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大眾點評V10改版的一些看法
本文作者將從這次改版的業務目的、產品需求和用戶體驗來說明一下自己對當前版本的一些看法,一起來看看吧~
提到大眾點評,第一反應應該是這是一個幫助用戶更好地選擇本地服務的工具類產品——通過更好的提供商家信息(包括評分、評價、人均、距離等),從而幫助用戶更好地進行消費決策。而V10可以看出大眾點評新版想將產品調性從本地生活工具轉化為本地生活工具+內容。新版增強了大量專業內容的露出,并強化用戶的內容生成,整個APP都在傳達著對內容輸入輸出的意識。
筆者在體驗了這次版本之后,嘗試從這次改版的業務目的、產品需求和用戶體驗來說明一下自己對當前版本的一些看法,希望各路大神可以一起參與討論~
1. 新版為什么要強化內容
互聯網其實就是用戶、場景和轉化——即通過一切手段獲取用戶,然后通過特定場景觸發用戶的情緒,使之轉化。而從業務角度上看,他們關注的主要是用戶和轉化(場景主要是產品來結合用戶需求來考慮,會在后面的用戶需求來講解):
1.1 關于用戶
最初大家都是想方設法獲取新增用戶,但隨著能互聯網的用戶基本都已經互聯網化了,獲取新用戶越來越難,成本也越來越高,這個時候就需要想方設法盤活已有用戶,增加用戶粘性——包括增加用戶使用App的頻率和時長。
原來大眾點評作為本地生活工具型產品時,大家只會在需要用的時候才會哪出來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場景,而當這些任務完成后,用戶就會關閉大眾點評,直到再次出現相關需求。
- 出去玩,通過大眾點評看看附近有什么好吃好玩的;
- 明確了某類本地生活(比如像吃火鍋,想美發),通過大眾點評查找比較符合心意的商家;
- 進了一個店,通過大眾點評選擇里面的服務(比如去了飯店選擇推薦比較多的菜)。
新版在保持原來幫助用戶選擇商家的基礎上,想通過內容以及用戶主動參與來實現用戶更頻繁、更長時間的留在大眾點評上:
- 首先,更加專業的內容(來自自媒體、達人和簽約作者)目的在于用戶在查找服務之外,可以打開大眾點評查看里面的內容,從而增加用戶打開App的可能性。
- 其次,促使用戶參與內容創作——相信大家都有那種感覺,當親身參與后,對產品的喜愛和依賴程度會比觀望要更忠誠。
1.2 關于轉化
作為本地生活工具,原來用戶在大眾點評上處于“聯合評估”狀態,這個時候消費者更加注重容易對比的理性線索,比如價格、評分、評論、距離等,這時候,消費者看的是選擇項之間的不同,而不是選擇項和現狀之間的不同。因此,我們會進入“計算模式”,會更加在意成本信息,價格敏感性增強,從而導致更少人選擇高端產品、享樂服務。
而增加了內容后,用戶在看內容的時候,其實進入的是“單獨評估”狀態,此時消費者會更加容易受到感性線索的影響,大腦進入的不是“計算模式”而是“感覺模式”,從而也更容易被喜歡的內容所影響,從而去實體店感受相關服務。對于高端、有品位的商家而言,這種情況下,轉化率會比“聯合評估”更有利。由此,也可以看出,新版本將對高端商家更有利,也是迎合現在用戶“消費升級”的趨勢。
1.3 業務衡量核心指標
所謂無法衡量的業務需求都是耍流氓,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次改版背后的業務目的是用戶粘性和轉化率,那么針對這次改版,業務層面需要關注的數據應該是PV、UV,用戶平均使用時長、商家營業情況(包括銷售量和銷售額,高端和低端商家區分對比)。
2. 如何將業務需求和用戶行為結合
業務需求是要做內容,那么轉化為用戶行為包括兩方面,一是從內容消費者的角度上是讓用戶愿意去點擊內容,二是從內容創作者的角度是有用戶愿意去創造內容?;诖耍坏貌换卮鹨韵?個問題,并想方設法通過場景去刺激用戶完成相關行為。
- 如何讓用戶愿意去點擊內容?
- 如何讓用戶愿意且持續去創造內容?
至于從內容到轉化,點評是有優勢的,因為內容里面提到的地點、美食可以直接在點評上查看相關信息,從內容到服務的場景在App內就可完成,這一點是微博、微信或者第三方app做自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2.1 如何讓用戶愿意去點擊內容
首先,從內容本身來說,大家都知道當前不是內容稀缺,而是內容太多,用戶不知道如何選擇,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是通過算法來實現千人千面——即提供的內容是用戶感興趣和需要的信息。在實現層面上,需要結合用戶特征(給用戶打標簽)、行為(比如搜索關鍵詞)和地域,此外也需要給內容打上同類標簽,給出不同標簽的權重,從而通過算法去匹配。此外,為了避免推薦的內容越來越單一,現在比較流行的是推薦其他同類用戶所喜歡的內容(即協同過濾)。
其次,從內容生產者的角度,新版通過推送知名大V或機構(當前冷啟動階段,明顯看到了明星和KOL的加入,如江疏影、胡彥斌)的內容,比如上海美食攻略,通過專業背書獲取用戶信任和好感。另外,就是推送用戶關注人(這部分人通常是用戶認同的群體)或朋友的點評——對于用戶關注人,主要通過用戶對所關注對象的認同來引導用戶對其生活態度的追隨;對于朋友,則是通過口碑來增加信息可信度,同時對于熟人,用戶也更加好奇其動向。從內容生產者來看,當前首頁推送文章和視頻里的【精選】(流量較大模塊)還沒有對大眾開放,處于PGC階段,也提現了大眾點評的內容要求的專業性。
最后,從內容形式上,除了傳統的圖文結合之外,點評也在大力推廣視頻(畢竟視頻比圖文更有感染力,且當前流量覆蓋城市也越來越來越廣泛,流量價格也越來越便宜),新版本第二個tab就是【視頻】,在體驗過程中,確實會被精選視頻所吸引,但是對于Biu小視頻這個模塊,個人持保留態度,因為實在和抖音太像,而在內容的好玩和實用性上又大不如抖音,真的看了幾個就看不下去了。因此雖然biu視頻的交互和視覺形式能增強用戶沉浸感,但是既然要和當前火熱的抖音比拼,那么在視頻的呈現上需要更加花心思編輯和篩選,否則這部分用戶流失會比較快。
2.2 如何讓用戶愿意且持續去創造內容
雖然從新版上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底部導航欄中間有個大大的【+】tab,但是把這個作為一個主要功能的時候,需要回答的是用戶為什么要去創作,動機是什么?在體驗新版的過程中,發現產品有通過話題來刺激用戶輸入內容,比如“這個地方拍照超美”這個話題,在看到其他用戶發布的內容時,自己會被感染到,產生從眾心理,從而上傳自己的內容(抖音的音樂和活動主題也是這個原理)。但是新版的話題還是藏得比較深的,在【關注】tab里面,且存在感不強(如下圖所示)。
想要用戶持續輸出內容,通常從兩方面來刺激用戶,一是物質激勵,比如積分等,二是精神需求,包括用戶等級增長和其他用戶的關注。其中,其他用戶的關注更能激勵自己輸出。而當前版本,用戶輸入內容后,會被分發到【關注】tab里,不會被分發到【首頁】和【視頻】tab(部分也有被選中進入“biu視頻”),目前體驗下來感覺如果不是用戶的好友或者粉絲不太能看到自己輸入的圖片和視頻,因此互動還是比較弱的。
因此,新版既然要突出用戶內容輸出,那么對于用戶的輸出的內容應該考慮讓更多用戶看到(獲取更多用戶的關注,如點贊、評論),例如馬蜂窩有個【嗡嗡】的模塊,里面也是顯示用戶自發輸出的圖片和視頻,而且里面多維排序,進去之后有入口告知用戶如何寫出被推薦的嗡嗡,從而刺激用戶寫出輸出更優質的內容。另外,當前類似這種情況,公司層面上會注冊一批虛擬賬號,自動為真實用戶發布了新的內容后點贊,從而增加發布者的被認同感,也激發其持續創造的動力。
一言以蔽之,該版本點評對于用戶輸入的后置場景還沒有充分挖掘。
2.3 產品衡量核心指標
對于產品,從前面的分析其實可以看到,產品需要關注的數據有PV、UV、用戶平均使用時長、用戶輸出內容量(入口來源、類型)、用戶點擊內容的次數(區分首頁、視頻、關注)、從內容里點擊相關服務的轉化率(漏斗分析,區分首頁、視頻、關注)。
3. 用戶體驗
有了業務目的、業務轉化為用戶行為所涉及的場景,以及該場景下需要考慮的用戶心理,解決的問題。那么在用戶要進行相關行為了之后,需要盡量給用戶好的體驗,排除用戶使用過程中的障礙。個人比較看重首頁(畢竟是門面擔當),所以主要說說主頁體驗下來,感覺到的一些問題:
3.1 交互上
(1)當我輸入了野郊公園后,后面會出現相關地方的評論,但此時頁面就是圖片和2行短小的文字(如下圖),我很難區分這個是不是我想去的地方的信息(不要指望用戶知道自己之前做了什么行為,最好是引導用戶想起,而不是讓用戶記憶),因此能否在內容呈現上給出相關商戶名稱。
(2)內容刷新和看到頂部頻道都是下拉這個動作,比較難用,而且每次下拉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的。
3.2 視覺呈現上
不得不說,新版設計可以看到很多新的設計趨勢,包括大標題導航、通過卡片和投影提升設計層次等,具體設計原理可參看iOS11,然而在細節上還需要進一步打磨:
- 首頁的內容有自媒體文章、也有評論等,但是從外面區分不出來,建議區分,這樣用戶點擊內容的時候可以更好的和心理預期相匹配。
- 新版采用瀑布流形式展示內容,通常這種形式用于突出圖片,弱化文字,但是點評新版的設計圖片搶眼外,字體也突出,陰影也很重,感覺用戶重點會漂移,而且長時間滑動眼睛容易疲勞。
4. 小結
總的來說,新版雖然看起來像是比較大的嘗試,但是通過和V9的3個版本對比(9.1/9.5/9.10,除了個人中心變化不大之外,四個版本截圖如下),可以看出V10并非一蹴而就的,早在V9的時候,點評就在慢慢嘗試納入內容,只不過V10在新增了內容形式和UGC的基礎上,同步使用了新的交互和視覺,所以感覺很明顯。個人猜測是在V9版本的不斷嘗試中,內容模塊的數據反饋應該是還不錯的,所以這一次才會有這么大的改動。
另外,工具型產品轉化為工具+內容,點評真正想做的應該是工具+社交,當前雖然已有用戶關系建立,但是對于如何有效維護用戶關系,新版本上并沒有看到相關解決方案,不過產品就是MVP,什么都想好了,黃花菜也涼了??傊掳姹倦m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整體上個人還是比較看好的。
作者:瑪麗娟,微信公眾號:瑪麗娟娟有話說
本文由 @瑪麗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