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用戶對“關注的人”無興趣,應該如何促進社交?
抖音接下來的產品和運營方向的重心之一,是建立更牢固的“關注”關系,加強互動,促進社交,以及幫助抖音的內容生產者變現。
一、抖音存在的一個問題
抖音產品很牛逼,增長非常快,但作為一個社交平臺,存在一個“關注體系”“社交互動”相對不強的問題。
我認為有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因為看到潘亂老師說“快手的人均VV和人均關注數都是超過抖音的”,另一方面是我看到的一個現象:
現在的抖音用戶,刷“推薦流”的要遠比刷“關注流”的多。有很多人會關注別人,但是從不會去點擊“關注”那個tab。
這個的直接來源是我對身邊抖音用戶(包括我自己)的觀察——打開抖音,直接無視掉關注tab上的“99+”,以及看到很多20W、30W粉的抖音用戶們經常有作品點贊都沒有100個。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兩個:
- 在抖音上,內容“算法分發的效率,要遠高于社交關系分發”。
- 抖音原來的產品設計和運營傾向,是忽視“個體特征”和“互動”的。
1.我們先來看看“內容分發效率”的問題
普通(大眾)用戶沒有能力去關注自己“真正喜歡”的一套賬戶,用“訂閱”的方式來獲取內容的方式只有在高知分子身上才能實現,這已經是得到驗證的了。
除非是機構號,不然對普通人來說,無法持續穩定地輸出高質量內容。
用戶在在推薦流中發現帳號并關注后,卻發現“沒當初那么好看了”,關注流中的信噪比過低——我自己的體驗,關注tab里的東西沒推薦里的好看。
2.再來說原來的產品設計和運營傾向
- 最早的關注流是列在“首頁”tab里與“推薦”和“同城”并列,后來才單獨列為一個tab;
- 早期的產品設計中,無論是推薦還是關注,都是往下刷動就直接可以看新的視頻,不需要更多操作(對比快手視頻往下刷就是評論區);
- 早期種子用戶是“最酷炫的那批人”,最早期的視頻大量的也是那種運鏡“技術流”和手勢舞的,這種視頻除了讓人覺得666,沒有互動的欲望;
- 頭條早期的運營是忽視個體特征的,早期用“挑戰”(話題)機制教育了用戶,但也導致了大家都只用幾套音頻拍類似的東西東西內容過于模板化。而這樣的“話題”在早期占了一個tab,這導致的“千人一面”讓用戶失去關注的欲望;
- 算法機制上,音頻應該占了很大的比重,再加上早期的運營傾向,會給用戶帶來“一陣風式”的感覺——一陣子永遠都是海草舞、一陣子到處都是“前面有個小哥哥我們去撩一下”
這樣的產品設計和運營方式不是說不好——讓用戶有很好的沉浸式的觀看體驗、有效地教育了用戶,只是世間沒有雙全法,只能是在“更好的消費體驗”和“促進社交互動”兩者間盡量取得平衡。
三、這個問題的影響
所以,這樣的問題到底有什么影響?
一言以蔽之——會對社區黏性和社區的內容生態產生影響:
- 不關注、不互動是不需要去精心維護一個賬號體系的;
- 關注關系和互動的薄弱,會使得創作者難以從粉絲身上獲得收益,創作內容更多是考慮如何上推薦而不是做出更好作品讓粉絲喜歡。舉例來說,就會出現“抖音又出現新bug了,這個位置點不了贊哈”這種無意義內容;
- 粉絲不值錢,更長遠來看供給側就會出問題。
四、這個問題該怎么解決
抖音真的是很厲害的團隊在做,他們也很早就發現了問題并嘗試解決。
1.抖音團隊已經做了哪些事情
- 折疊“挑戰”功能——弱化人工運營對內容傾向的影響,做多樣化;
- 獨立設置一個“關注”tab;
- 在推薦算法中更多優先地去展示的“關注的人”內容;
- 故事功能,僅粉絲可見,24小時即刪,無復雜特效,幫助輕量級的互動;
- 評論區優先展示關注的人的評論;
- 大改關注tab的形式,除了優化觀看體驗之外,更多地去促進互動——點贊評論改成“類朋友圈”的樣式、(不用點擊)直接展示高贊評論等;
- 其他一些我沒注意到的……
2.我覺得還可以做的一些事情
以下屬于不負責任式瞎提建議:
- 增加更多賦予內容生產者(主播們)個人特征屬性的東西,比如標簽,成就等。舉例來說——“健身達人”、“技術流大神等”;
- 增加主播們與粉絲之間的“專有的”互動方式。故事算一個但是現在好像沒什么人在用了,沒什么聲響(我的觀察,如果數據不是這樣就當我放屁)。還可以做的比如說“僅粉絲可評論”、“粉絲主播們之間發禮物”;
- 設計一套粉絲成長體系,針對主播的互動動作可以增加粉絲值,這個粉絲值可以可以體現在評論區優先展示、獲得專屬勛章之類的,運營上也可以搞優先獲得見面會門票之類的;
- 幫助主播們更好地利用粉絲變現——也就是讓粉絲盡量變得值錢,進而“激勵主播們去引導粉絲跟他互動”?,F在做的事情是導購,然而我不知道為什么現在關注界面看不了那個“導購鍵”了。包括粉絲幫上推薦(類似于微博粉絲頭條),(游戲的)效果廣告也可以跟主播們合作。
五、 寫在最后
我認為這個問題最核心還是短視頻產品——算法分發的效率,高于社交關系分發。
在算法越來越智能,以及做大眾產品內容下沉的今天,這有點不可逆,所以這個問題一定程度上無解,只能緩解。
作者:何雷(微信號公眾號“不正確青年”),武漢大學在校生,歡迎交流
本文由 @何雷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感覺是用戶包容心的培養,從2019、2020起 時機來了,
時機的本質就是1、用戶從看有趣視頻,到看到有用視頻,甚至看到高知視頻,對抖音的期待值不再是勁爆酷炫,更包容了;2、同時用戶的時間越來越多的撲在抖音上,想從抖音把好視頻發給朋太麻煩了,就加了用戶好友,并對好友的視頻產生包容
抖音的產品功能設計再配合算法分發機制,就會讓這套系統傾向于找到并且分發熱門內容。內容消費邏輯本來就不是要去看關注的內容,而是有意思的內容都可以刷刷看。不像快手,在推薦tab篩選,在關注tab消費。
疑問:“內容分發效果”這個事情感覺是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之一。但是文章所說的社交關系分發如果能理解為“基于用戶的協同過濾推薦”,那社交關系分發本身就可以算是一種小樣本量的算法分發了。
所以是不是在內容分發效果方面,基于用戶的協同過濾算法效果不佳?這一點頭條在做內容分發的時候應該有大量的文章分析其推薦算法架構。
感覺文章所說的社交關系其實是要在用戶互相成為好友或者粉絲的基礎上進行分發,跟在基于用戶的協同過濾(基于目標用戶興趣相似的用戶集合中用戶喜歡但是目標用戶沒有聽說過的物品推薦給目標用戶)上是不同的策略,相當于增加一個基于用戶是好友或者是粉絲的情況下推薦對方的作品,并且權重比基于用戶的協同過濾更重
可能這種算法更適合陌生人社交基礎的內容社區
前面的分析還可以,后面的提議感覺有點偏了,如果能加上原因會更好
抖音是強內容導向,對于多半用戶都是用于內容消遣,而互動也更多是弱弱互動,如點贊。就我而言多半關注行為,只是一時興起,便于收藏,所以每次打開極度容易被其他內容吸引焦點。同時,內容生產者多半為ugc也導致了關注對象產出內容良莠不齊
分析的不錯,但總感覺哪里缺了點什么~
感覺是這樣的,好比開發一個產品,經過無數次迭代后,發現要更新一個新的功能會特別麻煩,因為底層架構早期就寫死了不能改,但是現在只能通過增加工作量來完成更新的功能~
關注的人作品區,展示給其他用戶時,默認排序修改為點贊數最多的降序排列
贊