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 10 年,交互設計的創新方向竟然是……
本文作者通過觀察近些年交互設計的創新方向,大膽預言未來 10 年的“交互革命”的引爆點在于手機傳感器。
自從十多年前,蘋果把人機交互從鍵盤拉到了手機屏幕上,這些年來,人機交互一直停留在“量變”的不斷優化階段。能突破用戶現有行為模式的下一個“革命性交互”一直未出現;或者說已經出現了部分,但是還未成熟,以至于不被市場所接受。筆者觀察近些年交互設計的創新方向,大膽預言未來 10 年的“交互革命”。
先說結論:下一個“交互革命”的引爆點在手機傳感器。人機交互的觸點將不在屏幕,而在三維空間。更便捷的人機交互應該是“立體的交互”,而不是二維的屏幕交互。
設想一個場景:現在我們想要拍照,需要先打開屏幕,然后再點擊拍照APP;或者,更進一步的廠商設置了長按音量鍵快速拍照的功能。但是,在不久之后,你可能只需要拿起手機搖晃幾下,手機即可快速進入拍照APP。
看一個創新案例,以下是MOTO在前幾年推出的一款手機。該手機支持了多種屏幕外的手勢操作,包括揮手靜音、甩動快速拍照、切動兩次打開手電筒等快捷操作。
在國產手機上,像VIVO這樣的手機廠商也在系統里不斷加入“智能體感”。包括智能亮屏息屏、隔空解鎖等功能。
所以,用戶與機器的信息輸入、輸出方式將不再局限于屏幕,手機中的傳感器將會包攬未來“用戶將信息輸入機器”的主要渠道。信息的輸出方式也將不會局限于屏幕、揚聲器、led燈、振動馬達、閃光燈等傳統硬件。
或許將來,人們會創造出更犀利的傳感器來承擔信息的輸入、輸出工作也不一定。
以下是筆者收集的部分傳感器及其應用:
像音量鍵,是手機外顯硬件,它還不屬于立體交互的范疇,對它的應用也很少。當下應用比較多的就是閱讀軟件的上下翻頁(如下圖)、快捷拍照等。但是,筆者認為,當手機外顯可操作的按鍵只剩下“音量鍵”和“鎖屏鍵”,音量鍵作為快捷按鈕可以嘗試應用到APP交互當中去。
麥克風作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手機硬件,前幾年也有廠家把它玩兒出了花樣:像笛子APP、騰訊微博的“吹一吹”(如下圖)等功能。但是,未來的麥克風肯定屬于“語音交互”。特別是像“開車”這樣的場景,用戶需要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前方的道路上,語音交互可以最大程度釋放用戶的注意力。
陀螺儀是當下手機普遍配置的傳感器。最開始,把它玩兒的最溜的是蘋果,像輸入的時候搖一搖“撤銷輸入”等功能。后來,微信把搖一搖發揚光大,知乎等APP接著跟進。知乎的搖一搖是觸發“問題反饋”(如下圖),但是這個功能后來被砍掉了。
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是老早以前就成熟的傳感器,但是它的應用一直不溫不火,筆者收集了網上的一段把NFC用于打卡簽到的視頻(如下)。NFC最近比較多的應用,像小米手機的公交卡、門禁卡等。當然,NFC可以應用于很多方面,像移動支付、電子票務、移動身份識別等。
振動馬達最近貌似又火了一把,因為蘋果推出了它家的“線性振動馬達”,后來一大波安卓廠家跟進。線性振動馬達的結構、振動模式與以前的振動馬達完全不一樣,簡單點說:它是個突破,振動的更給力了~~~
振動作為信息輸出的一種重要方式,筆者認為有很大的潛力。振動的不同強度、不同時長、不同頻率都可作為特定的信息輸出。
接下來給大家安利一款雞肋APP,叫振動按摩器什么的,有需要的同學請自己去尋找? =^_^=
手機的傳感器有許多,像文中未提到的溫度傳感器、氣壓傳感器、血壓傳感器、心率傳感器、血氧傳感器、紫外線傳感器,還有蘋果為了面部識別新上的 3 個傳感器等等。將來人們也可能會創造出更多的傳感器,但是這些傳感器不外乎都是為了讓信息的輸入更便捷或輸入更多元化的信息。
所以,下一個 10 年,交互設計的創新方向是?
本文由 @南城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甩動快速拍照拍出來不跑焦?
考慮場景的話,一只手拿著,一只手清空滑動~想象一下~還不如用手指頭按呢~我覺得未來應該是vui吧~AI技術,醬紫的~可以對話,可以反饋,可以學習~醬紫的
但是結果還是要用上手,這類偽交互還沒從根本上改變,可能還會引發一大波吐槽:“*&……&完全沒有觸屏手感···”之類的
好無聊的交互,為何不與腦電波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