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已經拿起教鞭:將“今日學習” 改為“學習計劃”

2 評論 9065 瀏覽 30 收藏 6 分鐘

突然改變重度用戶的操作習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要么,是產品設計者壓根沒有感知到該類場景的重要性;要么,是配合產品定位方向做出的調整。

“得到”APP 最新版本,將“今日學習” 改為“學習計劃”。

以前的“今日學習”相當于個性化學習列表,可以自定義添加已購內容和免費內容;“得到”也會借此穿插推廣其他專欄的試聽內容。

很好用的一個功能,也是我使用“得到”的第一入口。

新版“學習計劃”同樣是自定義學習列表,不同的是:

  • 列表會標記學習進度,顯示已學完課程和待完成課程。
  • 只顯示當日的學習列表。
  • 提供學習日歷,按日查看歷史學習情況。

總的來說,新版最大改變是將學習內容和時間緊密關聯,不僅推動用戶定制學習計劃,同時還強烈暗示用戶要按時按量完成計劃。

很像知識服務版的KEEP。

不過,運動健身類產品只有在合理的計劃和嚴格的執行基礎上,才能讓用戶接收到身體的正反饋。因此,產品形態和內容強推計劃和執行,顯得很合理。

但知識服務這么玩,味道就變了。還是以一個老用戶的核心行為舉例:

我目前買了4個專欄,加上免費的羅輯思維,每天有5個專欄需要學習。由于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節奏無法固定,經常會出現“曠課”的情況。只是,對于花錢買的專欄,就算“曠課”,也一定會利用周末補齊進度。

所以,我習慣在老版的“今日學習”中去看當日和非當日的內容,很自由。

同時也意味著,像我這類行為的用戶,套上新版“學習計劃”,其結果是:學習進度大部分是未完成狀態,計劃毫無意義。

想在列表中,通過手指“滑滑滑”去找到非當日內容,抱歉沒有。必須機械化的在當日內容上,點擊“專欄圖標”—“專欄主頁”—“查找內容”。

雖然,很清楚在產品每一次大的功能升級背后一定有團隊反復思考打磨的策略作為支撐,指望通過某一個用戶的感受進行全盤解讀,很片面和膚淺。

但是,就和上周吐槽微信讀書的筆記功能一樣,突然改變重度用戶的操作習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要么,是產品設計者壓根沒有感知到該類場景的重要性;要么,是配合產品定位方向做出的調整。

“微信讀書”可能屬于前者,而“得到”可能屬于后者。

記得,羅胖在2016年的跨年演講中說過一段話:

得到App的靈感其實來自O2O。

在前兩年的O2O創業泡沫里,我們看到了一個神奇的景觀:每個人被互聯網賦能成為一個君王。滴滴是他的御馬監,美團餓了么是御膳房。這就是得到App:我們請全國各個領域最有學問的老先生、姿態謙恭地服務你。你付了費,就是君王。

的確,“得到”通過打造頭部內容、按年訂閱、音頻學習等方式,讓用戶在最短時間收獲濃度最高的知識,成功緩解“君王”們的知識焦慮。

換句話說,讓用戶“覺得自己學到東西”比“真正學到東西”更重要——這是在提升知識獲取效率層面上使的力氣。

正好,這個月底是”得到APP”2周年,羅胖在專欄文章里公布了“得到”的終極目標:

利用最新的技術,以交付效果為追求,把人類歷史上所有的高價值知識再生產一遍。包括現在大學里的學科,都要做出最好的線上的產品。

既然追求“交付效果”,證明“得到”不會只滿足于知識的生產和傳遞。如何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必然會作為后續的產品迭代重點去發力。

這就不難解釋,“得到”一邊把你當“君王”伺候,一邊不得不變成嚴師,拿著教鞭敲著講臺,對你說:明天記得交作業,家長簽字!

#專欄作家#

李哲,微信公眾號:SecondThought,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擅長項目管理,熱衷產品設計。目前已跳出純線上服務的圈子,希望在實體行業中碰出火花。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海報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得到》《少年得到》以后可能會推出《青年得到》、《中年得到》、《老年得到》,再加上李誕的《宇宙超度指南》!很大的生態鏈! ??

    來自北京 回復
    1. 確實呀,真正的社會大學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