,用戶們對大佬和大佬所做的事情都會有極高的熱情,只要他們時不時在群里出現一下,群都還是能活躍的。

既然大佬自帶buff,我們做社群的時候,最好是先邀請一波KOL加入,再以他們的背書來結合準入門檻去吸引和篩選用戶,用戶進入群以后,要有一種相見恨晚的儀式感,要及時告知群規則和群的玩法。

當有不和諧的事件發生以后,群規有提及的按群規處理,沒提及的商量應急處理,之后及時補充群規;并且要及時搭建群的架構,不論是外部的志愿者、還是內部各部門的資源支持,都要有條不紊的分工協作。

當群運轉得當的時候,可以開放內部邀請制,讓認可社群的成員去邀請他們的朋友,邀請的人要為社群背書,代表的也是自己的價值觀。這樣社群就會在正軌上擴張的越來越有影響力。

五、如何持續運營好社群?

社群也是一款產品,同樣是要從內容、用戶、活動等方面去運營。

內容運營主要是圍繞著社群的定位去輸出有價值的內容,要想持續輸出內容就一定要有充足的內容來源,在社群建立之前就要去搜集內容來源的渠道,去了解如何能更快速的找到相關內容。

提前布局內容來源的渠道,能夠減輕運營時間成本,也能及時持續的提供給社群用戶有價值的內容,這一點的堅持和及時,人人都看在眼里的,內容的形式可以不用局限根據所在領域去選擇就好。

對于社群內的用戶要有足夠的了解,如果是微信端的,最好是加一個好友,定期找代表性極強的用戶私聊,發現需求的滿足度,以及孵化出的新需求的可執行性,增加用戶粘度,培養區內的意見領袖。

同時對用戶進行標簽化,可以從領域專業度、活躍度等多方面的去備注,微信的標簽備注是蠻有用的。只要你用心帶著用戶去實現預先承諾的事情,信任感就會逐漸建立,為以后的變現做準備。

要想更好的滿足用戶在群內的需求,我們就要明白用戶為什么加入你的社群?又為什么在你的群里活躍?用戶除了工作還有生活,社群只是兩者之外的簡單社交而已,社群那么多,憑什么就在你的群里活躍呢?

在我看來,無非是三個原因:

  1. 價值觀一致。在群里能找到生活中沒有的樂趣,就跟游戲一樣,很容易滿足用戶某種價值需求,這也是為什么美女多的群里一般很活躍,因為人人皆有愛美之心,能和美女多交流自然是極好的,這和直播平臺等的本質是一樣的。
  2. 群內的干貨知識特別多,很實用。感覺自己呆在群里在行業的逼格一下子就提高了,真是漲知識了。
  3. 群內有眾多的潛在機會,只是用戶還沒找到合適的鏈接機會。

在活動方面,在最開始公布社群玩法的時候就可以約定一個簡單易執行的群內小活動,讓用戶在某個時刻就知道群里會發生什么。當然有條件的話,在獎勵方面可以不用吝嗇,獎勵貢獻高的用戶。

除了線上活動,還可以根據情況組織線下活動,也可以是由群內KOL組織,官方給予資源支持。

這樣在內容、用戶、活動三面堅持的運營策略下,還愁運營不好一個社群嘛?

我們運營好一個社群必然是為了變現的,那如何借助社群變現呢?社群變現分為直接變現和間接變現。

直接變現:就是入群就收費,這個模式也經常存在很多騙子,找了很多托營造一種群人數多、群內有強大的資源,結果都是用來騙入群費的,這個大家警惕一下就行了。

在我們自己在做付費社群的時候,一定要讓用戶覺得物有所值,也一定是在社群之外就有較強的信任感覺,所以大部分社群是做不到的。

間接變現:就是對接產品了,比如秋葉PPT的課程、吳曉波頻道賣的酒、十點讀書賣的書等。

我覺得購買這個行為其實是有一個觸發公式的:

購買=信任+需要+付費能力+緊迫感+性價比+便捷性

社群的運營建立了信任,定位的精確讓用戶有你所在領域的需求,再通過限購制造緊迫感,定價物超所值,購買和接收服務都極具便捷性,這樣的情況下,有付費能力的用戶難道還不會購買嗎?

所以說當你一步一步做好的時候,變現就在前方等著你呢。

六、社群運營的核心點在哪?

說了這么多,你們可能也會疑惑:到底社群運營的核心是什么呢?正好,我們最后總結一下,也算是最后一個思考,希望這6個思考對你有幫助。

回到本質,社群能不能做好還是得看你對用戶的洞察,你對自己領域的沉淀,如果你想要攜用戶做的事情他們根本就不關心,社群最開始就建立不好。

其次一定要有篩選門檻,把不符合社群定位的用戶擋在外面,避免廣告黨混入社群;關于社群的規則也要及時頒布和調整,按規則執行,無規矩不成方圓,不能亂了社群。

最初定的社群目標要及時反饋進度,采取相應的措施激勵用戶,要真正給用戶提供價值,更要想清楚社群能給你、給公司帶來什么,畢竟所有人都是趨利性的。

最后就是你在推薦產品和服務時,要權衡利弊,最好是推薦用戶真正需要的,在利益和情感上取舍,找準那個度很重要。

七、我眼中的好社群是什么樣兒?

以上說了很多如何做一個好社群,如果我們自己對好社群都沒有印象,不知道什么樣的社群才算運營的好,那我們將會連社群的運營目標都很難定。

我認為一個好社群有著共同的三個特征:

  1. 社群的定位一定是符合自身氛圍的,最好是讓你覺得在這個社群里很長臉,哪怕是滿足了炫耀的虛榮心也好,精神上認可才是參與社群的最終動力。
  2. 內容信服力極強,在他們所在的領域受到認可,就像秋葉團隊出品的課程好評如潮。
  3. 好的社群一定還會充滿創意,帶著用戶開心玩耍中把計劃的目標實現,讓用戶覺得社群的吸引力極強。

好了,寫到這里,關于社群的6個思考就寫完了,希望能夠對你有啟發。

#專欄作家#

Eric|王亮,微信公眾號:運營模式,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金融政策,金融產品的創新,擅長金融產品的資產和資金的靈活運用。

本文由 @Eric|王亮?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來自廣東 回復
  2. 實在,全是自己這幾年做運營的真實反饋??偨Y得真好。

    來自廣東 回復
  3. 很少評論,但這篇真的要贊一下,感謝作者。

    來自北京 回復
  4. @韓上進 嚴重同意

    來自北京 回復
  5. 這真的是我在woshipm里面見到過的社群運營最全、最系統的文章了!辛苦讀者!期待更多的細節和深度!

    來自北京 回復
  6. 好文章,把社群相關的理念講的很清楚,學習了

    來自上海 回復
    1. 謝謝支持和肯定

      回復
  7. 好文章

    來自廣東 回復
    1. 謝謝支持

      回復
  8. 好文章

    回復
    1. 謝謝支持

      回復
  9. 好文章,收獲頗豐

    來自湖南 回復
    1. 謝謝支持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