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PP失敗簡評

2 評論 2643 瀏覽 1 收藏 19 分鐘

前些日子CG問我,說PP不成功,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現在我們要推出新PP了,我們再戰(zhàn)一場的信心又在哪里?

問得好。作為PP奶爸,我從不諱言這是一款失敗的產品。還記得發(fā)起項目是在2007年的1月,那時我還在主管幾個頻道,對產品還很外行。PP伴隨著我從生手做到熟手,從媒體管理轉型產品設計,至今已經有三年。這期間我犯了很多的錯,走了很多的彎路。在新PP發(fā)布前夜,不妨作一次完整的回顧。

1、推廣的失敗
任何UGC類型的內容產品,在發(fā)布之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抓住核心用戶。社區(qū)不太可能從鬧哄哄的廣場開始發(fā)展,最好是從趣味相投的沙龍起步,最起碼也要在運營初期引進并集中足夠數量的核心用戶,讓他們惺惺相惜,摩擦出化學反應。

但PP作為媒體部門的試驗性項目,受限的推廣資源無法大量命中目標群體。舉個例子,比如每天推廣導入10萬用戶,從推廣位分流到內容列表頁之后,對攝影有足夠興趣的目標用戶其實只得5000,其中攝影愛好者可能還不足500人。

結果推廣帶來的無關用戶是目標用戶的20倍,生產出來的雜質內容是優(yōu)質內容的5倍,即便拼命刪拼命刪,野火燒不盡,也給核心用戶留下了“不專業(yè)”“亂糟糟”的印象,使他們輕視這款產品,使得優(yōu)質內容被劣質——至少是平庸內容稀釋。核心用戶在找到彼此,吸引彼此之前,可能已經對內容氛圍失望而走掉了,無法沉淀下來。

快速的流失令大平臺的推廣效果不值一提,甚至適得其反。泥沙俱下,同時也帶走了金粒。項目初期若做不到定向推廣,就一定要實現好內容管理上的過濾機制,去蕪存菁,保護好核心用戶不受干擾。等我們實現這一點的時候已經太遲,產品銳氣盡折,在同一個推廣位上能捕捉到的核心用戶,很多已存成見,新的推廣位又遲遲開不出來。整個節(jié)奏亂成一團。

2、首頁的失敗
剛才舉例說,每天推廣導入10萬用戶(并非真實數據),分流到內容列表頁的只有5000。為什么這么少呢?原因之一是產品首頁設計得不好,大概有一半多訪問首頁的用戶被白白損耗掉了。

我之前有一個觀點,即社區(qū)用戶必須引入內容列表頁才有價值。如果他們像頻道用戶一樣,只訪問人工編輯首頁,那就太1.0了,對手工更新的依賴太大,成本高而效果差。這觀點本身可能是沒錯的。再加上圖片規(guī)格限制,首頁上的內容都得人工處理過一遍,項目就這么一丁點人,運營成本吃不消。

但在實踐中,未免搞得過于極端,很長一段時間內在首頁只放很少的內容,也就是頭圖輪替而已。首頁僅僅作為內容列表頁的入口。雖然核心用戶不難適應,但我沒考慮到還有大量內容瀏覽型的輕度用戶,需要首頁來建立一個清晰的品牌印象,也需要首頁來引導自己逐步建立訪問習慣。只有當瀏覽首頁的習慣穩(wěn)定之后,他才會向某個類別的內容列表頁繼續(xù)進發(fā)。

因此,首頁未必“極大豐富”,但也決不能干癟蒼白。在輕度用戶對社區(qū)產品持有信心之前,他是猶豫的,遲疑的,也是懶惰的,愚蠢的。他需要在最短的時間里了解到社區(qū)價值在哪里,賣點是什么,此時最容易幫助到他的就是首頁上的精華內容展示。不至于剛開始就困在首頁懸空四顧——那多半茫然歸去。

當我下決心改變這一點的時候,已經是PP上線一年多以后。一方面痛定思痛,另一方面此時才申請到了足夠更新首頁的運營編制。

3、分類的失敗
回到被反復拿出來講的例子,比如每天推廣導入10萬用戶,分流到內容列表頁的只有5000,其中攝影愛好者不足500人(也有高低之分)。如果每天都有這么多人進來,也不錯鳥,哪怕只有1/3留下來,積累一年也頗可觀。

但PP現在有13個專區(qū)。

幾乎在一開始,就開通了20個以上的專區(qū)。

我們來算一道數學題,假如各個專區(qū)的流量均等,那每天分流到單個專區(qū)的只有250個目標用戶。假如每個專區(qū)每天發(fā)圖50組,其中劣質和平庸的40組,優(yōu)質的只有10組。這10組作品的首日點擊量按經驗推算,大概在一兩百這樣。因為魚龍混雜,社區(qū)的討論氛圍沒帶起來,評論也很不活躍。那么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個回饋對核心用戶是遠遠不夠的。

我作為泡了11年論壇的老鳥,基本上算是在陰溝里翻了船。任何社區(qū)起步時為了用好寶貴的種子資源,都會把種子用戶聚集在少數的幾個版面里,等他們相知相識扎根下來之后,再隨著本版人氣的爆滿而逐漸開設新版。而我呢?被理想藍圖沖昏了頭腦,好大喜功,按照一個“合理的分類法則”來區(qū)隔主題列表頁,使得本來就很有限的種子用戶分散各地,天各一方,流量被攤薄到聚不起社區(qū)氛圍。

最終冷門專區(qū)被拋棄,即便發(fā)圖也無人問津;熱門專區(qū)卻受到主題范圍限制,更新量始終上不去,無形中吹涼了內容熱度。

4、定位的失敗
我在以前的一篇日志中講過,對PP的定位,經歷了“生活攝影”到“攝影愛好者”的變更,簡單來說就是在相片品質上提高了進入門檻。

確定要提高這個門檻,記得是在去年的三季度。這意味著再往前的兩年時間里,對參與度的重視高于品質感,即便是一些比較平庸的,生活化的相片也放了進來。為什么這么做呢?因為“生活攝影”聽起來更時髦一點,目標用戶群更廣一點,價值拓展空間更大一點嘛。

唉,我們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來自食苦果。所謂“生活化攝影”是一個非??斩吹母拍?,缺乏成熟用戶群和拍攝習慣的支持。大多數攝影愛好者僅僅青睞“人像/風光/人文/微距”等傳統題材。口號喊出來固然漂亮,最容易被它吸引的卻是一群拿著卡片機,拍出無趣相片又沾沾自喜的家伙。或許精彩的文字描述可以為平庸攝影加分,但圖文并茂其實是論壇的專長;真正有生活情趣的攝影作品多來自于文藝青年,他們更樂意被圖文兼顧的文藝氣質產品包容進去……

兩年后,對生活攝影的經營不僅徹底失敗,還因此而放低了用戶和內容質量(這點最慘),配套設計浪費了產品策劃和開發(fā)的時間,也分心旁顧,未能及早在人像和風光主題上集中突破。甚至于當被人問到的時候,我還急匆匆地辯解說,PP并不愿意突出美女,我們想做的是生活攝影,是生活的情調與趣味!

高調動聽卻難以下咽。

5、整合的失敗
PP以前歸老東家,和頻道捆綁在一起。雖然它也從博客相冊調用圖片,但畢竟不是同一個部門,從博客得到的支持是很少的。

后來我就面對一個難題,到底建不建個人中心。

建吧,開發(fā)成本很高,技術人力又不夠,很難把個人中心給弄巴適。不建吧,又不能促進用戶互相訪問小窩,更沒地方放置重要的好友動態(tài)。

一咬牙,拼了,做!于是勞神費力開發(fā)出來了關注系統、動態(tài)系統、消息評論通知系統,都并在個人中心里。當時心里也是忐忑不安的,生怕用戶不認可它——大多數用戶果然就不認可它。

那用戶認可什么呢?博客,他的網易博客。對個人空間特性的產品來說,基本上用戶在一個域名下只會接受一個家,一套好友系統,一砣消息中心。若奢望PP能壓倒博客的權重,絕無可能,大部分用戶僅將PP發(fā)圖作為個人博客的推廣方式來看待,目的是給自己的博客“帶流量”過去。

于是PP的個人中心多被荒廢,尤其動態(tài)系統起不到連接好友關系的紐帶效果,激活不了社區(qū)的活力。整個產品輕飄飄地孤懸海外,既沒法回歸大陸架,調動資源與產品分量又不足以自成一派。同類型的產品體系之間不能形成合力,反倒內部競爭起來。

限于大部門之間的鴻溝,PP和博客的整合只能出現在夢中。而頻道的媒體屬性并不能給予產品項目以堅實的支持——它能支持什么?頭條頭圖嗎?要聞更新嗎?一個圖片欄目或許是最好的幫助,但又找不到什么頻道愿意給模特、風景這些重磅攝影主題一點“好位置”。

內容可以由媒體來推動,產品卻只能由產品來推動。我并非不知曉這個道理,只是迫不得已也要絕地作戰(zhàn)。

6、玩法的失敗
敗局之下,也做過不少用戶調查。不少用戶說,在PP除了發(fā)圖就是看圖,無聊的時候也不知道還能做什么事情。無所事事矣,閑得發(fā)昏。

誠如斯言,“無聊”是一種公共狀態(tài)。再加上PP的發(fā)圖又不頻繁,點評也不活躍,用戶爬上來停得十來分鐘,就無所事事,很明顯黏性不足,消化不了攝影愛好者的似火熱情。那怎么辦呢?

搞!活!動!

外拍也好,比賽也好,征集也好。豐富的活動能給用戶找點事做,消磨時間結識朋友增進關系。關鍵點就是四個字:“我?guī)阃??!?/p>

回溯POCO當年的發(fā)家,離不開外拍活動的組織,甚至可以說誰能夠征服用戶的無聊,誰就能征服他的忠誠。這道理誰人不知?自告奮勇要組織活動的攝友也頗不少。但開發(fā)一個規(guī)則嚴密的自助活動系統,已在我們捉襟見肘的技術人力之外。話說決定要做一套活動系統,記得是2007年下半年的事情;直到完成了平臺策劃案與設計稿,大致也就是2008年下半年的事情;至今仍“躍然紙上”,卻動彈不得。

7、速度的失敗
以上講了六樣失敗,錯得琳瑯滿目,但還都不及最后一樣致命。

那就是在我們早就分析得出自己的失敗原因后,改進太慢。往往一拖半年還是依然故我。

尷尬的現實是,PP只有很少量的策劃和程序員,全程平均下來,策劃+開發(fā)大概只有三點幾個人。作為非主流的試驗性項目,我必須做出足夠的業(yè)績來,才能爭取到下一批名額——但做著做著就發(fā)現,如果不能追加足夠的人力,我就達不到下個里程碑所需的業(yè)績。大公司里類似的死亡悖論屢見不鮮。正所謂大投入大回報,中投入小回報,小投入沒回報。

所幸我還有一些小小的權力,但也僅能護住PP免死(甚至為此自宮部門編制)。兩年來,PP的進展緩慢,反應遲鈍,只稱得上是死撐著碎步向前。對整個業(yè)務方向的光明之篤信,讓我無論如何不愿放棄,但匱乏的人力又沒法做出及時響應調整,好似鈍刀割肉。我只好幻想,幻想下一個功能點的發(fā)布可以大放異彩,由高明的產品設計來驅動產品成長。很顯然這人在發(fā)昏,他已經無藥可救了,他和他的項目都快要嗝屁了!

就在絕體絕命之際,2009年5月,意外之喜,我和整個項目一起進行了部門調動。

——————————為了讓大家看得更明白的注釋——————————

目標用戶:對你的產品,有可能形成穩(wěn)定、長期訪問習慣的人群。

核心用戶:目標用戶中最重要的一類,對產品主題有最高的熱情、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PP里基本上是能產出優(yōu)質內容的攝影愛好者,通常又稱作種子用戶。

輕度用戶:目標用戶中,區(qū)別于核心用戶的另一極,在內容產品里通常是追隨核心用戶的普通瀏覽者,需要較多的引導來建立訪問習慣。

普通用戶:目標用戶中,夾在核心用戶與輕度用戶之間的這部分。繼續(xù)拿PP舉例子,多為攝影水平一般,但熱情高漲的人群。

無關用戶:非目標用戶,對產品主題興趣不大的人群,可能隨機性訪問產品,也僅限于隨機訪問。

——————————失敗大學互聯網產品系郭主任的總結——————————

做PP這樣的內容型產品,到底什么最重要?

我認為,保持核心用戶的活躍度是最重要的??赡苓@是句廢話,那么我再具體一點,最重要的三件實事:第一是保證內容品質能令目標讀者群滿意,第二是內容點擊評論數能令核心用戶滿意,第三是溝通質量能令核心用戶滿意。

這三點,我都沒能做到。

回溯以上的反思,關于第一點,內容品質必須達到某個標準以后,才能得到核心用戶的認同,并吸引來更多的目標用戶,再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事情了。但由于未能屏蔽無差別推廣帶來的內容雜質,也因為錯誤地放低了內容定位門檻,導致在PP推出的第一年,作品良莠不齊,口碑大受打擊。我作一個浪漫感性的預估:推廣導入的目標用戶群因此而損失了65%。等到第二年撥亂反正,因為推廣資源的枯竭,新血注入緩慢,大局沉沉無起色。

然后,即便是有可能留下來這35%,因為首頁的干癟蒼白而錯失了一大批輕度用戶;再加上開始分區(qū)過多,非常有限的人氣再被區(qū)隔開,稀釋掉,不能給核心用戶發(fā)表作品帶來足夠的成就回饋。他們既沒有享受到大平臺的流量優(yōu)勢,又沒有感受到小沙龍的專業(yè)氛圍,由此又減員65%。僅剩10%。

為了保護最后碩果僅存的10%,使他們能留下來,活躍起來,把社區(qū)氛圍給帶起來,形成星火燎原之勢,我在08年趕時髦上了個人中心,目的當然是通過關注/動態(tài)/消息評論通知這一套系統,加強目標用戶群體間的關聯,提高溝通的質量。然而這野心始終敵不過“單一個人中心”的天道。在強大的個人博客壓迫下,PP個人中心并不能使人流連。再加上新功能開發(fā)完全透支了技術資源,對PP個人中心的優(yōu)化方案領先開發(fā)進度半年之久。更別提自助活動的無限期延遲了。

可憐,到最后核心用戶十不存一。說實話我覺得挺愧對他們的,臉都會紅。轉型產品兩年,往事不堪回首。犯了非常多的低級錯誤。

知恥而后勇。

來源:http://firecacada.blog.163.com/blog/static/707437620101481042804/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厲害

    來自北京 回復
  2. 大神,受教了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