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區生態,你可能需要思考的五點:人、內容、形態、關系、氛圍
每一款社區產品背后的回答都各有不同,而這些差異點都是產品設計和運營策略決定的結果,沒有對錯,卻都真實感人。
00 關于社區
人的聚集存在和交流互動形成了最基本的社區,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人作為主動方以一定的規則和方式創造內容形成彼此的交流,那么就形成了基本的社區,人在里面可以是內容的生產者也可以是消費者,社區的規則可以是理性的制度也可以是感性的氛圍,你可以在社區中沒有存在感,但是只要你存在,那么如下這些或多或少都時刻發生在你所在的社區。
目前我們大多討論的線上社區基本都是之前各種線下集合的線上重構,一邊遵循著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定理,一邊享受著移動互聯網的連接和增長優勢。小紅書作為兼具社區元素和電商元素的產品,我經常會說:
一個用戶愛上一個社區是需要時間的,而一個用戶因為不再愛而離開一個社區也是需要時間的,你沒有辦法讓她第一眼就愛上你并明確告訴你,但是當你意識到她離你而去的時候你是毫無辦法挽回的。而一個用戶是否會愛一個電商是當下就能做出判斷和決定的,你做得好她當下就會完成購買決策和消費行動,反之則會在當下就投向別家懷抱。
百度貼吧、內涵段子、豆瓣、知乎、抖音、快手、bilibili、云音樂、小紅書……隨便羅列了一些大家日??赡芏加兴鶇⑴c的產品,下面說到的一些問題在這些產品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體現和發生。
01 人:生產者 vs 消費者
以前我們會說“1:9:90”的概念,這是一個基礎比例的概念,對于一個社區基本都是1%的人非常活躍的在創造內容和與人互動,9%的人會創造一些內容和互動但是活躍度是相對淺層的,90%的人只是在看在消費內容,基本不創造內容,涉及的互動也是非常低頻和淺層的。這個1/9/90的數字不是絕對的,每一個社區找到自己的相對位置和適合自己的比例,就能相對比較正常和健康的自然成長。
我們在做所有產品設計和運營活動的時候,首先要從內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兩方視角去思考,比如我們都在碎片化的產品形態上努力,但是用戶當自己是消費者的時候,她是不關心你平臺鼓勵什么的,她對所有形態的內容只要是她感興趣的,無論碎片與否,都是有自己的選擇傾向的,如果自己在一個碎片時間那么她可以選擇持續消費碎片內容,同時也可以相對完整的消費一篇長內容。但是,同樣這個用戶身上除了現有的消費者屬性外,她也有潛在的生產者屬性,那么平臺過多的PGC向或者專業向的高質量長內容會讓用戶覺得自己在這里就是來看的來消費內容,如果沒有特別好的工具或者活動或者利益驅動,是很難讓她從消費者轉化為生產者的,因為此時的她心里肯定會想:“這內容那么專業,我肯定做不到,所以還是算了。”而我們如果是要做一個UGC的社區的話,就要努力讓這句潛臺詞變成:“這看上去還不錯,我按照她的方式去操作,我也可以產出這樣質量的內容?!?/strong>
抖音在視頻上的創作和Instagram在照片上的創作都說明好用的工具是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心智轉變的,同樣好的運營策略和獎勵機制也是可以讓這些消費者在生產上做出嘗試的。
02 內容:UGC vs PGC
UGC和PGC本身并無好壞之分,他們在社區的發展過程中就是起著不同的作用的,只要你的策略和預期是堅定和準確的,就像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價值是也動態衡量的,沒有一個標準去拍定。
借用上周在內部分享的slides,UGC和PGC在內容生產難度上,基本是符合上面這個趨勢的,長視頻>文章>短視頻>圖片>文字,其中前兩者相對更偏PGC,后三者相對更偏UGC。首先上面這五種形式(直播/story/問答/評級等形式暫不參與討論)都是具備產生相對優質內容的能力的(同樣是圖片,專業和業余,也是會有質量高低之分的),只是靠形式本身做了一道意愿和動力篩選,大家可以代入的去思考一下自己的日常記錄和分享,哪些時刻會想到運用前兩者,哪些時刻會想到運用后三者,那么你在社區感知到的是什么樣的感覺就決定了這個社區在你心目中的生態心智,你會判斷這是一個大眾人都在發出聲音的UGC社區,還是一個少數人在做專業輸出的PGC社區,然后這也決定了你自己對自己在這個社區的定位。
那么普通人能夠走上專業路嗎,這里就需要借助工具了(工具不僅限產品工具,也可能是運營策略和算干預),日常的自然的都是記錄,普通人靠體力上的勤勉是可以在社區刷存在感的,帶有明確生產目的的都是創作,這需要智力至少是一定的專業能力,這也是PGC在大部分時刻具備一定的攻堅能力和帶動冷啟動內容消費氛圍的原因。但是一個好的社區或者有生命力的社區是要具備讓普通人成為專業人的能力的,淘汰機制不僅僅在普通人人群中,也要在專業人的人群中,就是UGC向上發展的力量和PGC劣汰的機制。
03 形態:15s豎屏 vs 300s橫屏
社區的形態影響著社區的生態,普通的社區會有不同的基礎社區表現形態。比如抖音和快手基于短視頻,小紅書基于圖片,bilibili(彈幕)和云音樂(評論)基于文字,這些創作的形態定義了每一個社區內用戶的角色和參與度。vine的6s,朋友圈的10s,抖音快手的15s,小紅書的60s,不同的社區在有著自己獨有的發展階段的同時,也要思考整體移動互聯網網民的行為習慣變遷。以前拿起手機下意識的先橫過來是因為來自于數碼相機的視頻拍攝端持習慣的延續,然后智能手機拍攝能力的提升加之直播豎屏和朋友圈視頻的渲染,我們已經自然切換到用豎屏的方式記錄生活。但是我這么說不代表橫屏沒有價值,豎屏聚焦人和生活,橫屏拓展景和世界,他們都能展現真實的每一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豎屏相對更偏記錄更UGC向,橫屏相對更偏創作更PGC向,最后你的產品形態是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產品生態的。
04 關系:單向 vs 雙向
關于場所,微博是公域,無論你們是否認識,你可以看到所有人在社區中的行為并且決定是否與其發生互動(內容的產生和消費沒有邊界,基礎的互動沒有限制);朋友圈是私域,你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和邊界內受一定限制的與部分人發生互動(聊天群的限制是群場所,朋友圈的限制是關系鏈)。
關于用戶關系,微博偏單向,自然人在公域所發生的行為表面上是更加自由的,實際上卻受著另一種心理約束,因為你看著別人的時候享受著無邊界的直接,但是當自己展露在別人面前的時候卻又有所顧慮,同樣你對于每一次互動的反饋預期也是會被加到社區這個平臺身上,對于全局用戶友善和活躍的定義和解讀也是綁在平臺上的;朋友圈偏雙向,作為平臺本身給到用戶的心理感覺是相對可控和放心的,你每一次發聲的時刻你都知道聲音大致會以什么樣的速度傳播到多遠,你也知道哪些人有可能可以聽到你的聲音,對于他們是否在聽到后是否回復你的心理預期你也是綁定在相應的用戶身上的而不是平臺身上。
單向關系在公域中會被自然放大,關系數增長趨近于線性,頭部效應相對明顯,短期留存高,如果定位準確前期體量增長快,用戶遷移成本與頭部質量強相關;雙向關系在私域中遵循量變引起質變,關系數增長有拐點,當密度達到某一特定值后原本不可用關系網會變成可用關系網,短期留存低,但是關系網形成后長期留存高,用戶遷移成本與相鄰節點網絡全局活躍度強相關。
05 氛圍:關鍵詞
如果讓你去形容和描繪一個社區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會用一些關鍵詞,而羅馬非一日建成,如果讓你去營造一個社區的氛圍,你又會怎么做呢,我這里拿小紅書在社區感知層面的density來舉個例子。
在社區的早期建設中,作為一款產品,如果在你預想最target的人群中都無法達到你預期的產品價值的話,那么這款產品能夠成功的概率會非常小。大部分產品在早期的小眾人群中能夠保持很好的活躍度是因為彼此的認同感,然后這種認同感往往是自以為是和排他的,隨著自然發展大眾化的同時,對于認同感的定義也要去動態更迭,否則就會在出現割裂和活躍度降低的同時,將原本曾經的小眾認同感也稀釋掉。那么在不同時期找到相對更大范疇的社區認同感就很重要,只要你始終覺得自己是這個社區所認同的一份子就好,而這個認同的點是否不變在大部分時間并沒有那么重要。
06 后記:自問
人、內容、形態、關系和氛圍,這五個維度是我在看到一個社區的時候會自然思考到的一些點,當你去體驗一個社區的時候也可以試著問問自己:
是什么樣的一群人,也什么樣的形態在產生什么樣的內容,這群人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樣的,你會感受到什么樣的氛圍?
我想每一款社區產品背后的回答都各有不同,而這些差異點都是產品設計和運營策略決定的結果,沒有對錯,卻都真實感人。
作者:chaos,小紅書產品及設計負責人
來源:微信公眾號“chaosTALK”
本文由 @chaos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pgc與ugc的一大不同在于90%普通內容消費者的參與程度,打破我只能看,做不好的顧慮,通過優化內容架構形式,降低內容生產門檻,打造消費者轉向生產者的有效業務邏輯,滿足人人都渴望分享的需求。
可以說的很受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