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背后的思考:以云存儲類產品為例

11 評論 7961 瀏覽 34 收藏 18 分鐘

本文作者將拿云存儲類產品舉例,來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產品背后的思考。enjoy~

很多設計師認為,相比一些社交產品,工具類產品的設計hin枯燥、hin無聊。覺得這些由百年不變的列表,構成的界面,很難發揮出老子的過人才華。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難道社交類產品不是一種社交“工具”嗎?其實,任何設計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用戶所面臨的問題。我們應該想辦法去分析和深挖產品背后的需求,而不是天天挑剔產品屬性,只解決表層的設計問題。

那么,今天就拿云存儲類產品舉例,來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產品背后的思考。

一、人類存儲的變遷史

說到“云存儲”,大家有沒有好奇一個問題:“存儲是人類的強需求嗎?人類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存儲需求的”?

帶著這個問題,我調研了一波人類存儲的變遷史。

1.「?楔形文字」公元前3500年

人類的大腦雖然可以存儲很多信息,但是也有它的短板,比如:

  1. 容量有限;
  2. 人類總會死掉;
  3. 人類大腦經過演化,只習慣存儲和處理特定類型的信息,比如:動植物、地形、社會信息。

尤其是到了農業革命以后,社會開始變得格外復雜,另一種全新的信息類型也變得至關重要:數字。人類大腦不習慣儲存和處理數字。(原來我數學成績差是有原因的。)

面臨這個問題時,牛逼的蘇美爾人將圖像刻在粘石或泥板上,可以在人腦之外存儲和處理信息,同時可以記錄大量數字。因此,楔形文字—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2.「?繩結語」12世紀

安第斯文化的文字-繩結語,通過這些不同顏色、不同繩子、不同打法的結,同樣是為了記錄大量的數字數據,像是稅收或是財產所有的數據。

3.「?造紙術」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到后來人們不再滿足于此,開始嘗試在陶器、木板、竹片等物體上雕刻信息,直到蔡倫的發明出造紙術,人們對于信息的記錄方式便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4.「?照相機」1840年-1949年

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的人們迎來了存儲方式更迭的豐收期。

首先是人們發明了可以用膠片來存儲信息的照相機。這種相機對于膠片保管環境的要求極其苛刻,以至于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使用,大多是一些攝影愛好者。

5.「軟盤」1860年-1970年

艾倫·舒加特(Alan Shugart)發明了直徑8英寸的表面涂有金屬氧化物的塑料磁盤,可以稱為軟盤的鼻祖。

6.「磁帶」1850年-1980年

在1950年代,IBM最早把“盤式磁帶”用在數據存儲上,作為計算機存儲設備。直到80年代,盒式錄音磁普及開來,80年代人,小時候珍貴的記憶之一。

7.「CD」1870年-1980年

其實磁帶除了帶來技術上的進步外,還成為了音樂領域的催化劑,很多歌唱家都是借助磁帶的播放將歌聲唱進了我們的耳朵里。

不過好景不長,由于它自身材質和音質的限制,很快被CD所取代。

8.「硬盤」1980年

希捷(Seagate)在1980年生產第一款5.25英寸硬盤HDD。

9.「U盤」2002年

U盤的稱呼最早來源于朗科公司生產的一種新型存儲設備,“優盤”。發展至今,普及程度幾乎人手一個。而且它最大的貢獻就是緩解了電腦間傳輸數據太過緩慢的問題,一插一拔之間,文件輕松帶走。

10.「云存儲」2007年

隨著科技的發展自己的電子資產越來越多,比如:視頻、照片、工作文檔,等等… 因此需要找一個地方去收納它。

而隨著用戶網絡服務的升級和移動設備的增強,傳統的存儲工具以及無法滿足,所以云端存儲的需求就來了。

二、云存儲類產品核心價值

云存儲包括2B和2C的,今天主要分析的是個人云存儲類產品,比如:網盤、云筆記。

通過我們對人類存儲變遷的梳理發現,人們使用云存儲,相比傳統存儲核心價值在于:

  1. 便捷;
  2. 智能;
  3. 共享。

1. 便捷

云存儲的便捷體現在3個方面:

  • 跨端同步;
  • 自動備份;
  • 便捷查找。

(1)跨端同步

不像傳統的存儲方式,物理產品為載體,而網盤是一種云存儲。云存儲,首先是「云」,其次才是「存儲」。使用云存儲最大目的是云同步。

比如:印象筆記,從引導圖可以看出,跨端同步功能也是它們的核心亮點。

再比如:dropbox,也是多端實時同步。

(2)自動備份

大家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吧,手機被偷了、手機掉火鍋里了、硬盤壞了…想想里面存的東西都沒了的心情,也是臥槽臥槽的。

但是,云存儲類產品支持自動備份,就一下解決了這個問題,手機里的文件都已經存到了云端。富有的你只需要換個新手機就行了。

(3)便捷查找

人們查到文件的方式有多種,云存儲類產品提供不同的查找維度。比如:搜索、分類、文件夾。

① 搜索

搜索,一般是在目標性比較明確的情況下進行使用。這種便捷操作一般會在頁面比較明顯的位置,比如:evenote、微云、有道云筆記,都是放在頂部。

② 分類

分類,一般是進行模糊查找。大致記住目標文件的屬性和時間,比較適用于這種查找方式。比如:Google drive、微云、百度網盤,都提供這種篩選入口。

③ 文件夾

文件夾,一般是針對有自主整理需求的用戶,也是網盤類用戶常用的功能。

以上,是便捷性方面,云存儲產品優于傳統存儲方式的地方。

2. 智能

通過新技術的賦能,云存儲類產品更加智能的幫助用戶存儲和消費內容,分別體現在:a.智能識別 ? b.智能分類 ?c.智能瀏覽。

(1)智能識別

AI,是近幾年被炒的很厲害的話題,大家都高呼“AI改變世界”之類的話,搞得AI如此的虛無縹緲,高不可攀。其實,它可以是無人車,機器人這種載體,同樣也可以是在我們身邊提升我們生活效率的OCR技術。

比如:微云的“智能掃描”功能,利用OCR技術,將實物上的文字提取成文本格式,節省手動輸入成本,方便存儲和編輯。

再比如:有道云筆記的“文檔掃描”功能,可以將拍攝的照片生成掃描文件,同時,點擊“提取文字”操作后,用手指滑動到的文字,也能自動生成文字版本。

可以看出,相比傳統存儲方式,云存儲類產品,正在利用目前技術的優勢,提供更加智能的操作,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存儲需求。

(2)智能分類

為了滿足懶得整理文件,又希望快速篩選文件的用戶,快速查找文件的訴求,很多存儲類產品都提供了智能分類的功能,對存儲的照片按照不同維度進行智能分類。

比如:百度網盤,Google Photo,通過對人物、事物、地點,進行不同顆粒度的區分,幫助用戶快速篩選目標圖片。

(3)智能瀏覽

在瀏覽不同文件時,提供更符合當時場景的體驗,會使整個瀏覽過程更加的沉浸。?

比如:百度網盤,通過切換不同屬性的相冊,可以提供差異化的瀏覽體驗。像旅行相冊,提供類似游記的瀏覽方式;而寶寶相冊,整體設計更加Q萌,而且對關鍵節點的時間進行記錄提醒。

除了相冊以外,如果產品智能識別出用戶存有大量的銀行卡或證件,會引導用戶將其存入卡包,更加安全的存儲、便捷查找。

3. 共享

相比傳統存儲方式,云存儲能夠更方便把自己的文件分享或共享給自己的朋友/同事/家人。

不過在這個方面國內外的存儲類產品側重點還有一些不同。下面分2部分進行分析:

  • 輕松分享;
  • 協同共享。

(1)輕松分享

分享,在國內云存儲產品上是比較常用的場景。因為,國內個人網盤更傾向于存儲他人分享的資源,或者分享自己的資源給他人。

(2)協同共享

其實,網盤運用到學習和工作中,更重要的不是備份和存儲而且分享和協作。

比如:dropbox本身基于文件的協作就有評論,共享文件夾里的人都可以針對一份文件進行討論,這個很實用,比如對于一份報告的反復修改,或者一份報告需要多人編輯。

Dropbox 希望自己不再是一家云盤服務商,而是一個開放性的在線工作平臺。去年對自己的品牌做了一次全新升級。希望新的Logo能夠傳遞“Dropbox是一個開放平臺,一個創意空間”的概念。

以上是國內外云存儲類產品不同的側重點。不過近幾年,國內也有很多專門針對工作場景的功能或toB的存儲產品,更加強調協同辦公。

除此之外,網盤也在尋求新的改變和業務增長點。從以前的追求存儲空間到現在更多的向功能、安全、易用層面靠攏。

三、總結

這篇文章有兩方面的思考:

1. 通過對人類存儲變遷史的調研,可以看出,云存儲在安全性、便捷性、智能化、共享等方面都優于傳統存儲方式。

但不可否認,在存儲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網盤/云筆記(云存儲),也終將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它也會被AI賦能、新的科技、新載體所取代,以一種更加便捷、更好滿足人們需求的形式出現。

2. 身為一名視覺設計師,通過以上分析想告訴大家,當你面對大多數人認為的枯燥、無聊、沒有發揮空間的設計時,深挖產品需求的本質,分析功能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做出優質的體驗設計,才是你與普通設計師拉開差距的最大捷徑。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

#專欄作家#

大牙,微信公眾號:大牙的設計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百度資深UI設計師。一個對生活充滿好奇心,擅長用直白的語言去分析產品、交互、視覺的同學。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真的想了解存儲技術產品發展史,推薦看《大話存儲》一書

    來自北京 回復
  2. 我是七牛云存儲

    回復
  3. 作者上來就點題說產品要著重分析產品背后的需求,但是全文卻沒有體現,關于歷史上儲存工具和方式的發展,有點過于簡單,只是一種直白的描述,去掉也無傷大雅,回來關于云儲存的更多的是功能分析,這些功能背后的需求呢?

    回復
  4. 挺百度的 ??

    來自北京 回復
  5. 百度的美女資深ui,加油

    回復
  6. 感覺文不對題啊,題目是說工具類的設計,內容變成了歷史資料和產品總結。

    回復
  7. 總結 虎頭蛇尾

    回復
  8. 寫出了云產品產生的原因和當前的價值,讀完感覺文不對題

    來自安徽 回復
  9. 從此文可直觀看出,筆者在思考問題時既有歷史坐標,也有地理坐標,相得益彰。但是在揭開存儲類產品背后的神秘面紗時,還是差點意思。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